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和合”传统文化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2013-12-20曾庆栋

党史文苑 2013年2期
关键词:外交政策外交和平

曾庆栋

(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22)

当今不少学者积极吸取文化研究方法,把文化作为其研究考虑的变量之一,认为文化是构成一个国家特性的一部分,是影响这个国家外交政策制定过程的一个重要变量。一个民族的基本的价值观念是几千年文化积淀的结果,中国的儒家思想就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核,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儒家传统文化中,“和合”文化对于我国外交理念具有重大的影响。

一、“和合”文化影响国家外交的表现

关于 “和合”这两个字,近年来考古发现表明,“和”的本意是声音相应, “合”的本意是上下唇合拢。后来随着文字的发展, “和”演化为和谐、和睦、和善等意义。 “合”演化为汇合、融合、联合、合作之意。“和合”属于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观,成为中国人的伦理道德范畴和价值判断标准。和合,就是认可了世界万物的和谐的本质,以和平合作的手段谋得利益,达到一种和睦相处的 “大同”世界。

1.天下为公孕育了和平主义。“天下”是中国所特有的概念,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既确定又不确定,既绝对又相对,既稳定又不稳定。比如,“普天之下”到底覆盖了哪些地方,这只能靠自己去想象了。正因如此,它失去了地理上的明确意义,上升成为了文化概念。“天下”就是一个具有松散政治形态的大的地区而已。《礼记·礼运》当中的“大同”社会是这种文化概念上的“天下主义”的生动写照,在“大同”世界中,“天下为公”的思想令我们感受到了儒家思想中的天下主义的世界主义情怀。这使得中国古代的政治活动有时候是民族界限模糊的,使得古代各个民族以惊人的融合力闻名于世。它体现了中国人最根深蒂固的一个愿望,即和谐。“协和万邦”“天人合一”所主张的社会秩序就是自然秩序,以期达到自然界和社会领域的普遍和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关于社会秩序和国际关系的最基本的观念——和平主义。

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理想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其中的和平主义、理想主义成分很大。在这一思想中,相信矛盾是可以调和的,天下的本原应该是处于和谐状态。根据郭树勇的观点,由“和合”观念所产生的和平主义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主要有三个,它们是 “慎战”“礼战”“和为贵”。前面两点主要是讲要谨慎使用战争,并且要坚持战争的合法性。

受这一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对外决策几乎是非进攻性的,而是防御性的。早在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在对外关系上就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和合”思想和新中国领导人的智慧。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几次战争,都是在多次警告无效的情况下,已经对中国的领土完整构成威胁的时候,被迫加入战争的且都没有超出周边地区,是小规模的防御性战争;战争结束以后,我们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进行军事占领、驻军或者是变相军事占领,而是撤回军队,重新回到谈判桌前进行谈判。中国的和平主义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而且也建构了现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它不是扩张主义的或实力主义,而只能是和平主义。

以“和为贵”是指处理任何事情要以和为贵,用和平的手段来解决问题。中国政府向来主张用和平的手段来解决国际争端,注重依靠国际力量和国际组织来实现所谓的“天下太平”。主张“天下太平”的观点我们可以从2005年9月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提出的“和谐世界”看出,我们要携手共同建立一个繁荣发展的和谐世界。对于国际局部战争,中国政府历来主张和平解决争端,例如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我们都谴责使用武力,即使在中方大使馆被轰炸后,我们还是冷静下来,通过协商来解决这件事情。最近几年的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也突显了中国“和合”的思想,主张矛盾各方坐在谈判桌前来协商,解决问题,从而维护了东亚的稳定,防止了美朝双方因擦枪走火而导致战争。这些例子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天下主义”的和平观。

2.“中和”思想影响了国家之间的关系处理。“和合”文化传统当中的另一个重要命题就是“中和”的思想。在《中庸》里对中和的阐述是:“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说明中和是天地万物的基本准则,要保持一种和谐状态,万物才能够生存发展。这种思想对于中国外交的影响,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和而不同”思想是中和思想的内核之一,是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它最早是用来处理人际关系的。而将其推而广之,就是要协调各种各样的矛盾,使矛盾向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方向转化,而不是激化矛盾,最终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新中国的领导人正是把这种“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运用到国家之间的处理中,创造性地发展了这一价值观,主张各个国家无论大小、贫富都应该和睦相处,正如江泽民所说的“大千世界,丰富多彩。事物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地域之间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同的差别是正常的,也可以说是必然的。我们主张:世界各种文明、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应该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在和平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最生动的应用就是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的原则。此处的“同”就是“和”之意,因为它们的内涵是一致的,都承认不同的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能够坐下来共同讨论国家共同发展,“存异”又加在“同”之上,更加说明了此处的“同”是“和”之意。强调要协调所有“异”的各个国家,展示了中华大国的“和合”的外交魅力。在当时,亚非拉国家正是本着“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原则,发展了各个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中国的“求同存异”的思想后来扩展为世界的普遍的外交思想。

另一方面,“适中”思想就是中和思想的“度”的问题。“度”在哲学上就是保持事物稳定的那个关节点,做事情要适度,控制在质变的范围内,保持事物的和谐;如果超过了“度”事物就发生了质变。在国际交往中,更需要这样的适中的原则。我们在处理国家之间关系时有时候让一步,有时候进一步,就是在不平衡中寻找这种平衡,寻找这个“度”。我们在处理中美关系时就生动体现了这种思想。

中美关系“尽管麻烦不断,但是总不至于破裂;而中美关系取得新进展的时候,又往往冒出新问题”。有时候,两国关系好的时候,或者我们称之为“蜜月期”,我们不能太过于乐观,而要多想想两国存在的矛盾利益不一致的地方。当两者关系不好的时候,或者是处于紧张状态的时候,我们也不能消极悲观,因为中美两者是 “利益攸关方”,有很多利益切合点和贸易往来,不能只见政治,不见经济,只见矛盾,不见合作,要注意发现中美两国之间的积极合作的因素。中美关系是中国最主要的对外关系。中国要争取和平的国内建设环境,必须依靠美国。当两国关系遇到困难的时候,中国政府向来都很好地把握了“度”,斗争“有理、有利、有节”。最典型的就是2001年发生的两件大事,一件是中美“南海撞机事件”,中国政府做了最强有力的谴责,甚至用上了比较刺激的字眼,迫使布什政府公开道歉,即便如此,这件事也使中美关系一度降到“冰点”。事隔半年,9月11日,美国遭受建国以来本土受到的最大的恐怖袭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是全世界第一个打去电话表示同情和理解的国家元首,并以支持反恐作为契机重新打开了中美关系之门。2001年的这两件大事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合理把握了斗争与合作的 “度”,最大限度地维护了中国政府的整体利益和中美关系的大局。

二、文化因素对外交政策的影响限度

1.确定文化影响因素的发生范围。笔者认为,文化因素对外交政策的影响不是在任何环节都能起到决定性的或者说是明显的作用。从发生学角度来说,文化因素对哪个环节最能够产生影响呢?笔者认为是对外决策的过程。对外决策是指国家在具体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对于行动目标与手段的分析、判断和选择的过程。笔者认为在这个决策过程中谈文化因素的影响才最有意义。任何外交活动和实践都要在一定的外交决策指导下进行的,没有外交决策指导的外交活动是不可能为国家利益服务的,而且很有可能对国家利益造成损害。作出这些外交决策的人是应是能够代表中国文化和民族性的人。

一个国家历史上长期沉淀下来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在它特定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人,能够成为这个国家利益代表的国家领导人的基本价值观念、信仰、基本思维、行为方式和处世态度,这些范畴将影响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他们在决策中肯定会有意无意地把存在于他们深层次的文化价值观念体现出来,使本国的外交政策不同于别的国家的外交政策。例如,近代中国被帝国主义列强侵略蹂躏的历史给中国人留下的屈辱记忆,促使了新中国的领导人在对外决策中特别强调主权不能干涉的原则,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

2.文化因素解释功效的局限性。文化概念虽然难以界定,但是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稳定性、普遍性、两面性和非强制性。文化的非强制性决定了其解释功效的局限性。尽管文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是由于文化非强制的特性,就决定了其影响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受到人们的重视。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如果温饱问题都还没解决,就不可能有太多的闲暇时间去研究什么文化或是娱乐。在冷战时期,经济、政治或者意识形态冲突范式都能够解释外交政策或者外交关系的时候,文化因素就很少被提及。如今在旧的范式不足以解释外交政策的时候,文化因素才开始被重视。

但是,我们也不能夸大文化因素的作用,例如亨廷顿的文化决定论就片面夸大了文化的作用。有人针对李光耀把儒家文化看作是新加坡成功的原因时指出,如果文化因素是发展的决定因素,那么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为什么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得不到发展。恩格斯认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去寻找,而应该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任何国家的对外政策都是根据国内外的形势变化而不断迅速作出调整的,因地因时而随时调整,甚至领导人在一个公开的外交场合的一个细微动作都会是某一特定的政治信号。

因此,笔者在上一点的阐述中,将文化的发生范围更缩小一点,只限于决策当中。文化只是影响外交决策的一个因素,而远非决定因素,它和其他的因素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外交政策分析要强调从多元的角度分析影响一个国家的外交决策和外交行为。从文化的视角来研究和分析外交政策,只是为外交政策的研究增加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丰富对外政策的研究而不能代替其他因素。

三、“和合”文化影响中国外交的现实意义

1.在全世界树立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人民向来是热爱和平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影响着中国政府的对外决策。研究中国战略的学者和战略家们都清楚地知道,离开了文化理想主义,离开了儒家思想,离开了和合文化传统,就不可能完整地理解中国战略,甚至不能把握中国几十年的外交史。受和平主义的天下观的影响,中国历任政府都主张“和为贵”“礼战”“慎战”的战争和平观,用现代的国际交往的话语来说就是要用和平的手段来解决国际上的争端,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一定要坐到谈判桌前进行协商谈判,谈判各方在保证各自的利益情况下可以做一些适当的让步,争取达成共识;谨慎使用战争手段,争取使用政治上的接触来解决问题,不到万不得以,不首先使用武力,只有在本国的切身利益受到武力威胁,主权领土完整受到威胁的时候才被迫使用战争;坚持战争的合法性,就是卷入了战争,也一定是符合国际公约的,战争一定不是侵略性的而是防御性的,在确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没有受到威胁的时候,就主动的撤军,决不在任何别国的领土上驻下一兵一卒,决不进行直接或者间接的军事占领,再回到谈判桌前进行协商谈判。新中国政府早在成立初期,就已经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了中国人民是热爱和平的,同一切热爱和平的国家进行交往,要维护世界的和平。在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重新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后,更是致力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历来主张世界要和平,摒弃穷兵黩武的战争手段,各个国家应为世界和平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中国政府所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中国向来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国际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批驳“中国威胁论”。由于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飞速发展、国内政治安定、社会繁荣,因此就有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发展了经济必然学习西方进行对外扩张和侵略,因此他们总是鼓吹“中国威胁论”,总是为了遏止中国崛起做点小动作。这些人的幼稚之处就是不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合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愿望就是天下太平,“协和万邦”,世界大同,永远摆脱战争的困扰。因此,中国政府在崛起的过程中提出了“和平崛起”的战略,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的生动体现。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要实现伟大复兴,要成为地区性的大国和负责任的世界大国,不可能走西方过去几个世纪以来依靠武力崛起的老路,必须要走和平崛起的道路,这个时代性的特点使中国的和平崛起由可能性转变成为现实性,使其具备了主观和客观的条件。我们要争取到有利于发展的外部环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这也是改革开放至今,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都没有主动发动过对外战争,也没有任何对外战争的威胁,这就充分说明了国际社会没有必要为中国的崛起而感到害怕。只要不出现下列情况: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国内社会的革命性变化;民族分裂势力企图分裂中国;台独分裂势力进行全民公投,造成法理台独,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一定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1]张燕婴.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郭树勇.战略演讲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4]王生才.儒家义利观的现代解读及其对中国外交决策的影响[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6,(2).

[5]李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外交理论建设[J].外交评论,2006,(12).

猜你喜欢

外交政策外交和平
英国“脱欧”后的外交政策:失去欧盟后的英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吗?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博弈·和平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浅论美国外交政策中孤立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永续性
期盼和平
践行新保守主义的美国新智库:外交政策创议
涉台外交政策演变过程及其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1949—2007)
Five Hundred Times五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