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体育社团新体育——文化现象共融互动的特征分析

2013-12-06何稀翎许惠玲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共融社团广州

何稀翎,许惠玲

(1.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1450;2.广州体育学院,广东广州 510500)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指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1]。该精神对新时期的体育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为研究和总结后亚运时期广州体育社团的建设成果,增强其广州特色,进而为弘扬亚运精神与传承亚运文化遗产,继而为积极参与广东建文化大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贡献。

1 调研结果

广州体育社团新体育——文化现象的共融互动特征

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调查、系统分析综合等研究方法,探讨了以有组织的社会教育的社会性为体育最大的本质特征,并普通存在于现代社会各阶层,各角落的体育现象。基于当前小康社会的到来,和人民多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2004年广州申亚成功以来,体育文化和现象共融互动在广州体育社团的建设和发展中,出现了长足进步的可喜景况。从广义文化的层面和多元化以及分类体育的角度来审视,早在2005年间就广州体育社团的实体化专题,广州市体育总会组织了为期两年的专题调查研究,相继整理了论文集《富裕小康社会体育社团实体化建设运作模式研究》,2008年由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广州体育社团实体化之路》的专著,对广州体育社团、体育文化现象及其实体化建设作了一次全面而又系统的论述和总结。本文就近六七年来广州体育社团的体育与文化现象再作追溯,追踪研究,可以发现体育和文化在外层的物质文化层面上比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各自均有骄人成绩的外貌,而近期两者结合的外貌更是表现得光辉灿烂,淋漓尽致,尤其是在广东连续举办三项国际大赛的近四年里,体育结合文化更是五彩缤纷,更上一层楼;在中层制度文化层面上,前段体育和文化的相关或相结合的组织机构极为罕见,以各自分割或分管的现象居多,而近期就逐渐有了两者融合机构的萌芽,如老年人体育协会和相关的广东中老年文化艺术协会建立了协作关系。在社会关系组织的挂靠单位——政府职能部门,即不少省市级的机构改革中把文化、体育、旅游等部门整合成一个大部制,这昭示着体育和相关文化媒体部门的机构与活动联合将愈来愈强;在内层精神文化层面上,以前对体育与文化结合的意识较淡薄,两者相结合的观念积沉较少,而近期两者结合的意识越来越强,呈现共融互动的新趋势。综观近几年来广州体育社团的新体育文化现象——共融互动的新光景,呈现以下六方面为显著特征的广州特色。

1.1 广泛而纵深的交流,频发又精湛的竞技

群众体育和基层竞赛活动存在广泛的交流性和部分竞争性;竞技体育和国内外大赛则体现最强最高的国际竞争性。广州体育社团历年勇挑重担办大赛,成为当今最显著的外在特征。广州篮协、足协、羽协、乒协等46个单项体育协会参与协办、筹办的重大的国际赛事自1987年至2005年有了110项,其中有90项是在2001年后举办的。自那年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之后,国际赛事举办地呈现了“中国中心论”的趋势。其中有超过一半集中在大珠三角地区。广州从2006年起开始了举办国际大赛与活动盛事的“井喷”。仅仅在这一年,广州先后举办了20多项国内外大赛,而平均半个月就有一项大赛在广州上演[2];2008年52项国际国内体育大赛接连不断,精彩纷呈,再现高潮。这样的密度即使在中国体坛上也是一项新纪录[3];这样频发的密度在全国自然成为耀眼的明珠。

近6年来如此频繁的国际、国内大赛,反映在广州体育社团建设和发展中体育—文化的现象共融互动的首要特征便是交流与竞争。高密度的频发大赛一方面使国际、国内人员交往大增,技术和信息交流加大加深;另一方面又使国家、地区、城市以及体育社会组织的竞争加剧,较量更激烈;随之也相互促进和提高技艺和成绩。这一新体育文化共融互动的首要特征,是以对体育大赛的庞大经济投入和随之而来的宏大的产出:即经济与社会效益为前提的。广州篮协频频辈出的不断改革之举措,用“五个一流”(一流的群众基础、一流的人才队伍、一流的重大赛事、一流的市场开发能力、一流的训练基地)打造篮球大未来,尤其是建立自家的“自由人”篮球俱乐部,市场化手段办大赛,与美国NBA的长远合作关系,组织国际篮球节等。

为实现广州市“十二五”规划中对体育提出要建设“国际体育名城”的新奋斗目标,重要措施之一便是坚持加大投入与转变发展方式相结合[4]。为此篮协的多项创新,还有足协的多次股份制改革,羽协蕴酿中羽球重大技术革新,她们都有明确的目标,系统的运作,一步一个台阶,迈向国际体育名城,为建设广州国家中心城市添砖加瓦。

1.2 贵在体制创新,先试“依托”挑重任

广州体育社团除发挥文化传承的功能外,还不断改革创新,打响文化体育品牌。如2010年武术协会策划的首届《武动亚洲》电视大赛,成为“功夫达人”的青少年极技武术盛会,并具挖掘演绎文化资源,搭建影视发展平台,因而它成为体育文化品牌的又一创新。大赛内核是展示时代精神和社会文化结合下的个人魅力,6岁少儿至26岁的青壮年均可参与积极的时代探讨、构筑体育与社会文化新融合、新发展模式的平台。这次广州武术协会和广东电视台联合举办的武术大赛爆出三大创新性的惊喜:一是武术节目延续,赛前后将继续推出一系列武术的相关常规节目,使大赛高潮得以延续;二是制作和放送以武术为题材的电视剧;三是比赛后又在全国巡演,使大赛品牌有效延伸[5]。因此,广州体育社团中的武术协会等组织在近两三年的系列活动呈现传承文化与创新的特色,使传统体育文化和现代传媒文化的共融互助走出了新路子,扩大声誉影响全国和亚洲。

为谋求与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办亚运,力求把广州亚运办成有史以来最成功,最具魅力、最出色的亚运会,2007年4~5月间广州亚组委在工作会议提出了“亚运会依托广州单项体育协会和其他单位办会”的设想。根据亚组委下的执行委员会15个部和2个室及其属下的7个处等部门的实际情况需要,把各体协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作对口安排到有需要的部门和团队,充分发挥他们的参谋和辅助作用。据市体总统计,两会期间,市体育总会共承担了24个竞赛、训练场馆的运行任务,负责羽毛球、乒乓球等12个大赛、119个小项的竞赛组织工作,尤其是体育舞蹈、高尔夫球项目完全由协会人员承办,共计参与竞赛场馆运行团队工作人员达1105人。广州乒协利用多年来组织、承办广州第49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等大型赛事的专业优势,按照亚组委的部署,园满完成了第16届亚运会广州体育馆团队:担负乒乓球项目和排球项目决赛的工作任务,所承担的竞赛综合事务、竞赛技术运行等多个重要业务口工作,得到亚乒联盟,国家体育总局、亚组委等多个组织机构的赞许。篮协也选调骨干到亚组委任职或原职;派出协会全部干部参与亚运会的篮球组织工作,以及场地建设与改造工作。依托地方体协办大赛是体育体制上的勇敢创新。这一创新的重大意义在于,一是让体协担重任,锻炼和检验体协的自身组织和运作能力,增添和扩展体育社团在新时期的功能;二是体现了在迈向小政府、大社会改革进程中的重大使命,简政放权,汇聚大社会中的各方面技术力量,形成办好体育大赛的合力。这是由政府独办大赛到社团协办,在举办方式和机制上又一大新的转变。

1.3 乘趁大赛展活动,健身全民求广度

增强人民体育,推动全民健身运动早是广州各体育社团的宗旨。近几年来,广州各社会体育组织逐步健全,不断壮大和增多。截至2010年底止,社区群众体育组织和健身队伍已达1.8万多个,市属单项体育协会46个,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已超过1.8万名,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6家,居全国城市前列[6]。在2010年广州亚运的前期筹备赛期和竞赛期以及以后续效应期的数年中,各体育社团均紧抓国际体育大赛的良机,趁竞技体育高涨,有序地开展各项众体活动。不断营造亚运会和世界大运会的浓厚气氛,力图树立全民健身的主体地位。2005年起在天河体育中心举办首届,迄今已连续举办了六届的广州市体育节,各协会承担办会积极主动,各显风采,各扬特色。2011年的体育节又结合“全民健身日”的倡议,节日活动更是编排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体育演艺、歌舞昇平,热闹非凡。这一盛况树立广州全民健身的品牌,营造良好的全民健身和体育—文化气氛,提高了协会工作机制与活动组织能力,彰显了体育总会和各单项协会在全民健身的“主体”地位,成功地取得了一系列的良好社会效益。

1.4 创利中求财源,活动中谋保障

充分发挥在新时期的经济功能,争先为国创利,力求固本强基。自2003年,非典时期承办的中巴足球赛对抗赛成功盈利的经典式佳话传开以后,体育还可以为国增利的理念得到强化,广州部份体育社团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的经济功能,走上市场开发道路,尤以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排球等体育协会日益想方设法,引入市场机制、以市场化手段办大赛,着力强化体育产业,强化重视民生利益等先进理念。

改革开放最先的广州市是我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城市之一,她拥有强大的市场辐射力和国际影响力。加之当前正在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有迫切加强与世界的交流合作的形势需要,使新体育—文化共融互动的特征:交流、竞争、创利两两相呼应。广州许多体育社团为之力求固本强基,尤其是广州足球协会在国内不断谋求足协股份制的改革,先后与白云山制药、东莞日之泉,广药等6个企业制订协议,近期与广州恒大地产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合作组建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筹建亚洲最大的足球学校;在国外方面与皇马俱乐部签署合作协议,定在广州建立中国第一所“皇马足球学校”,实现共赢发展。这些创新的合作模式,不仅是广开财源,而且谋划了物资和人才培养等相关的保障机制。

1.5 多方投入求高度,尝试转型增助力;

扩大服务面,协调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广州近期46个单项体育社团凭借他们有广泛社会联系的优势,多方挖掘各种体育文化资源,利用体育协会的赛事筹划组织优势,推动系统行业群体活动,提供多种服务,创新体育与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的融合,宣传企业精神文化;在作为服务的同时,也争取和赢得企业、社会对体育文化活动的支持,扩大了体育活动领域,体育与文化互融的更多投入。篮协多方投入到各行业基层,组织蓬勃的篮球活动,建立了与有关单位、企业良好的合作关系。仅2006—2007年公安、中学生、外来工等5个社会系统和3项全民性大型球赛。2007年5月至10月举办“为中国篮球喝彩”——珠江啤酒篮球争霸赛有128支球队,1536名运动员参加,创近几年广州市群众篮球之最。这一最大规模的系列群众性篮球赛事吸引了更多企业支持,呈现多方投入的高度。又如羽毛球协会在承办大赛时的动员、号召、协调能力大大增强之后,除获得经济上赞助或资助之外,羽毛球协会还寻找高教与科研单位合作,争取对方高科技的技术投入。近期该会策划组织了“羽毛球高科研改革”的高端沙龙座谈会,其主题是用高分子材料专业技术研制对现用的鹅毛羽毛球的改制,使其成为廉价的便于推广的球具,从而推动羽毛球在国内外的广泛开展。因而具有尝试转型发展的深远意义。

1.6 理念共融求深度,措施互动谋发展。

“激情盛会,和谐亚洲”广州亚运理念与广州体育社团改革发展共融互动的人文理念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这些理念不仅揭示了体育大赛就是办大文化的广义而深层的理论基础,而且大力促进了体育社团自身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尤其是社团的文化与体育现象的和谐发展。这几年来广州体育社团发展作为社会背景的北京奥运、广东“三会”在理念上均是一脉相承,源同于中华文化,尤其是后者的源泉来自岭南文化与现代竞技体育文化的结合。为研究广州体育社团新体育——文化共融互动的深层面关系,前段时间已经作了、今后还要继续做外层、中层和内层的探索。

广州46个单项体育协会和拟新增的3个协会在近年来的工作过程中,始终把办会和办赛互动共融的人文理念摆在首位。如老年人体育协会特别注重强化服务意识,加强老年人体育骨干队伍建设,在组织和措施上互动共谋发展,举办了多项有较大影响力的文体活动,仅2010年举办活动共计25项,为历年之最。2010年8月举办的“全民健身的暨广州市第六届体育节启动仪式开幕式”上,老年人体育会派出腰鼓队、秧歌队各1000人,阵势宏大,受到有关方面的热烈欢迎;同年10月该会派出6500人参加“鹤发丹心,情系亚运。”——广东省第七届老年人运动会开幕式大型文体表演,参演的多个节目气势宏伟,美轮美奂,受到现场省领导的好评。上述经常性的大量活动表明广州体育社团新体育—文化两个方面的互动共融:一是办协会和办赛事互动共融。在举办活动与赛事的活动中。实现协会宗旨,不断完善和强化体育社团实体化发展。二是体育与文化嵌合,寓健身于娱乐之中,在愉悦身心的过程中强身健体。广州体育社团积极主动推进体育-文化的互动共融,从活动形式、组织形态、协会功能、文化效应等方面敢于先行先试,并力求在制度体系方面尝试创新,出于当前形势和实际业务的需要而新成立的广州市中老年文化艺术协会,就是一个体育-文化相融的综合体协会,其下属的体育团队和艺术团队单位会员有80多个,这些组织保障机制对于整合社会各方资源,推动和满足老年人体育文化活动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2 分析探讨

从上述广州体育社团新体育文化现象共融互动的六项特征综述,可以明朗地看出这一新现象的深层次呈现:广州体育文化共融互动“双向通道”由雏形正在茁壮成长。

从大文化的视角,体育与文化本是一脉同源;从广义上讲,社会大文化的庞大体系[7],即是包含了体育在内的多种文化形态。因此体育与文化本有着相互的内在联系,互通的脉络,共融的嵌合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繁荣的经济状况、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日益高涨的人们生活水平,促使两者共融“双向通道”茁壮成长。

2.1 亚运文化催生孕育广州体育社团新体育文化共融“双向通道”

短短16天中,亚运文化以最鲜明的主题、最生动的事例教育和感染着全市人民,亚运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其意识积淀于脑海。因此,亚运文化催生孕育广州体育社团新体育文化共融的“双向通道”。

2.2 繁荣的经济状况,改善的人民生活,引发“双向通道”成长

2010年广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600亿元。2011年预计实现 GDP超过12300亿元,同比增长11%左右[8]广州如此繁荣的经济状况,大为改善广州人民生活水准,不断增加人们收入。2010年经两次换算、折算,广州人均国民总收入约为4839美元以上[9]。按世界银行的标准去年已经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地区)[10],世界上这种收入的小康城镇居民自然会产生日益增长的文化和体育的需要,这种迫切需要就是引发“双向通道”迅速拓展的强大动力。

2.3 协会经济实体化提升、大型赛事的经济效益拓展,推进“双向通道”顺畅

近五年来,广州单项协会的经济实体化有所提升,不少协会自身积累资金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乒协今年可上千万元的行列,接近高尔夫协会早已上千万元水平,篮协会今年比2004年的约120万增长6~7倍之多。在大型赛事方面,一次赛事盈利20~30万也屡见不鲜了,这些经济效益以及政府相应的投资增长保障了大型体育赛事的正常运转,拓展与文化相速的“双向通道”。

2.4 体育扩容的物质设施,加快铺设“双向通道”日趋完美

广州46个单项协会参与经营管理的250多个新建亚运场馆多数成为文化演艺活动场所,典型事例是萝冈国际体育演艺中心。这一集体育、演艺活动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场馆,被美誉为“广州鸟巢”,成为广州美景的象征。亚运会后,星罗棋布的宏伟体育设施,以及一系列亚运文化品牌建筑构成了迷人的整体景观,显示了崭新的广州文化名城的城市形象。因此,体育设施的不断扩容,加快了“双向通道”的铺设,增强了文化软实力。

2.5 全民参与健身实践,增添“双向通道”巨大活力

全社会各领域各年龄层次的广大群众齐参与的体育实践活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给体育文化“双向通道”以巨大活力。广州乒协4个传统乒乓球赛事连续不断地举办,形成了全民参与国球的气势。2010年历时3个月的“市长杯”乒乓球百姓系列和谐赛,设有儿童、青少年、成年、老年、家庭及公务员组别,全市12个区1233支队伍、4932人参赛,使比赛展现出市长与民同乐,共享新生活的积极主题与和谐场景。由此,再次彰显了“双向通道”的巨大活力与魅力,为广州新美景勾画了体育文化相得益彰的新风景线。

3 结论与建议

3.1 广州体育社团体育——文化上述六方面的特征,充分彰显了光辉灿烂的广州体育社团外层文化的总和。它们正好构成了新中国体育第四发展高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这百花丛中的奇葩。

3.2 对广州体育社团体育文化作深层次分析,可看出两者共融互动的“双向通道”由雏形正在茁壮成长。

3.3 就广州体育社团的下一步新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以繁荣体育文化为目标;以提升社团活力为动力;以拓展共融互动为模式;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探索试点;以高度文化自觉、自信为着力点。

[1]十八大2012年下半年召开[N].广州日报,2011-10-19,A1、A6

[2]丁淑莹.体育之城——广州做体育“蛋糕”,梦想越来越远大[N].南方都市报,2007-12-28

[3]孙嘉辉,陈建族.刘江南向读者拜年 广州体育嘉迎“五新”牛年[N].广州日报,2009-1-15,A8

[4]周婉琪,孙嘉辉,陈建族.广州迈向“国际体育名城”[N].广州日报,2011-08-17,15:24

[5]广东电视台主办.《武动亚洲》青少年极技武术大赛[J].精武,2011,12

[6]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州市体育局.广州市体育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http://www.gzsports.gov.cn/public/content.jsp?catid=250&id=23719,2011 -11 -15

[7]陈建宪.文化理论G0001文化学教程[M].北京:中国图书年鉴 ,2006-01-01

[8]李栋,李志洁.广州今年 GDP料超12300亿[N].广州日报,2011-12-20,A8

[9]引自2011年广州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8:20

[10]中国社科院发布报告指出.中国已经算是中上等收入国[N].广州日报,2011-12-13,A1

猜你喜欢

共融社团广州
共融共建共育,构建教育新生态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南京古巷熙南里重現明清“笪橋燈會”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共融机器人
“多彩”书法社团展示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二米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