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秦孝文化中养老与政治作用浅析

2013-12-12夏天晟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12期
关键词:宴饮养老政治

夏天晟

作为和孝文化有关的社会事件。先秦时期的养老和有关养老的国家政策和习俗也是有关孝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一部分。对老人的奉养和尊重是孝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老人在社会中是弱者,对于丧失了部分生活或生存能力的老人在社会中的生活状况也是社会发展程度和文明程度的反映。

先秦时期社会有关养老的内容大致有三个方面:

一、对老人在社会公共场合的尊重和宴饮

宴饮也有人称为宴饮制度。在史料中记载较早的有《礼记》:“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脩而兼用之。五十养於乡。六十养於国。七十养於学。达於诸侯。”①这里所说的有虞氏就是舜时。这时对养老的内容有宴饮。有虞氏“燕礼”夏时“飨礼”,和商时“食礼”都有宴饮的意思。在不同的时代宴饮的内容和规模有不同之处。宴饮起源于原始聚餐和祭祀活动中。在《诗经》中的“以速诸父”②就是在伐木时有好的饮食举行野宴而请父辈人参与的宴饮以敬老的证明。在《诗经·既醉》中宾客畅饮的场面是祭祀后举行宴饮的证明。这种以“礼仪”和宴请在养老方面的作用更多的是对老人的尊重方面。同时也反映出宴饮养老的内容在社会活动中和政治活动中都有对老人这一特殊社会地位的重视。

二、从政者对孝的重视和“养老”的政策

相对于宴请老人,对老人的尊重与后辈人改善和处理与老人关系的一种手段,国家政策中对养老的规定和对孝顺父母而养老的要求与社会化行动更为贴近老人的实际生活和老年处境。把养老在制度、文化和社会实际中做得最好的是西周的周文王。在周文王前的养老主要是在教育机构的学校。《礼记·王制》中记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养老。夏后氏收而祭,燕衣而养老。殷人冔而祭,缟衣而养老。周人冕而祭,玄衣而养老。凡三王养老皆引年。”①讲到舜时已经养老了。大学中养卿大夫至仕的国老,小学中养士至仕的庶老。夏商和周时也养老于大学小学不同的是换了学校的称呼。老人在社会中是受到尊重的,奉养老人是也有着教育意义的。学校是教育的地方,养老人在学校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行为。在学校养老还有把对老人的尊重与提倡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在《为政》中常有举孝子的例子。夏代尚忠,商代尚尊神,周人尊礼。尽管各朝代的社会文化和背景、政策不一样,但对养老几乎有同样的政策。西周的周兼用两代养老的经验长处。“周人脩而兼用之。五十养於乡。六十养於国。七十养於学。达於诸侯。”①应该是周成王的重要的成绩。夏商周继承的养老制度在西周近于完善。如文中所讲:“西周规定按年龄大小由地方和国家分别承担养老责任。在政策上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养老,同时也是密切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手段。西周尚施,同时人民又不太诚实,注重礼的西周把赏和刑用到了极致。周人强民。未渎神。而赏爵刑罚穷矣。”③西周作为尚礼的朝代。安抚民除了尚施以外这种人性的养老制度也应该起了重要的作用。把个人社会责任和国家政策、社会道德结合在一起,在密切了中央与地方联系的同时对安稳人心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把家庭责任、社会道德由中央和地方完成,可看出周朝规定制度的周到和完善。

孔圣人言周时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④也许包括对这种养老制度的称赞。养老同孝一样对社会起安抚的作用。以至于有两起归附西伯的事件。一个是伯夷叔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⑤一个是吕尚。吕尚亦曰:“吾闻西伯贤,又善养老,盍往”很明显,这种养老制度在当时社会有了很大的影响,也是养老在政治中安定人心使四方归附的社会例子,其作为孝文化的一部分同样起到了利于社会稳定的作用。

《礼记》中也有记载在国家制度中对老人的礼遇:“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五十异粻。六十宿肉。七十贰膳。八十常珍。九十饮食不离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五十不从力政。六十不与服戎。七十不与宾客之事。八十齐丧之事弗及也。”①在制度中对老人加以礼遇,并且在不同的时间段有具体的规定,五十政府不征用,六十不服兵役,七十不用接待宾客,八十就不用参加婚丧嫁娶的事了;就是君王也要对老人礼敬有加,对于年过九十的老人如果天子要访问也要亲自上门还要带上礼品。这反映了国家在养老方面的重视和带有古朴的政治风气。

在评价政治得失的时候是否养老也是一项标准之一。如果说夏商周时西伯养老是社会政策中成功的例子,那么在史料中记载的对商纣的不用 “老长 ”:“纣既立,不明,淫乱于政,微子数谏,纣不听太师若曰:‘王子,天笃下灾亡殷国乃毋畏畏,不用老长。’”说明纣王在政治方面除了不听人纳谏之外,不用“老长”也是政治失败的一个原因。

三、孝和养老在政治中的作用

因为养老是孝文化的一部分。这里顺便提一下推举孝行在社会中所起的安定社会和“孝则政安的政治作用”。尧时臣下推举舜时说“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⑥是推举有孝行人的早期记载。《史记》中在舜治理天下时,用人“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墨子》中曾论述:“故昔者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方为政乎天下之时,曰:必务举孝子而劝之事亲,尊贤良之人而教之为善。是故出政施教,赏善罚暴。且以为若此,则天下之乱也,将属可得而治也,社稷之危也,将属可得而定也。若以为不然,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讲三代圣王为政时都举孝子而达到政出施教的目的。墨子虽然同儒家思想有不同之处,在以教治国方面却有相似的主张。齐桓公时即西周末期,作为政治家的齐桓公在葵丘会盟中曰:“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把“诛不孝”放在首位。可以看出在政治家恒公对政治的看法中也重视孝的作用,对不孝的行为,对社会中不利稳定的因素坚决用政策治理而不只是推举孝,说明孝是防止社会混乱和政权出现危机的举措。这里西伯养老起到了使四方归附的作用。吕尚和伯夷是例子,事实孝在稍晚子路所处时代后的秦时也有孝在政治中使四方归附的政治延续。秦始皇对进谏关于对他母亲事件的人予以处死,茅焦仍然冒死进谏指出孝对使四方归附的重要政治作用,结果秦始皇在谏议下,迎母回宫,做出孝的举动以达到在政治方面的目的。

养老作为孝文化的一部分,和孝文化有着相似的作用。孝文化中的内涵和所包含的对家庭的和睦和在政治中使政安的作用,以及教育意义在养老的内涵中也可以体现。不同的是养老与教育的直接联系即和学校的联系紧密。孝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对社会的和谐、家庭的和谐具有一定的政治作用,所以在传统文化中有重要地位。同样养老作为孝文化的一部分也在上述社会关系中有独立的体系和社会功能,共同在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

注释

① 礼记·王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② 诗经·伐木[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③ 礼记·表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④ 论语·八佾[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⑤史记·卷六一·列传第一[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

⑥ 尚书·尧典[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1]十三经注疏[M].影清阮元校刻本.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四库全书[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宴饮养老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红楼梦》宴饮描写中礼制与人情的二元共生关系探析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酒中日月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