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英汉对比的英语专业“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实践——以安徽建筑工业学院为例

2013-12-12庞学通杜争鸣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2期
关键词:英汉学时英语专业

庞学通 杜争鸣

一、引言

教育部批准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1]作为英语专业的一门技能课程,《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总目标是使学生能运用翻译的理论和技巧,将英美报刊上的文章以及文学原著译成汉语,或将我国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和一般文学作品译成英语,速度为每小时250-300个英文单词。译文要求忠实原意,语言流畅。[1]然而事实证明,经过2个学期的学习,尚有不少学生不能达到上述目标。学生要达到上述目标,个人的努力必不可少;另外占据相对主导地位的教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教学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本文拟从教材的选用(首要方面)、教学安排等方面提出在英语专业“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中引入英汉对比知识,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新实践。

二、“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现状及分析

在当前外语教育界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虽然翻译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专业迅猛崛起,各种翻译教程和有关指导、参考书充斥教材市场,但就这些书的总体质量来看还不尽如人意。有些书虽然收集了大量的翻译实例和练习,但是缺乏分析总结和翻译原理阐述,难以指导学生的翻译实践;另一些翻译教程虽然也对翻译技巧进行指导性的讲解,但一般仅从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和句子成分分析着手,直接讲解翻译中的语言技巧,如英汉语不同句子成分之间的互相转化,并没有从两种语言在文化语境和思维模式上存在的根本差异入手解决翻译技巧背后的翻译原理问题。语法结构分析只是语言形式表层分析,不够深入彻底,忽略了翻译方法背后的不同思维习惯和语言传统的根本问题;它虽然可以用于初级阶段的外语学习,但难以满足已经具有中级以上外语能力和已达到较高阶段的语言学习者对全面提高翻译实践能力的要求。[2]因为教材的选用不当(首要方面)、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囿于限制,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翻译技能,造成了本文开头所说的“经过2个学期的学习,尚有不少学生都是不能达到上述目标”的问题。

三、基于英汉对比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实践

(一)教材的选用

当代翻译教学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学生从初、中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过程中,逐渐放弃对语法形式表层分析的依赖性,从而更加注重话语语篇中的语义结构和逻辑分析,强调传统语言文化所制约的语言思维模式的差异,并由此得出对翻译转换更具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因此,“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所需要的教材应该突破从语法形式转换表层讲解翻译技巧的局限,从其他角度(如文化语言学)阐述英汉两种语言习惯思维模式上的差异,强调二者的不同倾向性。[4]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所选用的是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英汉互译原理与实践》一书。综合而言,该书以近年来英汉对比研究成果作为英汉互译的原理,通过典型的翻译实例和循序渐进的课内外翻译练习、练习提示和译文评析,能够全面、系统地帮助学生提高英汉互译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使用该书,学生能够明确认识英汉两种语言的相对特征、习惯性差异及其对翻译方法的制约,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英汉互译的基本规律并能有意识地将其应用于翻译实践。同时,该书为了突出语言翻译转换本身的规律,保持“原理”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教程结构不以体裁为标准划分章节。经过5年的使用,教材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二)教学安排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周期为2学期,总计36周,周课时2节。根据教材内容教师制定了科学的教学计划(如下)。

第一学期(合计学时36学时):翻译概论2学时、基于英汉语对比的英汉互译原理2学时、英汉互译原理的应用4学时、静态表达与动态表达互译理论与实践8学时、主语系统与主题系统理论与实践8学时、客观视角与主观视角互译理论与实践8学时、复习答疑2学时、期末考查2学时。

第二学期(合计学时36学时):形合话语与意合话语互译理论与实践8学时,抽象概括与形象具体互译理论与实践8学时,指称、替代重复与省略互译理论与实践8学时,正说、反说与问说互译理论与实践10学时,复习答疑2学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认识翻译所涉及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从翻译作业本身总结经验教训,得出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律,促使他们举一反三,边总结边运用,通过亲身感受在实践中巩固与提高;强调系统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实践,从理解原理到课内外练习,再通过对实践结果的分析、巩固对原理的把握,以此加强感性与理性的相互促动;强调把课堂内外的作业与练习摆在第一位,首先要求学生在不参阅参考译文的前提下及时独立地完成课外作业,为课堂分析与讨论做好准备;尽量围绕学生作业和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每章/节的中心主题组织课堂讨论,以各种方式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从正确的角度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对作业中的失误与欠妥之处予以纠正。

四、结束语

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翻译是一门实践技能,英语专业学生要想提高自己的翻译技能,首先必须具备坚实的英语基本功,同时需要掌握一定的英汉对比知识,了解翻译转换本身的规律等。而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教学改革,尝试新方法,学生在实际教学中互相合作,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翻译课程的教学效果。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杜争鸣.英汉翻译原理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英汉学时英语专业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学时压缩下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探讨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商务英语翻译中英汉褒贬义词的应用探讨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