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织物热阻的理论模型研究

2013-12-20刘让同郑贤宏

中原工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纬纱斜纹热阻

刘让同,李 亮,张 忠,郑贤宏

(中原工学院 河南省功能性纺织材料重点实验室,郑州450007)

服装作为人体的第二皮肤,人们希望它在寒冷的冬天具有保暖性,在炎热的夏天具有凉爽功能,这都与服装面料的导热性有关.热阻是表征材料导热性的重要指标,它与材料的种类、结构、组成等因素有关.国内外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服装面料的热阻展开研究,Famworth B在研究服装保暖性过程中阐述了其中的热流机制[1],姚穆、刘让同等通过对毛型织物[2—3]、毛毡[4]的导热性研究,提出了毛型织物和无规纤维集合体的热阻模型,认为织物热阻是原料、厚度、容重三者的多元函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织物接触热阻的基本概念[5].由于织物热阻的影响因素较多,有时还存在着多种因素的组合作用,这就使得分析时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织物结构对织物热阻的影响可能更大.鉴于此,有必要对织物热阻的理论进行进一步研究.

1 织物热传导的宏观、微观机理

1.1 织物热传导的宏观机理

织物为纤维和空气的混合物,其热传递方式包括传导、对流、辐射和水汽传输发生的潜热传递.对于紧密织物,由于纱线中纤维间和纱线间缝隙孔洞较小,对流和辐射对热传递的贡献较小,热流在织物中的传递主要以热传导方式进行.

垂直流过织物的热流在织物内会形成等温面,等温面的走势趋于平行织物平面,实际上是一个曲折的曲面,织物内的热流方向并不总是沿着织物平面的法向,也不总是与等温面垂直,更多是沿着纤维轴向传递,并在适当的地方转移到另一根纤维上,接力进行.

在织物内部,存在着纤维—纤维界面与纤维—空气界面.在纤维—空气界面上,热流通过时会产生附加热阻.这就是接触热阻.纤维—纤维界面存在这样的附加热阻,在织物的两侧也存在这些接触热阻,热流进入和流出织物时都会受到接触热阻的阻碍.织物的总热阻值是接触热阻和织物本体热阻之和,如式(1)所示.

式中:Rt为纺织品的总热阻;R1为热流进入纺织品的接触热阻;R2为织物的本体热阻;R3为热流流出时织物的接触热阻.

1.2 织物热传导的微观机理

热流在材料中的传递本质上都是由微观粒子实现的,气体通过分子碰撞实现导热,金属通过自由电子导热,绝大多数无机非金属和纤维高聚物材料是通过晶格的振动导热,即声子导热[6],在透明或者半透明的固体电解质中还存在着光子导热.

由于纤维是由线型大分子长链构成的,并且大部分沿着纤维轴向排列,纤维的取向结构使得纤维各种性能如湿膨胀、电学、光学、声学、热学等性能呈现各向异性.正是因为纤维的取向结构,所以声子沿着大分子排列的方向即纤维轴向传递时阻力较小,沿纤维径向传导阻力较大,因此纤维材料的热传导存在明显的各向异性.川端季雄对羊毛等多种纤维进行了测试,发现横向热阻与轴向热阻的比值为2.91~41.67[7],纤维的横向热阻远大于纤维的轴向热阻,热流在织物中的传递势必沿着阻力最小的路径传递.因此,热流在纤维中主要沿轴向传递,在织物中主要沿纱线轴向传递.

2 不同组织机织物的热阻模型

热流在机织物中的传递是通过其中的传热通道来实现的,但对于不同的织物组织,其传热通道会有区别,传热通道数和每个通道的长度都不同.下面将以平纹、斜纹和5枚2飞纬面缎织物为对象研究机织物的热阻模型.

2.1 平纹机织物

对于平纹织物,其经、纬向截面图如图1所示.设机织物的经、纬纱的中心距和直径分别为bj、bw和dj、dw,一个组织单元中纱线的交织长度分别为lj、lw,其传热通道包括8条纤维通道、4条空气通道.

图1 平纹织物经向、纬向截面图

(1)空气通道共有4条,其中每条通道的长度为dj+dw,传热面积为(bj-dj)(bw-dw);

(2)沿纤维轴向传递的通道共有4条,其中由dj/2+lj+dj/2路径构成的通道有2条,每条通道的长度为dj/2+lj+dj/2,传热面积为经纱的截面积;由dw/2+lw+dw/2路径构成的通道也有2条,每条通道的长度为dw/2+lw+dw/2,传热面积为纬纱的截面积.

(3)沿纤维径向传导的通道共有4条,其中由dj+dw路径构成的通道有2条,每条通道的长度为dj+dw,传热面积为经、纬纱直径的乘积;由dw+dj路径构成的通道也有2条,每条通道的长度为dw+dj,传热面积为经、纬纱直径的乘积.

织物热阻就是这些通道热阻的并联,织物热阻表达如式(2)所示.

式中:Runit为一个组织单元的总热阻;λl为纤维轴向的导热系数;λα为空气的导热系数;λτ为纤维横向的导热系数.

2.2 1/2斜纹织物

对于斜纹织物,设织物的经、纬纱的中心距和直径分别为bj、bw和dj、dw,一个组织单元中交织长度分别为lj、lw.

(1)空气通道共有9条,其中每条通道的长度为dj+dw,传热面积为(bj-dj)(bw-dw).

(2)沿纤维轴向传导的通道共有6条,其中由dj/2+lj+dj/2路径构成的通道有3条,每条通道的长度为dj/2+lj+dj/2,传热面积为经纱的截面积;由dw/2+lw+dw/2路径构成的通道也是3条,每条通道的长度为dw/2+lw+dw/2,传热面积为纬纱的截面积.

(3)沿纱线径向传导的通道共有9条,其中由dj+dw路径构成的通道有6条,每条通道的长度为dj+dw,传热面积为经、纬纱直径的乘积;由dw+dj路径构成的通道有3条,每条通道的长度为dw+dj,传热面积为经、纬纱直径的乘积.

所以,斜纹织物一个组织单元的热阻如式(3)所示.

2.3 5枚2飞纬面缎织物

对于5枚2飞纬面缎织物,设织物的经、纬纱的中心距和直径分别为bj、bw和dj、dw,一个组织单元中交织长度分别为lj、lw.

(1)空气通道共有25条,其中每条通道的长度为dj+dw,传热面积为(bj-dj)(bw-dw).

(2)沿纤维轴向传导的通道共有10条,其中由dj/2+lj+dj/2路径构成的通道有5条,每条通道的长度为dj/2+lj+dj/2,传热面积为经纱的截面积;由dw/2+lw+dw/2路径构成的通道也有5条,每条通道的长度为dw/2+lw+dw/2,传热面积为纬纱的截面积.

(3)沿纱线径向传导的通道共有25条,其中由dj+dw路径构成的通道有20条,每条通道的长度为dj+dw,传热面积为经、纬纱直径的乘积;由dw+dj路径构成的通道有5条,每条通道的长度为dw+dj,传热面积为经、纬纱直径的乘积.

所以,5枚2飞纬面缎一个组织单元的热阻表达式如式(4)所示.

3 分析与讨论

3.1 织物热阻的一般模型

由上述平纹、斜纹、缎纹织物热阻的实例分析可知,织物热阻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纤维材料的导热系数、纱线直径、织物组织、织物经纬密和容重等.纤维材料的导热系数越大,织物的热阻越小;纱线直径直接影响织物热阻;不同经纬密的织物其纱线中心距影响织物热阻.

织物组织是影响织物热阻的重要因素.从式(2)、式(3)和式(4)可以看出,平纹、斜纹、缎纹织物的热阻从组成上看是相似的,区别就在于通道个数,而通道个数又与织物单元组织循环纱线数有关.因此,对于不同织物的热阻,可以用通用模型式(5)进行描述.

式中:n为织物一个组织单元的循环纱线数.

不同的织物组织其交织长度不同,导致热流在织物中所走的路径不同,热流通道越长,其热阻越大.由上述3种组织的一个组织单元的热阻表达式可知,缎纹织物一个组织单元通道数目为60条,斜纹织物热流通道数目为24条,平纹织物共有12条通道,各组织的热阻为各条通道的并联.因为热阻越并越小并且比其中最小的热阻还小,所以从织物本体热阻考虑,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条件下,平纹织物热阻大于斜纹,斜纹织物热阻大于缎纹;再从接触热阻考虑,平纹织物交织次数多,纱线的屈曲程度大,接触热阻大.两点综合考虑,平纹织物热阻最大,斜纹大于缎纹.

3.2 热阻与织物厚度的关系

织物的厚度与纱线直径、经纬密的配置、织物组织等因素有关.但对于具体织物来说,纱线的直径和织物的经纬密是一定的,织物的厚度增加就意味着组织单元中纱线的交织长度lj、lw的增加.在式(5)中,等式右边的第一项是减小的,后两项保持不变,也就是说,织物厚度增加会使织物热阻增加.

为了进一步说明,假设织物的经、纬纱直径相同,经、纬纱的交织长度相同,那么式(5)就变成了式(6).

对式(6)两边的厚度t同时求偏导,可以得到

3.3 热阻与织物容重的关系

织物容重也是影响织物热阻的重要因素.经、纬纱交织长度以及经、纬纱中心距均为容重的函数.对式(6)两边的容重δ同时求偏导,可以得到

当容重增大时,经、纬纱交织长度lj、lw减小,经、纬纱中心距bj、bw减小,即同时纱线之间会互相挤紧,(bj-dj)会越来越趋近于零,空气通道消失.这时,,可见,即织物热阻随容重的增加而减小.

织物热阻的最终影响因素是织物中的空气含量.织物容重(体积密度)会直接影响织物中空气含量.

影响织物热阻的因素有许多,有时还存在着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织物热阻,因此织物热阻分析具有不确定性.已有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紧密织物而言,织物热阻实际上是原料、厚度、容重的多元函数.

4 结 语

(1)分析了织物热传导的宏观、微观机理,认为热流在织物中的传递具有各向异性,热流在纤维中主要沿轴向传递,在织物中主要沿纱线轴向传递.

(2)织物的热阻是与织物的传热通道数目、通道长度密切相关的.通过对平纹、斜纹、缎纹织物热阻的实例分析,建立了织物热阻的理论模型.

(3)在织物热阻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织物组织、厚度和容重对织物热阻的影响规律,丰富了织物热传递理论.

[1]Famworth B.Mechanism of Heat Flow Through Clothing Insulation[J].Textile Research Journal,1983,53(12):717-725.

[2]姚穆,刘让同.纺织品热阻的研究[J].西北纺织工学院学报,1991,5(2,3):77-83.

[3]姚穆,刘让同.毛型织物热阻的研究[J].纺织学报,1991(8):4-7.

[4]刘让同.无规纤维集合体热传递性能的研究[J].纺织学报,1995(10):8-11.

[5]刘让同.纺织品接触热阻产生机理分析及实验研究[J],纺织中心期刊(台湾),1995,5(3):225-229.

[6]黄昆.固体物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川端季雄.单纤维的热传导率的异分性的测试[J].纤维机械学会志,1986,3(12):317-319.

猜你喜欢

纬纱斜纹热阻
在剑杆织机上织造塑料扁丝织物的几项改进
新衣软又暖
基于一元二次函数的层联机织预制体细观结构表征
剑杆织机断纬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
复合保温砌块热工性能计算
界面热阻对L型镁合金铸件凝固过程温度场的影响
防水防火抗菌能有效防止电磁波面料
清新格纹
斜纹夜蛾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基于接触热阻的龙门加工中心热态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