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武术“文化空间”之功能*

2013-12-06吉灿忠

体育教育学刊 2013年4期
关键词:文化空间军旅武术

吉灿忠

(1.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南新乡453006;2.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河南新乡453006)

论武术“文化空间”之功能*

吉灿忠1,2

(1.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南新乡453006;2.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河南新乡453006)

当下,既已成为文化遗产的中国武术理应诉诸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类学理论来分析。对中国武术“文化空间”的传承、整合和认同等文化功能进行深入研究,其目的是唤醒人们对伴随人类进化最久远的文化形式——武术的关注和思考,让他们觉悟到身上所肩负的文化史命。

武术;文化空间;传承功能;教育功能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其中明文规定“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1]按迹推理,武术文化空间是指定期举行武术活动或集中展现武术文化的场所,如节日、庆典、庙会、学校等等。通俗地讲,武术文化空间是指武术的生存环境,武术文化空间的变化直接决定着中国武术的表现特征和价值功能,影响着中国武术的发展轨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武术生存环境愈趋多样。武术的生存环境经历了由生产走向生活,由军旅走向民间,由农村走向都市,由社区走向学校的变迁,表现出了由单一到多元的演变势态,但武术文化空间的传承、教育和整合等功能依然存在,且其文化影响力和文化意义是巨大的。所以,我们十分有必要认识其重要性。

1 武术“文化空间”的传承功能

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人类自古以来有三个敌人:自然、他人跟自我”。人类无论是以物质文化或技术文化改造自然,还是以社群文化或伦理文化规范他人,还是以精神文化或表达文化满足自我[2],都要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有时还必须依仗族群人的合力才有结果,这一点对武术文化来说更加鲜明。应该说,武术文化的传承、传播离不开群体间或个体代际间的能动性。

《左传》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在手持冷兵器的农耕时期,军事技艺和民间功夫被视为群体生存的重要手段,大到守国,小到卫身,甚至被视作某些人的进身之具,这为武术的技术传承提供了可能。纵观武术发展史,家庭和特定社会组织成为武术技术传承的主要场域。

家族是传承武术的主要文化空间之一。家族式传承一方面是诉诸于技术传承来体现家族观念,但更重要的在于其价值方面上的意义,在于它寄寓给本群体的生活希望。秦汉以降,数千年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三纲五常”的守成主义遍及到社会各隅角并根深蒂固,正因为如此,才使它成为了武术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在这种内在动力的驱使下,后人将长辈们一技之长视为其生命的延续,会倍加小心呵护、传承,否则将被视为对宗族的忤逆。所以,后者对先人的武术技术传承则被认为是对代际间文化情感的凝聚和遗传基因的传送,是对先人的一种尊重。由兹,尚武者重惜技术胜过自己生命。但更重要的是,在跌宕激变的农耕社会,有时武术技术成了某种族群生命的同义语,一旦武术技术中断将意味着生命线的夭折,接踵而至的可能是种种危险阴霾危逼着整个族群。每逢于此,族群里的每个人就将武技看作获得物质基础的重要手段一样,加以保护和沿袭。俗言说“宁舍一袋面,不传一手艺”,他们对待本门武艺会不遗余力地传承保护。

村落、行会、镖局等社会组织亦是传承武术文化空间的重要表现形式。自氏族社会解体以来,各社会组织不断被融合、渗透,纯粹血统关系已不复存在,而文化成了维系族、国等共同体的重要纽带,正如美国学者弗里德曼所说“文化的本质是族的文化”[3]。社会组织的形成是建立在共同文化信仰的基础上,失去了共同的文化信仰和文化追求,就“会使一个民族迷失最基本的认同依据,在文化的根部动摇归属方向,找不到精神的国籍。”[4]组织性传承带有强烈的文化辨别和文化认同性。以武术为特殊介质的社会组织,如同“用共同的文化来界定民族”[5]那样以武术样式为基础来辩识是否同属于一个流派。在这些组织里,武学成为武者终生追求的目标,来自不同区域、不同阶层的人群,皆因武术技艺聚拢一起,一旦技术失传了或中断了,该社会组织的生存就岌岌可危。组织成员为的是追求“共同的文化记忆”,只不过共同的文化记忆特指某种武术技术而已,这种武术技术也成为辨认他们身份的佐证和技术标识。所以说,技术成为了其中每位成员守望的底线。在河南省太极拳圣地温县陈家沟流传着一句老话:“喝了陈沟水,就会蹬蹬腿”。太极拳成为陈家沟村村民的身份象征和文化符号。类似的还有河北沧州的孟村、河南孟县的桑坡村皆以尚武之风闻名于世。

2 武术文化空间的教育功能

传统的节日、庙会等场所是一个民族共同创造、享受文化传统的重要场所,这些场所表现出该民族对各种传统文化的审美情感和趣味。而武术是其中所承载的文化形式之一,它和其他文化形态一样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数千年来,春节、元宵节、仲秋节、重阳节、七夕节和清明节等节日突显出了中华民族“和与中”的民族美德和民族心理,这些节日因为能够满足人们心理需求而成为文化显示的最佳场所,成为中华民族追求和平,诉求幸福,盼望喜庆的福祉。人们可以诉诸于这些文化场所感受到浓厚的民族信仰,接受到悠久的文化传统教育,可以寄托人民特殊的思想情感。晚近期,武术、杂耍迎合了传统节日的主题,进驻传统节日活动当中,成为了其主要的活动形式。

《史记》云:“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春秋谷梁传》中亦认为习武者须“技”“德”兼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习武者谈兵论剑的圭臬。《苌氏武技书》、《太极拳谱跋》、《少林拳经拳法备要》和《少林短打十戒》都强调“短武者不可与之学”,“只要备以自卫,切戒呈血之和,好勇斗狠”,“强横不义者不传”。《同兴公镖局门戒》则认为,即便是在与人交战时,要“与人交手,重在攻心,”更不能“老弱病残,不准欺凌,妇女儿童,更宜宽容。”黄百家强调拳技“五不可传”:一,心险者;二,好斗者;三,狂酒者;四,轻露者;五,骨肉之钝者。德行成为特定族群、特定场所时时强调的道德准则。

在诸多家藏拳谱里开宗明义地强调,收徒要严加选择,习武者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方能入门,不忠、不孝、不仁、不义者不教,这是铁打的规矩。老拳师每收一徒,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考查方可收为入室弟子。如果收徒,就要先在适宜场所举行入室弟子仪式。拜师仪式被看作是弟子接受武德教育的第一课。入室递帖时,弟子要向祖师爷、师父、师叔、师伯行递帖大礼,并要向师兄们见礼。入室递帖仪式极为隆重,其中每个环节都是对弟子泛道德方面的教化。入室后,常常加以武德观方面的启迪,要求习武者仿效古人仁义之德,宜有仁爱、守礼、忠诚、信义、谦礼、克己、宽厚和恻隐之心,如斯仁义之德,成为习武者终生追求和秉承的品行与规范。

3 武术“文化空间”的整合功能

武术生存场所多种多样。在春节、庙会等文化环境里,武术与其他文化相互滋生,相互影响,表现出明显的交融性和复杂性。武术文化如同其他文化一样经历了自在与自为两大文化阶段,完成技术整合、蜕变,日瑧成熟完善。既然是人为的文化,其自然而然地受其他因素影响而产生技术分化与整合。实际上,武术技术的分化与整合是伴随着人类进化和生产劳作方式变化而不断分化和整合的。武术自在发展阶段是人类打斗技术的萌始自发阶段;武术自为发展阶段是指人类社会出现了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后,双方在打斗时彼此间有意识攻防的阶段。

武术技术的整合受内外两大因素影响。早期,各民族打斗之法极为相似。“走能逐奔马”、“力能彀八石弩”、“能驰骑彀射”、“越沟堑,登丘陵,冒险阻,绝大泽,驰强敌”的上乘功夫没有分化。“疾步”、“骑马”、“弩射”、“越沟”、“攀城”等之类的基本技术着实看不出属于生产劳作技术还是军事技术,其仅仅是目的迥异而已。随着战争的频发,武术技术不断得以整合,愈加趋向杀戮术的方向发展,且技术愈来愈精巧、细化和系统。至此,有了短兵相接之时才显露出的兵器之法,才有了“外乱而内整,示饥而实饱,内精而外钝”,“一合一离,一聚一散。阴其谋,密其机”,“欲其西,袭其东”的武学思想。其实,这些只是传统哲学理论的践行。

据《荀子·议兵篇》所载:春秋战国时,有“齐人隆技击”的尚武之风。班固在《汉书·刑法志》上亦有记载:“齐愍以技击强,魏惠以武卒奋,秦昭以锐士胜。”此处技击是指“兵家之技巧也”,军旅关系士兵生死的格斗技能,但又是当时民间广为流行、极为盛行的社会活动,是民间艺人们日常把玩之法。另据记载,越王曾问剑于赵女,“越王命勇士百人,攒戟以刺处女。处女连接其戟而投之”。它不仅是记载民间击剑家与军旅勇士斗剑的真实场景,又是描绘军旅武术与民间武术技法相通、相融,两者不可分割的鲜活例证。在战争频繁的年代,民间为军队培养了谙悉武艺的英杰,而军旅勇士又将武艺带向民间术。北宋时的“陕西大侠铁臂膀”周侗,相传少年为三国姜维的传人,后拜少林派武师谭正芳为师,与名将宗泽交好,精通关中红拳,创编五步十三枪戳脚、周侗翻子拳和周侗棍等,其门徒中英才辈出,如卢俊义、林冲、岳飞等。卢、林和岳三人驰骋沙场,浴血杀敌,很难说其技属于军旅武艺或是民间武术。相传岳飞所创的鹰爪翻子拳、岳家拳也很难看出其能生存于民间,而不适用于军旅。据《手臂录》所记,六合枪“枪杆重八斤,极硬,学成上阵,着着杀人。在游场时,人不能用我枪。若以轻软者来对,如飘芦苇,何须更破。此实破虚,重破轻也。”[6]被用于“教场”和“游场”。其“上游场拨草录蛇,下游场秦王磨旗。”“既常用于军队的教场,又常用于民间的游场。”[7]着实看,军旅与民间武技相通相依的。石敬岩之枪法,上阵能“着着杀人”,与“游场”上“实破虚,重破轻”均是同一个目的,均是以制胜对方为要义。又据《满朝野史大观》所载:“南海生与众武士较技胜利之后说:‘日今亦知枪棍之不以力胜乎,凡棒长丈二,手操其中,前后余各五六尺,手动寸,则两端所展可及尺,动尺即可及丈,临敌而常侧身,其所备者,纵有七尺,广止七寸耳。盖惟手之上下左右,近在六七寸,故力专而握固,以拒则坚,以击则破,昧者徒用猛力,力竭则心神摇,所以败也。’众服其论,生喟然曰:虽然,此一人敌也,所学尚有万人敌。”其中道出了南海生如何“枪使两端”、“根头并用”和“以巧破拙”。其使枪之法与吴殳所说兵枪“身手法”在“打连环时,枪根空半寸、一寸,渐至一尺不败,对破放出,是长人一尺矣”颇为相似。军旅与民间分属于不同的武术文化空间、境域和生存场所,但彼此间又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军旅“着着杀人”的格杀技术,丰富和发展了民间武技之法,而民间武术“花法”又为军旅士兵提供了必要的训练手段。民间武术家中所使的折招、喂招和试招等手段为士兵阵上“使法”娴熟提供了身体素质和技术准备。

中国武术技术的整合不仅表现在军旅与民间,而且存在于宗族、家庭间,也表现在镖局、行会、秘密组织等场域里。受浓厚宗族意识影响,或从其他流派,或从异己民族,或从军旅兵营竭尽所能获取它者拳术都是技术衍生和发展的前提。当然,民族迁徙亦会对武术交流创造了良好条件。两晋时期中原文化的南迁,使少林拳对南拳技术产生了重要影响。万历年间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萌芽,镖局或类似于镖局的“客栈”、“盐店”、“货栈”机构尤为盛行。“刃上舔血”的镖师们也成为传统武术传承和发展的轴心人物。据统计资料显示,做过镖师的武术名家有:太极拳名家陈长兴、陈耕耘,形意名家戴二闾、李存义、李洛能、戴良栋,六合拳名家王子斌、李凤岗、佟忠义,自然门名家杜心武,信拳名家王正清、王树茂、郭崇善,八卦掌名家刘德宽,三皇炮捶名家宋彩臣、袁长顺、李尧臣,等等。镖行里,武功视为保全镖师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所以平日里不同流派多有交流,以求与妄人对决时能技高一筹。他们日常在镖局里演习武艺,相互交流技艺,在一定程度上对武术技术传承产生了积极影响。

4 结语

当面对新型文化和强势文化时,如何恪守中国武术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直接关系到能否提升在世界文化容器里所占的文化容量,能否妥善解决武术文化的存活和安全问题,能否充分发挥武术在树立中国形象和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的作用,其意义不可小觑。而武术民族性和时代性又与武术环境休戚相关,因此积极思考和应对武术文化环境的变化显得必要而意义重大,亦是每位尚武者肩负的文化使命。

[1]李亦园.说文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2]乔纳森·弗里德曼.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M].郭建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文化:社会学的视野[M].周晓红,徐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农冠品.岭南文化与百越民风[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5]吴殳.手臂录[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51.

[6]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288.

[7]小横香室主人.满朝野史大观·卷十一·清人述异·南海生[M].北京:中华书局印行,1915:141.

Cultural Space Function of Martial Arts

JI Can-zhong1,2
(1.Sport Dept.,Henan Normal Univ.,Xinxiang 453006,China;2.Zhongyu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earch Inst.,Xinxiang 453006,China)

The paper researches the cultural functions of martial arts,such as inheritance,integr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cultural space so as to arouse people attention to the martial arts.

martial arts;cultural space;inheritance function;education function

G852

A

1672-268X(2013)04-0060-03

2013-05-07)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2BTY051);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计划项目(112400450473)。

猜你喜欢

文化空间军旅武术
军旅青春正步走
胸怀军旅梦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本期主题:军旅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军旅雅士
文化空间视角下的湖南区域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民初皖籍知识分子与文化公共领域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