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是那一挥手的苍凉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苍凉意境

2013-12-12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12期
关键词:张爱玲悲剧婚姻

“苍凉”是众多张爱玲小说研究中比较有价值的话题中的一个。张爱玲在一部自选集的序言中对苍凉的领悟是:“我喜欢悲壮,但我更喜欢苍凉……我可以逃离一切,但我逃不出这生命的苍凉……从拿起笔开始写作的时候起,苍凉就成为我一切作品追求的主题……苍凉是飞扬与热闹之后的安稳与真实……我的作品正代表了苍凉人生真实与安稳的这一面。”[1]在这里我们发现,“苍凉”是张爱玲最偏爱的作品底色,是张爱玲作品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一种渗透在张爱玲骨子里然后又表露于作品中的特质。我们翻看张爱玲的作品,可以发现无论是哪一方面的阅读、阐释、挖掘,都无法避免她的苍凉感。苍凉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不仅体现在主题的选择、剧情安排、性格这些方面,还体现在描述饮食中的男性和女性的个人际遇的叙述,还有平凡人的纷繁家事上。这些真实的故事在张爱玲笔下展现出来,带着张爱玲对人生、人性的认识。那种无力的透彻洞悉,还有无可救赎的沧桑悲凉,凝聚成了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别样魅力。张爱玲笔下的 “苍凉”,是一种直指人性深层的力量,所带来的不仅是心灵的震撼,还有深刻的反思。想要真正了解张爱玲,就一定要了解张爱玲笔下的苍凉底色。而想要体会张爱玲笔下的苍凉,则要从了解张爱玲的个人生命悲剧体验开始。

一、张爱玲的生命悲剧体验

(一)失落于家庭

张爱玲出生于一个没落的,逐渐走向衰败的贵族官僚家庭。张爱玲的父母都受过良好的中式教育,使张爱玲受到良好的熏陶。尤其是张爱玲的母亲,曾经多次留学,在绘画和音乐方面都有良好的艺术修养。这样的家庭文化氛围使张爱玲融合了中国和西方的双重文化,为今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张爱玲从小所见的是大厦将倾的景象,家族逐渐走向没落,经济条件每况愈下。童年时期父母无休止的争吵给张爱玲烙上了深深的伤痕,也促成了她敏感多思、不喜欢和人交往的性格。这种心灵创伤在后来的岁月不仅没有被抚平,反而变本加厉。父母终于在争吵中离异了,张爱玲和父亲、继母生活在一起。因为父母之间的敏感关系和继母的挑拨,张爱玲一度被父亲关在家里半年。至此,张爱玲开始对亲情产生怀疑,甚至开始质疑存在的意义。父女亲情破裂之后,张爱玲逃离了父亲家。当她满怀希望来到母亲家的时候,发现原来母亲的爱也不是她所向往的样子。母亲是一位旧家庭中走出的新女性,她刻板地奉行着西方化的价值标准与原则,她长于理性,疏于感情,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母亲对张爱玲要求很高,每当不能达标时就流露出一种深深的失望。母亲的苛刻要求使张爱玲非常自卑。在失落于家庭之后,张爱玲度过了荒凉无奈的少女时代。

(二)失落于爱情

张爱玲在送给胡兰成刊登在《天地》上的照片时,在照片后面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这便是张爱玲的爱情,如她笔下人物的一样,一旦相爱就不在乎其他因素。胡兰成政治身份让人不齿,是汪伪反动政府的文员,但是张爱玲还是一往情深地爱上了胡兰成,就算他对她不专心也能忍受。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由最初对对方文学才华的欣赏开始,期间经历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恋,最后结果却是欺骗与背叛。这种痛苦与打击让张爱玲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低迷。在这段时间里的压抑与痛苦也为她未来生活奠定了苍凉和忧伤的基调。此外她在这段时间里也很少有作品问世。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揣摩张爱玲心中的眷恋和对背叛的怨恨。张爱玲在美国定居后,与作家赖雅再婚,但是这段婚姻与上段婚姻在价值基础和立场上的不同,甚至差别很大,让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但是若论对张爱玲文学创作影响最大的感情经历,还要数与胡兰成之间的恩怨。张爱玲苍凉的爱情,影响了她日后的文学创作。个人的感情悲剧投射到文学创作中,化身为一个个女子的悲剧。

(三)失落于时代

张爱玲的生活经历使其形成了“自我中心”的行为方式。她只关心自我的生命体验,而不关心其余的事物。她总站在潮流之外,站在热闹之外,而后用冷漠的眼神审视别人的繁华。香港围城十八天,张爱玲精神上的悲剧气质也在这十八天中定型。在灾难来临之际,在死亡笼罩之下,张爱玲感到了个人的渺小。张爱玲说过:“出名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快,快,迟了来不及了,来不及了!”张爱玲流露出了一种急迫的人生荒凉感。她把荒凉和文学创作结合起来,形成了作品的“苍凉”基调。张爱玲的作品因为沾染了荒凉而变得与众不同,为大家所喜爱。于是,张爱玲找到了富有个性的生存方式,那就是写作。而文学也成为她最后的精神家园和生存方式,一直到逝世。

二、张爱玲对苍凉的审美诉求

(一)美是悲哀

张爱玲说过:“许多作品里力的成分大于美的成分。力是快乐的,美却是悲哀的,两者不能独立存在。”[2]张爱玲认为美和悲哀这两个概念是密切相关的,两者并存的创建效果显著,张爱玲酷爱《红楼梦》,她曾经分析《红楼梦》中之所以有很多关于菜单的描写,就是因为作者要用菜品的描述来掩饰浮华背后的苍凉。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我们也能看到很多类似的描写,如在《谈画》、《谈音乐》等散文中,张爱玲就尝试了“华美”和“悲哀”的结合。她写印度舞是这样的:“头太大,眼睛太大,坚硬的小瘪嘴,已经见得苍老,然而她的老是没有年岁,这样坐着也许有几千年。望到她脸上有一种冷冷的恐怖之感。”[3]类似于这样的文段在张爱玲作品中有很多,她笔下的美丽总是沾染了伤感悲哀,而在这些苍凉的意境中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二)苍凉感是人生朴素的表达

张爱玲小说的定位就在于展现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以深刻的笔调展现朴素真实的人生。虽然张爱玲描写的内容限定于男女生活,但是却包含恋爱结婚、生老病死的方方面面。张爱玲用苍凉的笔调描写出一系列的“不彻底”的人,这些人平凡而又庸俗,但是却最接近事实。白流苏是一个从东方传统中走来并向潮流奔去的中国女性,但她并没有被新文化洗礼成为革命女性。然而范柳原也是经历了香港战争,但是范柳原依旧在婚姻生活中保持从前的生活方式和浮靡作风。虽然白流苏和范柳原修成正果步入婚姻,但是还是摆脱不掉庸俗的剧情。张爱玲笔下的人物都是软弱而又认真的,他们不悲壮但是却有着独样的苍凉的启示。在张爱玲的写作中,对于艺术本质的追求和凡人小事的苍凉感是等同的。

(三)苍凉是一种启示

唐文标在发表的 《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张爱玲早期小说长论》中批评张爱玲只是在写一个颓废荒凉的世界,不涉及对道德底线的抨击。但是一个文学作品若是不涉及对道德的评判,就会成为一摊毫无生气的死水,颠倒世人的善恶观,从而对人类社会的平衡造成影响。张爱玲的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她不会单纯地从道德伦理等角度进行创作。张爱玲认为自己的作品中透露出的苍凉实际上是一种启示,[4]启示和小说主题无关,却和故事本身叙述的圆满有关。虽然,张爱玲的文章多是以感性的、感悟式的散文为主,但是仔细拜读之后却能发现她顺畅的写作思绪。张爱玲将自己的小说定位在苍凉感上,她认为这只是对人生朴素真实的一种表达。正是由于她不断坚持自己对美学的追求,坚持自己独一无二的创作方式,才能使自己的小说和散文达到创作的高峰,给世人留下了文学的瑰宝。

三、张爱玲作品中的苍凉底色

苍凉是张爱玲文学作品的底色,是最基本的基调。她作品的方方面面无时无刻不在展现一种全景式的苍凉感。同时,这也是张爱玲作品具有长久魅力的原因所在。

(一)人物形象方面

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都是生活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下,对金钱、名利地位、虚荣充满追求。此外由于恶劣的生存条件,使得主人公们具有扭曲的以及丑恶的性格等。这些饮食男女的异化,让人体会到一种压抑。而这正是张爱玲笔下人物的苍凉之所在。

张爱玲笔下的男人很少有精神矍铄、身体健康的。这些形象无一不具备张爱玲父亲身上的某些缺点。张爱玲否定男权,蔑视男性在强势表象掩盖下的懦弱与丑陋。《茉莉香片》中的男主人公聂传庆在聂家,却没有选择的权利,由于父亲将对母亲的怨恨迁怒于他,使得他彻头彻尾成为了一个精神上的残废,在生活与父亲的压迫下长大的一个心灵扭曲的人内心的矛盾,他渴望自由可是又受到内心的束缚,这样一个矛盾体最终注定在社会上被渐渐折磨、毁灭。

张爱玲笔下的女人都是悲剧中的主人公。《小团圆》中的九莉是在孤独与矛盾中幻灭的女人。从极度的自卑到极度的自尊,九莉严严实实地保护着自己。直到遇到邵之雍,她渴望爱、期盼爱,同时又得不到爱。在拥有和失去之间,走向了幻灭。《茉莉香片》中的碧落是卑弱无助的可怜的女人,是一个时代悲剧的缩影。在嫁到聂家这个牢笼似的家庭之后,不懂得挣扎,使得生命的感觉变得虚空、生活变得无奈,最终走向死亡。

(二)叙事语言方面

张爱玲的叙事语言独具特色,在苍凉中蕴含浮华,在颓废中又体现了超越。她用站在事外的冷静客观来观照情节发展,观照人物悲欢。在这种冷漠隔离的叙述中,张爱玲始终保持和故事中的人物处于平行线上,互不相干,这就是张爱玲第三人称叙事的写作风格。张爱玲说:“职业文人的病在‘自我表现’表现过度,以至于无病呻吟。”而第三人称叙事述能够“抑制作家自传倾向的诱惑,防止过度投入主观情感”。

除了第三人称叙事,张爱玲的另一个语言特色体现在时间上制造叙述事件和故事发生事件的反差。以一炉香来讲述一个冗长的故事,达到一种幻灭的效果:“我给您沏的这一壶茉莉香片,也许是太苦了一点。我将要说给您听的一段香港传奇,恐怕也是一样的苦……”使得《茉莉香片》在不动声色的开场,超然世外,而又隐约表达出作者心中的感伤。

(三)爱情婚姻方面

在“五四”运动之后,爱情婚姻题材成为作家们经常描写的主题。他们大多数都致力于描写爱情的美好,描写一个又一个勇于追求爱情的故事,但是张爱玲笔下的爱情婚姻却沾染了苍凉的底色。她避开了传统的温馨格调,转向对人生和人性的悲剧书写上。张爱玲不相信人间有纯粹的爱情,所有的爱情都是千疮百孔的。张爱玲在悲剧人生中看透了爱情,她的人物都受到了不良情绪的影响,无情的背叛、虚无的痛苦、彻骨的寒冷与残酷、甚至是异常的爱。爱在她的作品中不再是神圣不可冒犯的,变得面目全非,已经找不到爱情的模样。看着冷冷病态的爱,她将爱情神话彻底的颠覆了。

《心经》正是张爱玲笔下的爱情。《心经》中讲述了徐峰仪与女儿小寒之间的畸恋,在这个故事中,每个人都想用自己的“爱”寻找解脱,都想逃离令人窒息的情感大网。可是在这个过程中,爱变成了凌迟的小刀,一刀一刀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别人。

张爱玲笔下的婚姻也是苍凉的,在《倾城之恋》中写了她认为的婚姻就是一种长期卖淫,明显这是表明妇女在婚姻中缺乏安全感,没有地位的现象。白流苏眼中婚姻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经济上的安全,梁太太眼中婚姻就是获得遗产的手段,烟鹂的婚姻只是在马桶上呆呆地度过,曼璐为了保全婚姻不惜牺牲亲妹妹当诱饵……不难看出,张爱玲笔下的婚姻是一个黑洞,走进婚姻会毁了自己也会毁了别人。这些原生态描写中,“非常态”的女性生存状态具有浓厚的苍凉意韵。

四、总结

尽管张爱玲的出身以及特定时代背景成为她悲哀的主要原因,但是她却能够凭借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准确掌握,为我们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个女人不断寻找自己家园的全过程。张爱玲独有的苍凉感的悲剧形式:凡俗琐碎而又直指人心,悲观虚无而又华丽美好,尖酸刻薄而又深邃敏锐。张爱玲心灵所熔铸的形象通过天才的笔力描摹出来,有了美和力量。这使得在20世纪最独特的、最富有个性的作家非张爱玲莫属,同时她也是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一大批作家开始追寻张爱玲的悲剧意识以及悲剧的荒凉背景的足迹进行文学创作,张爱玲的气息以及写作方式都是被模仿的对象。

[1]张爱玲.张爱玲自选集·序[M].海南:海南国际出版中心,1995:1.

[2]张爱玲.论写作[A]//张爱玲全集·流言[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82.

[3]张爱玲.谈跳舞[A]//张爱玲全集·流言[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176.

[4]张爱玲.自己的文章[A]//张爱玲文集(第4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张爱玲悲剧婚姻
伟大的悲剧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九月雨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张爱玲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