以新闻视角透视志愿服务社会关注度的研究
2013-12-23李杨乐唐恒雨郝徐杰
■ 李杨乐 唐恒雨 郝徐杰 陈 红
1 志愿服务与医务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是指公民个人基于道义、信念、良知、爱心和责任,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善心为他人、社区和社会提供的非营利性、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在中国,人们受到道德约束和传统文化的影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志愿行为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但是现代的志愿服务则起源于19世纪初西方国家的宗教性慈善服务,我国的现代志愿服务是随着改革开放而兴起,尚处于起始阶段。
经过多年的发展,志愿服务逐渐融入了中国公民的生活,已经成为当代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的重要方式,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十八大召开之后,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更是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新要素之一。因此,志愿服务的发展和体系建设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医务志愿服务是在医疗卫生领域由志愿者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志愿服务的行为。由于提供医务志愿服务的志愿者是独立于医院和患者之外的第三方,他们以非医院的立场为患者提供服务,因此对于缓和医患矛盾,增强医患沟通和交流有重大的作用。在新医改背景下,医院搭建志愿服务的平台,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显得尤为重要。2009年4月,卫生部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确立为开展社会志愿者志愿服务的试点,以求探索建立符合中国社会背景的中国志愿者医院服务模式。从此,医院出现了穿绿马甲的志愿者的身影,志愿服务成为医院为患者提供的一项长期服务。
然而,社会对志愿服务尤其是与医务相关的志愿服务的关注度有多高呢?众所周知,媒体既是社会舆论的导向又是社会流行趋势的风向标,因此,可以从媒体对志愿服务以及与医务相关的志愿服务的报道来分析政府、社会等各个群体对其的关注度。
2 志愿服务关注现状
2.1《人民日报》近10年对志愿服务的报道量
《人民日报》是中国第一大报,能准确地传达党中央精神,报道中国政府最新的政策、决定和国内外大事,是中国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全国性报纸。从《人民日报》对某些事件的报道量可以得出其对此事件的关注度。笔者以“志愿者”为搜索关键词,在《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内进行检索,滤去与志愿者、志愿服务、志愿行为等内容相关度极低的报道,得到数据见表1。
表1 《人民日报》2003年-2012年对志愿服务的报道量
由表1可见,在2003年至2007年之间,《人民日报》关于志愿者的报道量较为平稳。2008年《人民日报》关于志愿者的报道量猛增,在2009年稍有回落,在2010年又出现了一个小高潮,从2011年之后持续保持较高的报道量。
2.2《纽约时报》近10年对志愿服务的报道量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在美国纽约出版,在全世界发行,是美国三大报之一,同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上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十大报纸之一,因此我们也能从《纽约时报》看出美国媒体对某些事件的关注度。笔者以volunteer为关键词在《纽约时报》的全文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得到数据见表2。
由表2可见,在2003年至2012年之间,《纽约时报》对于志愿者的报道量始终维持在较高的水平,10年间报道量稍有波动,但没有出现大幅度的变化。
2.3 中国媒体关注突发事件和大型赛会中的志愿服务
《人民日报》在2008年对志愿者的报道量出现猛增,甚至可以说是井喷,这与2008年发生的两件重大事件相关。2008年5月12日中国发生了汶川地震,8月8日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开幕。因此2008年《人民日报》对志愿者的报道中,大部分集中在汶川地震的志愿救援工作和奥运志愿者身上。汶川地震后,全国各地的志愿者都积极参加抗震救灾行动,为灾区提供救援、安置、灾后重建等志愿服务。而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10万赛会志愿者、40万城市志愿者、100万社会志愿者和20万拉拉队志愿者,在各类服务领域累积服务超过2亿小时[1]。由于在这两大事件中,志愿者参与度极高,并且显示出志愿服务的力量和社会价值,所以吸引了媒体关注的目光。
表2 《纽约日报》2003年-2012年对志愿服务的报道量
2010年关于志愿者的报道也出现了一个小高潮,这是由于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了地震,5月1日至10月31日上海举办了第41届世博会。志愿者再次成为灾后救援及大会服务的主要参与者,因此人们的目光又一次集中在志愿服务上。
由此可见,中国媒体对志愿者及志愿服务的关注度主要依托于事件,往往是对突发事件或大型活动、赛事中的志愿服务进行报道。引起媒体关注的客体实际上是志愿服务的对象,而不是志愿服务现状或志愿服务发展本身。
相比较而言,《纽约时报》10年来对志愿者的报道量较大,且分布较为均衡。可见,《纽约时报》长期以来都对志愿服务保持较高的关注度,并且报道的注意力并不是随着某些特定事件而转移。这是因为美国的志愿服务起步较早,在19世纪初就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志愿服务。如今,美国的志愿服务早已常态化,并且已经成为美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美国媒体对志愿服务的关注较为全面和持久,不会因为某些特定的赛事而突然引起对志愿服务的兴趣。
综上所述,中国媒体对志愿服务缺乏日常视角的关注,媒体应该保持对常规的志愿服务本体价值的关注度,而不是仅仅关注突发事件、大型活动及赛事中的志愿服务。
3 媒体对医务志愿服务关注的个案研究
作为卫生部推广社会志愿者志愿服务的试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务社会工作暨志愿服务工作部于2009年4月2日正式成立。该部以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探索总结符合中国国情本土化的医务社会工作模式为工作目标,至今已经开展包括门诊大厅就诊引导服务、急诊室就诊引导服务、协助患者办理就诊卡服务、协助患者打印检验报告单服务、协助患者使用自助挂号机服务、透析室患者陪伴服务、为患者提供图书借阅服务、健康宣教活动、注射室服务、文秘工作、手术室患者陪伴志愿服务等在内的17项常规医院志愿服务,并且积极开展社会救助、公共健康教育等社会工作,同时为突发社会事件应对提供志愿服务与支持。
医务社会工作及志愿服务在中国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在政府部门的推动下,作为试点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开展的多项医务志愿服务引起了媒体较多的关注,据统计,2009年,除去转载共有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开展的志愿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新闻报道42篇,其中《人民日报》的报道有3篇。此外还有《参考消息》、《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平面媒体分别进行了相关报道。在医疗卫生健康领域,有《健康报》、《医院报》等专业性较强的报纸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多项志愿服务进行了报道。除了传统媒体之外,网络媒体也登载了一些报道,其中影响力较大的网络媒体有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图片网、搜狐网等。
卫生部对志愿服务的试点推广工作是比较大的举措,由于有了政府层面的推动,媒体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开展的志愿服务的报道已经算是比较密集的。然而从报道量来看,与上文提到的媒体对突发事件、大型赛会志愿服务的关注度相比,媒体对医务社会工作及志愿服务的报道仍显得较为薄弱,所以应该更多的关注医务社会工作及医务志愿服务。
4 思考及对策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创了中国志愿服务的新纪元,北京奥运会为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大量的新闻报道和介绍也使社会各界对志愿服务和志愿者的认识大幅度提高。虽然从媒体的报道量来看,自2008年以后报道量较之前有了很大的增长,但是从媒体聚焦点来看目前主要集中在应对突发事件、大型赛会的志愿服务上,对于一些长期志愿服务项目缺乏关注。由于应对突发事件、大型赛会的志愿服务都是一次或者集中某个时间段的服务,因此具有短期性、单一性和有限性[2]等特点,“后奥运时代”的志愿服务需要打破这些局限性,实现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媒体和志愿服务机构的共同努力。
4.1 从媒体来看,需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扩大志愿服务的社会宣传力度,提高对长期性志愿服务的关注度
新闻媒介具有影响各种话题在公众议程上的能力,新闻报道中强调的议题往往成为公众认为最重要的。因此媒体应发挥议程设置的功能,引导人们关注、了解和熟悉常态化的志愿服务,在社会中营造一种参与志愿服务的文化和氛围,培养公民志愿服务的热情和意识,培育公民志愿服务的精神和理念,促进其形成关心、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和文化[3]。
4.2 从志愿服务机构来看,其本身需加强宣传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务社会工作暨志愿者工作部在自我宣传方面做了一些值得借鉴的工作。该部在成立之时便开通了自己的网站并及时更新最新的活动和动态,既能让公众及时了解其工作情况,又能为公众提供一些资讯。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体逐渐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新媒体具有迅速、便捷、信息大、互动性强等特点,可以做到实时更新。在新媒体时代,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务社会工作 暨志愿服务工作部及时开通了微博,积极运用新媒体与公众互动,既可以使大家可以通过媒体手段了解其最新动向,又进行了自身的宣传,扩大了社会影响。
总之,随着志愿服务的发展,全社会对志愿服务的关注度在逐步提升,志愿服务体系也在逐步完善,在“后奥运时代”志愿服务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力量来促进志愿服务的常态化。
[1] 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北京青年研究会.志愿者形象及其社会影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邵锋.志愿服务与发展[M].北京: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 2012:71-74.
[3] 党秀云.论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 2011(3):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