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趋势性变化”的解读与思考*
2013-12-06周良云
周良云,许 良
(1.重庆警察学院战术系,重庆 401331;2.重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重庆 400047)
“中国学生体质测试”体系(Chinese national surveillance on students’constitution and health)简称CNSSCH[1],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末。全国学生体质调研样本结构完整的监测始于1985年,嗣后大约每隔5年调研1次,到2010年已完成5次全国学生完整的体质调研。[2]通过定期开展全国学生体质调研活动,能够比较真实地了解和掌握我国学生群体体质发育变化情况,为学校体育卫生的宏观管理,制定学校体育卫生干预策略与措施等方面,提供重要数据和信息。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既保持了前20年我国学生体质调研数据的连续性,又有新的趋势性变化。因此,对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结果进行全面的解读,分析我国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变化趋势,探讨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的制约因素以及应对策略,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1 对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监测结果的解读
2010年第5次全国学生体质调研数据同前20年相比,既有一定的连续性,又有新的趋势性变化。与前20年学生体质调研数据的相同点,主要体现在青少儿群体形态发育水平的继续提高与营养状况的继续改善;不同点着重表现于学生肺活量和耐力素质等检查指标在持续20年下降的情况下2010年出现上升拐点,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
1.1 我国学生体质发育的连续性
青少儿身体形态发育水平持续提高2010年学生体质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胸围等生长发育水平呈现继续增长趋势。与2005年相比[3]:7~18岁年龄段,城男、城女、乡男和乡女4类人群身高分别平均增长 1.01cm、0.79cm、1.55cm和1.12cm;体重分别平均增长 1.35kg、0.80kg、2.02kg 和1.15kg;胸围分别平均增长0.71cm、0.59cm、1.26cm和0.94cm。19~22岁年龄段,城男、城女、乡男和乡女身高分别平均增长 0.84cm、0.55cm、1.34cm和0.64cm,体重分别平均增长1.52kg、0.27kg、2.07kg 和0.34kg,胸围分别平均增长 0.63cm、0.29cm、0.97cm和0.43cm。儿童青少年各项身体形态指标发育水平均呈继续提高的趋势,表明近25年来我国学生生长发育处于长期趋势的“快速增长期”,这是反映我国学生体质发育趋势的一个重要方面。
青少儿营养状况不断改善 学生的营养状况是检测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表明,近5年我国学生营养状况在前20年不断改善基础上继续得到改善,低体重及营养不良检出率进一步下降。具体讲[3]:城男、城女、乡男和乡女,7~22岁年龄段轻度营养不良检出率分别为2.87%、5.81%、2.69%和5.45%,比2005年分别下降0.02、0.21、0.27和0.27个百分点;低体重检出率分别为17.32%、25.94%、20.03%和27.08%,比2005年分别降低1.40、0.78、2.80和1.35个百分点。同时,乡村学生低血红蛋白检出率继续下降。如:7岁年龄组乡男、乡女低血红蛋白检出率分别为16.85%、20.50%,比2005年分别下降3.19、3.86个百分点;12岁年龄组乡男、乡女低血红蛋白检出率分别为10.64%、13.82%,比2005年分别下降1.97、0.10个百分点。
我国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水平不断提高与营养状况不断改善,这主要归根于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1985~2010年的25年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根本的提高,儿童青少年的营养状况不断得到改善,社会公共医疗保健条件与服务体系得到了完善。这就为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提供了重要的生长环境和物质保障支持,我国学生的生长发育也表现出持续加速生长的趋势。
1.2 我国学生体质发育的趋势性变化
学生机能水平出现上升拐点肺活量是反映人体生理机能水平的重要检标。在全国学生肺活量近20年持续下降的情况下,2010年的监测结果出现上升拐点。具体说[3]:与2005年相比,城男、城女、乡男和乡女的肺活量,7~18岁年龄段分别平均提高89mL、84 mL、94 mL和81 mL;19~22岁年龄段,城男、城女、乡男和乡女肺活量分别平均提高137 mL、102 mL、185 mL和123 mL。
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趋势开始得到遏制2010年与2005年相比,7~18岁中小学生爆发力、柔韧性、力量和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持续下滑趋势得到了遏制,且在2005年基础上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具体讲[3]:①立定跳远在2005年基数上有所提高。7~18岁城男、城女和乡男分别平均提高1.12cm、1.03cm和0.76cm,乡女立定跳远成绩与2005年基本持平。②坐位体前屈在2005年的基础上有所提高。7~18岁城女、乡男和乡女分别平均增长0.49cm、0.04cm和0.53cm,城男坐位体前屈成绩与2005年基本持平。③中小学生耐力素质持续下滑趋势基本得到了遏制。与2005年相比:7~12岁小学城乡男生50m×8往返跑成绩基本持平,城乡女生50m×8往返跑成绩分别平均提高0.05s、0.20s;13~15岁初中城市男女生耐力跑成绩分别平均提高3.03s、3.58s,乡村男女生耐力跑成绩与2005年基本持平;16~18岁高中城男、城女、乡男和乡女耐力跑成绩分别平均提高0.48s、0.46s、0.34s和 0.91s。
我国学生肺活量及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在持续20年下降的情况下出现上升的趋势,说明近5年我国学生肺活量水平及身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肺活量及身体素质的提高,是体现我国学生体质发育“趋势性变化”的重要方面,尚需要在今后学生体质监测中进一步的观察。
2 对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问题的思考
回眸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发展历程,我国学生体质发展之路十分的艰辛,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十分突出。我国学生机能水平和身体素质20年持续下降,各时期营养不良学生检出率居高不下,肥胖学生持续快速增长,学生的体质与健康问题成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重点。
2.1 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的制约因素
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状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有来自地理、气候、自然环境、生理遗传因素等不变因素的影响,也有来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饮食文化以及医疗保健条件等可变因素的影响。同时,生活方式、体育锻炼、学校体育等因素,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影响和作用较大。归结起来,现行教育体制不完善、学生体质教育缺失、学校体育执行不力与生活环境变化等是影响学生体质与健康的主要因素。
2.1.1 我国教育体制的不完善
自高考制度恢复以来,伴随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与实施,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卓越成效。在肯定我国教育发展成就的同时,冷静思考我国教育不难发现,伴随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上一所大学和上一所名牌大学已成为许多人的理想和现实。在全国高考的统一指挥棒下,文化课分数成为学生升学的唯一衡量标准,我国基础教育的升学、择校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全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的体育锻炼缺乏硬性要求与刚性规定,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普遍不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动性普遍较差。如此以来,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我国基础教育体制与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而学生体质健康的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不完善有着直接的关系。面对我国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国家针对基础教育进行了多方面改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但纵观我国教育改革的种种举措,基本上都是依附于高考制度之下的局部改革,我国教育整体改革推进依然缓慢,特别是我国高考、中考的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推进缓慢,在选拔人才的方式、方法以及衡量人才的标准等方面的改革推进滞缓。可以说,现行教育体制的不完善和不完整,是制约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2.1.2 学生体质教育的缺失
现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内容与学生体质调研指标相脱节 现行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经历了《体育锻炼标准》(1954年以前)、《劳卫制》(1954~1981年)、《国家体育锻炼标准》(1982~1989年)、《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和《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1990~2001年)等发展时期的基础上而形成的。[4,5,6]其评价指标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学生体质调研测试体系”中的部分测试项目,但绝大多数反映学生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测验项目与“中国学生体质调研测试体系”检测指标不一致。究其原因,一是“中国学生体质调研测试体系”的研制背景,正是我国学校推行和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时期。“中国学生体质调研测试体系”中有关学生身体素质的测试项目设置,是依据当时学校执行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并从中选择比较常用5项身体素质作为反映学生体育锻炼状况的测试项目,包括50m跑、立定跳远、斜身引体(7~12岁男生)、引体向上(13~22岁男生)、1min仰卧起坐(女)、立位体前屈(2000年改为坐位体前屈)、50m×8往返跑(7~12岁)、800m(13~22岁女生)或1000m跑(13~22岁男生),男女生各共5项。二是随着后来国家相继出台《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直至现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从1990年起由于在学生体育锻炼《达标》成绩中所占比重小,在学校的执行力逐渐减弱,到2002年已经完全终止实施。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都在围绕现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的相关项目组织教学和开展体育锻炼活动,相比之下,全国学生体质调研中涉及学生身体素质的各项测试项目,几乎在中小学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中销声匿迹。身体素质是反映青少年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身体素质教育是学校体育的一项基本任务。由于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废除和终止,在一定程度造成了学生体质教育的削弱,这也是影响学生体质与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体育锻炼严重“缩水”,学生运动量不足 目前,全国中小学执行的“新课程标准”过分强调尊重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与学生的“运动参与”等软性要求,并把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摆在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位置。这就给“新课标”的落实与实施,在政策导向上形成了误区。随之而来的体育课教学内容以及学生体育锻炼项目愈来愈倾向于趣味性、娱乐性和健身性,学生体育课和体育锻炼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无法得到保证。青少年时期正处于身体机能发育、运动素质发展的重要时期,只有进行一定运动负荷和运动强度的体育活动,方可促进机能水平和运动能力的提高。将成人消遣、娱乐、保健等体育活动内容与方式直接移植到中小学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之中,一味地追求和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这是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教改中的一大误区。中小学体育课及学生日常体育锻炼,不能仅仅看学生锻炼的是否开心、活动场面多么的热闹,而应注重学生体育教育的价值和锻炼的效果。因此,对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要求,特别是运动素质的要求应有别于成年人,应当高于普通成年人群。另外,中小学生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已经严重影响着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正常开展。学校为了图省事,在不能绝对保证学生运动安全的情况下,只好在学生的体育活动内容和运动器材上下功夫、做文章,对于对抗性较强、运动强度较大的运动项目和体育活动学校不敢开展。危险性较大、安全性较低的体育器材与设施学校不敢摆放和投入使用。如此以来,中小学体育教学、课外活动内容不断地“简化”和“缩水”,学生体育活动的内容愈来愈“空壳化”。学生体育锻炼内容严重“缩水”与运动量不足,这也是制约学生体质与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2.1.3 学校体育开展不力
对国家政策法规执行不力据不完全统计,1990~2011年,国家出台涉及学校体育主要法规政策文件共有77份。[7]其中,涉及“学生体质健康”的文件有12份;有关“体育课”的文件16份;“课外体育活动”方面文件13份;“体育设施”方面文件14份;“体育安全”方面文件5份等。毋庸置疑,党和国家一直十分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来规范和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譬如:2001年,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基教[2001]28号),首次对中小学体育课时量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规定1~2年级4 课时/周,3 ~9 年级3 课时/周[8];2001 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中明确提出保证学生每天1h以上的课外活动时间[9];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规定,寄宿制学校要坚持每天出早操,每天上午安排25~30min大课间体育活动,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3次课外体育锻炼[10];从以上列举部分时期国家出台学校体育法规政策文件不难看出,近20年来国家出台法规政策文件涉及学校体育的方方面面,并针对学校体育各项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倘若这些文件能够得到落实,收到实效,必将促进学生体质发展,增进学生的健康水平。另外,从国家在短期内反复出台同类文件,说明各级政府、各级学校落实执行学校体育法规政策的不坚决、不彻底、不到位。因此,学校体育政策法规执行不力是制约学生体质与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学校体育课程地位不高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课程计划和课表是课程执行与实施的重要依据。当前,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体育锻炼活动,国家要求将体育课、大课间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等纳入中小学的课程计划并排入课表。为了执行国家政策,应对教育部门的检查,大多数中小学的体育课、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等,能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相关规定排入课表。但实际执行和落实情况与课程计划、课表的出入较大。如:国家规定初中、高中每周上3节体育课,但真正能够保证初中、高中学生每周开设3节体育课的学校很少。相反,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时间被挤占、挪用和“虚设”的现象时有发生,体育课程的实际地位不高,这也是制约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2.1.4 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
一是现代生活环境使得学生普遍缺乏吃苦精神现在的中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父母包揽了孩子生活中的全部,且在生活上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常常生活在“娇生惯养”的生活环境之中,在生活中很少经受挫折和克服困难的体验与磨练。因而,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怕苦”、“怕累”等不良习气。在体育活动中常常表现出稍有运动就喊累,稍微一累就不动。学生的日常体育锻炼缺乏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的积累,没有达到体育锻炼应有的效果,因而也就对学生的体质健康起不到相应的促进作用。同时,由于学生怕苦、怕累思想严重,尤其是进行耐力跑,学生的抵触情绪大,运动兴趣普遍不高,不愿跑步、不喜欢跑步、很少跑步的学生越来越多。由于缺乏跑步教育与训练,学生的跑步意识淡漠,久而久之便形成学生怕跑步、厌恶跑步的不良现象,最终导致学生跑步能力的降低。
二是现代生活方式导致学生运动生物功能的退化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在给予人们丰富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特别是青少年儿童在“自然环境”中的生长条件越来越缺乏,传统的日常生活中青少年儿童结伴打闹、玩耍、游戏等活动越来越少。与此同时,青少儿的体力劳动和体力活动也越来越少,青少儿活泼好动的天性逐渐弱化。随之取代是“以静代动”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下成长,儿童青少年的运动生物功能必然产生自然性的“退化”。
三是不良饮食习惯导致学生营养失衡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与提高。当人们从温饱生活开始步入小康生活的时候,新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尚未形成和建立,人们普遍缺乏科学应对富庶生活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以传统的生活方式应对富裕之后的生活,让孩子“吃好、穿好”等陈旧观念在老百姓生活中根深蒂固。因而,因营养过剩而导致超重和肥胖学生越来越多。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中挑食、偏食、厌食、喜吃零食和盲目减肥的学生不断增多,由于营养摄取不均衡或不足从而导致营养不良学生增多。与此同时,因营养过剩而导致肥胖学生也越来越多。因此,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掌握科学的营养知识,是学生健康成长之关键。
2.2 增强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的策略
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检测结果既保持了以往学生体质调研数据的连续性,又有新的趋势性变化。可以说,近5年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问题与成绩并存。一方面,中小学生的肺活量和身体素质出现了停止下降的趋势;另一方面,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的整体改善尚不明显,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问题仍然十分的严峻,学生的体质与健康问题依然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2.2.1 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之路仍旧任重道远
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数据与以往相比,学生的肺活量和身体素质2项指标自1985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以来,在25年里首次出现停止下降的趋势。在肯定过去5年我国学生体质发展所取得的成果的同时,冷静审视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存在的问题依然十分的突出。首先,尽管本次调查数据显示中小学生体质状况出现好转,但大学生人群的身体素质仍旧呈现持续下滑的趋势。其次,学生营养过剩的问题越来越凸显,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检出率持续上升。再次,在所有年龄层,近视的比例都在提高,而且有向低龄化扩散的势头。可见,虽然全国学生体质总体有所提升,但提高幅度不明显,某些指标仍呈继续下降的趋势,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仍然很严峻,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2.2.2 学校体育工作需要进一步巩固与加强
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开始出现好转,这与近5年来中小学体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以及各级政府采取强有力措施等不无关系。当前,中小学择校、升学竞争仍然十分地激烈,学校和家长尚不愿意将过多时间花费在学生的体育锻炼上,学生体育锻炼与学习的矛盾依然十分地突出,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和落实学生每天1h体育锻炼的阻力和难度还很大。因此,在当前中小学体育工作初见成效之际且不可掉以轻心,出现放松或削弱中小学体育工作的麻痹思想。各级政府应充分利用当前学生体质出现好转的大好时机,认真总结中小学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经验与好的做法,进一步巩固中小学体育工作的成就。其次,各级政府要以此次学生体质监测结果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体育工作的检查、督导与考核,特别是要加大对中小学落实“学生每天1h校园体育活动”的考核与评估,并作为中小学业绩考评和评先评优的重要指标和依据,对没有认真落实“学生每天1h体育活动”的学校现行“一票否决制”。从而督促中小学各项体育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2.2.3 强化学校体育政策法规的导向功能
党和国家一直十分重视青少年体质与健康问题,在遏制学生体质下滑问题上花大力气,先后出台了诸多学校体育法规政策,引导和规范中小学体育工作的有效开展。1997年11月6号,国家教委颁布了《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教基[1997]18号),通知要求从1998年开始,将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作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科目,并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阶段实施。[11]2005年8月19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教体艺[2005]10号),《意见》指出凡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要组织学生参加1h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应排进课表,形成制度。[12]2006年12月20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教体艺[2006]6号),通知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体育行政部门、共青团组织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主要工作方面,作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全体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举措,认真组织实施。[13]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 号)[10],指出提高体育分值,加大体育成绩在学生中考成绩中的比重。毋庸置疑,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与国家推行“阳光体育”、“中考加试体育”等工作以及“每天锻炼1h”的要求等有着直接关系。同时也得益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贯彻落实。因此,要进一步强化国家政策法规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导向功能,发挥其在中小学体育工作中的引导作用,从而保证各项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总而言之,实现学生体质健康促进,需要通过学校体育卫生途径得以落实与实现。倘若,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脱离了学校体育卫生平台,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前,首先要通过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途径,来改善我国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这是需要各级政府和各级学校真抓实干、坚持不懈的努力而共同实现的目标。其次,增强学生体质还需要家长的支持。目前很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智力发育,而忽视孩子的体质发展,应进一步转变家长的观念,树立科学的育子观、成才观,积极支持和引导孩子的体育锻炼。再次,加强学生体质健康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支持,要引导全社会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全社会共同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良好局面,从而改善青少年体质状况。
[1]陈玉忠.关于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若干社会学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6):83-90
[2]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编.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3-11
[3]国家体育总局.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EB/OL].http://www.sport.gov.cn,2011-09-02
[4]国家体委群体司编著.《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6
[5]国家教委.关于印发《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及《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实施办法》的通知[R].教体[1991]6号,1991-05-16
[6]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的通知[R].教体艺[2002]12号,2002-07-04
[7]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学校体育工作重要法规文件选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59
[8]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试验方案》的通知[R].基教[2001]28号,2001-11-19
[9]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R].国发[2001]21号,2001-05-29
[10]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R].中发[2007]7号,2007-05-07
[11]国家教委.《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R].教基[1997]18号,1997-11-06
[12]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R].教体艺[2005]10号,2005-08-19
[13]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R].教体艺[2006]6号,2006-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