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政治民主的探索

2013-12-21李成虎

党政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政权民主政治

李成虎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政治民主的探索

李成虎

中国共产党一直是政治民主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为中国的政治民主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政治民主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探索,既赢得了人民的拥护,使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得以稳固,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定的基础,也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渊源,并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民主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政治民主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和宝贵的历史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党对政治民主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探索表明了党对政治民主的不懈追求,是赢得民心的重要因素,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同时,这一时期,尽管革命形势和革命环境非常复杂,但是,党对政治民主的探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其中有许多闪光点和重要经验值得借鉴和发扬。

一、建党初期党的民主理论与实践

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在共产国际直接帮助下,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初期就开始了对政治民主的探索,1921年到1927年这段时期,党不仅在理论上对政治民主的认识不断深化,而且在实际的政治斗争中初步实践了自己的民主理想。

1921年7月,党的一大通过的政治纲领明确提出,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消灭阶级的阶级斗争目的;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在组织原则方面,规定“本党采用苏维埃的形式”,也就是实行代表会议或代表大会制度,明确规定了党的各级领导机构采取委员会制度。可见,党成立初期就确定了实现政治民主与社会民主的目标,并在组织原则方面体现出党内民主的精神。

1922年6月,党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中指出:“民主政治当然由民主派掌握政权,但所谓民主派掌握政权,决不是在封建的军阀之下选一个民主派人物做总统或是选几个民主派的人物组织内阁的意思,乃是由一个能建设新的政治组织应付世界的新环境之民主党或宗旨相近的数个党派之联合,用革命的手段完全打倒非民主的反对派官僚军阀,来掌握政权的意思。”〔1〕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使用“民主”一词,也是党对“民主政治”的最早诠释。

1922年7月,党的二大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二大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都体现出了很强的民主精神。此后,党对政治民主在理论与实践中进行了艰难的探索。1922年9月,《向导》发刊词指出:“近代民主政治,若不建设在最大多数人的真正民意之上,是没有不崩坏的。”〔2〕“所谓近代政治,即民主政治立宪政治,是怎样发生的呢?他的精髓是什么呢?老老实实的简单说来,只是市民对于国家所要的言论,集会,结社,出版,宗教信仰,这几项自由权利,所以有人说,宪法就是国家给予人民权利的证书,所谓权利,最重要的就是这几项自由。”〔3〕这表明党对民主政治的重要意义以及民主政治与政治自由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1923年6月,党的三大在广州召开。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等问题。会议决定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通过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广泛发动群众,加速推进民主革命的进程。此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孙中山对国民党进行了改组,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于1924年初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样,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举行了北伐战争,革命形势不断高涨。1925年,省港大罢工爆发,在党的领导下,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了罢工组织。1927年,上海工人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建立了上海市民政府,提出保护人民的政治自由,人民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罢工等广泛的自由权利。这些做法都是党在革命过程中对政治民主探索的初步成就。

二、土地革命时期党的民主理论与实践

面对“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党领导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开始建立自己的军队,尝试建立工农民主政权,逐步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到1931年,党领导下的红军发展迅速,先后建立了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并在这些根据地内部建立了乡、区、县、省等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

1931年11月,为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在江西瑞金召开了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有610人,其中,90%为工农兵代表。会议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及劳动法、土地法等重要法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了中华苏维埃政权的性质,即“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苏维埃全部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以及一切劳苦民众。在苏维埃政权统治区域内的工人、农民、红军士兵以及一切劳苦民众和他们的家属,不分性别、民族和宗教信仰,在苏维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皆为苏维埃共和国的公民。上述苏维埃公民在16岁以上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直接派代表参加各级工农兵苏维埃的大会,讨论和决定一切国家的、地方的政治事务。中华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为目的,反对地主资产阶级的民主,主张工人农民的民主,鼓励民众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和批评。这些决议和政策体现了很强的民主精神。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党建立的第一个工农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采取民主集中制的、议行合一的政权组织形式,广泛吸收群众参加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政治管理和社会管理。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一定程度上为根据地人民履行民主权利提供了保障,是党对政治民主在实践方面非常重要的探索,为后来根据地政权建设和新中国政权建设都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

三、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民主理论与实践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救亡的关键时刻,不仅积极地推动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必要的民主改革,而且在局部执政的条件下,身体力行地将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成为“抗日的先进地区、全国民主化的推动机和新中国的雏形”〔4〕,为中华民族的持久抗战和政治民主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创建“三三制”政权模式。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着手建立一种全新的民主政体。1940年3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一文,提出了“三三制”原则,即在抗日根据地的政府组成人员中,共产党、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1941年11月,在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按照“三三制”原则,用民主的方式选举产生政权组织。最初,当选的18名边区政府委员中,共产党员占了7名,这一结果超过了“三三制”的规定。徐特立立即申请退出,由非党人士白文涣递补。这一举动表明了中共按照“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决心和诚意。

“三三制”原则的实行还为政府内部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为保持抗日民主政权的民主和廉洁,1943年5月,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政务人员公约》,以便加强对政权机关工作人员的监督。由于实行了“三三制”的政权组织形式,陕甘宁边区政府被当地老百姓称为“民主政府”、“模范政府”,陕甘宁边区成为当时中国政治上最民主、最进步和最有活力的地区。建立“三三制”政权是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对政治民主的重要创新。邓小平曾十分明确地说: “三三制政权的实质是民主问题。”〔5〕“三三制”政权具有民主性、多元性和包容性的特点,体现了党对民主的追求,反映了抗战的时代要求,确保了抗日根据地的政权不断壮大,有利于党团结各方面力量进行全面抗战,特别是吸引了大批进步青年奔赴延安,投身革命。

第二,实行普遍、直接、平等的民主选举。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展开。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中共中央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改为陕甘宁边区政府。边区政府进行了民主大选举,实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权体制由苏维埃工农民主制到抗日民主制的转变。〔6〕在陕甘宁边区,从边区到乡镇政权,一律实行“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投票”的选举制度,凡年满18岁赞成抗日的中国人,不分性别、民族、阶级、信仰、党派和文化程度,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为了推动选举工作的进行,党提出了“民主政治,选举第一”的口号。“在选举运动中,各个抗日党派和团体都有权提出他们的纲领和候选名单来竞选。”〔7〕

在抗日根据地,大多数选民文化素质不高,所以在乡村选举中经常采取一些简单易行的措施,以方便选民参与选举。村选比较普遍的方式是红绿票法和豆选法,此外还有画圈法、画杠法、画点法、烧洞法、投纸团法、背箱子和举胳臂等。〔8〕为了动员选民参加选举,各根据地在宣传和组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的根据地举办选举训练班,专门针对选举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行培训。有的根据地还专门编排宣传选举的戏剧进行演出,生动形象地宣讲民众如何进行选举以及选举的重要意义。据统计,在1937年陕甘宁边区第一次选举中,参加选举的选民占选民总数的80%,参选率低的地区也在半数以上。〔9〕通过选举,根据地人民对自己的政治权利有了更高的认识,提高了政治参与意识,对于政权的民主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三,保证共产党在政权中的优势与正确处理党派关系。1940年3月,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党内指示中明确指出: “必须保证共产党员在政权中占领导地位。”〔10〕1941年1月,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在《关于彻底实行“三三制”的选举运动给各级党委的指示》中,也强调: “党的‘三三制’政权政策,不是在减轻与放弃党的领导责任,相反的是加强党的领导责任,并要保障党的领导作用。”〔11〕那么,如何保障共产党在政权中的优势,并正确处理党派关系呢?

当时,共产党在政权中借以保持自身优势的途径主要有:其一,要保证共产党在政权中占领导地位,“必须使占三分之一的共产党员在质量上具有优越的条件。只要有了这个条件,就可以保证党的领导权,不必有更多的人数。所谓领导权,不是要一天到晚当作口号去高喊,也不是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我们,而是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12〕其二,共产党要保持优势, “更基本的是从民主政治斗争中去取得,即是说,主要从依靠于我党主张的正确,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所拥护、所信赖的政治声望中去取得。”〔13〕邓小平说: “只有民主政治斗争,才能使我党取得真正的优势。”〔14〕其三,正确处理政权中的党派关系,纠正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关门主义和宗派主义等倾向。毛泽东指出: “对于一切忠诚抗日的人员,共产党员只有与他们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绝无排斥他们的权利。”〔15〕

在具体实践中,党特别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工作。一是在政权建设中贯彻民主精神。党非常注重学会打开大门和党外人士进行民主合作,认真听取党外人士的意见,和他们共同商议和决定问题;二是保证任职的党外人士“有职有权,敢于说话,敢于负责”;三是明确党对政权的领导是原则性和政策性的的领导,而不是包办和干涉具体事务。这些措施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四,对“民主共和国”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抗日战争开始后,毛泽东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主张。1937年9月,他在《中日战争爆发后的形势与任务》一文中提出,要在“战争中建立工农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并准备过渡到社会主义”〔16〕。同年 10月,他在《目前抗战形势与党的任务报告提纲》中提出:“我们的目的,是要实现议会制的民主共和国。”〔17〕后来,毛泽东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等一系列文章,对建立“民主共和国”进行了探索。

毛泽东认为,抗日战争时期,由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基本的政治口号应当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这一时期所要建立的“民主共和国”虽然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国家,但不同于一般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它包括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及一切国内同意民族和民主革命的分子,它是这些阶级的民族和民主革命的联盟”〔18〕。关于“民主共和国”的领导力量,毛泽东认为: “依现时的情况说来,离开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政治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不能建立,和平民主抗战的目的就不能实现,祖国就不能保卫,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就不能成功。”〔19〕毛泽东认为,只有实行民主集中制,才能团结一切愿意抗日的人们,使最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地参加到政治生活中来,从而形成最伟大的抗日力量。

在毛泽东看来,要把“民主共和国”这一主张变为现实,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必须立即进行两个方面的民主改革。一是“将政治制度上国民党一党派一阶级的反动独裁政体,改变为各党派各阶级合作的民主政体”〔20〕。1941年10月28日,《解放日报》发表《结束一党治国才有民主可言》的文章,这篇文章指出,一党专制是民主的死敌,党派只有竞争才能生存。“目前推行民主政治,主要关键在于结束一党治国……因为此问题一日不解决,则国事势必包揽于一党之手;才智之士,无从引进;良好建议,不能实行。”二是保证人民的言论、集会、结社自由。毛泽东说: “没有这种自由,就不能实现政治制度的民主改革,就不能动员人民进入抗战,取得保卫祖国和收复失地的胜利。”〔21〕后来,他又说:“只有建立在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与民主选举政府的基础上面,才是有力的政治。”〔22〕第二,必须做争取千百万群众的努力工作。争取民主,争取群众,是完成抗战任务的中心一环,看不清民主任务的重要性,看不清群众工作的重要性,降低对于争取民主的努力,降低对于争取千百万群众支持的努力,我们将不能达到坚实的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的建立。第三,必须高度发挥共产党的积极性,保证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地位。必须在党内加强民主教育,扩大党内民主,提高党员的积极性,以便实现党对政权的有效领导。〔23〕

抗日战争时期党对政治民主的探索既吸收了土地革命时期的成果和经验,又进一步创建了适应战争环境和边区实际的新形式,不仅对巩固抗日民主政权、保护边区人民利益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创造出了许多民主的新形式、新办法和新政策,成为中国政治民主进程中十分耀眼的一页,为进一步探索政治民主提供了可贵的历史经验。

四、解放战争时期党的民主理论与实践

1945年4月至6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毛泽东在大会做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报告深刻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外形势,总结了20多年来党领导人民民主革命的经验,提出党必须实行“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们党领导之下,打败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政治路线。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一般纲领,制定了当前的具体纲领和政策,提出了“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的口号。中共七大为党领导人民去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良好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内部仍然保持了与抗日战争时期在性质上和组织形式上都基本相同的人民民主政权,并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要求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在中共的推动下,1946年1月10日至31日,在重庆召开了由各党各派和无党派人士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其中国民党代表8人,共产党代表7人,青年党代表5人,民主同盟代表9人,社会贤达9人,共38人。这次会议主要通过了五项协议。这些协议实质上否定了国民党的独裁专制统治和内战政策,确认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有利于推动和平和民主,也有利于争取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中间阶级和国民党中的民主派,从而孤立国民党反动独裁势力。

但是,国民党在完成了全面内战的准备之后,于1946年6月悍然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中国共产党首先组织、领导解放区人民深入开展农村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同时,改革原抗日民主政权的组织形式,在乡村贫农团和农会的基础上建立、普及人民代表会议制度,以各级人民代表会议作为相应权力机关,并逐渐推广到各新解放区。1947年10月,毛泽东起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响亮口号,并提出了“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24〕的政治纲领。这个政治纲领与政协决议有本质的不同,它已经把蒋介石政府排除在民主联合政府之外,并把它作为打倒的对象,表明所要建立的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权而非旧民主主义的政权。

1948年4月30日至5月7日,中共中央在阜平召开了城南庄会议。会议认为,在解放战争即将进入第三个年度,政治形势和军事形势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召开没有反动派参加的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商筹新中国建国大计的问题理应提到党的议事日程。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这篇文章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阐述了新中国政权的性质、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职能及其最近与将来的任务。毛泽东指出:“中国人民在几十年中积累起来的一切经验,都叫我们实行人民民主专政,或曰人民民主独裁,总之是一样,就是剥夺反动派的发言权,只让人民有发言权。”〔25〕他对人民民主专政作了解释,他说:“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26〕他也提出了即将成立的新中国的性质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27〕。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此次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会议经过充分的讨论,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等重要文件。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依法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思想、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讯、人身、居住、迁徙、宗教信仰及示威游行的自由权;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体现出了鲜明的包容性和民主精神。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政治民主探索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民主政权体系具有一定程度的过渡性和尝试性特征,这一时期继承了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成功经验,又开创了不少新的做法和形式,为后来全国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了基础,并为新中国政权建设积累了重要经验。

〔1〕〔2〕 〔3〕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35-36,568,568.

〔4〕〔15〕〔16〕〔17〕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4,395,9,54.

〔5〕〔13〕〔14〕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9,9,9.

〔6〕韩大梅.新民主主义宪政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07.

〔7〕〔11〕西北五省区编纂领导小组,中央档案馆.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 (文献卷·下)〔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72,71.

〔8〕王铁群.中共抗战时期的民主主张与实践〔J〕.炎黄春秋,2007,(10):4-9.

〔9〕宋金寿,李忠全.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137.

〔10〕〔1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42,742.

〔18〕〔19〕〔20〕〔2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60,262,257,257.

〔22〕毛泽东答中外记者团〔N〕.解放日报,1944-06-13.

〔23〕王光森.抗战时期毛泽东的“民主共和国”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理论前沿,2005,(17):20-21.

〔24〕〔25〕〔26〕〔27〕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37,1475,1475,1480.

【责任编辑:李晓南】

D231

A

1008-9187-(2013)02-0014-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与乡村治理结构的嬗变”(11CDJ003)

李成虎,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助理研究员,北京 100191。

猜你喜欢

政权民主政治
中国式民主
完善论与民主工具论
党的七大擘画建立新型国家政权的蓝图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古滇国政权的演进与消亡:一个必然的历史结局
生态民主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选举年的民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