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体育之研究》内容探讨*

2013-12-06谭广鑫

体育教育学刊 2013年4期
关键词:运动体育

谭广鑫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毛泽东《体育之研究》内容探讨*

谭广鑫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研读毛泽东于1917年《新青年》杂志第3卷第2号发表的六千余字的《体育之研究》,解析文中“释体育”、“体育在吾人之位置”、“体育之效”等8节,认为《体育之研究》可谓超前百年的体育理论佳作,并预示着真义与人文体育观的产生与冲突。

体育史;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体育运动

《体育之研究》(以下简称《体》)是毛泽东时年23岁时,在《新青年》1917年第3卷第2号以笔名“二十八画生”刊登的文章,包括引言、释体育、体育在吾人之位置、前此体育之弊及吾人自处之道、体育之效、不好运动之原因、运动之方法贵少、运动应注意之项、“六段运动”8个部分六千余字,其引经据典、恣意纵横地全面阐发了对于体育运动在国家与人生中的重要作用。这篇文章是毛泽东的一篇力作,不仅总结了中西体育观念的得失,正确论述了体育的概念、目的、功能、原则,还身体力行的创编了一套“六段运动”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毛泽东借此文提倡了勇武世风和充满朝气、奋斗向上的人生观。《体》文可谓高瞻远瞩,堪称近代中国的一部体育元典,人民体育出版社和《中国体育报》还先后几次出版过这篇文章的单行本和白话译本。时值《体育之研究》发表95周年,重读这篇文章,几许新的现实感悟,谨奉献同读者分享。

1 《体》内容释义

《体》开宗明义,首先比较了体育与国力的关系,并把体育上升到很高的高度来认识。“国力恭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青少年时代毛泽东就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他有两个哥哥早年夭折,他自身也体弱多病,后注意锻炼,坚持游泳并参加农业劳动,身体才逐渐壮实起来。写作《体》的这一阶段,毛泽东正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1913-1918年),其身体力行,每日参加体育锻炼,冬天坚持冷水浴,因其青年阶段有远大抱负,深刻认识到“圣贤豪杰之所以称,乃其精神及身体之能力发达最高之谓。此精神及身体之能力发达最高,乃人人应以为期向者也。”民族强有赖于个体的精神强大,其基础是身体的强健。因此毛泽东认为:“近人有言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此言是也。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这句耳熟能详的名言,改变了中国人几千年主静抑动的身体观,对20世纪的中国具有深远的影响。接着,他又论述了古今中外的各种体育之道,并阐明它是人类的养生之道。庄子实行疱丁解牛,孔子以射箭与驾车进行锻炼,德国人击剑之风盛行,日本也有武士道,这一切都说明人的生命在于运动,同时也提醒我辈应效法先贤的榜样,投身于体育运动之中。可见其不仅是体育实践的躬行践履者,还是古今中外体育观念、方法的研究者。

在“体育在吾人之位置”一节里,青年毛泽东首次提出了德、智、体发展策略,这一策略后来逐渐完善成他的教育思想。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他就对全体学生提出了走又红又专的道路,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生”。可以说,毛泽东从青年到老年阶段,对教育一直十分关注,在他人生的各个阶段,虽稍有不同,但亦文亦武,二者不可偏废这一点,他却是一贯坚持的。走上革命道路后,毛泽东思考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培养合格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在此节中,他把体育放在了首位,提出了“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这样的秩序。他说:“学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了身体才谈得上一切,才谈得上德与智,而要身体好,必需进行体育运动。毛泽东本人当时就积极的参与各项体育锻炼,风浴、雨浴、雪浴、冷水浴、登山、露营、游泳,同时还发明了“六段运动”体操,并在《体》中单独有一章详细介绍。可以说,青年毛泽东进行着强筋骨、练意志的锻炼,并在锻炼中体会到孟子的“天之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大英雄般的心境。

在第三节中,毛泽东批评了中国封建社会早期的教育制度重“德智”而忽略“体育”。正因如此,才造成历史上几位大儒,如颜渊短命,贾谊早夭,王勃、卢照邻或伤或残的事例。相反,毛泽东却夸赞燕赵大地多有慷慨悲壮之人,欣赏古代文人中文武兼有的慷慨之士,如,颜元、李刚、顾炎武等人。最后从学校设备、教师教育的角度分析了外在客观环境对学生身体不利。接着,毛泽东在第4节中,从哲学的高度谈到体育运动中“动”犹如天地之运动,而体育之效则在于强筋骨。他认为,人的身体每日每时都在变化,新陈代谢的作用发生在人体的组织之间。提出生来就强健的人不必沾沾自喜,生来就瘦弱者也不必自卑,强健可以通过过度使用而衰弱,而瘦弱可以通过体育锻炼而强健。他十分称赞那些身体强健,精神矍铄的圣人,如孔子、释迦牟尼、耶稣、穆罕默德等人。在谈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时,尤其强调后者先行的道理。接着毛泽东还历数体育运动中的各种勇武之举,他把这些勇武之举看作是磨炼坚强意志的必须之手段。

在最后三节中,毛泽东从体育发展基本规律的视角,结合自身锻炼的运动方法与技术,精辟入里地分3节分析了国人不好运动的原因、运动之方法贵少、运动中应注意的事项。在“不好运动的原因”一节,毛泽东分析了当时知识分子不好运动的4点原因:一是没有自觉坚持运动的恒心;二是没有坚持锻炼的习惯;三是教育倡导不力,这点又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那个时代的教育家大多不懂体育,其二是教授体育的老师学识不多,语言粗鄙;四是不少学者认为运动是羞耻之事。在“运动之方法贵少”这节中,毛泽东论证了大众健身的锻炼方法需要丰富多样,而自身锻炼方法不宜多的原因,还指出不好运动者,哪怕常常做伸手屈腿之类的简单活动也是有益的。第7节“运动应注意之项”指出“凡事皆宜有恒,运动亦然。”进而指出有恒心,而不用心,也很难有效果。最后毛泽东认为体育锻炼宜蛮拙,不宜有过多矫情。

2 《体》内容的两点赏析

2.1 超前百年的体育主张

毛泽东一生重视、倡导体育并身体力行,在其著作和文章中,有着不少关于体育问题的讨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过:“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等重要指示,今年也恰逢这一题词提出60年。可以这样说,毛泽东的体育观念,是毛泽东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体》一文反映出青年毛泽东的体育思想富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深刻哲理,有强烈的时代感,文章发表距今已经过去95年,重温经典深感毛泽东当时对体育的诸多认识,到如今仍可起到指导实践工作的作用,可谓是超前百年的体育主张。

在对体育的基本认识方面,“释体育”一节毛泽东一针见血的指出“体育者,养生之道也”,这一定论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相符。众所周知体育是外来词语,现代体育是西方文明的产物,由于中西差异,体育一词传入后很难在中国找到具体、恰当的历史参照物,因而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无体育”。毛泽东在文中认为中国古代类似现代体育的内容就是养生之道,一语便可把古今中西的体育称谓联系起来。接着毛泽东进一步分析古今中外体育和养生的不同,中国古代,庄子从庖丁解牛中悟出依乎天理,写出《养生主》,孔子“六艺教育”中有射箭与驾马这两项养生之法;西方文明国家中,德国斗剑之风在全国盛行,日本也有武士道。通过细究中西体育与养生不同,毛泽东认为“体育者,人类自其养生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结合“体育之效”一节,认为“体育之效,强筋骨也,身心可以并完”,我们不禁发现此定义与目前较权威的体育定义:“以人体运动为基本手段,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教育过程与文化活动”相差无几。

《体》一文中有不少的现代体育思想萌芽,如今已衍生出被体育学界、教育界认可的观念,如“体育之效”一节认为“勤体育则强筋骨,强筋骨则体质可变,弱可转强,身心可以并完”;又如“体育在吾人之位置”一节开始便提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顾知之者或寡矣”,并举出颜回、贾谊、王勃、卢照邻体弱早夭的例子,佐证“一旦身不存,德智则从之而隳矣”,就是强调德育与智育固然重要,但是学生应先有健康的身体,之后才可刻苦钻研,否则将事倍功半,因此毛泽东提出“三育教育观”。其本人也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的镜鉴:“三育并重,然昔之为学者,详德智而略于体”。联系到近年来“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质肥胖率增长,心肺功能下降,运动能力下降,视力不良检出率上升,从中可判断出几千年来各级学府偏重智育的状况仍未改变,至今未做到“三育并重”,这与现行的轻视体育的教育体制无法脱开干系。

2.2 预示真义与人文体育观的产生与冲突

青年毛泽东成长阶段正处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早期受军国民主义思想的影响,之后达尔文的进化论、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等思想流派被竞相介绍到中国,各种思想的交锋极为活跃和激烈。青年毛泽东正是在这场思想的风暴中,经受了初步的洗礼,并从而踏上政治舞台。《体》一文自然也就成了分析毛泽东体育主张所必须研究的发端。

随着《人文体育观的渐入与生物体育观的淡出》一文的发表,体育学术界,特别是体育人文学科逐渐形成了两种针锋相对的思想观念:人文体育观与生物体育观。跨入新世纪,两种观念不时碰撞和交锋,围绕这两种体育观发表了一系列商榷文章,形成了浓厚的学术争鸣气氛,细细品读《体》一文,不难发现在毛泽东的笔触中,已经预示着两种体育观的产生与冲突。

受“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胡适等巨匠的影响,青年毛泽东的体育主张中,以“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进化论为背景的“兽性主义”是重要内容。如文中前言提到“体不坚实,则见兵而畏之,何有于命中,何有于致远?”,又如“体育之效”一节指出:“冷水浴足以练习猛烈与不畏,又足以练习敢为”,足见毛泽东在这一阶段受德日军国民体育思想影响,强调明治维新时期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提出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身心观。这些真义体育观“片段”被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所引用,认为毛泽东早年在《体育之研究》所谈的体育是指通过身体运动,不断增强与完善人类体质的健身教育,不是指少数人参加的、以取胜为内涵以追求功力为目的的运动竞技教育。毛泽东更是在《体》一文直接使用了“真义”二字:“今之提倡者,非不设种种之方法,然而无效者,外力不足以动其心,不知何为体育之真义”,这或许就是真义体育观称谓的由来。

《体育之研究》一文所反映出青年毛泽东结合中国实际,批评地继承或吸收中西文化的选择,和用时代精神去统摄中西文化,与用进步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思想方法,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体育文化启蒙,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它所体现出来的:以时代精神为“矢”,以中国问题为“的”的方法论与用时代精神融合中西文化的意义。所以至今仍影响着体育学术界的重要观点,比如人文体育观的主张在文章中也可以发现一些端倪,通过回顾古今中外的历史,毛泽东抨击了束缚学术、摧残人才的旧学制:“吾国学制,课程密如牛毛,虽成年之人,顽强之身,犹莫能举,况未成年者乎?况弱者乎?”毛泽东在文中既强调增强体质,又主张陶冶情操,如“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筋骨者,吾人之身;知识、感情、意志者,吾人之心。身心皆适,是谓俱泰”,具有物质(身体)修养和精神(心)修养两方面的作用,且“强筋骨、调感情、强意志”是在体育过程中完成的。在“体育注意之项”一节指出运动能生发快乐,“兴味生于进行,快乐生于结果”,即是说体育运动中的快乐与兴趣相得益彰。

纵观生物体育观与人文体育观所表达的主要观点,发现二者本质上并不矛盾,只是侧重诠释体育的重心不同。生物体育观侧重体育的本质,而人文体育观侧重体育的功能,甚至从根本上来看,两种观点最终可归结为《体育之研究》文中所肯定的“故夫体育非他,养乎吾生,乐乎吾心而已”,而现今需要特别警醒的是两种体育观的极端思想。

3 结束语

区区几千言的《体育之研究》把古今中外体育的发展脉络梳理的非常清晰,这篇文章值得列入各级各类体育学习者的教材,以供研读、学习之用。毛泽东的这篇文章立论很高,行文优美畅达,气势若滔滔汪洋,说理与抒情兼具。在这篇宏文中,毛泽东的伟大抱负已初露端倪,他在文章中表露出的诗人与哲人气质也将贯穿他的一生。据此,毛泽东产生了自己的治国和教育思想。

[1]列宁.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50.

[2]二十八画生.体育之研究[J].新青年,1917,3(2):19.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85.

[4]程大力.体育文化历史论稿[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261.

Content of Sport Research by MAO Ze-dong

TAN Guang-xin
(Sport Science Dept.,South China Normal Univ.,Guangzhou 510631,China)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Sport Research written by MAO Ze-dong in the New Youth in 1917 and analyses eight chapters,such as explanation of sport,my view of sport and sport function.The Sport Research surpasses its time and reveal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ruth and humanistic sport view.

sport history;MAO Ze-dong;Sport Research;sport

G80-05

A

1672-268X(2013)04-0031-03

2013-04-07)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项目(GD12YTY01)。

猜你喜欢

运动体育
近年来体育认知研究进展
不正经运动范
2016年最佳体育照片
我们的“体育梦”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