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的新模式:“校地”合作
——以四川省珙县开展“校地”合作为例

2013-12-21田坤明廖中新

党政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珙县校地城乡

田坤明 廖中新

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的新模式:“校地”合作
——以四川省珙县开展“校地”合作为例

田坤明 廖中新

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的新模式—— “校地”合作,是一种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为目标,由地方政府主导,依托高校优势资源,形成高校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地方助推高校发展的“互惠共赢”的新型关系,强化“校地”合作是拓宽人力资本培育渠道的有效途径,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内在要求,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实战。四川省珙县通过“校地”合作,对于加快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城乡统筹发展、繁荣文化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力资本;校地合作;城乡统筹发展;四川省;珙县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胡锦涛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多次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1〕。当前, “十二五”规划已进入全面实施的关键时期,珙县县委、县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重视人力资本培育,树立人才优先的战略思维,积极推进“校地”模式,以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努力为全面贯彻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撑;为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全面实现“经济强县、现代新城、幸福珙县”目标提供人才保障。

一、人力资本与统筹城乡关系研究:相关理论述要

(一)国外相关研究简述

人力资本理论体系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提出的,他在1964年出版的《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着重指出应从三个层面改造传统农业:建立一套适合传统农业改造的制度和技术保障,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为引进现代生产要素创造条件,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各种各样,包括:教育、在职培训及提高健康水平等。〔2〕他在另外一部重要著作《论人力资本投资》中也指出,产出中有相当大的部分不能由物质投入来说明,而应归因于“不可解释的余差因素”。这个“余差”只能用人的质量或人力资本来解释。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即人力资本的形成,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3〕另一位颇具创见的美国经济学家加里·S·贝克尔认为人力资本是指是劳动者通过学校教育、在职培训、迁移、健康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之中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和体力(健康状况)等质量因素的总和。〔4〕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人力资本,某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受该区域内人力资本存量和增长速度的影响。新古典经济学对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认识,使得人们对人力资本的重视日渐加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越发重要。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的不断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但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其产生的投资收益具有溢出效应。由于溢出效应的存在,如果只由人力资本所有者主体进行投资就不能达到社会需要的最佳状态,这就需要政府来对人力资本进行再投资。

对于研究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城乡发展的关系,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认为,农村教育的落后、农业劳动者的低文化水平等是发展中国家农村贫穷、城乡差距明显的主要原因。〔5〕归根结底还是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不足。因此,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当务之急是加快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使农村居民真正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主导性的主体能动作用。

(二)国内相关研究简述

国内也有众多学者提出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邹薇 (2006)〔6〕认为,农村人力资本是指农村劳动力身上所凝结的体能、知识、技能和所有能够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的能力,这种被凝结的能力表现为一种人力资本存量形式。何秀玲 (2008)〔7〕研究认为我国农村人口多,但人力资源的可用性不高,并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差,医疗卫生缺乏,身体素质低使得农村的人力资源积累不足。

刘文 (2004)〔8〕针对劳动力流动与农村人力资本的关系提出,人力资本与收入成正相关效应,促使劳动者自身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农村外出劳动力收入和社会地位的提高,通过示范效应促进了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张茜 (2007)〔9〕通过模型的构建,研究农村人力资本和农民收入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受滞后各期农民收入和农村人力资本的共同影响;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在短期内依赖于农民收入的提高,从长期看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更依赖于教育本身。

目前,国内学者对城乡差距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研究,已经注意到了人力资本对城乡差距的影响,但并未引起广泛而足够的重视,也缺少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寻求解决问题途径的尝试。所以,非常有必要通过强化人力资本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证研究,探索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的新模式,这样既可以有效缓解农村人力资本外溢、地方财政投入不足等困难,又可以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创收能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对于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的新模式: “校地”合作

近年来,由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主体的经济实力弱,投资收益滞后,接受教育、享受医疗保健的机会不均等,使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绝对值虽然逐年提高,但增长幅度较小,这影响农村人力资本含量的提高,制约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为快捷、有效地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各地除了采用传统的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外,还积极探索培育农村人力资本的新途径,产生了“校地”合作的新模式。“校地”合作就是本着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的原则,由地方政府和高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方面积极搭建合作平台,推进产、学、研结合,将高校资源优势转化为服务地方经济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助力现代科技集成和产业升级。

众所周知,高校和地方政府拥有两种具有互补性的不同资源,若将这两种资源有效整合,既可以帮助高校体现时代精神、实现科学发展,又可以为地方政府培育人力资本提供新通道,是一条既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又有利于提升高校竞争力的双赢之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职责。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将人才、科技、智力等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校地合作,可以使高等教育更加在农村普及化,使高校——学术的“象牙之塔”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之间架起桥梁,不仅在知识生产、文化传播方面起到重要基地的作用,还能不断为政府和社会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咨询、教育培训和课题研究等服务,成为哺育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孵化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思想库”。强化“校地”合作是拓宽人力资本培育渠道的有效途径,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内在要求,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实践。

三、珙县努力推进“校地”合作:背景与进展

当前,珙县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城市建设加速提升、统筹发展融合突破的关键时期。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珙县要实现经济的新跨越,单纯依靠资源支撑和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转型升级、科学发展,就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关键、更加重要。未来几年,珙县将坚持“转型增长、强县兴城、共享发展、奋力跨越”的发展定位,实现“两步走、翻两番,跻身全省类区强县,建设全省经济大县,力促撤县建市”的奋斗目标,努力成为川南工业高地和川南新城,成为川南经济区和川滇黔结合部的一颗耀眼明珠〔10〕。发展离不开人才,离不开大量人力资本的投入。因此,珙县的跨越发展对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就更加迫切。加强“校地”合作,是培育人力资本、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便捷渠道,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

为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着力解决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端人才的需求,珙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程”,抓住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三个关键环节,大力实施“校地”合作引才活动,“向高校借梯,引专家助阵”,先后与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签订校地合作协议,柔性引进近百名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优秀博士生、硕士生到珙县挂职锻炼,为地方经济建设献策献力。同时,制定实施了《校地人才合作管理暂行办法》、《高级人才引进管理办法》,突出以“引导、考核、关爱”三举措强化对引进人才量化经常化管理,进一步推进人才管理工作科学化,促进人才健康成长,保障用好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目前,校地人才合作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校地双方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在科技引进、人才培养、科研成果产业化、共办教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开端,建立了牢固的校地合作战略联盟,搭建了长期的校地合作交流平台。

四、 “校地”合力推进地方经济跨越发展:路径探索

珙县县委、县政府正致力于不断深化“校地”合作,加强柔性引才借智,通过加大政策倾斜力度,联合科研攻关,促进项目对接,积极探索加强校地合作交流的新思路、新举措。

(一)整合“校地”优势资源,不断扩大合作空间

一是积极培养有关科技人才和师资,加强与高校之间的技术交流与科研合作,选拔委派本县技术骨干、管理人才重新进入高校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通过短期培训班和研讨会等形式不断更新、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鼓励和支持挂职人员和技术工人面向社会、面向实际,发现、研究和解决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培养一支能够推动社会发展和企业科技创新的队伍。

二是紧密结合珙县特色产业、典型企业的经营现状和发展要求,依托高校的人才技术高地,以高新技术孵化为突破点,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项目孵化的大平台,搞好供需对接,以企业为载体推动产、学、研互动。陆续组织高校人才进入三大园区 (余箐建材产业园、孝沐工业产业园、特色农产品加工园)考察调研,促成校方与入住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并在项目设计、技术改造、劳动力培训、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展开一系列合作,帮助县域企业提档升级,使校地企实现“产、学、研”全面合作落到实处。

三是以农民增收为目的,推进优质农副产品开发培育,拓展营销渠道,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开展有机茶、食用菌、特色瓜果、“黑五类”等农产品种养、深加工技术开发研究。县商务局、供销联社等单位主动与合作高校联系,积极推动各高校与珙县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的生产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直接对接,为合作高校提供优质优价的农产品供货服务。

四是地方企事业 (特别是龙头企业)与高校联合申报、争取国家级、省级各类项目的支持,实现项目的落地与对接。通过项目合作推动应用研究和科技推广,运用专业知识和教育科技资源服务于珙县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小康社会建设。

(二)“校地”联合科研攻关,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珙县政府紧密结合自身产业结构特点,不断加大资金、人力、政策支持,通过校地人才合作,开发新技术,引入新资源,在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严峻的外部环境下,坚持不懈地把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推向深入。一方面,通过校地合作,与高校资源互换、积极联动,着重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共建科技创新体系和信息互通平台,互聘交流科技人才,强化科技创新的正向拉动。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产品研发、关键技术攻关、技术服务等工作,以提升珙县优势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科技支撑。

通过努力,目前已建设省农业科技园区一个,拥有各级科技人才2034人,获省、市科技进步奖62项,立项各类科技计划项目6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5项、市级项目58项。工业技改投入已达67亿元,欧冠陶瓷、冠能新材料、鼎成天然气等项目正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水平跃升至全省第16位。

(三)加强柔性引才借智,服务城乡统筹发展

为深入贯彻实施本省“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部署,珙县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积极推进校地合作,柔性引进高级人才,为珙县城乡统筹发展注入新血液、增添新动力。一方面,利用高校“专家组”、“智囊团”、“人才库”优势资源,寻策问计,合理划分县域功能分区,优化布局城镇体系,科学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在实验示范区实施百项重点项目,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空间合理布局。另一方面,设立推广教授专家岗位及农村科技示范基地,实现了大学专家队伍和基层推广队伍的对接、科技成果和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的对接、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和农民需求的对接,为新农村的发展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证。同时,鼓励在校科技人员和大学生深入农村创办经济实体和专业技术协会,与龙头企业、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为“烟、茧、茶、林、牧”五大支柱产业做好科技服务,以农业特色化、特色产业化、产业规模化为突破口,做大做强“十大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夯实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

目前,已率先在全省开展林权抵押和采矿权质押贷款,率先在全市建立畜牧担保基金,融资1.16亿元;成立全国第一家“竹荪健康产业研究院”和全省首个县级蚕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效提升了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四)增强“校地”文化互动,大力发展文化经济

珙县文化源远流长,尤以“僰人悬棺”享誉中外,孕育了“古僰民俗文化”、 “川南苗家文化”、“五尺道文化”、“珙州二胡文化”四大文化。珙县政府抓住“校地”合作的有利契机,利用高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术气息及其具有先进文化传播中心、创造中心的特殊优势,大力推进了僰都建设与开发,整合了县域僰人文化、自然生态景观、产业观光景观等特色旅游资源,打造出了“民族风情”、“僰人悬棺”、“蜀南温泉”、“鹿鸣茶海”等旅游品牌。通过举办僰文化艺术节、龙茶花海节,建立僰文化展览馆等一系列活动,着力推广“珙桐之乡”、“珙玉之乡”、“书法之乡”、“蜡染之乡”、“鹿鸣贡茶”、“龙茶花海”六大文化名片,以独具风韵的自然、历史、人文景观吸引八方来客。

人才、科技是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最基础的战略性资源,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珙县认真审视“校地”合作优势、牢牢把握“互利共赢”机遇,进一步拓展、深化校地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推进产学研结合步伐,充分利用高校不断输出的知识、技术、人才和科技成果,实现协同创新,重点构筑起科技创新服务、人才支撑、体制机制创新等三大平台,实施产业发展、村镇规划建设、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素质提升、社会保障、城乡综合改革等八大工程,不断为“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增添新动力。

〔1〕周先苗.树立科学人才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N〕.台州日报,2012-06-06.

〔2〕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4〕加里·贝克尔.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的理论与实证分析〔M〕.郭虹,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5〕E·F·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M〕.北京:意林出版社,2007.

〔6〕邹薇,张芬.农村地区收入差异与人力资本积累〔J〕.中国社会科学,2006,(2).

〔7〕何秀玲.农村人力资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5).

〔8〕刘文.我国农村的人力资本基本特征及经济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4,(3).

〔9〕张茜.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的动态关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3).

〔10〕宜宾市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宜宾市珙县人民政府,2011.

【责任编辑:王喜梅】

F249.21

A

1008-9187-(2013)02-0089-04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JBK1207095)

田坤明,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廖中新,西南财经大学期刊中心《财经科学》编辑部副编审,四川 成都 611130。

猜你喜欢

珙县校地城乡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伊犁师范大学与和田市人民政府举行校地合作签约授牌仪式
校地合作“闻令而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昔阳县“三区”服务特派团开展产业调研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校地审计人才合作发展探析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高等教育质量模式提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