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叛与传承
——论中国儒家文化道义观对香港黑帮片的影响
2013-12-12
香港黑帮电影的开端发展由来已久,经历了此起彼伏的高潮和低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吴宇森独特的“吴氏暴力美学”风格,在电影当中通过继承与颠覆传统给人以震撼的杜琪峰,擅长对人性与社会进行反思的刘伟强,他们的电影在香港黑帮片的演变过程中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香港黑帮电影也在不断的变化探索中坚持着属于自己的影片风格。
在香港黑帮电影中最鲜明的人物形象莫过于那些帮派大哥或者在街头冲锋陷阵的混混,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找到很多悲剧的共性。正是因为对社会传统的道德伦理以及公共秩序的背离,使得他们被打上“城市边缘人”的印记。香港黑帮片赋予了他们,作为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所具有的丰富的精神内涵。东方文化传统中所崇尚的精神境界如侠之道义,所延续的道德情怀如悲天悯人,所推崇的超脱睿智如大隐隐于市。因为中国儒家文化道义观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这些精神的产生,所以香港的黑帮电影具有独特的东方审美以及传统的道德标准,这样就使得香港黑帮片与西方黑帮片之间有着鲜明的差异。
一、“重义轻利”
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中,最为复杂的莫过于“义”这个概念。儒家思想中将它和“礼”一起使用,这种情况下它的含义等同于“礼”。有些时候,它的含义又等同于“仁”,所以“仁义”也常常被一起使用。
儒家创始人孔子在论述“利”与“义”矛盾时,强调了“义”的重要性;而孟子则直接指出“舍生取义”。[1]在这里儒家思想文化的道德标准正是这个“义”字,也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他们形成了“知恩图报”以及“睚眦必报”的人格精神。香港黑帮片中的人物,大多数都是处于正统社会准则之外的边缘人物,游离于主流的社会体制之外。之所以他们在电影当中能被大多数的观众所接受、认可、同情,甚至成为带有英雄色彩的人物,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些人物有着属于自己的道义观。由此看来,这种道义观根植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土壤。在香港黑帮电影中,这些人物信守承诺,注重江湖道义以及兄弟情义,他们甚至保护弱小,同情孤寡;他们为了“江湖道义”可以舍弃一己私利甚至牺牲生命,坚信生死与共是友情最高的升华,香港黑帮电影中永恒不变的精神母题正是这种男人情谊。
黑帮片中最寻常却又最动人的故事莫过于主人公为了替兄弟或朋友报仇,甘愿放弃一切甚至牺牲生命。例如,《英雄本色》中小马哥为了等待狱中被陷害的人哥,甘愿沦落、忍辱负重,就是被人哥出狱后自己可以帮他东山再起这样的信念支撑着。在影片中通过暴力场面凸显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情感,这是一种男人与男人之间简单的情义,用枪战、死亡来表现这样的主题却是那样合适而震撼人心。在《无间道》里,所有人都带着如此鲜明的标签,陈永仁和刘建明他们身上的好与坏都太淋漓尽致。刘建明与陈永仁所背负的痛苦与宿命,正是由于双方相似的身份错位所带来的认同缺失所导致的。
之所以说香港黑帮电影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的土壤当中,正是因为在这些影片当中极力凸显的往往离不开情与义这两个字,游离于主流的人物们大多是重情、守信、讲伦理的道义英雄。
二、“悲天悯人”
孔子对仁有一个非常简洁的解释:仁者“爱人”。对于仁的概念,孟子进行过大量的阐释,他认为,人之所以具有“仁”这一特性,是因为人有所谓的“四端”,即“人皆有不忍人之心”。[2]香港黑帮电影的精神魅力正是要剥开暴力的外壳,我们最终可以看到的是对人性的反思与个人命运的人文关怀。
吴宇森的电影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颠覆传统观念当中的黑道人物形象。即使挣扎在社会的边缘,他们也不曾忘记自己的道德标准:锄强扶弱、侠肝义胆、忠义双全,往往在人物身上有所体现,哪怕为了别人而牺牲性命。观众所认可与喜欢的,正是这种真实的人文关怀。
到了杜琪峰的影片中,英雄的行事方法显得更为圆滑。但是在保全自己的私心当中,掺杂着更为复杂的矛盾与选择,他们仍然不忘要有责任担当,要保护弱小。此时的主题更具有宿命的意味,命运与环境主宰着英雄们的无可奈何,充满了人性的张力。因此,最能打动观众内心的正是他电影当中挥之不去的悲剧色彩。
这种悲天悯人的思想,在刘伟强的《无间道》系列中达到了极致。地藏菩萨本愿经二:“若堕此狱,从初入时。至百千劫,一日一夜,万死万生。求一念间,暂住不得。除非业尽,方得受生。以此连绵,故称无间。”这正是两个身份和灵魂错位的卧底,其命运的真实写照。电影的镜头对准了他们内心的纠结与挣扎,殊途同归。儒释道这三个东方社会的主要信仰,在其思想核心,并不需要依赖一个超凡的上帝来指导凡间的所有准则与次序;而是直接去体验或揭示现实的娑婆世界里头,人自身与人际关系当中,最复杂也最基本的道理。影片对他们面临的危机和生存困境的描写,超越了对剧情和悬念的关注层面,上升到社会集体当中最现实也最奥秘的细微人性变化,是如何在形成与作用;而它们的道理也就架构在对于这变化的体验、诠释与超越之上。
中国儒家传统悲天悯人的思想,在吴宇森影片悲烈浓厚的英雄情怀中,在杜琪峰对于小人物悲剧宿命的探讨中,在刘伟强的双雄对立的殊途同归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结语
香港黑帮片中人物亦正亦邪,在东方,正邪无法二分是人世间芸芸众生的共相,两者是时时刻刻都存在的,这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宣扬,对传统伦理道德的继承。在香港黑帮电影的充满着入世的儒家思想,对儒家伦理道德的执著,以及侠义江湖式的一诺千金,这些正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道义观的体现。
即使这种体现或许不能对儒家文化进行深刻解读,也许会有些许的偏差,但是影片中所展示的人物关系和人伦道义是典型的传统文化思想。从吴宇森、杜琪峰再到刘伟强,尽管影片在主题和内容上处于边缘地带,人物设置、叙事方式不尽相同,但其精神内核都体现着对中国儒家文化道义观的传承。
所以尽管有人认为在香港中国儒家文化的体现方式与大陆并非完全一致,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香港文化而言,与中国儒家文化一脉相承,始终是一种具有约束性并且复杂的集体潜意识。
“文化认同的论述也一直强调:在被殖民的自我或主体意识之外,对原有的文化认同也有一脉相承。中华民族意识是在中国多族群、多元文化共生的基础上形成的,香港文化一直被纳入中国历史框架和中华文化系统之中。”[3]在港人的观念中中国儒家文化根深蒂固,是香港文化无法抹去的烙印,同时香港黑帮片在光影中传承着它深刻的影响。
[1]张树卿.简论儒、释、道的义利观[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2000(5).
[2]唐士其.儒家学说与正义观念——兼论与西方思想的比较[J].国际政治研究,2003(4).
[3]刘忠波.“九七”回归时期香港电影的文化认同[J].唐山学院学报,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