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探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育核心价值观*

2013-12-06陈俊钦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公平正义价值观核心

王 建,陈俊钦

(1.景德镇陶瓷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403;2.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自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后,党的历次大会都提出了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直强调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它不仅包括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而且还包括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1]”我国体育文化是有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它应该既有传统文化特点又有鲜明的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点,因此它的建设与软实力的提升问题研究离不开我国有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背景。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它决定了文化的中间层与外层的形态。价值观又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根源,一种文化能否产生出强大的软实力,其价值观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要建设有特色社会主义的体育文化,提升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首先应当在充分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基础上,确立当前我国体育的价值观,再以这一价值观指导我国体育体制与制度的改革,指导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等实践层面的改革。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确立体育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看法的最根本观点,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起主导作用的核心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各实践领域应当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体育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部分,它的实践同样应当遵循这一基本价值准则。因此,要明确我国当今对体育价值最根本的看法,即确立体育核心价值观,首先就应弄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向往的社会形态,这种社会形态之所以成为人类的追求,就是因为它能够满足人们生存与发展的最重要的价值需要。向往和追求幸福生活是人的本性。人类社会自原始社会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改变,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形态,并将从资本主义社会逐步经过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形态这一系列的变化使人类文明程度不断地提高,因此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而推动这一变化的最原始的动力就是人的本性,就是人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对真、善、美的追求。在这世界上,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幸福,王占阳教授在《新民主主义与新社会主义》一书中,提出“所谓社会主义,实质上就是普遍幸福主义”。普遍幸福主义就是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这是对社会主义最直白、最简单、最明了的解释,我想没有任何人会反对。那么,凡是有利于老百姓幸福、有利于老百姓过好日子的价值观和结构,都是符合社会主义的;反过来,不利于老百姓幸福、不利于老百姓过好日子的,就不是社会主义。[2]从这个意义上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育文化,最简单来说就应当是有利于老百姓幸福、有利于老百姓过好日子。就是这个最简单的价值观,正是我国体育运动实践所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

每一个社会都会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以引导这个社会的发展方向。改革开放后在我国经济与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原先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价值观开始发生了解构,而确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合的核心价值观则需要一个过程。因此,社会上曾经出现了价值迷茫,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扭曲的价值观。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即在社会结构不稳定的情况下要确立核心价值观确实是不容易的。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灵魂,是关乎国家发展的核心问题,必须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解决。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提供了明确的方向。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是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和观点,是社会主义倡导的最基本、最主要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信念、价值标准的总和。[3]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凝练而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提供了原则与依据,虽然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并不直接成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符合价值体系的要求。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提炼出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理论研究深化的需要,也是从价值理论走向价值实践与价值实现的需要。另一方,核心价值观的表达一般要求简单、清晰、明了,使人一看就能心领神会。“目前,理论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很热烈,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比如,‘以人为本’;‘公平正义’;‘民主、平等、公正、互助’;‘发展、富裕、民主、文明’;‘人民至上、公平正义、劳动优先’、‘富裕、民主、文明、和谐’;‘人本、和谐、幸福、持续’;‘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法为基、以公为善、以劳为美、以家为安’,等等。[4]”虽然目前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还不太一致,提法很多,但从相关文献中可看到,“人本”、“公正”、“和谐”是出现最多的字眼。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是为全人类谋幸福的,马克思始终关注着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人本”、“公正”、“和谐”则是全人类幸福的前提与保证。因此,这六个字是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基础上得出的,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提炼出来的。这就是说,尽管当前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结果有所不同,但是“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这三个方面是大多数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这些认同度较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反映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宗旨;能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中国的特色;能面向大众,可成为全国人民的价值引导。因此,我们将以“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这三个大多数人取得共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作为探讨体育价值观的基础。

2 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上的体育核心价值观及其诠释

我国体育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体育价值观是体育文化的核心部分,它引导着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方向。因此,我国的体育核心价值观应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即同样应以“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为核心理念,以这些理念指导我国体育实践。

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它反映了客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社会的核心灵魂,它统领着社会价值理念和价值标准,是民众、社会和国家的共同理念,在探讨其价值观时价值主体应当是民众、社会和国家。因此,探讨我国社会主义体育核心价值观,其主体同样是最广大的民众、社会与国家,而不是以个人为主体的价值观。

2.1 “以人为本”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根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理论是为全人类谋幸福的,马克思始终关注着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产党宣言》倡导“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正是这样的理想,使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初即在中国广为传播。历史证明了,只有坚持了这种理想人民才能获益。[5]因此说“以人为本”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基础上得出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观。‘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价值原则,其本质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它既有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既肯定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又实现了价值主体的广泛性;既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追求,又体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理想,理应成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6]”体育是由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体育作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部分,以“以人为本”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根本立场,“以人为本”应当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核心理念。

我国自周朝开始便有了民本主义思想,以人为本也是儒家文化核心内容,被世人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今天我们提出的“以人为本”是在先人的基础上赋予时代的新内涵,是对中华文化充分的继承和发扬。在学者们看来,中国传统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论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相促进,并行不悖。[7]2003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是科学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提出一切工作要以不断满足人的各方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我们的体育首先要考虑的是人,凡事以人为重、以人为出发点,要不断满足人们对体育的需求,促进人更好地发展。这里要强调的是,人应当指的是广大人民群众。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向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是促使体育产生的重要原因。在生活中人们需要体育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展示自己的个性,体现自己的价值和对健康的追求。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去追求人的发展、个性的张扬、身心的健康和生命质量的提高,即体育应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8]体育作为一项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事业,它的立足点应当是广大人民群众,应当根据民众的需求注重发展大众体育,为最广大的民众提供体育服务,让他们充分享受体育权力,获得自由全面发展和高质量的生活。

2.2 “公平正义”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人类选择了以社会作为生存的方式,就决定了公平正义成了人类有史以来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成了社会文明的象征。生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应有生存发展的权利,而只有公平正义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公平正义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追求的普遍价值,更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和本质要求。没有公平正义,就没有社会主义。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平正义就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之一。包括马克思在内的社会主义创始人,当时之所以激烈批判资本主义而积极倡导社会主义,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对自由竞争的放纵,使得公平正义难以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9]”

从理论上说,公平主要包括社会成员之间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我国体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特色文化的一部分,公平正义也应是它的核心价值取向。体育公平也包括权力、机会、过程和结果的公平。体育权利公平,是指社会给予所有人的体育权利应当是相同的,每个人的体育权利都应得到同样的保障与尊重;体育的机会公平,是指国家和社会应当为广大民众创造参加体育运动的机会,以保证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都能进行体育锻炼;体育过程平等,是指人们在参加体育过程中地位是平等的,不允许一些人拥有特殊地位以致剥夺他人的体育权利。

进入现代社会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现代人的生存与发展已经离不开体育,体育已经成了现代人生活和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既然当今民众的生存与自由全面的发展已经离不开体育,社会主义国家就应当把参加体育运动视为公民的一种基本权利,“公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求国家和社会的体育发展方针、政策、法规、体制、制度以及实施措施等,都应该考虑绝大多数民众体育权利的兑现。

体育的公平正义是全世界共同的理想与追求。奥林匹克宪章(Olympic Charter)的基本原则指出:“运动是人类的权利,每个人应有机会依他们的需要来参与运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于1978年11月21日通过《体育运动国际宪章》,其序言中阐述了“确信有效地行使人权的基本条件之一是每个人应能自由地发展和保持他或她的身体、心智与道德的力量;因而任何人参加体育运动的机会均应得到保证和保障,确信保持和发展人的身体、心智与道德力量能在本国和国际范围内提高生活质量,相信体育运动在培养人类基本价值观念方面应做出更有效的贡献”。该宪章第一条规定了“参加体育运动是所有人的一项基本权利”。提出体育权利,到明确纳入法制运行的实践领域,是现代社会文明与法治的进步,而在体育权利的实现过程中,从应有权利到法定权利直至最终的实有权利都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10]保障体育权利的实现不能是一句空话,除了应有相应的政策法规外,更重要的要有执行政策法规的实际措施与行动,真正保障最广大的公民能充分享受社会所提供的体育权利,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文明程度的迅速提高,大众的体育健身需求越来越高涨,体育需求与体育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体育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实现,国家和社会就应注意到体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在目前国家经济仍欠发达情况下,我国的体育资源非常有限,要做到绝对公平配置是很难的。但是,我们至少要考虑到广大民众的体育权利,在考虑国家政治需求的同时考虑老百姓的体育需求。我们应当避免再将有限的资源过多地投向竞技体育,而仅仅让极少数人独占大量的体育资源;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持下,应当加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让民众的体育权利得到更好的保障和实现;同时注意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体育的均衡发展,尤其要加强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让农村百姓也能享受到社会主义国家应有的体育权利。

在当今大众体育旺盛的需求与体育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加剧情况下,体育的公平正义价值取向就显得更加重要。然而体育要实现公平正义同样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它不仅需要政府有关部门要有正确、先进的体育管理理念和政策制度,还需要全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共识和长期的共同努力。

2.3 构建和谐体育促进社会和谐是体育发展的永恒追求

“中华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11]”可以说,“和谐”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对我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社会和谐是社会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保证。党的十六大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并把它作为党今后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体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体育发展的本身需要和谐,体育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它有责任对推动社会的和谐起到应有的作用。

2.3.1 体育发展需要内部的和谐

和谐是事物的一种美好状态,是事物存在的原则,事物的内部必须是和谐的,与外部事物的关系也必须是和谐的。事物的和谐是动态的,事物的内部联系应当随着外部大环境的变化而动态调整。体育要健康发展就需要和谐,就需要内部结构的和谐以及与外部关系的和谐。“所谓和谐体育,是指体育内部系统相互协调、与外部环境相互适应、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的体育。和谐体育是围绕人自身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这四个维度展开的,是以人为本理念在体育发展中的体现。构建和谐体育就要从体育内部不同形态的协调发展着手,从体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着眼构思设计,精心实施,持之以恒,才能达到目标。[12]”从实践层面来看,体育主要有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四个组成部分,这四个部分的关系是否均衡是体育和谐的关键。当今,体育的功能是多元的,它既能为国家政治服务,又能为民众的身心健康服务,还能为经济的发展服务。体育的多元功能是否合理的发挥,则取决于内部关系的和谐。体育是由四个实践领域构成的系统,构成这一系统的各要素应当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它们之间的结构合理,适应社会和广大民众的需求且平衡良性发展,才能处于和谐的状态。然而,和谐也是一种发展变化的状态,和谐总是与不和谐相互抗争着。因此体育的发展,应随时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调整好内部结构,使调整后的结构与外部系统保持和谐的关系。我国体育曾经在较长一段时间里结构失衡,过分突出了体育政治功能的发挥,偏重视竞技体育的发展,以至于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在我国经济水平较低阶段,老百姓生活水平不高、体育需求尚不旺盛的情况下,鉴于当时政治上的迫切需要,这种状态基本上还能维持下去。但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如今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明显得到提高,对体育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高涨,日益增长的大众体育需求与供应不足的体育资源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于是,人们呼吁要加强大众体育,这是时代的要求。前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认为:“靠多拿金牌来证明中国人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中国体育就要实现更高的目标,为增强全民体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服务,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多做贡献,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群众体育。这才是成为体育强国的根本,回到体育的本质。现在就是中国体育转型的最佳时机![13]”)因此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体育内部要实现和谐状态,就应当调整内部的结构,调整发展的战略部署。具体来说就是要大力加强群众体育,以大众体育作为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坚实基础,实现大众体育(包括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

2.3.2 以和谐体育促进社会和谐

体育的形成与发展始终都在追求团结、友谊和协作,体育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在任何社会中都是一种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建构和谐社会,全民健身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全体国民的身体健康状况不仅是一个国家富强繁荣的标志,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与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明确将建设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作为全面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并将其提升为反映一个国家政治制度优劣和经济基础、社会文明等的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时这样一个目标和我国体育运动全面为人民服务、增强人民体质宗旨是一致的,给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议题。[14]”随着社会以及体育自身的发展,体育在现代社会中体现出多种的功能,体育对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日显突出。体育不仅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还可以调解人的情绪,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和意志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育不仅可以激起人们的爱国热情,而且还能教会人们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团结他人和与他人相互合作,因此它能产生很强的内部凝聚力,促进社会和民族团结。体育的特点又决定了它是一个排除社会不良情绪和攻击力的理想的“安全阀”,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可以让人排泄心中的郁闷和怨恨,缓解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现代社会中体育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体育产业已成为朝阳产业,强大的体育社会需求在拉动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体育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分量不断再增加,其贡献不断加大,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为社会提供了日益增多的就业机会,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打下一定的经济基础。体育又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体育这一独特的文化形态,可为全社会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团结友好的氛围。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体育的社会功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3 结语

在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人们认同度较高的是:“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社会和谐”,这些耳熟能详的字眼能反映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宗旨,能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反映大众的心声。因此,“以人为本”、“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应成为确立我国体育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以人为本”、“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其中“以人为本”是核心。“以人为本”决定了任何过程与结果都需要“公平正义”,而只有“公平正义”才能实现以人为本;“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保证,而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体育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部分,它首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立场,以最广大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这就要求我们构建一个以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为基础和重点,推动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共同发展的和谐体育,而不能本末倒置。体育要真正为广大民众服务,就需要公平正义,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来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体育权利得到兑现,否则体育要以人为本就是一句空话。体育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部分,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因此体育除自身需要和谐外,体育应发挥其独特的功能,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挥应有的作用,做出应有的贡献。

[1]冯婷.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文化挑战——有感于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论[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1):116-120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EB/OL].http://baike.soso.com/v499828.htm

[3]中华战略文化论坛丛书编委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战略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3

[4]中华战略文化论坛丛书编委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战略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6

[5]戴志远.强大的文化需要有征服人心的力量[N].南方周末,2011-11-10

[6]戴木才,田海舰.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理论参考,2007(3):33-35

[7]禹国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评[J].道德与文明,2008(2):71-74

[8]陈俊钦.试论体育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10):20-23

[9]青连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新观点、新进展[EB/OL].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7 -08/13/content_6521021.htm

[10]汪君民.福建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体育权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

[1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94

[12]何珍文,李庚全,闫旭峰.建设和谐社会与构建和谐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11(3):1-5

[13]袁伟民.袁伟民与体坛风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

[14]戴俊,李旭天,张兵.论和谐社会构建中体育的价值[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2(6):37-39

猜你喜欢

公平正义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选任好人民陪审员 让群众感受更多公平正义
坚持公平正义 增强裁判效果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