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小学生近五年体质健康状况分析研究
2013-12-17王怡然
郑 伟,王怡然
(大连大学 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一、前言
只有小学阶段接受到良好的体质健康教育,才能为青少年时期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体质基础,小学生身体形态、身体素质上的发展和提高更应该受到高度重视。小学阶段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得到启蒙的最佳时期,家庭在此方面的养成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而学校、社会的有效引导和保障作用,都会为广大小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本文通过对辽宁省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以期为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及实施提供可资参考的依据及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来自近五年辽宁省城市及农村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小学生群体,研究对象的总体情况详见表1。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中心获得近五年辽宁省小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中与健康体能相关的测试数据。
2.访谈调查法
访谈对象来自辽宁省教育管理部门及部分城市小学的相关教育教学人员和在校学生家长等共45人。访谈内容涉及学校体育教学综合情况、“阳光体育”、“大课间”的开展实施情况以及社区、家庭体育活动等方面的相关内容。
3.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2003对测试数据进行二次处理并分类,制作图表。
三、结果与分析
(一)身体成分
近五年辽宁省小学生标准体重的比例没有显著变化,农村一直好于城市。农村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出现明显增加态势,但所占比重均不及城市比例大。总体上超过50%的小学生为非标准体重,偏轻趋势比超重倾向的情况更严重,其中,城市肥胖小学生比例尤其值得重视。上述情况说明小学生身体发育水平、营养状况以及身体的匀称度欠佳,需要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或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来调整和提高。小学生身体发育健康是青少年体质健康成长的根本,辽宁省小学生体重数据反应出的情况,无疑为家庭、社区以及学校教育敲响了警钟。(详见图1)
表1 研究对象的总体情况
图1
(二)心肺耐力
1.循环机能
近五年辽宁省小学生循环机能良好以上比例有提升,农村好于城市,平均接近70%达到优良水平。但城市超过30%处在及格及以下水平,农村稍好,但仍有不及格现象。总体上全省接近30%的小学生需要尽快提升循环机能水平。上述状况说明小学生有氧耐力锻炼不足。有氧耐力情况与饮食科学与否密切相关,循序渐进的体育活动以及科学的饮食控制可以使身体成分更加健康,才能为循环机能的改善和提高提供必要的保障。(详见图2)
图2
2.呼吸机能
近五年辽宁省小学生呼吸机能良好以上比率有提升,平均达到35%,农村高于城市10%。但是,平均超过60%的小学生呼吸机能处在及格及以下水平,城市接近70%,城市不及格比率超过农村30%,由此说明,辽宁省大多数小学生呼吸机能亟待提升,家长特别是社区和学校、政府都要积极采取措施,使不良现状尽快有效遏制。(详见图3)
图3
(三)肌肉力量
1.上肢力量
近五年辽宁省小学生上肢力量优良以上所占比例有所提升,农村好于城市。不及格比例有所下降,但是处在及格及以下水平的城市小学生超过30%,总体上平均有25%的提升空间。可见辽宁省城市小学生的上肢力量相对薄弱,应引起家庭、学校的必要关注,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适当安排与上肢相关的活动内容,以尽快提升此项素质。(详见图4)
图4
2.下肢力量
近五年辽宁省小学生下肢力量良好以上水平没有显著变化,城市小学生及格及以下所占比例超过50%,从总体来看,接近50%的小学生需要尽快提升下肢力量,农村小学生下肢力量整体好于城市但现状也不容乐观,必须尽快采取相应措施,在体育教学、社区、家庭体育所能及的角度尽快给予关注。(详见图5)
图5
3.腹肌力量
仰卧起坐时测试可以同时反映出两部位肌肉的耐力情况。辽宁省小学生腹肌力量优良以上比例农村超过城市10%,不及格率城市高于农村。超过60%的城市小学生以及超过50%的农村小学生腹肌力量均处在及格及以下水平,此项身体素质近五年总体上有所提升,但却仍是体能素质中较差的,目前状况需要格外关注。此外,女生这两部分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与未来某些生理功能密切相关,所以,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使不良现状尽早改善。(详见图6)
图6
(四)柔韧素质
柔韧性是身体健康素质的要素之一,发展柔韧素质应从小抓起,与此同时,还应注意柔韧性与肌肉力量的相互关系,柔韧性差意味着相应的关节和肌肉缺乏运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辽宁省小学生柔韧素质近五年总体上虽有一定程度改善,但整体上城市小学生柔韧素质较农村为差,及格及以下比例城市超过了30%,而农村接近30%。所以,小学生此项身体素质的改善还有一定空间,不能忽视。(详见图7)
图7
(五)健康体能综合评定
近五年辽宁省小学生健康体能总平均分略有提升,突破了及格水平达到良好标准。总体上城市女生的健康体能平均分最高,城市男生最差,农村好于城市。辽宁省小学生健康体能总平均分接近良好水平。(详见图8)
图8
近五年辽宁省小学生健康体能综合评定良好以上水平变化不显著,城市及格水平超过30%,超过45%的城市小学生以及超过35%的农村小学生亟待提升健康体能综合水平。(详见图9)
图9
近五年辽宁省各城市小学生总平均分按地区分布情况不均衡,铁岭、葫芦岛、丹东相对较高,达到良好水平,朝阳地区最低。其中6个城市小学生的健康体能总平均分下降,6个城市有不同程度提升,2个城市变化不显著。近五年辽宁省各城市农村小学生健康体能总平均分也出现了不均衡发展的态势,其中9个城市农村小学生都达到了良好水平,其余地区均接近良好水平,11个地区有提升。(详见图10)
图10
近五年辽宁省各城市小学生总体评价良好以上水平普遍提升,丹东、铁岭地区提升幅度较大。多数地区不及格率呈下降态势,总体上各城市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提升。(详见表2)
四、结论
近五年辽宁省小学生偏轻趋势比超重倾向的情况更严重,城市小学生肥胖状况值得重视。总体上全省接近30%的小学生需要尽快提升循环机能水平。超过60%的小学生呼吸机能亟待改善,上肢力量有25%的提升空间,接近50%的小学生需要尽快提升下肢力量,超过60%的城市小学生以及超过50%的农村小学生腹肌力量均处在及格及以下水平,柔韧素质有30%提升空间,辽宁省小学生健康体能总平均分略有提升,接近良好水平。农村突破了及格水平达到良好标准。各城市小学生总平均分按地区分布情况不均衡,健康体能总平均分也出现了不均衡发展的态势,总体上各城市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提升。总之,近五年辽宁省小学生健康体能状况总体上依然没有显著改善。
五、建议
(一)厘清体质健康问题的责任主体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会(政府)、学校、社区、家庭各自应有明确分工,各尽其责,不能仅从各自角度出发,互相推诿,相互依赖。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健康,而劣性的社会支持则会损害身心健康”[1],身心健康有赖于体质健康,体质健康教育本质上应归属为养成教育,更需要全社会协作创设一种长期广泛且潜移默化的教育氛围。“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在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都应深入人心,无论是家长、学校、社区还是全社会都应该主动担负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只有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氛围在全社会早日形成,政府、学校以及社区、家庭的责任明晰,才能够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支持和社会保障,才能使真正实现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表2 辽宁省各城市小学生总体评价等级比较(2007—2011,%)
(二)完善家庭教育机制
相对而言,学生还不是完全独立的社会人,其成长过程中更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2]对社会关系家庭影响和教育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成功的社会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可能脱离家庭的投入和支持。然而,由于大多数小学生家长处于青壮年创业阶段,对孩子的体质健康或关注不足,或力有未逮。而学校层面关心更多的也只是课业成绩,特别是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关注度明显不高。家长依赖学校,学校漠视的现象并不少见,小学生体质健康问题近乎成为盲区。小学期间是青少年体育锻炼意识培养的初始阶段,也是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养成的启蒙阶段,家庭的责任重大,必须强化家庭对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关注度和责任意识。因此,必须加紧促成家庭教育立法,并逐步完善家庭教育机制,适时促进家庭教育走向科学化,为小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必要和足够的社会支持与保障。
(三)加强饮食质量和安全教育
小学阶段是身高、体重增长的基础时期,也是身体器官、系统发育健全,功能提高的重要时期,更为一生的健康成长奠基,一日三餐的营养质量和安全问题是最为值得关注的。大量的饮料、膨化食品食用、学生的挑食、偏食等等都造成了营养不平衡的现状,加上遗传及营养过剩等综合性的因素,使小学生中肥胖和偏轻体重者的数量日益增加。家长应注重科学的饮食习惯和方法,适时控制学生的饮食,鼓励和督促小学生平时适当的运动。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相关法规制度的出台,加强整治力度,甚至更应将饮食教育问题提升到法律层面上,小学生在学校期间每天只有中午一餐,早晚餐及休息日都在家庭。因此,家长更有责任和义务在饮食质量和安全方面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只有多角度、全方位切实保证饮食质量和安全,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才有真正的保障。
[1]苟雅宏.社会支持基本理论研究概述[J].学理论,2009,(12).
[2]万健根,于西增.中学生体质健康的社会保障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