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葛鲁尔协同创新网络基因密码理论的解析
2013-12-17金南顺
金南顺,赵 爽
(大连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一、引言
2012年是教育部“2011协同创新计划”启动的第一年。协同创新对我国跻身世界科技强国、提升国家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及促进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在这种大背景下,亟需加强对协同创新理论的深化认识和成功的实践跟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研究员彼得·葛鲁尔(Peter Gloor)最早对协同创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理论界定,并用现实案例进行实践佐证。尤其是葛鲁尔提出的五维基因密码理论深刻地阐述了协同创新网络得以高效运行的关键机理,其研究的理论框架和范式对我国学者探寻协同创新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在格鲁尔提出的五个维度基因密码理论框架基础上,进一步解析这五维基因密码如何决定协同创新网络的形成和演化、基因密码的理论界定及其在我国应用的适用性,并对我国构建协同创新网络提出建议。
二、葛鲁尔协同创新网络基因密码理论简介
彼得·葛鲁尔在其著作《群体创造:基于协同创新网络获得竞争优势》中,首次提出协同创新的概念,即“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1]。全书详细介绍了协同创新网络的概念、特征、作用、基因密码和现实中的协同创新案例等内容。该书所表述的理论对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协同创新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其中葛鲁尔通过追踪历史足迹分析经典团队协同创新案例,并总结出五维基因密码,同时通过现实案例佐证五维基因密码经过历史积淀在当今社会仍旧是协同创新网络赖以生存的关键。
葛鲁尔五维基因密码主要内容如下:
基因密码1——学习型网络。葛鲁尔通过现代智人、尼安德特人的命运和Internet网络改变学习方式等案例揭示了学习型网络是协同创新的首个基因密码。他在书中描述到,当尼安德特人世代居住在同一个洞穴,现代智人却跟随牛群行走很远的地方,遇到别人就与他们交换想法并学习他们的发明创造。结果在最后一个冰河时代,现代智人为了抵御恶劣的生存环境而有效地协作和创新,而尼安德特人却灭绝了。在现代,随着Internet的出现,传统学习型网络发生形态变化。Internet使得网络成员更加快速和低成本地获得创新资讯,成员可以随时随地在全球范围发布新想法,在时间、地域和创新速度方面Internet与传统学习型网络存在差异。
基因密码2——伦理准则。葛鲁尔通过对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银行家雅各布·富格尔的深入研究,提出了表面看似慈善,实则为分享成果的伦理准则。富格尔是当时的世界首富,拥有神圣罗马帝国十分之一的流通货币。富格尔不仅是一个精明的商人,还是穷人和工人的恩人。他为奥格斯堡市贫苦市民修建富格区,在那里居住只收象征性的租金,是人类史上第一批廉租房。今天,富格区、富格尔银行和富格尔家族依旧存在,那些昔日想打败富格尔银行获得皇室支持的欧洲银行家和贵族们却消失了,因为他们只关注自身财富积累,而他们的财富也没能维持到下一代。在现代,葛鲁尔发现Debian GNU/Linux系统的出品人,写下了Debian社会契约。这个契约起初被设计成为我们同意遵守的条款之集合,现在已经被自由软件社会接纳为开放源代码定义之基础。Debian社会契约是一个明确的共享的道德准则。
基因密码3——自组织。葛鲁尔观察到,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云集在统治者、银行家和商人的周围,以艺术家和创新者的顾客身份自主掌握自己的命运。中世纪行会和城市共同治理行会市民及城市居民,创造了一种基于自组织和信任的治理机制。工匠行会、商人网络、绅士法庭和城市社区组成人际间诚信网络,发明家在诚信网络中共享知识和寻找合作伙伴。在现代,葛鲁尔采用英特尔在许多知名院校成立“Lablet”研究所以获得原创技术为例证。“Lablet”研究所主要是由教授、博士研究生和英特尔员工组成,他们都是自组织管理和参与,他们从参与中获得高度自我满足、自我激励和事业成就感。
基因密码4——知识的可获得性。葛鲁尔通过回顾圣经传播中的关键事件,提出知识的可获得性的重要性。1455年,古腾堡在德国美因兹采用活字印刷术印刷古腾堡圣经,使得圣经不再只是富人的读物,中产阶级也可以读圣经,但普通大众难以接受圣经,因为它以拉丁文印刷。后来,马丁·路德将整本圣经由拉丁文译成精彩的德文。正是古腾堡圣经的发明、马丁·路德的平等精神以及更多的后来者的努力使不同语言的人能够读到不同语言的圣经,才使宗教传播得以蓬勃发展。在现代,格鲁尔描述了互联网的缔造者蒂姆·伯纳斯·李的做法。为保障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互联网发烧友能够及时获得互联网开发中的新想法、新技术和新知识,在合作伊始李便公布了文档规范标准,即HTML,以及所有他开发的软件的源代码。其他成员也和李一样公布开源软件分发许可证下的web软件,同时所有工作进程都发布到互联网上。
基因密码5——内部忠诚与透明。葛鲁尔深度考察了罗斯柴尔德家族是怎样使犹太人创造的泛欧洲银行体系达到鼎盛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所有成员向同族公开自己的经营业务,并制定了内部透明和互惠的道德准则,不允许商业作弊。这使得遍布欧洲各角落的罗斯柴尔德家族银行家不需要携带现金便可以快速周转货币。同时形成了一个高效率、快速和准确度高的商业情报系统,使竞争对手望尘莫及。在现代,他列举康奈尔大学教授杰弗里·汉考克的实验结果,发现网络空间中人们更诚实。人们在网络中说过的话是永存的,若说谎,谎言有一天会被识破,因此人们倾向于更诚实。Debian社会契约也明确表示“我们不隐藏问题,所有的问题都会公布在网站上”。
三、对葛鲁尔协同创新网络基因密码理论的解析
(一)“学习型网络”
1.理论界定
任何一个创新组织都不能独立于某一特定的创新系统之外而发展,它们从协同创新系统中获取必不可少的政策资源、管理资源、智力资源等[2]。可以看出,协同创新网络首先是一个学习型网络。学习型网络的本质就在于企业不能封闭创新,而要开放式创新,与外界交换知识、信息、技术和资金等资源。企业应把外部创意和外部市场化渠道与内部创意以及内部市场化渠道有机地结合起来,均衡协调内部和外部的资源进行创新,不仅仅把创新的目标寄托在传统的产品经营上,还应积极寻找外部的合资、技术特许、委外研究、技术合伙、战略联盟以及风险投资等合适的商业模式来尽快地把创新思想变为现实产品与利润。由此,可以推论不具备学习型网络特征的协同创新是伪协同创新,不具备可持续的生命力,学习型网络是协同创新存在的现实基础。
2.适用性
新一轮全球化与第二代网络的崛起已经彻底改变了全球范围内个体、团队、组织乃至系统的学习方式。空间、时间藩篱的打破,使个体学习、团队学习、组织学习和系统学习产生共振,极大地节省学习成本。藏私型的知识专家将迅速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新优势团体将是分享型、思考型与领悟型的专家。跨国界、跨种族、跨文化、跨地区、跨学科和跨产业的学习型网络将打开知识和创新的通路,最终形成大开放、大合作、大协同的创新格局。个体封闭式学习将被淘汰,国家封闭式创新将误国。学习型网络对我国跻身世界科技强国、抢占科技制高点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学习型网络有助于整合一切可用的创新要素,激发活力;学习型网络有助于深度开发全社会人力资源,激发群众智慧;学习型网络有助于缩短地区差距,实现超常规发展。
从现阶段国情来看,我国在构建学习型网络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尚有大力发展学习型网络的空间。首先,各创新主体间没有找到和谐的共振点,实现共振。例如,很多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出现大学科技成果评估及转化机制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企业“接球”能力不强、政府干预过度以及风险资本缺失等现象。其次,学习型网络缺乏有效的延伸力度。学习型网络影响范围受限,仅在局部地区、局部范围发挥作用。例如,东西部地区差距巨大、城乡差距巨大、贫富差距过大、至高网络和平民化网络难以有效接轨等现象,根本原因就在于各创新主体间没有构建有效的系统性学习型网络,存在学习智障,不能实现大融合。唯一的解决途径就是积极构建面向全系统、全社会、甚至全球范围的学习型网络。
(二)“伦理准则”
1.理论界定
基于葛鲁尔的理论不难看出,分享是一种美德。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共同体中,尽管各个共同体的组织形式可能迥然不同,但有一点却是相通的:即其中的每个成员都必须真正关心其他所有成员的福利,都有责任和义务采取各种措施和办法为遭受苦难的成员减除痛苦[3]。具有理性的个人会利用有用的资源来了解其同伴的需要和愿望,他们愿意调整自己的利益以符合他人的需求[4]。利益分享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利益分享的新经济观,不仅强调各经济个体有其特殊的经济利益,还致力于在各具利益的经济主体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协调的利益分配关系[5]。可以看出,分享机制是一种伦理准则。当今社会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和道德共同体的融合。个人通过享用全社会乃至全人类的资源获得利益和成果,应该分享而不独占,将资源配置到有需要的人手中。利益分享是个人、企业回馈社会的重要方式,是人类协作的重要伦理准则。
2.适用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经济社会中还存在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尤其是经济高速增长与伦理道德建设缺失产生的矛盾。
当今社会有太多个人和组织把金钱捧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追求个人财富最大化是终极人生哲学。在这种思想观念下,产生了很多危害人类健康、破坏生态环境、人与人之间欺诈不信任之类的社会现象。例如,食品安全领域的三聚氰胺事件、牛奶致癌物事件和台湾塑化剂事件等,特别是近年来持续高发的网恋诈骗、网游诈骗、信用卡诈骗、黑客攻击事件、网络交易诈骗等给人民群众造成巨大的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失,导致全民对网络环境的安全性感到担忧。这些事件无一不折射出我国社会中分享思想和分享伦理机制的缺失。个人、组织和企业利益至高,要穷尽世间的所有财富来实现独占的目的,根本不考虑给他人、其他组织、企业和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更不会考虑分享其利用全社会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而获得的财富。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利益最大化成了合理的借口,成为人们处事的道德伦理准则,个人良善缺失、制度良善缺失。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迫切需要构建以分享为核心理念的伦理准则。在私利的动机之上我们仍有一种意念,想要归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想要对更重要的事情有所贡献,希望与他人合作、回馈他人,以集体力量创造更大成就。
(三)“自组织”
1.理论界定
协同学的创始人哈肯给自组织的定义是如果一个体系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没有外界的特定干涉,我们便说该体系是自组织的。通俗地讲,所谓自组织系统即指无需外界特定指令而能自组织、自创生、自演化、自维持,能够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形成有结构的系统[6]。根据维基百科全书(www.wikipedia.org)对协同合作的界定,协同合作是一种典型的创新,彼此不一定需要领导,藉由权力下放与平等主义可以带来更好的结果。自组织系统在内在机制的驱动下,自行从简单向复杂、从粗糙向细致、从无序向有序方向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复杂度和精细程度,并在此过程中,自组织通过与外界环境不断交换信息、物质和能量而不受外部环境的特定干预。协同创新网络具有自组织特征,由各具功能的创新组织在内在利益需求驱动下通过紧密的协同创新纽带而自发地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自我管理、自生长、自适应,且不受外界环境“强加”给系统的因素。内在利益驱动机制是协同创新网络自创生、自组织、自管理、自维持和自演化的根本动力。
2.适用性
由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特色,导致早期很多协同创新成果都具有中国特色,即政府主导的协同创新,例如,两弹一星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嫦娥工程等国家重大战略性技术攻关的成功。再如,中关村是我国自主创新的示范区,成立伊始是市场自发作用的结果。80年代初期,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冲击了中国大地,国外许多新技术、新产品涌进了中关村。很多科技人员创办的科技企业预测国内对计算机的需求会迅速增长,而且陈春先教授提出建立“技术扩散地”模式为中关村乃至中国科技人员创业打下良好的思想和实践基础。但是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因其触碰了旧体制的陈疾而遭到了挫折。后来,政府在中关村的发展过程中,制定了详细的战略规划,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为中关村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可以说,中关村的发展模式是在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双重作用下诞生、成长和壮大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当前我国的协同创新模式显然不可能完全沿袭计划经济时期的做法,参与各方内在利益驱动的协同创新将是时代的主流。这种模式下,主要是市场和利益驱动产生协作需求,以企业为主体,大学科研院所提供科技支持服务,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服务,政府提供政策导向服务而形成协同创新。各方主体是在自愿和自发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自组织、自管理和自演化的基础上发展,逐步从无序的合作走向有序合作的。协同创新的根本在于利益协调,政府和产学研各方均须确认利益范围与责任边界,设定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任何一方都不可过界干预,否则都会破坏协同创新的自组织运行规律。
(四)“知识的可获得性”
1.理论界定
彼得·圣吉在其所著的《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指出让思考变得支离破碎的原因之一是语言,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系统思考者和学习者,前提是掌握沟通的语言。因此,他创造了一种新语言描述系统,其中“增强的反馈”、“调节的反馈”和“时间滞延”是构成系统语言的基本元件[7]。通过设定标准化的知识沟通文本,才得以让学习型组织理论风靡全球,系统动力学研究范式进入管理领域,促使更多的人学会系统思考。知识共享的现实主体是每个有知识接受能力的社会人,不仅仅是获得图书馆服务的可能性,而且强调每个人所能享受图书馆服务的现实性[8]。可见,基于上述学术观点的表述,可以将知识的可获得性界定为每个人能够利用社会提供的媒介(图书馆、网络、广播、电台、电视,书籍、报刊、微博、学校及培训机构等),接收知识传递者以标准化语言传输的知识。
2.适用性
建国后,我国在科教兴国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取得历史性进展,高等教育规模稳步扩大,给了很多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但同时也应看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在获得社会共有知识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很多弱势群体无法接触或高效利用社会提供的知识传递媒介,知识的可获得性受限。根据对豫西南农村进行的调查发现,农民家庭里的媒介设备增多了,其媒介接触的排序依次为: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书籍,而电脑几乎为零。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来自领袖、大众传媒、农村流动人口[9]。宁夏西海固地区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状况可以用“少”、“盲”、“窄”3个字来形容。西海固当地共有5家电视台、1家新闻中心、1家广播电台和1家日报社。传播媒介匮乏的情况造成媒体报道当地县区的新闻较少,群众不能及时有效地通过媒介很好地了解自己生活所在的县区发生的新闻,同时地方党报受众门槛较高,农民被无形地排斥于报纸受众群体之外[10]。又如,我国许多城市在建设市级图书馆时,更侧重建设一个馆舍及藏书规模较大、设备齐全的中心图书馆。而事实上一个图书馆的覆盖范围有限,其功效远不如建设几个虽然规模不大但藏书各有侧重、地理分布合理的社区图书馆。要解决上述这些现象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构建一个较好的知识获得机制,才能使知识资源在各种人群、不同区域间流动。
(五)“内部忠诚与透明”
1.理论界定
学习、创新、共同实践和普及新知识不但需要传播,更需要对等关系,即相关人士之间的紧密互动和双向交流[11]。相关人士之间的平等、忠诚、信息透明化是协同创新必不可少的要件。协同创新通过其诚信管理启动整个忠诚系统,并在其中不断调节控制,从而达到伙伴、顾客、员工和投资者之间的价值平衡,最终实现共赢。协同创新系统内部实施透明化管理,规避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信任、猜疑和破坏合作的行为,有助于维持协同创新网络的持续运转。忠诚是以某种目标原则为中心,尽心尽力地去遵循它,联盟伙伴的忠诚则会导致积极的、有效的合作与竞争,相互遇到冲突时,亦会主动寻求解决方案。对于协同创新而言,伙伴、顾客、投资者、雇员的忠诚是协同合作利润或价值创造的源泉,只有形成忠诚的文化氛围,才能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协同创新生态圈。
2.适用性
协同创新网络有别于单个实体企业,它是由产权主体、学校、非营利组织和政府等构成的多主体运行模式。因此,对于协同创新网络的管理就有别于单个实体企业的管理,需要有新的创新。学者指出协同创新在本质属性上是一种管理创新,企业需要把新的管理要素(如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手段、新的管理模式等)或要素组合引入企业管理系统以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除了上述所阐述的以自组织模式运行外,还需要建立内部忠诚和公开透明的机制。如果将协同创新网络比喻成“人体”,自组织的功能为协同创新管理模式提供了骨骼和血液,而内部忠诚和公开透明就为协同创新管理模式提供了精神与灵魂。只有建立对协同创新的强烈认可,产生忠诚,在协同创新网络内信息公开透明,才能维持网络正常的自组织运作。
在我国,参与各方内在利益驱动的协同创新尚未成熟,需要培育良好的运行机制支撑其成长和成熟。政府引导调控下外部需求驱动的协同创新以政府发挥管理职能为主,通过寻找产业机会、牵头整合协同伙伴、搭建合作平台、出台相关政策、建立利益机制等。可以说,在这种模式下政府与其他合作伙伴间存在垂直管理关系。而参与各方内在利益驱动的协同创新中各方均是平等交互关系,没有任何一方能够独自发挥管理职能。在这种情况下,伙伴间的忠诚机制和公开透明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伙伴各方对协同创新网络及其他伙伴具有强烈的忠诚度,伙伴之间信息公开透明,不隐藏问题隐患,这是协同创新网络良性运转的制度保障。
四、我国构建协同创新网络的建议
协同创新五维基因密码并非零散拼凑,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呈现立体交互的机理。协同创新的内在动力来自于自组织;协同创新的现实基础在于学习型网络;协同创新延伸空间的大小取决于伦理准则;协同创新的制度保障在于内部忠诚和透明;协同创新的功效取决于知识的可获得性,如图1所示。只有紧紧把握五维基因密码立体交互的机理,才能确保协同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为此针对我国构建协同创新网络提出如下建议:
图1 五维基因密码逻辑关系图
(一)构造跨区域跨阶层的开放式学习型网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但贫富差距扩大、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三大差距矛盾凸显。我国东西部发展差距持续拉大,特别是东西部收入、东部城市和西部农村之间发展差距惊人。近年来我国开始重视促进区域及城乡协调发展的问题,从政策和政府服务角度倾斜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如西部大开发战略、区域投资优惠政策和加快城镇建设政策等,卓有成效地改善了区域及城乡发展不平衡现状。
但是,也应该看到,区域及城乡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政策扶植,还应该遵循市场规律,以内部需求为主导改变现状。协同创新正是缩小贫富差距、东西部区域差距、城乡发展差距的有效途径之一。东西部协同创新网络是一种以市场机制为契约,以区际利益为驱动,建立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基础上的合作方式。其突出特点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生产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和最佳组合。通过构建东西部技术转移服务平台、东西部产学研合作平台、东西部合作交流平台等学习型网络带动西部特色农业、农村教育的发展。通过协作创新的学习型网络,东西部地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金融资本可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在短时间内快速缩小技术、政策和管理水平上的差距。
(二)营造高伦理、低代价的社会环境
发展与代价之间存在辩证关系,即发展必然要以付出一定代价的方式来实现。根据发展与代价之间的这种辩证关系,在发展实践中形成了两种基本的发展形态:高代价的发展和低代价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高发展高代价的粗放经济增长模式。社会价值观崇尚金钱而忽视道德伦理。中国正在为这种高增长、高能耗、高污染、低伦理的经济发展模式付出高昂的代价。
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主要特征,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世界范围内的科技化、生态化和高伦理趋势。在此时代背景下,我国应该建立低代价高伦理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以最优质态、最佳量度、最良序化,在最佳伦理范式和最优模式驱动下,沿着合理的发展道路,以最少的投入和付出,最小的风险和危害以及适宜的发展速度,获得最大发展收益。协同创新网络有助于通过资源共享、技术共享、智力资本共享等手段,以最低投入和有序发展实现科技化、生态化和高伦理的时代要求。此外,协同创新更加呼求道德伦理建设,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注重经济与环境的和谐、物质与精神的和谐、创新与分享的和谐、持续与公平的和谐以及自主和尊重的和谐。只有营造低代价高伦理的社会环境才能使协同创新向更高和更深的方向发展。
(三)发挥自组织的内在功能
自组织的有序运行在于每个单元系统都发挥特定的功能。首先,每个单元系统都掌握全套的游戏规则和行为准则。其次,自组织系统中的组成单元具有独立决策的能力,在游戏规则的约束下,制定战略和行动。再者,制定战略和行动时,单元系统会了解其他单元的状态。最后,在各单元并行决策与行动的时候,系统结构和游戏规则保证了系统的协调一致和稳定性。
协同创新网络也应充分发挥这些内在功能,才能保持持续健康发展。首先,确定所有成员都推崇的协同创新共同愿景,使其成为指导协同创新网络发展的方向标和约束成员行为的基本准则。其次,协同创新的成员发挥各自的独特功能,并采取行动。企业发挥主导作用,识别市场契机、转化科技成果,大学科研院所提供科技支持服务,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服务,政府提供政策服务。再者,协同创新的成员在制定战略和行动时要兼顾其他成员的战略与行动。最后,在共同愿景的指导和行为准则的约束下,各成员的战略和行为协调一致。
(四)创造全向度的知识获得机制
新一轮全球化和第二代网络的崛起,使得个人的力量逐渐强大,群众的智慧正日益成为协同创新的根本来源。而协同创新的前提又是大量异质性知识的汇聚,这就要求构建由政府到百姓、由国内到国外、由东部到西部、由城市到农村、由老人到儿童均可接触的全向度的知识获得机制,为此需要做好几项基本工作。
首先,建设并普及协同创新的技术支撑平台,即知识获得机制所必须的硬件支撑和软件支撑。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为5.3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9.9%,与2008年全球互联网普及率最高的国家格陵兰(92.3%)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互联网普及在中国尚有巨大空间,尤其在西北部不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更需要加快互联网普及建设。
其次,构建全社会范围的知识传递媒介。除了计算机是知识可获得性的催化剂之外,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还需要辅助多样化的知识传递媒介确保知识的可获得。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均衡。为了调动全社会资源协同创新需要积极发挥地方社区、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协会、村镇、培训机构、民间流动文化团体等载体作为知识传递的媒介。
再者,构造语言转换系统。鉴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知识的可获得性还要将科技语言、专业语言朴素化、大众化;将外国知识汉语化、平民化;中国文化国际化。只有通用标准的知识传输文本才能体现知识分享平等精神,才能将协同创新成本最小化。
(五)构建忠诚透明的个人与组织互动关系
个人与组织间忠诚,组织与组织间忠诚以及组织与协同创新网络间忠诚演绎着协同创新网络中个人、组织和网络的互动关系。
忠诚和透明的培养有赖于一系列因素的影响。首先,要构建高度认可的协同创新愿景。协同创新是各主体自发形成的和自发演化的。没有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强制约束,就需要伙伴间建立软约束机制。高度认可的协同创新愿景能够将伙伴紧密团结起来,形成忠诚度。其次,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应注重忠诚和透明。与有过合作经验的伙伴建立协作能够降低合作中的不信任和过度防范,更有利于形成忠诚度和透明度。有良好声誉的伙伴有助于约束伙伴侵害他人利益或破坏合作。再者,道德成本能够约束合作各方的行为,合作一方如果在当前合作中出现违约行为的话,会使违约方的社会道德形象或声誉受到严重影响。最后,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维护忠诚和透明度的必要手段。
[1]PA Gloor.Swarm Creativity: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s [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2]全利平,蒋晓阳.协同创新网络组织实现创新协同的路径选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5).
[3]A·J·M·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4]R.尼布尔,陈维政.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5]李炳炎.利益分享: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
[6]韩斌.企业战略联盟自组织演化机制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6.
[7]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8]梁灿兴.可获得性论的知识自由和知识共享阐释——重新定义可获得性论[J].图书馆,2003(6).
[9]王海燕.豫西南农村大众传播现状调查[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1).
[10]姜文姬.宁夏西海固地区农村受众使用大众传播媒介情况的调查[J].宁夏社会科学,2008(6).
[11]李钟文,威廉·米勒.硅谷优势——创新与创业精神栖息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