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现代情感教育的培养思路
2013-12-20曾庆桃
曾庆桃 杨 栎
(中央财经大学 北京 100081)
一、现代情感教育的基本内涵
从心理学来讲,情感作为人们日常屡见不鲜并亲身体验着的精神生活中的一种特殊成分,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探究,但因其本身的复杂性、模糊性、难以把握性,至今人们对它的解释依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术界比较普遍认为情感是人类的心理想象,是客观事物与主观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在一定条件下,情感可以影响人的行为,可以激发主体的学习热情。
把情感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教育者满腔热情地进行教育活动,在教育过程中不仅注意诱发、激励受教育者的情感,使之处于最佳状态,而且把情感培养视为教育的目标之一。因此,情感教育是指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情感交流触发人们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人们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促使人们在相互依赖、彼此尊重的心理基础上,将正确认识转化为自觉行为的教育。情感教育是一个与认识教育相对应的概念,它是指把情感作为人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使人的情感得以发展和升华。它具有抑制受教育者的消极情感,使受教育者产生指向正确教育目标的动机,具有激励、诱发和调节的重要功能。
二、高校情感教育的现状及成因
可以说,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存在情感教育整体状况欠佳的情况,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仍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较少关注大学生道德情感人格的培养和道德实践体验。此外,还存在高校道德情感教育活动的目标不够明确,内容比较单一;活动方式不够多样,缺乏吸引力。这些问题说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活动开展的状况总体是不满意的,大学生的情感体验需要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依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目前的情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成因分析:
1.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功利化,注重社会轻视个体。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功能论和价值论上依然坚持功利主义立场,具有明显的工具理性和工具论的倾向。这一倾向致使现有的思想教育只重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忽视对人发展的作用,未能真正以人为本,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情况进行相适应的教育。只是重视即时的、显性的泛政治功效,忽视长期的、本质的塑造人的功效。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智育化,注重认知教育轻视情感教育。认知能力的发展和情感素质的培养构成了一个完整、健康人格的左右两翼,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重视情感机制的运用。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以教育者或传播者为中心,受教育者或受众者作为主体反而处于边缘化地位,教育内容都由教育者这个单一主体确定,并且更多地止于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知识和规范的教育,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智育化倾向已是不争的事实。以当前“两课”教学为例,学生像应付其他课程考试一样死记硬背,通过强化突击记忆来应付德育课最后的考试,甚至以夹带纸条、考场抄袭等作弊行为来谋求“两课”考试过关。
3.课堂教学教条化,注重主导轻视主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内容脱离大学生实际、教材建设滞后、授课方式陈旧、课堂实效性差的现象司空见惯。灌输式的课堂教育方式,压抑着大学生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迫于考试压力而走进课堂的大学生们其实内心早已充满了厌倦和逆反。正因为如此,本来应当是充满了人性魅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了毫无主体能动性、枯燥无味、令人厌烦的灌输和说教。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促使个体的教育内化,不仅要重视其理性层面的提高,更应加强其情感层面的认同,唤起其情感的需要。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行政化,注重管理轻视服务。由于功利主义的惯性,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立足于“管”,运用权威话语和行政权力去影响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和过程论上往往只看到教育对象,看不到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过于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过于关注接受的过程而忽视学生自主发现的过程,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当作个体应该遵守的外在规范和条条框框,而不是有益于个体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社会变化与发展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管理型走向引导型、服务型,提供优质教育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全面成才的内在动力,从而真正走进以学生为主体的时代。
三、高校情感教育的培养思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对于解决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更带有先导性。笔者以为情感教育理念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具有很大的借鉴和实践意义,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高度重视情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在于发展人,缺乏情感性是现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机能性缺陷。现行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把情感发展作为其核心目标,没有对情感的品质、状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激发,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能力,往往以教多少知识、培养多少行为、参加多少活动为满足。没有或缺乏真情实感的言语和行为,这并不能培养真正的美德。情感以它特有的内在性支持思想政治教育,这也意味着将情感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因此,在高校一定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高度重视情感教育,要以人的情感体验为中介,通过体验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带进人的生活情境,与个体的生活经验及其感受联系起来,从而不仅理解价值,而且体验价值、力行价值,最终落实到人的行为。
2.注重建构情感培养的具体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整合体。在情感的培养的过程中,要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区分层次,坚持层次性教育的原则。江泽民曾说过: “一是适应形势的发展,二要分别不同的对象,采取多种形式,分层次地进行有效的宣传教育。”[1]P6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应该建构具体目标,从新生入学至毕业分层次,制定培养内容。大一注重培养自我认知感,如自我适应、自尊自爱、自我同一等;大二目标为培养对他人的同情关怀感,如体贴、仁慈、友谊、真诚等;大三是注重对自然的敬畏感,如秩序、博爱等;毕业生注重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如公平、正义、爱国、使命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有步骤、有目标、有计划的进行实施,才能有章可循。
3.加强师生情感沟通,以情促情。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以心换心,以情育情,用自己的积极情感去感染受教育者。要善于与受教育者沟通情感,形成人际间积极的情感应答关系,从而有效建立师生交往理解的基础。要善于留意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情感反应和切身体验,随时调整、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和办法;要善于在民主、平等、开放的气氛中与受教育者进行探讨,鼓励受教育者表达自己的思想,理解并认可不同意见。此外,教育者要善于利用情绪、情感的感染、强化机制,在教育过程中努力推动形成积极、浓郁的教育情感场。
4.优化教育环境,以景生情。高校可以深度开发和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营建良好的校园教育物化环境。充分挖掘校史校情的宝贵资源,通过建立校史展馆、杰出校友事迹展、纪念(碑)像等,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和美化校园结合起来。通过创造某些特定环境条件和意境来影响师生行为,如创建有特色的宿舍文化、课室文化、校园人文景点、文化长廊等,使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一草一木都散发出“文化”的气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激发、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情感,抑制和改变消极性的情感,使积极情感成为他们选择、认知教育信息的内在尺度和驱动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在德育中的积极效应。同时,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看,要选择富于时代感、生动鲜活的事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课堂教育真正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的平台,彼此平等,彼此信任,避免陷入“功利化”和“应试化”的误区。
5.回归生活实践,以行促情。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性知识,只有与实践相联系才是可感可知和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鲜活生动,可以使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到课堂上、书本中体验不到的情感。其一,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移情。培养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是让他们体会他人面对困难时的感情,预想自己在困境中的感受,将两者结合起来,从而增加青年学生的“怜悯”。怀揣着这种怜悯心,青年学生在面对各种道德现象时,就能够自然而然的作出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的道德行为。其二,学校要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和调研、产学研、勤工俭学、挂职锻炼、“三下乡”服务活动等实践活动积极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其三,利用大学生一种新的情感需要:爱情。扩大他们“爱情”的外延,促进他们的情感发展。教育者可以通过这种发自内心的男女之爱以及这种关爱别人的动力来进行道德情感培养。在这种主动寻求爱、付出爱的过程中,个体能够发生移情,感受别人的感情,从而引发道德情感。
[1]中央宣传部编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
[2]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朱小蔓.情感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杨超.现代德育人本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5]徐志远,龙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机制和规律[J].思想教育研究,2011,(4).
[6]林金辉.大学生情感发展的主要特点和情感品质的培养[J].云南教育,2001,(26).
[7]刘戈,詹健论.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与实践[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7).
[8]王秋颖.情感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