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2013-12-17孙远刚汤羽牛瑞
孙远刚,汤羽,牛瑞
(辽宁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一、中小学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概念、标准及其意义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标准
心理健康的定义众多,本文采用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所下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能保持同其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反应成为最佳的状态”[1]。心理健康的标准,国内外研究颇多。许又新1988年提出用3类标准去衡量,即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发展标准。而且这3种标准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2]。
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曾认定心理健康的标准为:
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②适应环境,在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
③具有幸福感;
④在职业活动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3]。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国外Rankin提出了7条标准[4];国内学者陈念昌则提出了10条标准[5]。笔者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是全人类统一的,而不应该按照人口学变量任意判定。正如身体健康的标准为全人类统一标准一样。因此,中小学教师包括中小学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标准应该是一致的,同一的。本文采用1946年国际心理卫生大会的观点。
(二)研究中小学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意义
1.理论意义
目前国内外关于中小学学生和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虽多,但关于中小学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研究甚少。因此,本研究拓宽了此类研究的主体。其次,通过研究可以促进社会对此类主体心理健康的关注度。
2.实践意义
本研究可为中小学领导干部的选拔、评估增加心理学的评估因子,也有利于对整个中小学学生、教师及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提供全域式的了解、监控以及培养实践模式。
二、研究对象、工具及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的被试者为大连市各中小学领导干部。采取分层随机按比例抽样的方法,共抽取正校级干部68人,副校级干部140人,中层干部117人。发放SCL-90问卷,采取网上人机对话的答题方式。共收回有效问卷316份,其中正校级64份,副校级137份,中层115份。详见表1。
表1 3个级别总数据与有效数据
(二)调查工具
采用SCL-90为调查工具。SCL-90,又名症状自评量表,是Deroyatis于1975年编制的。它包括10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共有90个项目。SCL-90因为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因而在国外被广泛应用。上个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随之被广泛应用到临床和教学领域,以用来判定求助者的心理卫生或心理健康概况。
(三)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三、研究结果
(一)总体SCL-90描述统计量
表2 总体SCL-90描述统计量
由表2可看出,3个级别干部均值最大为因子2(强迫症状,1.44),其次是因子3(人际关系敏感,1.35),最小为因子7(恐怖,1.11)。
(二)3个级别领导干部SCL-90的性别差异比较
表3 3个级别领导干部SCL-90的性别差异比较
由表3可以看出,3个级别干部女性在因子7(恐怖)上得分显著高于男性;其他因子男女均无显著差异。
四、结论
(一)结论
1.中小学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常模差异不显著,说明中小学领导干部同大多数职业群体心理健康水平相同。但与一般教师相关研究相比较,则均值较低。由此可见,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水平略高于一般普通教师。
2.女性领导干部在因子7(恐怖)上得分高于男性,而且差异显著,说明女性对于工作压力、职业前景等工作因素有比男性更多的不安心理倾向。
3.在因子2(强迫症状)、因子4(抑郁)、因子6(敌对)和因子8(偏执)上,中层干部与正、副校级干部间有显著差异,而正校级和副校级之间则无差异。这说明中层是一个特殊群体,由于提升专业发展、人际关系等压力,所以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校级干部,甚至低于一般普通教师。
4.校级干部中,副校级在因子3(人际关系敏感)、因子5(焦虑)和因子7(恐怖)上的得分高于正校级。而正校级与中层干部间则差异不显著。
(二)不同级别领导干部的差异性比较
表4 不同级别领导干部的差异性比较
由表4可以看出,不同级别领导干部在因子1、因子2、因子3、因子4、因子5、因子6、因子7、因子8和总分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五、教育对策
通过研究发现,虽然整体上中小学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常模相关教师研究差异不显著,但不同级别间心理健康水平却差异显著。为此,特提出以下对策,为教育部门提供参考。
(一)提升中小学教师和领导干部的社会地位
目前,中小学教师政治地位较低。小学教师最高级职称只相当于大学讲师,而中学最高级教师只相当于大学的副教授。初中、小学的正校级干部只相当于政府的科级干部,而一般中学则只享受副处级待遇,少数重点高中则才能享受到正处级待遇。且按照国家目前在部分省市的试点经验,应大面积推广“中小学教师可评正教授级高级教师”这一措施。另外,应大幅度提升教师的经济地位。现在一般中学高级教师工资平均不到4000元,这大大低于很多行业和职业的平均工资。很多心理问题与经济收入直接相关,因而,增加教师工资是一项解决心理问题的物质动力。
(二)关注重点人群
从研究结果来看,中层干部、副校级干部心理问题较多,应引起教育部门的广泛重视。对这一人群可采取下列对策:
1.建立心理档案,全面了解其心理健康水平;
2.定期进行心理健康培训,塑造其优秀心理素质;
3.定期进行心检,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及早矫正。
(三)建立和健全中小学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长期的、全面的和多维度的工作,因此应仿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组建多级的组织机构,如图1。
图1 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图
(四)广泛开展中小学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采用多种形式,对中小学领导干部进行心理健康培训、如心理行为训练、决策力训练、执行力训练、操作力训练、团队合成训练,人际关系训练、抗挫折能力训练以及各种相关的讲座和报告、心理沙龙等。
(五)个体咨询和辅导
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领导干部,可通过专家一对一咨询帮助其矫正问题。总之,中小学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教育极其重要,不但影响其自身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同时也对其领导的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效率及生活质量也有直接的影响。此项工作应是一项多层次、全方位、全员长期的、系统的活动。
[1]宋专茂.心理健康测量[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2]许又新.心理治疗基础[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9,6.
[3]郭念峰.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4]贾晓波.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
[5]俞国良,曾盼盼.论教师的心理健康及其促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