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化维稳:可能性、必要性与实现路径
2013-12-20刘先春
岳 彬,刘先春
(1.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 730000;2.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兰州 730000)
作为一个社会组织,高校社会环境有它的特殊性。其人群来源构成的四面八方与五湖四海特征,以及其“传授知识、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功能价值取向,决定了它的稳定既关乎万千家庭,更关乎社会稳定与国家民族发展。因此,历史的看,高校的社会稳定问题一直备受党和政府、教育界以及学术界的关注。但梳理已有实践和研究成果,我们发现其在很大程度上也有意无意地淡化或者是忽视了高校的文化维稳视角。基于此,本文从文化的社会功能出发,以“高校文化——高校社会关系秩序”为分析框架,在“高校文化建设加强—社会稳定度提高”的假设前提下,对高校文化维稳的可能性——维稳的根据、必要性——维稳的困境、体制机制——与维稳相关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做一理论上的探索。
一、高校文化维稳何以可能
所谓社会稳定,从表象看,是整个社会处于稳固、安定、和谐的状态,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人类活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历史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1]从内源动力看,是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个人行为思想与社会规范或社会期待趋于一致,表现为自我特性的一致认可、对周围社会的信任和归属、对有关权威和权利的遵从等等,是实现政治社会稳定的非强制性力量,是团体增加凝聚力的价值基础。[2]从维系手段看,一是道德建设、道德整合,从国家、社会和组织层面构建基础性社会认同;二是制度整合和机制重建,基于社会认同用制度规制社会生活,不断增进社会活力,保持社会必要的张力,实现社会内在的有机联系与协调。任何道德、任何制度都是建立在特定的社会认同基础上的,而社会认同的价值基础的核心要素,是文化。从这个意义上看,文化是社会稳定的根本性力量。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社会实践以及长期的自我认知、自我实现过程中产生形成的一系列“知天、知人、知己”的思想观点和生活习俗的总和。从存在与意识的关系看,文化产生的基础和反映的深层次的存在,是人的利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利益追求。但从文化形成的社会机制看,它却也是人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使人类能够在多样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上形成群体行动与目标认同,在观念层面的反映。所以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是社会性的、群体性的,既通过个体表达,也由人际横向传播、代际纵向传递,在社会与历史中保持着继承与弘扬,指导着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是维护社会稳定、社会和谐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而文化在维护高校社会稳定方面之所以可能,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缘由:
其一,文化是一所高校的灵魂和旗帜。从文化社会学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看,高校文化,[3]包括人文文化、学术文化和管理文化,是高校人群在高校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地理环境中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生活习俗、思想观念、思维行为方式以及各种制度等。任何一所大学,由于其语言的民族性,与知识关系密切的生活方式,功能价值取向的人本性目的及其成员对真善美的追求等,其文化从产生形成之初,它就有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强烈的道德功能和社会功能。同时,高校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组织,其文化人才和文化成果富集的巨大优势,追求真理、崇尚学术、善于独立思考的精神气质,始终坚持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并重的育人目标,使它始终能够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高校文化生长土壤和内生机制的这一特殊性,也使它成为了新思想、新文化滋生发育的沃土,所以即便时代变迁,文化总能为其提供维护社会稳定所需的价值系统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其二,高校是历史文化传承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强烈的和谐倾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蕴涵的凝聚社会的价值系统,决定了它们对高校维稳的不可或缺性。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可资借鉴的稳定和谐的精神资源和人生智慧,对解决当前高校的社会冲突、社会危机是十分有益的。尤其是传统文化中的“知天、知人、知己”之道,“仁者爱人”的基本道德标准,以及“执两用中”、“致中和”的处世哲学,主张通过自我完善、和谐处事,促进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最终实现社会稳定和谐的更多价值的人文精神和人生智慧,对于维护高校社会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论启示。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强烈的意识形态功能和目标导向功能,对于高校的社会稳定更是意义非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和国家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过程中探索出的一套有效的凝聚社会的价值体系。对此,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总结经验他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4]作为涵盖面极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关照了、协调了不同的利益关系,包容了不同社会群体多方面的价值取向,对于形塑高校社会认同,维护高校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正是基于上述缘由,文化维稳议题历来为党和政府以及高校和社会所关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化维稳一直是高校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
二、高校文化维稳何以必要
历史的看,高校的文化维稳活动是一个历时性的维护高校社会稳定的社会管理活动。既有承前启后、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活动主线、活动内容,不同时期也重点分明。但整体来看,既有的活动是后来活动的基础,给后来的活动提供着可以借鉴的经验与教训。
当前,中国正在经历重要的历史转折与变化,可以说是处在社会大变动时期。这一社会大变动,在给高校社会生活带来了活力的同时,也使高校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艰巨繁重。社会大变动带来的后果,尤其是在文化价值层面,随着社会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并且带有明显的功利化倾向,社会面临新的整合的困境,出现了信仰缺少、精神迷茫和社会生活秩序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将是高校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所面临的严重挑战。如何积极应对这一严峻形势,特别是在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应对不充分的条件下,如何首先对这些变化及其后果作出文化方面的回应,是需要高度重视的。
当前,高校文化维稳面临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是:第一,随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以及彰显个性,追求丰富多彩生活方式的个人生活理念的出现,高校社会生活的自主性开始张扬,这种自主性在带给高校社会生活活力的同时,也解构着原有的高校社会关系秩序,不同的个人在追求自主性的过程中,逐步产生了相互矛盾的利益与认知格局,高校文化开始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化,校园内个体认同与群体认同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开始日益突出,高校“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关系之间出现矛盾,文化维稳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第二,在全球化、市场化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高校社会开放性程度的不断加深,校园外的社会文化对校园社会文化的影响日益深刻。当前,随着校园内外社会文化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领域、越来越深层次的交流、碰撞,两种文化对接的缝隙,“外来”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的矛盾,尤其是校园外消极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侵蚀乃至破坏作用,引起了校园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秩序的内在紧张,客观上要求校园文化要创新发展,为校园内的人群提供新的社会认同,以建构校园社会生活、社会关系新秩序;第三,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维稳方面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使当前高校文化维稳定面临一系列挑战。如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由于重自然科学知识传授、重科学研究、重工具理性培养,轻文化传承、轻人文社会知识教育、轻价值理性培养的人才培养理念的严重存在,一些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无论是在政策、经费、管理等方面,还是在人文社会学科建设尤其是政治理论课建设方面,都投入不足,导致高校稳定缺少了文化这个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精神力量。如在校园维稳方面,由于片面强调制度力量、片面强调教师主体作用、片面强调学生自觉性,忽视文化的稳定作用、忽视学生自组织作用,尤其是忽视校园文化对校园内社会群体社会关系的调节作用、忽视校园文化对校园稳定的价值这样一些错误思想的存在,导致了一些高校在文化建设、文化维稳方面,既重视程度不够,方法、手段、主体、内容形式也比较单一,不能适应现实要求。
但在看到矛盾与问题、困难与挑战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高校文化维稳进一步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新的实践呼唤新的理论指导,而当前文化维稳新思想、新理念的出现,也为高校文化维稳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理论基础;二是当前国家、社会以及高校文化建设与社会管理总体部署和新格局的确立,已经开启了高校文化维稳历史与现实解读和阐发的研究路向;三是当前高校文化维稳的现实与理想的反差以及文化维稳的现实实践,正在为高校文化维稳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着新的问题与新鲜的经验;四是当前高校文化维稳客观条件的改善,为其文化维稳进一步发展,实现实践创新和方法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上述这些矛盾与问题、机遇与挑战,反映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高校文化维稳所面临的形势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而这些矛盾与问题、机遇与挑战以及这些变化,一方面要求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维稳思想、理论创新发展,另一方面也为文化维稳实践创新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在文化维稳进一步发展的价值基础、物质基础已经存在或者至少已经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抓住机遇,推动文化维稳创新发展,对维护高校社会稳定来说,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重要性。
三、高校文化维稳的实践取向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高校文化维稳面临多样的矛盾和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从总体来看,需要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问题、“外来”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问题、校园文化与校园社会的关系问题以及校园文化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等。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存在,迫切需要我们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加强对文化维稳的理论支持。高校文化维稳活动需要理论的支持,目前的校园文化建设、社会管理、社会稳定、文化维稳理论研究需要高度关注这一课题。近些年来,与此相关的理论研究虽然已经成为了理论研究的重点,然而从已有成果来看,基础理论研究部分还比较薄弱,对于涉及到的高校文化维稳的概念、特征,以及文化维稳的原则和要求等问题,缺乏透彻的阐述。另外,已有研究对文化维稳活动的一般规律揭示的也还很不够。这就要求今后的研究要转变思维、调整视角,扎扎实实从基础理论研究开始,尤其要加强对文化维稳活动规律的研究。既要从对经常的、重复的文化维稳活动事实的分析中揭示出活动的各种规律,把握这些规律之间的相互联系,也要在阐发规律的同时,揭示出运用这些规律的方法。
2.加强道德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实现价值的重建与社会的整合。在我国,与快速的社会转型同步,高校的社会价值观念也处在快速变动过程中。当前在我国社会同时并存的三种价值观形态,即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以集体为本位的价值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而形成的重功利、重才能的价值观,以及在西方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极端个人主义、绝对功利主义价值观,也存在于各个高校。[5]其中,后两种价值观对前一种价值观形成了强烈的冲击,由此,高校部分个人与组织出现了“价值虚无、无所适从”的状况,造成了价值失范、价值观之间相互冲突和信仰危机的现象,价值观冲突和信仰危机甚至引发了严重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需要我们加强道德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实现价值的重建与社会的系统整合。而建设的实质,是在高校日益多元化的价值观背景下,从学校、组织和个人层面重建基础性认同的社会核心价值,以此重新整合高校社会、凝聚社会力量。基本的做法,就是按照党和国家以及高校关于加强道德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精神的要求,如按照2001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按照十六大以来党提出的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相关要求、按照2006年全国“两会”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等,加强“三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养文明道德风尚。
3.建立健全文化维稳的长效机制。体制机制是关系高校文化维稳的一系列基本制度和工作程序。高校文化维稳工作的开展,不仅涉及到与维稳相关的一系列理论、思想和方法等,而且涉及到了相关的一系列制度建设问题,这些制度既是活动开展的土壤,也是活动创新发展的保障。在制度设计上,我们需要重点考量三个问题:一是要依据党和国家以及高校关于文化建设和社会管理总体部署的要求,确定活动的内容;二是要确定活动的程序、方法和步骤等;三是要建立活动的保障与支持体系。从相对直接一些的角度考察,推动高校文化维稳活动有效开展,我们需要建立和完善以下体制机制:
第一,建立健全文化维稳领导机制。各级党组织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深度介入文化维稳活动,强化对文化维稳活动的领导。而介入的根本出发点是促进和放大“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正面作用,抑制和弱化其负面作用,防止“领导失灵”、“组织失灵”与“社会失灵”,促进道德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健康发展。
第二,建立健全文化维稳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机制。从制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看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高校社会管理改革,制度变动释放社会活力是改革的目标之一。如今,高校社会生活逐渐走出了制度约束,个人的自主性开始不断增强,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在个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以及思想领域,人们的自由选择空间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健全文化维稳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机制,加强高校个体和各种社会组织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把文化维稳的要求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使之成为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不断增强“自我文化”、“自我稳定”意识与能力,就成为了必然。
第三,建立健全文化维稳支持和帮扶机制。对文化维稳活动的支持和帮扶是高校各级党政机关对校园里的个人与组织开展文化建设和社会管理活动进行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活动,其注意力集中两个相互关联的目标上:既关注校园里的个人与组织文化建设、社会管理、文化维稳的能力问题,又关注其能力提高所需要的支持和帮助的问题。目前,进一步加大这一工作的力度,变革和创新支持和帮扶的体制机制,实现支持与帮扶的制度化,[6]积极帮助解决相关的政策问题、经费问题、人员问题、场地问题等实际问题,已经成为一种必要。
第四,建立健全文化维稳的监督机制。严格的监督是校园文化维稳健康发展的保障。主动接受监督和依法依规保护监督,自觉把自己置于各种法律法规的监督之下,是高校内的组织与个人的义务。就当前校园文化维稳监督机制的构建来说,关键要建立和完善学校各级党组织和领导机关监督、个人与社会组织参与监督以及舆论监督的多层次的监督制度体系。同时,为了使监督有法可依和监督切实发挥作用,还要完善相关的监督法规、监督条例,并建立有效的监督责任追究制度。
第五,建立健全文化维稳的评估机制。文化维稳评估是文化维稳政策制定和管理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机制,其要义是对校园文化维稳真实情况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决策的主要依据,以做到各种评估标准出台前有依据,实施后有明确的责任追究。考察现实,当前校园文化维稳评估机制还存在若干问题,需要完善。一是要加强评估沟通反馈与监督机制建设,既密切评估双方联系,又撇开评估主体与评估项目与评估者之间存在的特殊利益关系。二是要扩大评估参与主体的内涵,并保障各方力量对比的相对平衡。此外,还要科学合理的设置评估对象内容,并把评估结果作为校园文化维稳支持和帮扶的重要依据。
第六,建立健全文化维稳的奖惩机制。校园文化维稳活动顺利开展,不能光靠所谓主动性、自觉性,还需要从配套政策和激励、奖惩机制上下功夫。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要按照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鼓励为主的原则对文化维稳的先进组织和个人进行表彰,激发其政治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对那些无视文化维稳的组织,尤其是那些道德理想目标丧失、道德失范、道德情感麻木,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无视社会公德的个人,则要按照相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
[1]周永康.关于社会稳定问题[N].学习时报,2004-03-25.
[2]张春兴.青年的认同与迷失[M].东华书局,1993:27.
[3]乔联蓉.大学文化与高校内涵的发展[J].现代教育科研理论,2012,(7).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0.
[5]袁贵仁.价值与文化(2)[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7.
[6]刘先春.现阶段党内关怀的变化与实践[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