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禅印存
2013-12-13林乾良
林乾良
“禅”字,应该说源于佛教。诸如“坐禅”、“禅师”、“禅宗”、“禅定”、“禅杖”、“禅林”等词,均与佛教有关。
唐代名著《封氏闻见记》(封演撰)称:“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到了明清,“禅”字的应用逐渐扩大。诸事务之理蕴维妙者,尽可以“禅”表之,有其中三昧之义。如“禅机”、“禅理”等词,亦可用于其他事物。
因此,“茶禅”当有两义:一与佛教有关,如“茶禅一味”;一则无关于佛,仅论茶之三昧或机理。
1974年福州艺友某君要我转请韩师登安刻一方“茶禅”印,拟赠其师高茶禅(此公诗、书、印三绝)。因韩师病喘,只石上写小篆稿要我自刻。某君不满意,以故印虽刻而未寄,曾刻边款7字以记两人合作之事。“某篆、某刻”之款,自古常见。直至约卅年后,余刻成白文圆形古玺“茶禅”(图1),忽忆及此事。曾费一天之功,翻箱倒柜,终于寻出合作之印,并拓边款列为图2。此两方“茶禅”,或雄强古拙,或窈窕娟秀,各呈妙趣。
若论茶学,唐代是非常重要的时期。一般茶人每称茶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实是大误:茶在“本草”(即中药学之古名)中的首载,应为《新修本草》(俗称《唐本草》)。而茶学的第一部专著,则是唐陆羽所著之《茶经》。本文之所以收《陆羽茶经》印(图3),因为陆氏幼年之经历对他的一生有绝大之关係。陆羽原为弃婴,为竞陵龙盖寺的智积禅师所收养。禅师极嗜饮茶,从幼小即调教陆羽识茶、藏茶、煮茶、涤具诸事。因而,小陆羽亦酷嗜饮茶,长则研茶成癖。虽12岁逃离寺院,但终身不离茶。身亡后,世间奉为茶圣。《陆羽茶经》印,係以白文有框古玺印式创作,颇得古奥之韵。
唐代大诗人元稹,写过名作《咏茶》。该诗从一字至七字成句,可排成金字塔式,俗称宝塔诗。其首三句为:“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其第三句意即文人与僧人特别喜爱茶。昔年,我先后以卄多年时间刻成此诗。兹摘“爱僧家”印(图4)于此,係长方形之朱文汉印,又类似古砖文,盖均以平方正直为特征故也。
唐代高僧从谂禅师,嗜茶成癖。人有所问,每以“吃茶去”为答。后来,这三个字便成了禅林悟道之法语。我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于1989年曾为“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写一五绝:“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图5为余所刻“吃茶去”,係以粗白文汉印成之,略参浙派笔意。
以上诸印,主要关于唐代,兹再谈及宋代之茶禅两印。浙江杭州的径山,有径山寺。宋代,该寺经常举行“茶宴”。宋理宗开庆元年,日本高僧南浦昭明曾游学径山,将茶宴仪式带回,以后则形成为日本茶道。图6为“茶禅茶宴”,以小篆细朱文刻成。为免“茶”重复,使之作对角线安置,故应自底旋读。此外,两字之结体互异,亦避重之一途。日本高僧荣西禅师,著有《吃茶养生记》,驰名千年。
茶有很多传统(中医理论上的)功能,经我多年的整理共有24项。与茶禅有关的,为“茶可清心”,在《随息居饮食谱》等医籍中有明确记载。中医认为“心主神明”,清心、安神则令人“神思闿爽”、“能诵无忘”、“悦志益思”、“聪察醒神”、“涤烦破闷”,非常有利于坐禅悟道。余曾刻过两方“茶可清心”印;图7为汉满白文方印,以端凝方正为神;图8为朱文古玺圆印,以参差变化为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