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二十年来我国海关研究领域成果综述
——基于CNKI的文献计量分析

2013-12-18

海关与经贸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上海海关海关检索

一、引言

海关,是依据本国(或地区)海关法律、行政法规行使进出口监督管理职权的国家行政机关。[注]《中国海关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海关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版。海关仅仅作为一个国家行政管理机构,自无专门研究的必要,[注]王晓刚:《从“海关”概念的界定谈海关学学科建设问题》,《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但海关管理活动涉及政治、经济及文化诸方面,是主要集经济学、法学和管理学等学科而形成的综合性交叉学科领域,尽管“海关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否成立仍存质疑,但不可否认的是,对“海关”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以下简称“海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事实上,中国现代海关学术活动历史已逾百年,[注]姚永超:《中国海关学术史研究刍议》,《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并经历了从“问题性研究”、“技术性研究”[注]孔海燕:《对在本土构建海关学学科的前提性思考》,《上海海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3期。到“理论性研究”、“系统性研究”的嬗变,专著[注]据笔者初略统计,仅书名含“海关”的中文图书就有2000种以上。、论文的数量颇为可观,研究层次和质量也普遍提高。随着国际交往的愈加频繁,各国海关管理水平和海关教育层次的逐步提升,相信海关研究必将持续升温。

笔者发现,近几年海关学术界开始对以往的海关研究进行阶段性梳理和综述,如万曙春对海关法专著文献的整理,[注]万曙春:《海关法文献集疏》,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年版。钟昌元等对各海关研究细分领域的综述,[注]钟昌元:《中国关税研究二十年综述》,《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梁大忠:《海关高等教育研究进展与趋势》,《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姚永超:《近30年来中国古代海关史研究述评》,《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李红霞:《海关风险管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朱秋沅:《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制度研究二十年发展综述》,《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刘海燕:《我国海关保税监管研究:回顾与展望》,《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林弘:《我国海关估价研究综述与展望》,《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陈苏明、王心怡:《我国海关与商界关系的研究综述与趋势预测》,《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张瑞霞:《晚晴海关史研究综述》,《高校社科动态》2010年第3期;上海海关学院课题组、朱秋沅:《有关贸易便利化的海关监管制度国际国别研究综述》,《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万曙春:《我国海关法研究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等等,不一而足。但迄今无人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对各类海关研究论文进行全面性综述。本文旨在尝试运用纯粹文献统计的方法,对1994年以来的期刊及重要学位论文进行分析和归纳,以使相关学者对我国海关研究的现状有个整体的了解。

二、数据来源和选取方法

本文选择以期刊及硕博士论文作为研究数据的来源,主要是因为期刊论文及学位论文相对于图书专著来说,能更快地聚焦研究热点,数据量也更大,并有集成度较高的数据库,可以进行文献计量分析。

目前国内主要有三大电子期刊数据库,分别是万方数据、维普资讯及中国知网。三者在资源上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现象,也各有其特点,可谓三足鼎立。其中维普不收录学位论文,万方的学位论文较为齐全而期刊论文则略显薄弱,相对而言,中国知网(CNKI)则更为平衡,数据总量也更大,分组归类等功能较为完善,因此,本文选择以中国知网为统计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及《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日期:2013-03-20;检索条件:(发表时间 between (1994-01-01,2012-12-31)) 并且 ((题名=海关) 或者 (关键词=海关)) (精确匹配);检索方式:跨库检索;共检索到:8432条记录。

之所以选择从1994年始,主要是考虑到CNKI的数据库普遍回溯到1994年,相对来说,以此时间段文献作为统计源具有较高的查全率。而选择以“题名”或“关键词”为检索条件,是因为这两个检索点的主题特征明显,具有较好的查准率。(CNKI的推荐检索点是“主题”,即“‘题名’或‘关键词’或‘摘要’”,但其中“摘要”较为宽泛,主题特征不明显。如检索点为“主题”,其它检索条件相同,检出结果为22751篇,远高于8432篇,但经笔者对比,大部分与海关研究相关度不大)

特别要说明的是,本文的检索词为“海关”,检索出来的文献仅是海关研究的一小部分,以此为代表进行分析,以求管中窥豹。因为如果将所有海关研究的细分领域均提炼出相关的检索词来进行全面的统计,恐怕难以为之,也无此必要。

三、统计结果及分析

(一)来源库分布

表1 按条件检索、来源数据库的论文数及比例

从表1可以看出,论文来源库中期刊占绝大部分,其次是优秀硕士论文,而博士论文的数量极少,这与CNKI各库间的总论文数的比例是大体相当的,这至少可以说明,海关研究的总比例较为正常,本文选取的数据具有普遍性,而非个例。从具体数据来说,海关研究的硕士论文的比例较为突出,而博士论文的比例要低很多,这与目前海关系统内在职硕士人数较多而在读博士稀少的现状较为符合,这一点将会在后文中得到印证。

笔者在此呼吁,海关系统今后应加强引进和培养博士生,高层次的研究人员对海关提高其在国家宏观经济方面的决策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没有强大的科研能力作为智力保障,其提出的决策参考意见往往经不起推敲,更难于付诸实践。

(二)历年发表论文数分布

图1 历年发表论文数

从历年发表论文数可以看出,1994年以来,海关研究呈现持续平稳增长的趋势,并在1999年及2005年有两次快速增长,最近八年来基本持平。入世前(1994-2001)平均年发表论文数为366.9篇,入世后(2002-2012)平均年发表论文数为499.8篇。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两个大的阶梯点,是因为在2000年左右,中国入世的呼声渐高,而海关研究与入世密不可分,而2005年后,则面临着入世降税承诺基本完成后关税结构的优化问题,这比关税总水平的逐步下调更具研究价值。

(三)学科类别分布

表2 前20个学科类别

按照CNKI的学科类别分组,8432篇论文共分属于75个学科类别(CNKI共设有4000多个学科类别),排序前20的学科类别占总比为88.17%(部分论文跨学科,共有9557个学科计数),尤其是贸易经济,占比达58.38%,总体呈长尾分布,结构合理。具体来讲,经济学的国际贸易、工业经济、宏观调控、财政与税收、物流、企业经济和汇率是海关研究的涉及领域,法学方面则主要是与之相对应的经济法、行政法、民商法和国际法,海关研究涉足的管理学主要是经济管理与行政管理,近代海关史对研究中国近代史、中国经济史具有独有的地位,而信息技术、交通运输、公安刑侦、轻手工业则几乎对应了自动化信息化、航运物流、缉私缉毒、纺织品等海关的有关业务领域。

总体来看,海关研究涉及众多的学科领域,主要有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和历史学,学科性质为交叉学科。[注]梁大忠:《“海关学”学科若干基本问题的研究》,《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从如此众多的交叉学科中独立出“海关学”,值得系统、深入地研究。

(四)研究层次分布

表3 论文研究层次

从表3中可以看出,政策研究、行业指导位列海关研究层次的前两位,基础研究仅列第三。据笔者简单统计,CNKI基础研究与非基础研究比例约为3:1,而海关研究层次的比例则几乎倒转,以应用性、实践性研究为主的特征非常明显。如果海关研究的层次不能得到大力提升,仍沉浸在问题研究、行业/部门研究等初级阶段,构建“海关学”学科恐怕永远是空中楼阁。[注]徐鸿:《海关学探索与研究》,北京海关学会,2003年;孔海燕:《试论海关学的逻辑起点》,《上海海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2期;孔海燕:《对在本土构建海关学学科的前提性思考》,《上海海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3期;王晓刚:《从“海关”概念的界定谈海关学学科建设问题》,《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金茂新:《关于创建“海关学”学科的窥见》,《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刘毅:《我对“海关学”的理解》,《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王晓刚:《论海关行为的本质与海关学学科的创建》,《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梁大忠:《“海关学”学科若干基本问题的研究》,《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黄丙志、唐龙桂:《海关管理与海关管理学的几个基本问题》,《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周亚杰:《基于交叉学科视角的海关学的管理学学科属性初探》,《时代教育》2012年第11期。以上人员曾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海关学”的学科创建问题,都以正面的态度呼吁“海关学”的早日创建,笔者从反向角度提出困难和差距,同样是积极倡导的。

(五)研究基金分布

研究基金资助已成为推动科学研究快速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国际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很多都建立了科学研究基金制,以促进和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注]方梅、钟书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的运行与管理——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第10期。

经笔者初步统计,CNKI中出现的各类研究基金共有997种,获得资助论文篇数排名前十种基金都是国家级的,分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9171篇)、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10909篇)、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10350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5038篇)、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4536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3042篇)、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134篇)、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67篇)、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781篇)、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基金(1715篇)。共有56篇海关研究论文获得21种基金资助,其中国家级9种、省级12种。

从对比中可以看出,虽然海关研究论文获得基金资助的数量和种类非常有限,但级别较高,并且社会科学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平分秋色,表明发展空间广阔、潜力巨大,相关研究人员应切实提高课题意识,努力申请各级各类课题的支持,不但可以获得直接的经济资助,对于参与人员的后续研究也将十分有益。

图2 获得基金资助

(六)来源期刊分布

检索结果中,共有7906篇论文来源于1427种期刊。来源期刊中前列的应是海关学术交流的重点期刊,如表5所示,前20种期刊共刊载论文4212篇,占比为53.28%,超过一半,进一步统计表明,前20.04%的期刊(286/1427)共刊载论文80.04%(6328/7906),无限接近二八分布,非常符合布拉福德文献分散定律。[注]布氏定律的基本原理由其区域描述和图像描述两个部分组成,区域描述:如果将科学期刊按其登载的论文数量的大小,以渐减顺序排列,那么可以把期刊分为专门面向这个学科的核心区和包含着与核心区同等数量论文的几个区。这时,核心区与相继各区的期刊数量1或1∶a∶a2……的关系。参见邱均平:《文献计量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表4 来源期刊前20种

其中,发表在《中国海关》的论文数占总比高达31.50%,主要原因是该刊为海关总署主办的唯一公开出版资讯类期刊,文章主题集中,与检索条件极其相似,检索结果比例自然偏高。排名第二的《上海海关学院学报》(曾用名《上海海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是海关系统内唯一公开出版学术类期刊,刊文质量高、学术性强,代表了国内海关研究的前沿,是目前海关学术交流的主要阵地。另外,检索结果中,《中国海关》共收录1994-2012年共226期,平均每期命中为11篇,《上海海关学院学报》共收录1999-2012年共60期,平均每期符合检索条件的高达11.5篇,这充分证明了这两本刊物在海关研究领域的绝对优势地位。

其他刊物中,大部分为外贸类期刊,有5种产品或原材料期刊(纺织、纸、金属、聚氨酯及稀土),与我国进出口的主要商品相对应。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来源期刊前20种中只有《对外经贸实务》是北大版核心期刊,其他19种期刊既不是北大版核心期刊,也不是CSSCI来源期刊。这充分说明目前的海关研究仍处于非常边缘和低水平的境况。如果《上海海关学院学报》能早日入围核心期刊,将会对海关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产生重要影响。

(七)学位授予单位分布

表5 来源学位授予单位前26位

注:有8个单位并列授予4篇,考虑到论文数较少,故并列选取

检索结果中,共有526篇博硕士学位论文来自于97个学位授予单位。来源学位论文授予单位前列的应是海关学术研究的重点机构,如表6所示,前26个学位授予单位共授予论文417篇,占比高达79.28%,进一步统计表明,前20.06%的学位授予单位(20/97)共授予论文73.38%(386/526),也比较接近二八律。

学位授予单位中,复旦大学以21.86%的比例遥遥领先,特别是在13篇博士论文中,有4篇来自于复旦大学,而这些论文的学科分布也比较分散,并非集中于某个学院或专业,这无疑证明复旦大学在海关领域研究生教育的佼佼者地位。据悉,上海海关学院已获批税务专业硕士点,2013年开始招生,相信海关领域研究生教育将会发生新的变化。

了解学位论文的专业分布对海关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由于硕士论文较多,逐项统计难度较大,笔者仅对博士论文的专业进行了统计,见表6。从表中可以看出,13篇博士论文中分属于一级学科门类中的法学、管理学、历史学、经济学和理学,这与前文中的学科类别分布大致呼应。

表6 博士学位论文

(八)关键词分布

表7 关键词阶段性分布表

关键词揭示了文献的主要内容,对关键词的出现频率进行统计,可以反映该批文献的主题分布。笔者将1994-2012年共19年的海关论文按最近5年(2008-2012)、较近5年(2003-2007)和最早9年(1994-2002)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提取各前20个关键词进行对比,如表8所示。

从三个阶段的前20个关键词次数与论文篇数之比可以看出,最近5年的关键词集中度最高,往前推则依次降低,可以认为研究内容越来越深入和成熟,研究者对关键词的选取也有更深的理解,能够运用更多更精确的关键词来表达主题内容。

剔出无意义的关键词及合并同一主题的不同表达词后,可以看出风险管理、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海关监管、加工贸易、海关管理、海关估价、贸易便利化、赫德、海关法、关税、流程再造和行政执法等内容是近20年来的研究热点,而其中风险管理、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加工贸易和海关估价始终保持很高的关注度,海关监管、海关管理及贸易便利化则是逐步受到重视的。

(九)作者分布

表8 高影响力作者

注:本表H指数测算仅限按本文检索条件内

H指数(H-index,高引用次数)作为量化科研人员作为独立个体的研究成果的衡量指标具有简洁、清晰、易测算的特点,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一个人的学术成就。一个人的H指数是指在一定期间内他发表的论文至少有h篇的被引频次不低于h次,其值越高,则表明他的论文影响力越大。[注]赵基明等:《一种新的科学计量指标——h指数及其应用述评》,《中国科学基金》2008年第1期。

笔者将H指数移植到本文检索条件中,并自创了一个“加权H指数”(篇数*H指数),用来测算海关研究领域作者的影响力,如表8所示。需要说明的是,本表H指数的计算是基于本文检索条件中的8432篇论文,而不是所涉及作者的所有论文,故该影响力并不能评价相关作者的整体学术影响力,仅可作为其在海关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提供参考。该表采选H指数大于等于2的作者的加权H指数作为主要排序值。

从表中可以看出,引用率普遍偏低,H指数达到4的作者仅有周阳和陈晖两位,这可能与海关研究领域的作者不多、论文数偏少、研究成果的理论水平较低及作者的科研互引意识不强有关,凡此种种,总体上情况堪忧。

高影响力作者中,有14位海关系统内作者,其中7位来自于上海海关学院,系统内高等院校的教师起着海关研究领头羊作用,这是符合现状的,说明上海海关学院确实在科研方面有一定的实力。当然,一枝独秀不是春,某一领域的研究仅靠一个高校的力量是难于成就的,需要吸引更多其他单位的科研人员对海关感兴趣,而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十)研究单位分布

表9 研究单位前20位

论文数排序前20位作者单位见表9。和表8相似,海关系统内和其他高校各占半壁江山,这些研究单位几乎都在海关集中和高等教育发达的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没有任何一家研究单位入围,亟待加强。

海关总署排序第一是因为《中国海关》杂志有较多的新闻稿件,而其作者大部分为海关总署人员。

四、结论及展望

(一)研究现状

根据以上统计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海关研究已形成了良好的基础,研究结构也较为合理,学科内涵趋于成熟。

1.发文数量已初具规模

仅以“海关”为题名或关键词就能检索出近万篇论文,如果放宽到所有年度、所有相关主题、所有研究成果,数量将会相当可观。这足够说明我国海关研究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已经有一批成熟、稳定的研究机构及人员在围绕这一领域进行学术活动,这是不争的事实。论文分布的结构也较为均衡,期刊、硕士、博士论文的分布比例基本趋同于我国目前科研论文比例。

2.研究机构已初步布局

从研究单位来看,海关系统及各大高校是主体,这也是海关研究从系统内的实践总结到高等院校的理论升华充分体现。有相当比例的高影响力作者既有对外经贸及海关工作的实践经历,又具备较高的科研水平和理论素养,这是海关研究的一大特点。除上海海关学院这所系统内高校外,海关总署、南京海关、上海海关、宁波海关、厦门海关、北京海关、广州海关、黄埔海关及杭州海关等单位排名前列,这与其人员数量、进出口业务总额、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关系,浓郁的科研氛围也起到间接的促进作用。复旦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苏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内已有相当的科研人员从事与海关相关的研究,这些大学大部分都是综合性的重点大学,海关研究在这些高校现已生根发芽,可期望繁花似锦的时刻总会到来。

3.研究平台已初现轮廓

海关研究的来源期刊较广,一千多种学术期刊已形成巨大的科研平台,其文献刊载量也是完美的二八分布。其中,《上海海关学院学报》是目前海关学术交流的主要阵地,上海海关学院要依托自身良好的条件,做好海关研究的领跑者。《中国海关》介于学术期刊与行业期刊之间,独特的定位能吸引更多的作者群和读者群,杂志社依托海关总署与中国海关出版社,力量雄厚,如能在市场化方面有所突破,将会令这本历史悠久的杂志更受欢迎。另外,中国海关学会及各海关单位主办的大量内部刊物也为海关学术研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交叉学科的特性明显

从学科分布来看,海关领域的研究主要涉及到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及历史学等学科,并有一定的自然科学成分,属于交叉学科性质,这也是目前新兴学科的典型特征,“海关学”学科的创建尽管任重而道远,但只要把握好机会,从学科上有良好的切入,仍大有可为。

5.研究热点紧跟时代步伐

从关键词的走向来看,海关研究热点呈现百花齐放、重点突出的良好局面。提出问题是学问的起点、解决问题则是价值的终点。海关研究由于涉及的领域众多,有许多重要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有一些主题始终是研究热点,有些主题则是随着世界经贸形势的发展逐步受到关注,这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活的领域。

(二)今后展望

尽管海关研究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和条件,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所谓有空间才有可能,只有客观分析现状,充分认识到优势与不足,利用已有的良好条件,进行科学规划与合理引导,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海关研究就一定能取得应有的学术地位,“海关学”的创建才能早日成为现实。

1.井喷式的研究成果

大量的相关研究成果是任何学科创建的必要条件,没有一定的规模和数量作为基础保证,是谈不上理论体系的建立的。尽管海关研究的发文数量已初具规模,但从文献总量上看,仍较为“迷你”,是个小众的研究领域。本文检索的海关研究论文仅占CNKI总库论文数量的0.0185%,只达到了二级学科(我国目前有676个二级学科)平均论文数量的12.5%,即使本文检索的样本量只是海关研究论文的较少部分,数量差距仍较大,尤其是近几年的发文数量停滞不前,这是值得正视的问题。另外,从主要刊载期刊来看,我国目前四千多种学术期刊,而公开发行的海关专业期刊仅有两份,这都是远远不够的。大量的海关内部刊物中,《海关研究》、《海关执法研究》、《海关审价》、《协调制度研究与商品归类》、《海关监管实务与研究》等优质期刊如能逐步公开发行,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2.着力提高研究层次

虽然海关研究层次在逐步提高,但仍是以应用性、实践性研究为主,基础性、理论性研究较为薄弱,很多文章仍停留在业务探讨的范畴,甚至是工作总结的阶段。海关研究水平的提升需要跳出原有框架,站在更高更广的角度将这些实践问题进行理论升华,并以更多的研究成果被核心期刊所刊载、获得更多的研究基金支持为体现。

3.形成系统的细分学科群

海关研究主要涉及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及部分自然科学,交叉学科的特性明显,但由于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对这些学科都只是依附关系,很多研究经常处于牵强生硬的尴尬境地,难于向纵深发展。从前文的统计可以看出,海关研究目前分属比例最高的是经济学中的贸易经济,因此,经济学仍将是今后“海关学”的母体学科,这应该成为基本的共识。今后海关研究将脱胎于经济学中的国际贸易学,有机结合法学、管理学、历史学及部分自然科学,以多元的研究方法为支撑,形成独特、新颖的细分学科群,如海关史学、海关管理学、海关行政学、海关法学、海关心理学、海关调查学等基础子学科,应用性子学科如海关监管、关税稽征、海关统计、海关缉私、海关稽查等,以及技术方法性子学科,如海关信息化、协调制度与归类、海关估价、原产地规则、海关查验技术等。[注]梁大忠:《“海关学”学科若干基本问题的研究》,《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4.注重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

我国目前的海关研究主要还是本土研究为主,国际比较相对较少,这是由于我国的复杂国情造成海关工作的独特性决定的,很多方面无法从国际经验中进行借鉴。但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及贸易自由化的浪潮中,我国海关工作越来越趋同于国际海关,世界海关组织及各国海关对我国海关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国海关研究的国际化比较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在这种国际化的趋势中,特别需要注重将成熟的理论体系进行本土化融合。

5.期待里程碑式的理论突破

任何新兴学科的创建都需要在前期培养大量的研究人员,并逐渐形成各领域的学术权威,最终出现集大成者,在前人的基础上,对理论体系、研究方法进行梳理,取得突破性的理论创新。我国海关海关研究还处于粗放的初级阶段,路漫漫其修远兮,唯有大量科研人员进行辛勤耕耘和深入探索,才有理由期待里程碑式的理论突破,形成独立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猜你喜欢

上海海关海关检索
清代海关银锭漫谈
关于未纳入海关统计的货物贸易收支统计研究
外贸企业海关合规重点提示
上海海关查获侵权世界杯手环、钥匙扣打击世界杯侵权产品
专利检索中“语义”的表现
清代广东十三行与粤海关
国际标准检索
国际标准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