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体制与社会主义命运
2013-12-21高放
高放
政治体制与社会主义命运
高放
政治体制是国家的政权结构体制,历来主要有君主专制与民主共和两种体制,还有两者妥协的第三种政治体制,即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通行三权分立、多党竞争体制。社会主义国家理应通行三权统一、多党合作体制。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由列宁初创三权统一于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两党三党合作的社会主义民主共和体制,但是1921年后已变成一党制,早期已出现以党代政弊病。到斯大林时期一党专政与以党代政更加严重。斯大林破坏党内民主与苏维埃民主,开创个人集权制、职务终身制与指定接班人制,使民主共和制变型为党主立宪制,这是君主立宪制的变种。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阶段一再延误政治体制改革,到戈尔巴乔夫后期改旗易帜,转向三权分立,多党竞争,终于到1991年发生剧变,苏共苏联灭亡,俄国转轨到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其历史教训异常深刻。
政治体制;民主共和;君主立宪;苏联;改革开放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1〕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扬了人民民主,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愈益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使我国的经济实力从1978年居世界第十位上升到2008年占世界第三位,当今又跃居世界第二位。据美国人预测,到2030年我国将超过美国夺冠。
反观苏联和东欧八个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正是由于政治体制缺少人民民主,长期拒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一再延误政治体制改革,所以拖延到1989-1992年间先后都发生剧变,导致社会主义在苏东灭亡。2011年12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拙著《苏联兴亡通鉴——六十年跟踪研究评析》,收入60年来我发表的66篇文稿,对苏联兴亡作了系统分析。苏联灭亡的历史教训极其深刻,非常值得我们借鉴。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的政治体制还有苏联模式的影响,所以还要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才能避免重蹈苏联覆辙。
本文从理论联系实际的长度、广度、高度和深度来说明政治体制与社会主义命运的深层关系。简而言之,政治体制好则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政治体制不好又拒不进行改革,则社会主义事业迟早必然衰败灭亡。
一、什么是政治体制,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应有的政治体制
所谓政治体制就是国家政权机关的结构体制。自从产生国家政权以来,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政权主要是两种类型的政治体制,即君主专制体制与民主共和体制 (民主要求少数服从多数,共和要求多数照顾少数,共同合作和谐相处)。还有第三种政治体制就是近代出现的以上两种政治体制妥协的产物,通称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又分为实君共和制与虚君共和制两种类型。实君共和制国家实权在君主,不在议会与内阁,如19世纪后期的德意志帝国与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虚君共和制实权不在君主,而在议会与内阁,如当今的英国、日本等国。统治阶级治理国家要依据法制,所以国家政权通常划分为立法权、执法权即行政权与司法权。在君主专制国家,这三权统一于君主,君主个人依靠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体系治理全国。在民主共和制国家,这三权既有分工,又互相制约。君主专制这种政治体制适合于农业社会,因为小农经济分散,需要君主专制政权高度集中,统一领导。民主共和这种政治体制适应于工业社会。社会化大生产与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广大民众政治参与,由人民自己当家作主。但是人民是有贫富两大阶级之分的。西方从古希腊、罗马起就有民主共和政体,那是适应当时爱琴海、地中海沿岸商品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到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市场经济发展起来之后,资本主义的民主共和政体就更加充实完善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共和政体通常是三权分立,多党平等竞争,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
那么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应该是什么样式呢?这就要认清什么是社会主义。西方是从15世纪起在英、法、德等国先开始发展资本主义,随后从16世纪起就出现空想社会主义思潮。我各用21个字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作出简明的界定。资本主义是“以私人资本为基础,由资本家阶级统治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是“以社会化劳动为基础,由劳动人民掌权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者的共同点是都必须有社会化劳动,即以现代工业化作为物质技术基础。两者的区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占统治地位还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劳动人民国家政权占统治地位。社会主义要继承资本主义开创的现代文明成果,又要克服资本主义造成的社会矛盾和弊病。资本主义开创的现代文明成果,主要是实现了社会现代化和全球化。从纵向时间变化而言,资本主义现代化使古代社会变为现代社会,主要是实现了十个“化”:即思想自由化 (后蒙运动使人们思想摆脱神权和君权的束缚)、劳动社会化、生产机械化、国家工业化、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法治化、文化多元化、大众知识化和农村城市化。从横向空间变化来看,资本主义全球化使现代化成果逐步从西欧几个国家推广到东欧、北美和亚、非、拉、大各洲各国,使全球各洲各国逐步联成一体,达到全球一村。然而,资本主义现代化也造成恶果与灾难。这也表现为十个“化”:即利润最大化、贫富两极化、剥削隐蔽化、失业常态化、危机周期化、人际金钱化、环境污染化、犯罪国际化、世界殖民化和战争升级化 (从局部战争升级为世界大战,从刀枪剑戟的冷武器升级为飞机炮弹的热武器以至核武器)。社会主义就是要继承资本主义开创的现代化文明成果,又要克服资本主义造成的不文明恶果,建成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形态。在政治体制方面也应该更高于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和多党竞争的民主共和体制。三权分立和多党竞争体制的优点是政治权力之间有制约,民主选举之中有竞争,执政过程之中有监督,这样可以防止某个部门、某个政党、某些个人滥用政治权力,违法乱纪,损害人民。其缺点是三权之间互相扯皮,延误时光,缺少效率,各个财团都要插手竞选,以金钱控制选举,愚弄选民,各个政党互相攻击,哗众取宠,劳民伤财,政局动荡。
从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把空想社会主义转变为科学社会主义起,他们就开始探求未来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掌握政权后要建立什么样的政治体制。在1848年欧洲革命中他们就提出社会共和国的设想。1871年法国工人革命成功,第一次创立了巴黎公社工人政权。虽然它仅限于一个城市,只存在72天时间,但是开创了工人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雏形。主要成就有以下四点:第一,政权机关实行议行合一,即议会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合二为一。64名委员组成巴黎公社委员会,下设财政、军事、司法等十个部,公社委员会的立法和决定,分别交给十个部执行。第二,公民享有普遍、平等、直接、秘密的民主选举权,巴黎分为20个区,选出64名委员组成巴黎公社委员会,在公民监督下治理国家,不称职者可以随时罢免。第三,公社委员是社会公仆,不享有特权,其最高工资不得超过最低工资5倍。第四,巴黎公社建立时法国工人尚未建立社会主义政党,但是公社委员会由四派人组成,即由蒲鲁东派、布朗基派、雅各宾派和共产主义派联合执政。总之,巴黎公社首创的工人民主共和国对政权、民权、官权、党权都有具体规定和创新。这些规定和创新可以说是克服了三权分立、多党竞争体制的弊病,初步显示出三权统一、多党合作体制的优越性。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巴黎公社开创的政治体制将是未来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通行政治体制。虽然恩格斯晚年于1891年也讲过:资本主义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国也可以作为未来工人阶级政权的“特殊形式”,但是至今尚未实现过。
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实行的民主共和国政治体制怎样演变以及苏联灭亡的经验教训
依照常规,社会主义理应先在西欧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胜利。可是到20世纪社会主义却首先在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俄国胜利。俄国历经沙皇专制统治370年之久,缺少资本主义民主共和体制传统。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筚路蓝缕,开创了社会主义民主共和政治体制。这个体制体现在国名上:起先名为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简称苏俄;1922年12月30日改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苏维埃”是俄文普通名词音译,意为会议。俄国工农大众在1905年革命和1917年革命中民主选举产生工农代表苏维埃,作为领导罢工斗争和武装起义的机关。十月革命胜利后工农代表苏维埃进而变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苏维埃共和国这个政治体制历经74年之久,可分为四个阶段,有过三次重大变化。
第一阶段,从1917-1924年,即列宁领导阶段,也可以称为初创阶段。列宁依据巴黎公社历史经验和基本原则,结合俄国情况,初步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民主共和体制。1918年制定第一部宪法。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成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遵照巴黎公社议行合一原则,但是苏俄政权机关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不是合一,而是一分为三,三权有分工。党的四位领导人 (政治局委员)分掌四权:列宁任政府总理,斯维尔德络夫任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中央执委会主席,托络茨基任国家军委主席,从1922年起斯大林任党中央总书记。可见,国、政、军、党四权是有分工制约的。1918年就开始苏维埃代表选举,特殊情况下不给资产阶级分子选举权。按巴黎公社原则,高低工资差别不超过5倍。从1917-1920年实行两党、三党联合执政。从1917年底到1918年春是共产党与左派社会革命党联合执政,随后是三个共产党即俄共与民粹主义共产党、革命共产党联合执政。1921年以后变为一党专政,列宁认识也有局限。1920年共产国际二大决定,一个国家只许有一个共产党。俄国革命共产党这个1918年新建立的共产党主要是代表广大农民利益和诉求的。如果把它改名为革命社会党保留下来继续发展壮大,实现工人阶级的共产党与农民阶级的社会党的长期合作,岂不非常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吗?我们不苛求前人,这是总结历史经验的新认识。苏俄初期已出现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弊病。1922年12月30日改国名,变苏俄为苏联,带有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采取苏联这个国名是指望世界各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都采取苏维埃这个模式和名称,都加入苏联,组成世界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24年制定第二部宪法。其中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阵营”和“世界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的新概念。
第二阶段,从1924-1953年,斯大林领导阶段,这是政治体制定型时期。斯大林把列宁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国体制改变为有严重弊端的党主立宪制,即党代表人民作主、党为人民作主、党替人民作主的党主立宪制。党内经过1924-1929年三次与反对派的斗争和30年代大清洗,清洗了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布哈林等反对派,把不满斯大林的人都作为“人民公敌”消灭掉,一党专政变为一派专政、一人专政,党内民主遭到大破坏。以党代政更为加强,从1931年开始人民政府与党中央联合作出决定,发布指示。1932年后还把党中央列在人民政府之前。苏维埃民主也遭到破坏。按照宪法规定,该由公民选举产生的各级苏维埃代表都由各级党委挑选确定候选人,由公民等额投票产生;该由各级苏维埃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政府首脑,也都由各级党委先任命,再等额选举产生。因此苏维埃被广大人民视为橡皮图章和表决机器。斯大林还用行政命令办法加速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1928年起实行三年五年计划。1936年宣布基本上建成社会主义。同年制定第三部宪法,表面上实行普遍、平等、直接、秘密四个民主选举原则,但是依旧是等额选举,由各级党委最后确定候选人,没有竞选。各级主要官员都是层层任命。高干特权越来越多。工资差别从30年代中期约30倍扩大到50年代初约50倍,培植了一个高薪特权官僚集团,变社会公仆为社会主人,它最终成为社会主义的掘墓人。斯大林带头实行个人集权制(苏共中央设总书记本来是为了专管党的工作,实行党政分开,不能在政府兼职,可是斯大林从1941年兼政府总理和国防委员会主席,集党政军三大权于一身)、职务终身制 (从1922年至1953年连任总书记31年)与指定接班制 (1952年他指定曾任他秘书的马林科夫接班)。斯大林开创的这“三”制,给苏联和以后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留下了深远、沉重的影响,使人们误认为这“三”制就是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正统,其实这只是深受沙皇专制传统影响的变种。这种体制代代相传,一再延误改革,终于导致苏联灭亡。
第三阶段,1953-1985年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阶段,小改小革又停滞倒退阶段。赫鲁晓夫1953年上台后把总书记改为第一书记,以示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决定第一书记不再兼政府总理,以示党政分开;降低部分高干工资,以示减少高干特权。但是到1958年他又去兼任政府总理,又实行党政不分,以党代政。1962年苏共二十二大新党章规定领导人任期不得超过三届十二年,但是个别杰出领导人可以例外。这实际上是为自己又搞终身制提供依据。加上他在经济政策上主观主义瞎指挥,思想文化宣传上又搞新的个人崇拜,1964年被迫辞职。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曾经决定今后党中央第一把手不能再兼任政府总理,以示坚决实行党政分开。随后他于1966年苏共二十三大上又把党中央第一书记改称为总书记,1977年进而兼任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即国家元首,还兼任国防委员会主席,独揽党政军三大权,恢复斯大林体制。同年又制定苏联第四部宪法,扩大了最高苏维埃权力。勃列日涅夫又实行终身制,至1982年76岁病故,执政18年之久。勃氏还把高低工资差距扩大到一百多倍,官僚特权更为显赫。他去世后改为政治局协商指定接班人;先后由安德罗波夫与契尔年科两个老人、病人执政,都只有一年多时间,无法进行改革。
第四个阶段,1985-1991年戈尔巴乔夫执政阶段,即政治体制改旗易帜阶段。戈氏执政头三年依旧坚持旧的政治体制,由总书记兼国家元首。在党内外、国内外多种要求民主化的压力下,从1988年起戈氏转而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为指导,要把苏联共产党改变为西方类型的社会民主党。继而取消宪法中规定的共产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地位,把西方三权分立、多党竞争的政治体制引进苏联。1990年2月中央全会接受西方式的多党制,几十个政党纷纷出笼,造成政局大乱。同年3月他当上苏联总统,但是已经控制不了局势。苏共党内派别林立,主要形成三派:即以叶利钦为首的激进民主派,以利加乔夫为首的僵化保守派和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社会民主派。三派博弈的结果是叶利钦派取胜。叶利钦曾任苏共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苏共中央政治局后补委员、党中央书记。他不服气戈氏能当上总书记,力图超越他。他于1989年9月首次访问美国后拜倒在资本主义繁荣景象之下,自认为共产主义是脱离实际的幻想。1990年7月他在苏共二十八大上宣布退党,以无党籍人士参与1991年俄罗斯联邦总统竞选。他高举反集权、反特权、反官僚主义旗帜,击中苏共弊病要害。他于1991年6月在多党竞争中赢得57.3%选票,当选俄罗斯总统 (俄共候选人雷日科夫仅得16.85%选票)。叶氏当选总统后下令限制共产党活动,于是,8月19日保守派举行政变。这时军队也不听指挥了,不去抓叶氏。叶氏粉碎政变后进而促使8月25日苏共自行解散,12月25日苏联解体。一多半苏联人民深切感受到:既然苏共集权、特权和官僚主义的痼疾长期改革不了,既然社会主义不能使人民享有宪法赋予的社会主义自由、民主和法治,那么他们宁可转去接受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多党竞争的民主共和体制,那还可以享有宪法规定的起码的自由、民主与法治。
从苏联政治体制四个阶段的演变中可知:过度集权的党主立宪的政治体制,实际上是君主立宪制的变种,可以说是除君主专制、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之外的第四种政治体制。这只能是一种过渡性的不稳定的政治体制。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一时能够取得显著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必须进行体制内的改革,即改进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把党对政权机关从上而下的直接领导改进为从中深入的间接领导,开展差额民主竞选,发展党内民主、人民民主和党际民主。这样就能把党主立宪改变为民主共和。如果延误体制内的改革,走固守僵化集权的老路,最终必然失去党心、民心、军心,被迫转而改旗易帜,走西方三权分立、多党竞争的邪路,招致社会主义灭亡。汲取苏联东欧剧变教训,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不移地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和正路,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这样,中华民族必能在社会主义大道上振兴。
〔1〕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责任编辑:陈学明】
D751.22
A
1008-9187-(2013)02-0005-04
高放,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国际关系学院资深教授,1981年我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