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保国土壤中寻找理想

2013-12-05朱生志

北京观察 2013年8期
关键词:保国罗布泊样品

文/本刊记者 朱生志

作为一个学习和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学者,李保国毅然选择追求科学,“不受外界干扰,不在乎别人说什么,人生就应该有理想,踏踏实实工作,努力朝理想奋斗。”

在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有这样一座三层小楼,走廊环绕,廊道的墙壁上张贴着各种有关土壤资源应用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成果。廊道拐角处,一间不足十五平米的普普通通办公室里,六个三米多高的文件柜占据半壁江山,摆满各类专业书籍,方便取阅的多功能折叠梯静静倚靠在柜旁。不同的土壤标本错落放置,挤占着原本不多的办公空间。简单的办公桌上堆满厚厚的资料书,圈圈点点,密密麻麻地记录着研究心得、体会。

这间普通而充满浓厚学术氛围的办公室属于李保国。作为我国土壤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中国农业大学资源和环境学院副院长、农业部土壤和水重点开发实验室主任,李保国从1990年博士毕业至今,集中精力研究土壤和水,在科研学术、教学育人等方面取得杰出成绩。李保国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规划项目(97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各类课题20余项,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多篇在《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Water Resources Research》、《Geoderma》等国际土壤和水学科著名杂志发表,被SCI和EI收录120余篇。

情系土壤

1990年,从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前身)博士毕业后,李保国选择留在了北京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系。作为当时学校土壤学科年龄最小的青年骨干,在导师石元春教授的鼎力支持下,李保国承担起土壤学科的研究重任,并一直坚守在这个阵地上。

谈起研究土壤学的体会,李保国深有感触地说道:“土壤很复杂,有固体,有水,有孔,有空气,上面还长有植物。一般人认为土壤除了能够长庄稼,就是泥泞不堪,没有发挥什么好作用。其实,土壤既是社会发展最核心的资源,因为第一产业所有的植物都需要生长在土壤里,又是自然界最主要的环境,所有生产的东西终归要回到土壤里去。土、水、空气是相互影响的。空气污浊了,最后还是要回到土壤里,水污染了,也可能要回到土壤。三者是生命的必要资源,任何一方不健康都会对生命有影响,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这三个资源。”

在李保国看来,霾飘在天上,根在“地”上,农用地的生态涵养功能不容忽视;食品安全表现在餐桌上,根在“田”里,首先要确保农用地的水、土、气等资源要素的生态安全;“美丽中国”的建设,以及新型城镇化的资源保障,都离不开健康的土地。

正是对土壤研究的极大兴趣,正是对农业生产的持续关注,正是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李保国潜心研究,提出和研制了区域水盐运动监测预报系统、干旱地区土壤发育过程模拟系统、区域尺度的随机土壤水分均衡模型,建立了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土壤分布式过程模型(水、氮、盐、污染物等),提出和初步建立了虚拟农田系统。功夫不负有心人,李保国的不懈付出迎来了大收获:作为主要研究者完成的“区域水盐运动监测预报”成果1992年获国家教委(甲类)一等奖;1993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3年入选首批国家教委“跨世纪人才计划”; 1996年入选人事部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1997年获得北京市第十一届“五四”奖章、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节水农业应用基础研究成果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甲类,排名第一);2000年9月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1年获第七届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2004年获首届“中国土壤学会奖”;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被授予美国土壤学会会士……

学科建设离不开人的创造

“我是1992年破格提的副教授,1994年年底破格提的教授,从所有的‘破格’中可以看得出来,当时人才是极其缺乏的。”李保国回忆道。有感于自身经历,李保国深深了解:人才是学科建设、事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必须有人,离不开人的创造。“有人之后,其他的硬件条件才能建设,学科的好坏关键看有没有团队的支撑。”

从1992年开始,一批从国外留学归来的博士毕业后陆陆续续来到了李保国所在的北京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系。为了留住人才,发挥他们的作用,李保国考虑更多的是如何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为了使人才能够马上开展工作,在有限条件下,李保国想方设法为海外归国人员创造最好的工作条件,满足他们对工作条件的要求。“1994年的时候,计算机的价格很高,要1万多元一台,而当时一年可以得到的经费也就是10万元。为了保证回国人员的工作条件与国外不相差太多,我为他们配备计算机,过了几年又为他们配备上网条件。”李保国回忆着当时的情景。

在李保国的带领下,团队在不断地吸收新鲜血液。1993年,在法国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张宝贵回来了。1995年,在全世界农业研究最有名的英国洛桑实验站从事研究的林启美回来了……

在从国外引进人才的同时,李保国也注重培养和引进国内著名高校的科研人才。任理、左强等从事完博士后研究工作后纷纷留校。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时候,李保国的土壤学科里汇聚了龚元石、左强、任理、林启美、张宝贵、郭焱、黄元仿等一批骨干,支撑起了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科的一面大旗,因为正好8个人而且都是男性,因此被人们称为“八大金刚”。

科学研究不能停步,随着任图生、胡克林、刘刚、孙丹峰、毛萌的加入或融合,团队的研究力量越来越强大。2004年,李保国率领的科研群体成功入选首批教育部创新团队。

“同一个学科,要有不同地方来的人员交叉在一起才有利于学科研究创新的取得。这也是大家公认的快速出成果,快速出人才的方法。”李保国非常肯定地说,“我脑子里一直有这么一个概念,在我的队伍组成中,土壤学科本专业的要占到三分之一,水、植物等同土壤学结合比较紧密的也占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一必须是基础性学科,如数理化和计算机。”

李保国不仅考虑团队的知识结构,也十分在意团队的年龄结构。李保国深有体会地说,“科学队伍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年龄结构,是渐进式的。”现在团队中的骨干,大部分处于40到50岁的年龄段。“这里就存在一个年龄断层。”

李保国刚刚在土壤科学里开拓自己的事业时是30岁左右,那时在农大的土壤和水科学系,没有年龄在30到50岁的研究骨干。经过李保国不断的努力,将一批人才聚集到土壤学科里以后,这个断层效应仍然在继续,只不过由直接断层变成了间接断层。“如果我们退休了,学科的发展就会遇到困难。现在我们非常关注这个问题,不希望人才断层的现象继续下去。”

现在,李保国考虑更多的是将“70后”甚至是“80后”充实到队伍中来。“我们不光要发现新人,更要把好的团队机制留给他们,而且要代代相传。这是我们现在着手解决的事情。”

罗布泊之旅

人迹罕至的罗布泊充满了神秘色彩,这里被称为“生命禁区”,发生在这里的传奇故事常常伴随着失踪和死亡,但罗布泊又有着诱人的另一面,它是世界地质演变的活化石和气候变化的记录仪,是探险者和科学家的乐园,也是我国西北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一个天然实验室。

驱车西行,穿越大戈壁去罗布泊。沿途亘古的景象,使人不得不想起多少荡气回肠的边塞诗篇,凄凉,粗犷,流血,思乡,不禁使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正如李保国同事杨小路在《鹧鸪天·戈壁行赏边塞诗》所写:西去阳关汉塞烟,方缰纵马下楼兰。荒原风咽琵琶曲,星夜苍书诗满天。思老杜,念谪仙,家家梦里醉边关。一瓢饮罢天山月,不灭膻胡不凯旋。

近15年来,李保国的研究团体承担了国家有关新疆土地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相关研究项目。罗布泊曾经作为内陆最大河流-塔里木河的尾闾湖,自然就成了他们聚焦的地方。每年9、10月份,罗布泊的风比较小,温度也比夏季低很多。即使这样,到了中午,罗布泊的空气温度也会达到摄氏30多度。此时,李保国都会带着自己的研究小组去罗布泊采集土壤样品。这样的“惊险之旅”对于李保国来说似乎是家常便饭。至今,李保国已经五次进入罗布泊。

不是亲身经历,绝对无法体会罗布泊“生命禁区”的真正含义。“罗布泊是一个干盐湖,到处都是盐壳,像刀子一样尖,像石头一样硬,没有地方坐,裤子稍不注意就会被划开一个口子,新买的旅游鞋在采集一次样品后就坏掉了。”

在罗布泊,采集土壤样品小组的成员之间平时是靠手机联系,但是离开钾盐矿10公里,手机就没有信号了。因此,大家都是采集完样品就马不停蹄往回赶。2006年,在采集完土壤样品,返回乌鲁木齐的过程中,由于地面过于颠簸,满载样品和仪器的四辆车中的一辆车的车轴断了,在荒原上抛了锚。不得已,小组留下3个人看管抛锚车和车上的样品以及设备,只留下一些水。其他人快速赶往哈密购买汽车配件。当他们深夜到达哈密的时候,找遍全城也没有相关配件。当地修车厂的人告诉他们,只有乌鲁木齐才有这种车的配件。想到荒原上的同伴,同行的人都着急了。于是他们紧急要求车队服务公司马上从乌鲁木齐运送所需的配件到哈密。经过一番折腾,当他们赶回荒原的时候已经是第3天了。幸运的是,车上留守的人在车坏的当天遇到了钾盐矿运输车,人员、仪器和样品已经安全回到了招待所。

现代社会,瞬息万变,物欲横流,诱惑与机遇并存,有人眼高手低,急功近利,也有人默默无闻,坚守信念。做研究、做学问就更需要耐得住寂寞,更需要拒绝浮躁,更需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作为一个学习和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学者,李保国毅然选择追求科学,“不受外界干扰,不在乎别人说什么,人生就应该有理想,踏踏实实工作,努力朝理想奋斗。”

猜你喜欢

保国罗布泊样品
京剧《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流变考
三千年前新疆罗布泊的神秘部落
粮油检测实验室样品管理浅析*
李保国 荒山秃岭上书写富民传奇
完善样品管理制度确保农产品抽检结果的准确性
丝路档案
实验室样品管理
质检机构样品管理的重要性
爸爸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