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好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四个诀窍

2013-12-20温储蔚

党史文苑 2013年2期
关键词:引导者谈话气质

温储蔚

(赣南师范学院 江西赣州 341000)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的时代,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各项改革不断往纵深推进,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深化,各种社会矛盾和思潮不断涌现,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不断普及和推广。这些国际国内形势的客观变化都会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巨大影响,也给做好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带来许多新的挑战。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呢?笔者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要使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掌握“四个诀窍”。

一、望

望,即是看,是指对学生的言行要细心观察。也就是说,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获取相关信息资料以对学生的思想状态作出判断。学生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意识,包括人生观、幸福观、美丑观、婚姻家庭观等;二是思想认识,主要是指对人对己对事物的观察力、分析力、鉴别力和思想方法等。通过细心观察学生的言谈举止,从而准确判断其思想问题是思想意识的问题,还是思想认识的问题,才能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对症下药”。

思想问题属于意识范畴。客观地说,对学生的思想问题进行观察是困难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其思想的外在表现即行为来解决这个难题。因为,一个人的思想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思想的复杂多样性,决定了人们行为的复杂多变性。不管人们的行为怎样复杂多变,但一个人的行为主要由三个要素构成:一是表情,主要表现为喜、怒、哀、乐、爱、憎等;二是语言,主要有口头语言、文字语言和形象语言等;三是动作,如手舞足蹈、东跑西颠、前后奔忙、上下活动、左右摇摆等。在一般情况下,教师正是在某个学生或某些学生出现某种消极的行为后,才去做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的。

对学生行为的观察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即细心观察学生在没有受到任何外界影响的情况下,自然流露出来的表情、语言和动作。这主要是观察学生饮食起居、体育锻炼、读书阅览、同学关系、社会交往等方面是否有异常情况出现;二是控制条件下的观察,即观察学生在某种特定环境中的行为表现。主要是观察学生在课堂学习、集体活动、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场合受到某些约束条件下的行为态度。这些观察,不仅能帮助我们实时实地了解学生中发生的某些现象和行为,了解现场的气氛与情况,而且还能收集到用文字不易描述清楚的信息,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善于观察,并从中发现问题,这是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前提。然而,应该注意的是,教师在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观察时,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对象,做到有的放矢;第二,要有观察内容,杜绝空乏的、不着边际的随意观察;第三,要有系统的记录,对观察过程、观察对象、时间地点、学生行为表现等要作具体记录,可以进行复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观察效果,不至流于形式。

二、闻

俗话说: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实际上,亲耳听到的东西并不都是“虚”的。闻即是听,是指教师要从学生言谈或对他人进行访谈中发现学生思想问题的蛛丝马迹,要听出“问题”来,并找到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所在,以增强对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

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做到“善听”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要广开言路。在与学生的接触、交谈中应创造宽松的谈话环境,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把想说的心里话都说出来。无论是制定班规、学生日常行为活动守则,还是制定学生集体活动规则,都应通过民主的、心平气和的讨论、交谈,让相关的同学充分地发表意见,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章和制度。有的教师害怕学生提意见,听不得不同意见,认为人多、嘴杂、事难办;有的一听到不符合自己胃口的话就反感,或者进行压制;有的甚至给不同意见的学生另眼相看,甚至穿小鞋;有的在听取学生意见时,图形式,走过场,只是听听而已,并不认真地加以分析研究。久而久之,堵塞了各种言路,使“一言堂”盛行,压制了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可见,只有使学生敞开思想,才能暴露其真情实意,获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用信息。第二,要主动出击。教师要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除在广开言路中广泛地接收学生的思想信息外,还必须主动出击,有选择、有重点地掌握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这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进行:一是主动深入到学生和其他熟悉情况的教师中进行走访。在进行走访时,要注意确定好走访目的和方法,设计好走访方案以及分析被访者的情况和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或问题;二是开展一定形式的问卷调查。对于学生中存在的较大范围的各种思想认识问题,应在学生中组织大面积的问卷调查,实际上这也是倾听学生心声的一种好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通过“亲耳所听”获取的东西往往比“亲眼所见”的东西多,信息量也更大,反映的问题更间接、更错综复杂。因此,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广大教师不能仅凭“道听途说”来行事,更重要的是应该将“听”来的丰富的感性信息进行“加工制作”,通过深刻的思考、科学的判断和合乎逻辑的推理,来找出学生思想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破解这些思想问题的方法。

三、问

问,即询问,是指教师通过与学生直接接触,在与学生个别谈心或谈话中仔细询问,以便更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症结所在,并及时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找学生个别谈心或谈话,既可与学生面谈,也可通过网聊等方式进行。为了使谈话活动取得好的效果,教师不仅要注意做到谦虚、诚恳、耐心,而且要讲究谈话的艺术。

第一,要选择好谈话时机。常言说,打铁要看火候。同样,我们找学生个别谈话也要看“火候”。因为,谈早了条件不成熟,可能达不到预期目的;谈晚了就会时过境迁,失去意义。如何才能掌握好这个“火候”呢?这应根据谈话对象的情绪,分两种情况区别对待:一种是情绪比较平和,能听得进你的意见,并可能按你的意图去做。对这样的学生可以立即与其交谈。一种是情绪比较激动,对你谈话的意图充满反感。对这样的学生如果立即与其交谈,事情就会弄僵,需要经过一段引导后再谈。

第二,要选择恰当的谈话场合与方式。个别谈话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因此,既要考虑谈话的时间问题,还要考虑在什么地方谈、采取什么方式谈等问题。因为,不同的谈话环境、谈话方式所产生的心理影响和效果不同。室内交谈可以增强谈话的严肃性,使学生对谈话更加重视,也便于直接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但要注意创造宽松的谈话环境,否则可能会使学生拘谨。室外边走边谈,可以使学生心情轻松愉快,增进师生感情,有利于解决问题。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和集体活动过程中与其交谈,可以使学生无拘无束,心怀坦然,很自然地谈论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要正确地表露情感。在交谈中,正确表露情感,对谈话的成效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学生谈话中的情感表露主要体现在:(1)同情感。表示对学生某些正当要求、实际困难的同情。这可以使学生感到亲切、温暖。(2)关注感。对学生提出的某些问题、建议、工作中的要求等,表示关心和注意。这可以使学生受到安慰和鼓励,并激发起更大的热情。(3)真诚感。表示对自己所谈问题的真心和诚意。特别是当学生对我们谈的问题有疑虑的时候,真诚情感的表达更为重要。(4)豪放感。表达自豪而奔放的情感。在谈论学生遇到的某些困难、挫折和分析克服困难的条件的时候,教师自豪感的表露,可以使学生克服悲观情绪,看到前途和希望。(5)爱憎感。表示自己对党、对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无限热爱,对错误思想、不良行为和不正之风的厌恶。在和学生谈话时,旗帜鲜明地讲清问题,说明利害,可以加深学生心灵上的印记,使之更好地弄清是非。

四、切

切,即切合,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应找准并切合其个性心理特点来进行。大学生思想问题的产生源于客观外界的刺激,如学习挫折、家庭变故、恋爱失意、交往不顺、病残折磨等。由于客观外界的剌激不同,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也千差万别。然而,大学生毕竟是有着丰富个性的人。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教师必须以学生个性心理特点为依据,才能找到解决其思想问题的突破口。实践表明,对思想教育实效影响较大的学生个性心理主要有气质和逆反心理等。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应着重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掌握学生的气质特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气质是人的个性的重要表现,对人的生活、学习、工作都有重要的影响。正确认识和对待气质,发挥每种气质的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作用,对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尤为重要。巴甫洛夫认为: “气质是每一个个别人的最一般的特征,是他的神经系统的最基本的特征,而这种特征在每一个人的一切活动上都打上了一定的烙印。”按照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的见解,人的气质有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了解这四种类型人的气质特点,对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是有很大帮助的。胆汁质的人,又称“兴奋型”的人,思想容易高度兴奋,感情发生迅速强烈,动作迅猛,精力旺盛,热情奔放,自信心强,但自控力差,脾气暴躁,容易冲动,粗鲁任性,行动具有外倾性,俗称“火爆性子”。多血质的人,又称“活泼型”的人,这种人认识敏感,兴趣广泛,易于接受新事物,感情变化快,喜欢言谈,富于同情心,乐于与人交往,活泼好动,不甘于寂寞,但感情常常不稳定、不持久,缺乏毅力和耐力,行动具有外倾性,有时显得肤浅、轻率。粘液质的人,又称“平衡型”的人,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相当迟缓而又非常稳健。这种人温和宁静,沉着坚定,能忍耐,有自制力,心中有数但不外露,行动具有内倾性。抑郁质的人,又称“抑制型”的人,这种人的感情体验深刻,沉默寡言,多愁善感,观察问题细致,敏感多疑,易发现消极面,其意志比较柔弱,不耐挫折,言行孤僻,不喜爱多交往,行动具有内倾性。

气质虽不能在人的一生中起决定性作用,但对人的活动有重大的影响。我们做学生思想工作时应根据其气质特点来进行。比如我们同学生谈话,对胆汁质的人,就要特别注意心平气和,尽量避免当面发火,避免给“火爆性子”火上加油;对多血质的人要特别严肃认真,否则他就不在乎;对粘液质的人,要特别稳重耐心,否则他就瞧不起你;对抑郁质的人,就要多加关怀和尊重,注意消除他内心的种种疑虑和误解,增强其战胜困难的信心。

第二,注意研究学生特殊心理活动,预防和克服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对学生在接受思想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内发的反向力量,即不接受教育或“反教育”心理。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从主观上讲,可能因为被引导者固有的态度障碍——认知归因的僻差,也可能是因为教育对象特有的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从客观上看,直接的诱因乃是引导者、引导内容、引导形式以及引导情境等相关因素。

逆反心理的产生,极大地制约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目标的实现。因此,探求防止和消除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是每个教育者共同面临的课题。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高校学生中出现的较普遍的逆反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情境逆反。情境逆反是指学生对于本来应该接受的引导与劝告,由于引导、劝告不合时宜而“关闭心扉”并予以抵制的现象。这是因为,态度结构中的情感因素往往制约对认知因素的容纳,当一个人在情感状态良好、心情愉悦时,他可能接受平时不能接受的东西;反之,当他因某种情境情感状态焦躁、沮丧、抑郁时,他就可能拒绝本来能够接受的东西。我们有些教师经常当着其他教师或领导的面训诫学生,或在公开场合批评一些腼腆的学生,特别是女生,容易使学生感觉没面子、没尊严,结果本来能接受的批评反而被抵制。因此,作为教师,在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时,应该选择恰当的时机、恰当的场合、恰当的方式,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2)平衡逆反。平衡逆反是指引导者与被引导者之间因引导内容、引导方式或引导情境存在着态度对立,引导者与被引导者所持立场观点相左而产生的逆反心理。这种情况下,即使引导者迎合被引导者的立场,被引导者也可能抵制以求在心理上维系平衡。显然,这样的引导往往会产生零效果或负效果。在学校,有些学生往往喜欢和教师唱对台戏,这时如果盲目对其做思想工作,容易使其产生对立态度。对于这种学生,一方面,教师应树立好自己的威望;另一方面,就是与其处理好师生关系,消除其对立情绪,“化敌为友”,从而使其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观点。(3)自主逆反。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一个健全的人身上,存在着一种趋向自主并试图摆脱外部控制的倾向,或者说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他的“自主”的地位,不愿听任别人的干预和支配。大学生正处在一个生理上、心理上逐渐成熟的发展期,性格、气质也逐渐成型,大多数人渴望自主独立,形成一种自主的个性,往往不愿轻易受教师的干预和支配,喜欢独立行事,干一些与众不同的事,以显示其所谓的“个性”,这种学生,往往会明知是错,而故意去做。作为教师,此时应正确引导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长处和爱好,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和短处,有个性地生活,不刻意地模仿他人,不过多在意他人的看法,不失去自我,争取做一个自如的我、独特的我、最好的我。(4)禁果逆反。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越是禁止,越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和探究反射。如果没有说明禁止的原因,那么,禁止本身就会引起各种假设推测。只是禁止而不说明原因,由于不相信这种禁止有充分理由,便会对它的正确性发生怀疑,从而产生犯禁的意向。因此,教师在禁止某种事项时,必须向学生说明原因,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如果触犯了禁令会产生什么恶劣后果,从而使学生自愿遵守禁令。

当然,由于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各不相同,因而克服逆反心理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我们教师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能解决问题,切忌工作方式单一。

总之,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工作,我们教育工作者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探索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才能取得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更大实效。

[1]蒙雅林,杨珍妮.当代大学生人生修养导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2]王极盛.青年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引导者谈话气质
正确把握教师角色转变合理组织综合实践活动
班主任的谈话艺术
AUDI Q7 无畏,是我一贯的气质!
引导者 传播者 担当者——新年寄语《人大建设》
受得起,也是一种气质
正确理解术前谈话
西海岸新气质
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WHAT’S INSIDE DOESN’T COUNT
(1)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