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源肉牛发展模式的特点与成效
2013-12-15于建勇邓小军庞云祥石爱霞禹彩云
杨 波,于建勇,邓小军,庞云祥,陈 亮,石爱霞,禹彩云
泾源县地处宁夏六盘山区,被自治区确定为六盘山区肉牛养殖核心区。近年来,该县以“人均饲养两头牛”和打造西北地区优质肉牛集散地为目标,走出了一条富有地方特色和符合县域经济发展之路,总结形成了“泾源肉牛发展模式”。
1 “泾源肉牛发展模式”的核心是建立“六动”机制
1.1 政府强力推动
县委、政府将草畜产业确定为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工程”,各届领导坚持一套班子抓到底、一个规划干到底,实行“县委常委包乡(镇),县级领导包村,科级干部包户、业务部门包技术”的“四包”责任制,采取强有力的行政措施狠抓落实。先后申报实施了“两轮”肉牛产业项目,共申请自治区专项资金6 400万元,撬动农民自筹资金1.8亿元,拉动全县金融机构向农户投放养殖业贷款4个亿,有力助推了泾源县肉牛产业快速发展。
1.2 养殖园区拉动
全县建成存栏300头以上肉牛养殖园区(场)35个,其中千头以上养殖园区(场)3个,500头以上12个,300头以上20个。标准化养殖园区(场)建立“五统一”机制,按照“人畜分离、科学管理”的原则,对疫病防控、冷配改良等技术进行推广,切实增加了养殖收入,有力拉动了全县肉牛养殖业提档次、上水平。
1.3 营销大户带动
采取“繁育为主,养贩结合,以贩促养”的发展模式,培育重点养殖大户3 500户,贩养大户平均年出栏肉牛100~200头,成为肉牛养殖产业最为活跃的“生力军”,带动了周边农户发展肉牛养殖。
1.4 养殖协会联动
全县成立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37个,按照“支部+协会+农户”的模式运行。协会吸纳全村养殖户成为会员,为养殖户及时提供市场信息,掌握牛市行情,联系购牛客商,实行订单销售,减少了牛贩子中间环节,避免了“黑贩坑农”;遇到养殖户资金短缺时,协会为养殖户担保养殖贷款。
1.5 群众积极主动
县委、政府加大项目扶持力度,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标准,建立肉牛养殖“以奖代补”机制,极大激励了农民参与肉牛养殖业的积极性,使全县从事肉牛养殖人数显著增加,养殖户达到2.1万户,占全县总农户的80%以上;肉牛养殖专业村由52个迅速发展到78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71%。
1.6 科技服务促动
针对我县草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难题,聘请区、市畜牧专家成立技术服务团队,长期蹲点开展技术指导;积极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对高产牧草新品种引进、良种肉牛选种选配技术路线、高档肉牛饲养生产等高新技术进行攻坚克难,解决制约我县肉牛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
2 “泾源肉牛发展模式”最显著的成效是实现“八化”
目前,肉牛人均占有量、肉牛良种化程度、肉牛科学化养殖普及率均居全区之首,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全区优质肉牛养殖示范县”。
2.1 养殖呈现规模化
2011年末,全县肉牛饲养量达到23.16万头,其中存栏9.03万头,出栏14.13万头;全县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1 174元,占农民纯收入的23%,同比增长27%。全县肉牛养殖业发展迅速(图1),形成了“大户带全村、园区带全乡、龙头带全县”的发展格局。
图1 泾源县2006~2012年肉牛养殖发展情况
2.2 饲养达到标准化
制定了《“泾源黄牛”设施养殖系列标准规范》,并通过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从肉牛设施养殖暖棚牛舍建设、饲料青黄贮加工制调、肉牛改良繁育、肉牛饲养管理、肉牛传染病防控等9方面进行了规范化要求。
2.3 品种实现优良化
全县开设黄牛冷配改良点52处,先后引进西门塔尔、利木赞、安格斯等优良肉牛品种实行杂交改良,黄牛冷配改良覆盖全县110个行政村,年冷配改良黄牛3万头,肉牛良种化程度较高(图2)。
图2 泾源县肉牛品种比例结构图
2.4 结构更加合理化
在产业定位上确定了发展以肉牛养殖为主的草畜产业这条主线,按照“农业为畜牧业服务,种植业为养殖业服务”的思路,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将冬小麦播种面积由原来的0.73万hm2压缩到目前的0.2万hm2,让出土地用于草畜产业饲草基地建设。
2.5 饲草具有多元化
全县多年生优质牧草留床面积达2.76万hm2,初步建成了双龙岭、胭脂岭、青龙山等10个万亩人工牧草流域。近年来,我县大力推广了苜蓿打捆包膜青贮和玉米全株青贮技术,年推广苜蓿包膜青贮0.2万t,玉米青黄贮5万t,有效解决了饲草冬春季短缺这一制约草畜产业发展的“瓶颈”难题。
2.6 营销依托市场化
县内活畜交易市场日交易肉牛500余头,年交易量达10万头以上,成为宁南山区最大的肉牛交易集散地,其“洼地”效应已吸引周边省区客商来此贩运肉牛。县内屠宰加工企业生产的“清真”牛肉在银川、西安、兰州等地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甚至运销上海、北京乃至中东地区。
2.7 产品打响品牌化
我县是全国回族最聚居的区域之一,无工业污染,发展“绿色”“清真”食品优势明显;成功注册了“泾源黄牛”地理商标,养殖区生产的牛肉及其产品已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质量认证。
2.8 服务突出科技化
养殖户普遍掌握了肉牛混合饲料饲喂、分群饲养等科学技术,肉牛标准化养殖逐步普及;示范推广了标准化暖棚建设、青贮池建设、玉米全株青贮、苜蓿打捆保鲜青贮、肉牛预混料和营养舔砖应用等技术。
3 肉牛发展经验和启示
3.1 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优惠政策,强力推动,是肉牛养殖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县委、政府确定优势产业,将肉牛养殖业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工程”来抓,出台了优惠政策,每年以县委、政府文件下发《泾源县草畜产业项目实施方案》,助推了产业快速发展。
3.1.1 养殖基础设施补助 鼓励养殖农户改善养殖条件,新建1座56平米标准牛棚补助5000元,建1座30立方青贮池补助1000元;新建规模养殖园区经验收合格后,每平方米牛棚补助60元,青贮池每立方米补助80元。
3.1.2 建立“以奖代补”奖励机制 新建养殖园区除基础设施补助外,牛存栏达到设计规模的60%再给予以奖代补。补助标准:新建存栏肉牛在100头以上的园区一次性奖励5万元,200头以上的奖励10万元,300头以上的奖励30万元,500头以上的奖励50万元,1000头的奖励100万元;对历年养殖公司进行巩固提升,经监测牛存栏稳定在100头以上年终一次性奖励5万元,200头以上奖励10万元,300头以上奖励20万元,500头以上奖励30万元。
3.1.3 加大饲草料补助 农民每种植1亩紫花苜蓿补助2kg种子;饲草加工企业、规模养殖园区(公司)和养殖农户开展玉米全株青贮每吨补助25元;大力推广苜蓿包膜青贮,每吨补助80元。
3.1.4 龙头企业扶持奖励 对当年新建的饲草料加工、肉牛屠宰加工企业,年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年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年屠宰加工肉牛在10000头以上,年终一次性奖励50万元。
3.1.5 举办黄牛节及肉牛推介会 先后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宁夏六盘山黄牛节和每年一次的乡镇赛牛会,通过扩大宣传和加大对获奖牛的重奖,进一步改变了农民传统养牛观念,提高了科学养殖水平,提升了“泾源黄牛”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3.1.6 加大融资信贷力度 积极协调争取金融、人社、妇联、扶贫等部门贷款贴息政策和资金,采取合作社担保、经纪人“联保”等方式,每年对肉牛养殖园区、饲草料加工配送企业及养殖户给予贷款利息80%的贴息。
3.2 “小群多户”与“规模化、标准化”园区相结合是山区丘陵地区肉牛养殖最佳模式
由于山区受自然条件影响,饲草基地地块零散,机械化收割及拉运困难,没有稳定的饲草保障,限制了肉牛养殖规模化发展。因此,山区丘陵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推广“一家一户”养殖与园区(公司)规模养殖相结合的方式。小户养殖具有投资小,成本低,机动灵活,农户参与广的优点。我县在小户养殖方面总结出“3+2”养殖模式,即:普通养殖示范户以饲养肉牛5头为宜,其中饲养架子牛3头,通过育肥出售增加收入,长期饲养2头优秀基础母牛产犊扩繁。养殖园区(公司)标准化养殖程度高,又能为散养户提供饲草配送和技术培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达到互助、互利共同发展的目的。
3.3 建立良种母牛保护补助机制,增加基础母牛核心群是保障肉牛稳步扩量的关键
随着人们对牛肉消费水平的增加,“牛源”短缺成为肉牛养殖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利益的驱使下,部分养殖户将母牛也作为肉牛出售,使肉牛养殖成为恶性循环,致使存栏量急剧下降。我县从2009年开始尝试建立新增良种基础母牛保护补偿机制,出台“见犊补母”奖补政策,对重点养殖示范村新生良种犊牛照相、建档并佩带耳标,核实无误后对繁殖母牛牛主一次性补助700元,从而刺激养殖户饲养母牛积极性,保住草畜产业的“根”。
3.4 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加大动物防检疫工作力度,保障肉牛养殖业健康发展
1)是加强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基层科技入户工程,大力推行“乡(镇)站+农户”“公司+农户”“协会+农户”“技术服务部门+农户”的科技服务形式,建立较为完善的生产销售、科技推广和信息反馈相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2)是加强动物防检疫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动物防疫法》,强化村级防疫职能,逐步健全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对主要传染性疾病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做好动物检疫工作,加大动物防疫监督,坚决遏止重大动物疫病发生,保障肉牛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