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探究
2013-12-04吴军林秋
吴军 林秋
颅脑损伤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类型,该病患者的临床致残和致死率都非常高,且经手术治疗后存活的患者,致残率也高达75%以上,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给患者及其家属造成了非常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1]。因此,如何对手术治疗方法进行选择,使患者的致死和致残率减少,在该病的治疗过程中显得尤其重要[2]。本次研究对患有颅脑损伤的患者,应用传统开颅手术与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两种手术方式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现将研究过程和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本次研究的78例患有颅脑损伤的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27~74岁,平均41.4岁;GCS评分6~5分,平均8.4分;发病时间1~17 h,平均4.7 h;治疗组患者中男24例,女15例;年龄26~72岁,平均41.8岁;GCS评分5~16分,平均8.1分;发病时间1~19 h,平均4.4 h。两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GCS评分等自然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开颅手术,通过气管内插管进行全身性麻醉,在骨瓣处做一马蹄状的切口,对颅内血肿进行彻底清除,然后将引流管置入,或者在小骨窗处开一个直切口,将颅骨咬除,形成一个直径在2.5 cm左右的骨窗,对颅内的血肿进行彻底清除,然后将引流管置入[3]。治疗组:实施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通过CT技术对病变部位进行定位,将CT所显示的血肿最大层面的中心处作为靶点实施钻孔操作,操作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开大脑的一些重要的功能区,在局部麻醉的状态下,切开一个长度在3 cm左右的切口,采用骨蜡在颅骨钻孔口进行止血处理,然后将硬膜切开,通过立体坐标将血肿排空针顺利导入,对吸引器进行调整,使其在负压状态下将血肿排出,最后放置引流管并进行切口缝合处理[4]。对两组患者颅脑损伤治疗效果、手术操作期间出血量、住院接受治疗时间、治疗前后功能缺损评分改善幅度情况进行对比。
1.3 疗效判定标准 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的减少程度达到90%以上;显效:功能缺损评分的减少程度达到45%以上,但仍处于90%以下;有效:功能缺损评分的减少程度达到18%以上,但仍处于45%以下;无效:功能缺损评分的减少程度在17%以下,或没有减少甚至进一步增加[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颅脑损伤治疗效果 对照组患者经传统开颅手术治疗后颅脑损伤治疗效果为:7例基本痊愈,8例显效,14例有效,10例无效,颅脑损伤治疗总有效率74.3%;治疗组患者经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后颅脑损伤治疗效果为:12例基本痊愈,15例显效,10例有效,2例无效,颅脑损伤治疗总有效率94.9%。两组颅脑损伤治疗效果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颅脑损伤治疗效果比较 例(%)
2.2 出血量和住院时间 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期间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期间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期间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s)
组别 出血量(ml) 术后住院时间(d)对照组(n=39) 146.83±24.18 14.26±2.04治疗组(n=39) 32.86±8.92 9.42±1.39 P值 <0.05 <0.05
2.3 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情况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82.64±3.01)分和(56.84±2.43)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83.27±2.16)分和(32.78±3.62)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功能缺损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缺损评分的改善幅度比较(±s) 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缺损评分的改善幅度比较(±s) 分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39) 82.64±3.01 56.84±2.43*治疗组(n=39) 83.27±2.16 32.78±3.62*△
3 讨论
导致颅脑损伤患者在伤后死亡或致残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脑内出现血肿,因此,在使脑损伤程度尽量减轻的前提下,在实际临床操作中应该尽快并尽量多地对脑水肿进行清除处理,这是该类患者预后良好的一个关键性因素[6-7]。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通常情况下在局麻状态下进行操作,对患者的大脑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小,而且该项手术在症状操作过程中在最大程度上避开了一些重要的脑功能区,使手术操作对脑功能造成的损伤程度降至最低[8]。同时,该项手术操作属于一种微创手术技术,主要具有创口小,手术操作时间短,术后恢复速度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9]。另外,该项手术能够取得成功与术后护理干预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因此,术后应该给予适量的脱水剂以使颅内压水平降低,对于血压以及血糖等重要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严密观察,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应该及时向有关医生进行报告,合理应用抗生素类药物防止出现感染症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适时针对性营养治疗使机体能够得到充分的营养支持,对早日康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10-12]。
[1]江基尧.介绍一种美国临床常用的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8,14(6):381.
[2]江基尧,朱诚.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M].上海:第二军医出版社,2009:27.
[3]梁维邦,蒋健,陈明基,等.影响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预后因素分析[J].中华创伤杂志,1997,13(4):249.
[4]路顺利.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颅脑损伤的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11,24(10):6749-6750.
[5]李建亭,李天栋,白红民,等.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6,11(2):65-67.
[6]顾建华,张勇,严书德.标准大骨瓣减压联合天幕切开术治疗重型脑外伤合并脑疝的体会[J].临床外科杂志,2005,13(3):189-190.
[7]鲍向阳.冠状及双侧改良翼点减压术在非血肿性颅脑损伤脑疝中的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5,4(3):272-273.
[8]江基尧,李维平,徐蔚,等.标准外伤大骨瓣与常规骨瓣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多中心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4,20(1):37-40.
[9]沈建辉.临床观察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急性颅脑创伤的效果[J].中外医疗,2011,30(9):103-104.
[10]梁仕英.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治疗及护理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20):110-111.
[11]刘伟国.颅脑创伤外科治疗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764-765.
[12]付伟奇.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98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9(5):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