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在路上:如何唤醒沉睡的患者?
2013-12-20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脑系科昏迷促醒治疗中心董月青
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脑系科昏迷促醒治疗中心 董月青
近些年来,重症医学使很多濒临死亡的患者得以保留生命,并产生了大量的慢性意识障碍患者。1972年,英国神经外科专家布赖恩·杰内特(Bryan Jennett)、美国神经学家弗雷德·普拉姆(Fred Plum)在世界上首次提出持续性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 PVS)的定义,认为PVS患者处于对自身和环境无知晓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平稳,不需要人工支持。
PVS状态的患者一般被通俗地称为植物人。他们有没有自己的思想?真的像植物一样无意识吗?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些特殊人群?
植物人究竟处于何种状态?
国外最新研究显示,植物人竟然可通过脑电波与医生进行简单沟通。世界首例“永久性植物人”用脑电波与医生进行的“对话”,具有划时代意义。一位自2003年遭车祸后大脑严重损伤,深度昏迷长达7年的29岁男子,竟能回答是非选择题。比如,当被问到“你父亲名叫托马斯吗?”他能做出“不是”的反应;当问他“那你父亲是叫亚历山大吗?”他马上能做出“是”的反应。研究者共向他询问了6个是非题,包括“你是否有姐妹”等。扫描结果显示,6道题中他居然答对了5道!由此可见,植物人并非像植物一样毫无知晓,他只是处于“深度沉睡状态”。这一研究成果一经公布,震惊了国际医学界。
2005年3月,植物人特丽夏沃的生死权问题在美国引发了法律争论。最终法庭作出判决,第三次拔除她的进食管,13天后,长达15年保持植物人状态的夏沃停止呼吸,时年40岁。人们不禁要问,如果能证明夏沃仍存在大脑感知能力,就可以问她自己愿意生存还是接受死亡,她还会被判“死刑”吗?
董月青大夫(中)正在治疗PPVVSS患者
先来看看医学专家是如何界定植物人的。1994年,经循证医学文献回顾后,美国PVS多学会专责小组(MSTF)提出了持续植物状态(PVS)的医学特点:PVS是一种完全不能感知自身和周围环境的临床状态;完全或部分保留脑干和下丘脑的自主功能;对视觉、听觉、触觉或有害的刺激,患者缺乏有目的或随意的、可重现的持续行为反应;有残留且多变的颅神经或脊髓反应;不能进行语言理解或表达;有睡眠觉醒周期;大小便失禁。1995年,美国康复医学会指出,脑损害经1个月没有清醒并符合PVS诊断标准的患者被认定为持续性植物状态。非创伤性脑损害发生满3个月或创伤性脑损害发生满1年,仍是持续性植物状态,即被视为永久性植物状态(Permanent vegetative state,PVS),这类患者很难再恢复清醒。
但事实并非如此。准确判断是否PVS以及PVS的评分,对采用不同方法治疗并判断疗效十分重要。绝大多数PVS患者不能从植物状态自然恢复,但如果能选择合适的病例,经恰当治疗,部分病例有望从植物状态苏醒。
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可脊髓电刺激昏迷促醒
我们先来看看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定义:它是由各种因素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致使脑损害,而引起一系列神经精神异常表现的一种综合征。
成人脑质量仅占体质量的2%,耗氧量占全身总耗氧量的20%,脑组织内无法进行氧和营养底物储备,是全身所有器官中最不耐受缺氧的器官。脑血流一旦停止,10秒内可利用氧储备耗竭,有氧代谢停止,15秒昏迷,2~4分钟无氧代谢也停止、不再产生ATP,4~5分钟ATP耗尽,所有需能反应停止,4~6分钟后,脑细胞发生不可逆性损伤。
缺氧时人体会发生的变化有:慢性或轻度缺氧时,体内血流会重新分配,以保证心、脑的血液供应。缺氧时间延长,将再次重新分配血流,以保证基底节、脑干、丘脑、小脑足够的血流,大脑皮层矢状旁区(分水岭区,大脑前、中、后动脉的边缘带)及其皮下白质缺血。重度缺氧下,血管自主调节功能失代偿,深部灰质(基底节区)发生损伤。缺氧缺血可引起两种不同类型的细胞死亡,即坏死和凋亡。细胞凋亡是HIE神经细胞死亡的主要形式,因缺氧缺血后,急性能量衰竭造成细胞坏死,于数小时后出现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脑损伤程度,取决于缺氧的程度、快慢及持续时间,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广泛抑制。
缺血缺氧性脑病主要分为三个临床阶段。
急性昏迷期:脑干上部受损,主要表现为意识丧失、四肢伸直性强直、瞳孔中度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脑干上下部同时受损时,表现为四肢肌肉明显松弛,角膜反射消失,呼吸不规则,通常持续1~2周,其中3~7天最危险。
去皮层状态期:皮质下及脑干功能先恢复,皮质功能仍处于抑制状态,表现为无任何意识活动,不言,不语,不动,无表情,大小便失禁,对呼唤、触压均无反应,无任何自主动作,靠人工进食;对光反射存在,角膜反射存在,咳嗽反射存在;但患者常睁眼凝视,知觉大多丧失,对周围和自身情况毫无所知;可有无意识的哭闹和防御反应,四肢肌张力增高,双上肢屈曲内收,双下肢伸直内旋,呈去皮层强直状态;有明显的睡眠至觉醒周期。
恢复期:意识活动逐渐恢复,言语重新出现,智能逐步好转。但部分患者易死于并发症,部分患者易遗留痴呆、肢体瘫痪等后遗症。
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治疗:一般采用高压氧、神经营养治疗等治疗,但疗效并不太确切。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脊髓电刺激”昏迷促醒术,疗效确切。下面介绍几例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的治疗结果和治疗后PET-CT变化。
例1:一名涉外工作者,与国外人员因语言沟通方面的障碍,出现口角,被扎伤颈部出现失血性休克和心跳骤停。在当地医院简单处理后,转回国内医院,但患者却因此陷入长期昏迷中。虽经积极抢救生命得以保全,但不知道何时会苏醒。该患者经多方咨询治疗未见明显缓解,转入我院治疗。对病情全面评估和分析后,我们认为他符合植入脊髓电刺激条件,随行“高颈段脊髓电刺激昏迷促醒术”。2个月前,完成了“高颈段脊髓电刺激植入术”。手术顺利地将外科电极植入到患者的颈部,并将电刺激发生器放置到患者锁骨下窝皮下。术后开启电刺激器,通过调节电压、波幅及频率等参数,次日患者意识障碍逐渐好转,肌肉张力明显下降。
患者手术前,其PET-CT显示,整个大脑像一片荒芜的沙漠,没有任何生机,看不到任何希望。正常代谢的脑组织很少,而失活低代谢的脑组织很多。
昏迷56天后,行脊髓电刺激昏迷促醒术后,整个大脑正常代谢的脑组织占了很大一部分,而失活的脑组织、低代谢的组织明显减少,右侧大脑半球表现更为明显,而左侧大脑半球也复活了,整个大脑又恢复了生机。
经过2个月住院治疗,患者的意识逐渐好转,出现复杂的感情变化,特别是伤心时可放声大哭。在治疗过程中,我从患者一点点的康复进步中得到鼓励,哪怕是患者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的出现,都能体会到患者复苏的希望。
例2:因治疗疾病期间出现呼吸心跳骤停,经治疗患者仍未醒。
手术前,患者头颅PET-CT显示,整个大脑正常代谢的脑组织很少,低代谢的组织很多,但比前一例患者的代谢好。患者的一般影像如CT检查,看不出有什么异常表现,这都是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一般表现,目前患者的PET-CT的缺血主要表现为大脑左侧的顶叶,因此患者存在一侧肢体的痉挛。
另外,患者术前的脑电图和诱发电检查显示,听觉脑干反应(ABR)出现Ⅴ波,双侧体感诱发电位(SEP)出现N20波,但潜伏期延长;疼痛相关P250记录到波幅要大于7uV;持续脑电图分析显示去同步化。我们认为,这样的检查结构结合头颅PET-CT检查结果,患者清醒的几率非常大,国外文献报道这类清醒的几率达80%以上。2013年4月9日,手术后10天进行了两次调试,患者体会良好。
例3:患者手术时出现大出血而致失血性休克,术后呼吸心跳骤停,导致长期昏迷。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明显脑萎缩,是大量脑细胞凋亡和坏死所致。长期大脑血流量降低导致患者脑萎缩情况越来越严重,患者逐渐陷入植物生存状态。手术前行头颅PET-CT检查显示,整个大脑代谢降低,但脑干、小脑、双侧丘脑的代谢还不错。由于萎缩,整个大脑都处于一个代谢降低的状态,但较例1患者代谢要好一些,因此患者被促醒的几率还是很大的。
术后,患者大脑结构并没有明显变化,可看到大脑的代谢较低,但双侧丘脑代谢正常,结合脑电图和诱发电结构,说明我们手术电刺激传导的通路是正常的,也为患者良好的康复打下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