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针法对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2013-12-16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年17期
关键词:腹针头针偏瘫

陈 谋

四川攀枝花市中心医院康复科 攀枝花 617067

现对我院2010-01—2011-12收治的80例卒中偏瘫患者给予综合针法治疗,取得较好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0-01—2011-12收治的80例脑血管病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与对照组,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52~78岁,平均(66.2±3.5)岁。病程20~88d,平均(63.4±6.3)d。原发疾病:脑出血患者21例,脑梗死患者19例。观察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51~77岁,平均(67.6±3.2)岁。病程22~91 d,平均(65.7±6.1)d。原发疾病:脑出血20例,脑梗死20例。2组患者基本资料和原发疾病以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本研究对象均依据中华医学会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而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脑卒中诊断标准[1]。

1.3 纳入标准 本研究对象均符合以下几点[2]:(1)符合临床诊断标准,且经过头部CT和MRI证实;(2)病程半年以内;(3)属于首次卒中患者;(4)同意此次的临床治疗研究。

1.4 排除标准 (1)病程半年以上的患者;(2)伴心肌梗死和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以及重症感染患者;(3)出现凝血功能障碍患者;(4)出现意识障碍和痴呆或伴严重失语症的患者[3]。

1.5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采取常规的体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头针与腹针综合治疗,而对照组不给予头针与腹针综合治疗,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

1.5.1 体针方法:首先,选取患者患侧的经穴,主穴主要包括上肢和下肢穴位,上肢穴位:肩髃、外关、曲池、合谷和手三里以及阳池与中诸等穴位;下肢穴位:环跳、阳陵泉、委中、足三里、委阳和三阴交以及解溪与昆仑等穴位[4]。然后在得气后对各个穴位留针30min,隔日治疗1次,3次/周,连续治疗5周。

1.5.2 腹针方法:选取患者的中肮、下肮、气海和关元穴位,病侧的滑肉门和上风湿点以及上风外点与下风湿点、下风外点及外陵穴位,健侧的商曲和气旁穴位。并采取直刺的方法,且深度需要穿过皮下而位于脂肪层。叮嘱患者进行患肢活动,从而有效调整针刺的深度[5]。留针时间30min,隔日治疗1次,3次/周,连续治疗5周。

1.5.3 头针方法:首先,选取患者病灶同侧的头皮运动区,然后从距离运动区1/5的位置沿着运动区走行,并向下刺入,且针体需要全部进入帽状键膜的下层。紧接着从距离患者运动区2/5的位置以同样的方法刺入。其次,依据LH402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的输出端接在两针的针柄,且调整参数刺激,在针刺后嘱患者进行患肢活动,从而有效调整针刺的深度[6]。留针时间30min,隔日治疗1次,3次/周,连续治疗5周。

1.6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观察的临床治疗指标主要有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1.7 评定方法

1.7.1 运动功能评定:对于患者的运动功能主要依据Fugl-Meyer运动评分(FMA)标准进行评估,分值0~100分,分数越高表示运动功能越好[7]。

1.7.2 生活能力评定:患者的生活能力主要依据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估,分值0~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好[8]。

1.8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取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比较 通过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FMA评分比较,治疗前2组患者FMA评分比较差异统计学无意义(t=0.2313,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明显的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022,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 (±s,分)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比较 (±s,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40 33.2±13.6 47.4±12.5观察组 40 34.2±12.8 65.4±12.7 t 值0.2313 9.3022 P值 >0.05 <0.05

2.2 治疗前后生活能力比较 通过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MBI评分比较,治疗前2组患者的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121,P>0.05);治疗后观察组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012,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MBI评分比较 (±s,分)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MBI评分比较 (±s,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40 37.8±14.8 66.4±13.3观察组 40 38.5±13.9 79.7±13.7 t 值1.3121 11.3012 P值 >0.05 <0.05

3 讨论

卒中是临床中常见疾病之一,发生原因也较多。而在临床治疗中,多数患者伴有偏瘫,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身体健康。因此,如何有效促进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是医师们关注的重点。

随着临床中人们对该病的不断研究,针刺治疗逐渐应用到临床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通过本次临床研究,临床对于卒中偏瘫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实施体针和头阵以及腹针综合治疗治疗效果明显,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本组资料显示,治疗后2组患者的MBI评分和FMA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提升,且观察组提升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主要是由于采取腹针和头针以及体针相互结合,从而使得患者从不同的形式上得到髓海的调节,促进其恢复。头针治疗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的大脑血液流通,改善其脑部供血[9]。而腹针治疗能够有效调节患者全身的输布气血功能。综合针刺治疗起到了全身治疗的效果,从而促进其功能的恢复[10-11]。

综上所述,卒中偏瘫患者采取综合针法治疗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有效改善其运动功能,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值得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1]万娇,李波,陈向阳,等.巨刺导引复合针法中风偏瘫运动功能康复的疗效观察[J].上海针炙杂志,2011,21(3):233-234.

[2]杨明玉.综合针法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21(15):342-343.

[3]许之阳,李艳,孙红,等.综合治疗中风偏瘫12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21(8):452-453.

[4]黄毅,陈睿姣.头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15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29(1):32-32.

[5]吉学群,张智龙.项针加腹针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9,23(12):655-656.

[6]姚自强.头针体针治疗脑中风后抑郁症31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2):61-62.

[7]苏晓梅,纪凤双,程子辉,等.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综合治疗早期中风偏瘫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2,34(19):566-567.

[8]盛骥锋,田万青,陈水星,等.以透穴法为主综合治疗中风偏瘫80例总结[J].湖南中医杂志,2009,23(5):562-563.

[9]姜楠,王丽平,李冬梅,等.综合针法对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生,2012,34(8):678-679.

[10]王小清.中风偏瘫的早期综合治疗[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3(18):452-453.

[11]吕丽.早期针灸治疗脑卒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4):80-81.

猜你喜欢

腹针头针偏瘫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探讨头针联合体针对失眠患者的作用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腹针疗法的临床应用进展
头针结合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系统治疗小儿脑瘫语言障碍42例
头针配合逍遥散加减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疗效观察
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腹针结合仙人揉腹法治疗经间期出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