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大学英语学习者特征分析及教学探究
2013-12-03陈香
陈 香
(青岛恒星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多数是来自各个中学中下等水平的学生,因此他们在英语学习水平,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方面都有着跟普通本科院校不同的特征。全面了解学生特征,正确认识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即以职业性和应用性为主的培养目标)和高职高专院校职业针对性这一根本属性,有利于高职高专英语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从而采取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一、高职高专大学英语学习者英语水平分析
学习者英语水平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它直接影响着“学什么”和“如何学”。学习者英语水平也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师“如何教”。因此,对英语学习者水平准确的定位对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以及高职高专英语教育要求和目标的制定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偏低,这一方面影响着教和学,另一面也反过来影响着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笔者将在第二部分具体阐述英语学习水平和英语学习动机的关系问题。
高职高专英语课堂中学生英语水平普遍偏低是不争的事实。由于高职高专英语学习者水平偏低,其英语课堂教学也呈现其独有的特征。据笔者在某高职院校听课观察,英语课堂中教师多采用传统翻译教学法,以语法讲解为主。教师在课堂中很少设计交际活动或者分配小组活动。最常用的交流方式就是课堂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多以封闭式为主,很少设计开放式问题让学生讨论。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因为害怕答错或者不感兴趣,常常不愿理会问题。Harmer认为整个英语课堂教学流程应该划分为“呈现——练习——交际”三个部分,而大多数高职英语课堂流程基本上由“呈现——练习”两个部分组成。因此教师仍然是主要的课堂控制者,学生自主程度低,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英语语言知识的记忆和储备量少,加之受传统应试中学教育的影响即绝大多数中学的英语教学重语法轻听说,高职高专院校水平偏低的英语学习者习惯于哑巴英语,在课堂中表现为沉默状态或是在英语课堂中用本族语进行交流。据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观察,很多学生口语水平几乎为零。大部分同学已经忘记国际音标,原有已经认知单词的读法不准确,新学习的单词不会读,语法底子薄弱,词汇量短缺。加上对语音语调的无知,他们读出或者说出英语都是非常困难的。若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习者说出的英语中的错误,那么高职高专英语课堂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鼓励学生去说,敢说,想说。这就牵涉到学习者学习英语动机和对待英语学习的态度问题。
综上,在高职高专的英语课堂中教师很难组织互动为主的交际课堂。学生英语水平过低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但英语水平只是影响课堂的一个因素,笔者认为高职高专英语教师通过改变教学模式和方法,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等一定可以提高学习者水平从而逐步改善高职英语课堂存在的问题。
二、高职高专大学英语学习者学习动机分析
在英语学习中,“动机是一种关键的力量,它决定着一个学外语的人是否能投入到学习中去,花多大的气力以及能坚持多久”(Littlewood,1985)。可见,动机是影响学习者学习行为和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动机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Gardner and Lambert(1972)把动机划分为融合性动机(integrative)和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后来有学者把动机细化为工具动机,文化动机和情境性动机;Harmer把动机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这些研究都证明了动机是影响学习者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Deci and Ryan认为,当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被激发时就会产生内在动机;而外在动机直接与个人利益相关比如为了获得证书或者奖学金等。具有内在学习动机的学习者往往具有持久的学习力,成为成功的学习者。而受外在动机影响的学习者认为学习英语是迫不得已的,把英语学习当成一种迫不得已的任务。笔者在某高职高专院校组织了一次小规模的大学英语学习者动机调查问卷,意图准确分析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从而加以引导,以求更好地促进其英语学习。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正确把握有助于掌握学生的需心理需求,从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1.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某高职院校54名非英语专业大二和大三的学生。他们大部分人通过了高职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属于高职院校中英语成绩较好的群体。
2.调查问卷和数据收集
笔者改写了Carreira(2012)的动机调查问卷。Carreira(2012)的问卷根据动机研究理论SDT(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编写而成。问卷是由16个项目(item)构成的量表,量表又分为4个次量表(Carreira把外在动机细分为三个类型,其中三个次量表是测试外在动机)。笔者没有对外在动机进行再分类,且只采用了其中八个项目组成本次调查问卷。其中1-6项测试外在学习动机,7-8项测试内在学习动机。问卷设计如下:
?
问卷要求调查对象根据自身情况如实在8个项目后面填“是”或者“否”。笔者通过计算每个项目后面的选择人数,判断高职高专大学英语学习者的动机类型。
3.数据分析结果
笔者共发放了54份调查问卷,收回54份。问卷结果分析如下:
问卷结果问卷选项选择人数 所占总人数比例第一项38 70%第二项47 87%第三项45 83%第四项52 96%第五项30 56%第六项47 87%第七项36 67%25 46%第八项
以上表格显示外在动机项目的选择人数都比较高,个别项目如第四项(Studying English will be useful for me in the future.)的选择人数高达52人,占总数的96%。因此,笔者认为大多数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为外在动机即工具型动机。也就是说,他们学习英语多数为了取得证书以为将来找工作或者寻求更好的前程做准备。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一旦实现了目的(在高职高专院校表现为考取了高职英语应用能力证书)他们就会在课堂内外停止学习英语。所以,高职高专院校如何科学安排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时间以保证学生积极主动的完成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是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让高职学生在第一学年进行基础性全面性英语学习,尽量避免第一学年考证,可以帮助学生保持大学英语的学习。
问卷最后两项测试高职高专学生是否具备英语学习的内在动机,结果显示只有25人觉得学习英语有趣即对英语感兴趣,这部分人不到总人数的一半。但值得注意的是,第八项(I like to learn new things.)的选择人数达到了67%。这说明高职高专学生是具备学习的好奇心的,因此,教师应当科学引导,把英语作为工具帮助学生学到新知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笔者认为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机不足有其特定的环境和原因。第一,高职高专大部分学生学习的专业以实用为主,强调的是专业技能。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大学英语得不到他们的重视。大学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的目的很简单即应对考试或者考出证书为将来找工作做准备。他们的学习动机多为外在动机即工具型动机。绝大多数大学英语学习者缺少学习英语的内在动机。第二,高职高专大学英语学习者多为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且在中学阶段得不到老师重视,因此,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也就渐渐消逝以至于到了大学阶段仍然认识不到自己的主体地位。第三,值得注意的是,学习者英语水平对学习者动机也有影响。Gao(2002)对30所中国大学的本科生进行了英语学习动机研究。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学习者水平跟内在动机正相关而与外在动机负相关。具体来讲,英语水平在四级水平以下的学生,学习动机多为工具型动机即外在动机;而英语水平在四级以上尤其是六级以上的学生,他们的动机多为内在动机即英语学习多出于内在兴趣。因此,对于英语水平普遍偏低的高职高专英语学习者来说,他们的学习动机几乎都为外在动机即取得证书。而目前在很多高职院校取得英语证书已经不是硬性要求。因此,学习者的英语外在学习动机也大大减低。
寻找提高高职高专大学英语学习者英语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势在必行。英语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尝试纠正学生传统的应试思想,采取“学用结合”的英语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内在动机,以使得他们保持英语学习的持久性和稳定性。笔者认为,教师在英语课堂中采用任务型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成就感;同时将英语和学习专业相结合,教授职业英语等都是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内在动机的关键手段。
三、高职高专大学英语学习者学习态度分析
态度是影响学习的重要情感因素之一。一方面,高职高专大学英语学习者作为特殊的学生群体,大多来自各学校班级的中下层,学习成绩相对较差。他们的自尊心因此受挫,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缺少积极的学习态度包括对英语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得不到高职高专学生的重视,他们相对来说比较注重专业课和专业技能的学习。
笔者认为教师应当重视改变学生对待大学英语学习的态度,采取目标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重视学习策略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成就感,使学生重新树立学习大学英语的信心和热情;同时,校方应当共同努力,赋予公共基础课程跟专业课同样的地位,使得课程结构合理化,让大学英语学习者认识到大学英语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
四、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建议
1.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建议
在教学目标上,在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师的心目中似乎英语学习的目标就是掌握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或是通过四六级英语考试。而高职教育的基本目标跟普通本科的培养目标有着本质的不同。高职教育的基本教育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等第一线所需要的大批技能型人才,围绕技能培养,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因此,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也应当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使教学内容具有职业针对性和实用性,注重培养的不是英语考试能力而是职业技能。
2.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建议
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在高职高专绝大多数大学英语课堂中,翻译理解教学法和语法为主的教学法仍然占主导地位。“只听不说,只写不说”或“只讲不练”,学用脱节”的方式仍然特别盛行。外语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学习方法的调整,应与培养方向和学习目的相结合,应由“应试教学”转为“语言能力”教学;应由“认知”讲授转为“赋能”习练;应由“语言学”的传授转为“语言能力”的强化。笔者认为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主,迎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原则为标准,特提出以下提出八大课堂教学方法:“精讲多练,以练为主”习练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章”词语比较法;“句子结构、段落结构、文章结构、语言结构”结构分析法;“2+1”的强化组合习练法;“一口气”流利表达法;“学用结合一体”学用强化法;“English Only”环境学用法;情景模拟语言交际习练法。
以上教学方式的共同特征是提倡教师改变传统的应试教学观念,不以考试为教学目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说交际技能,避免哑巴英语。鼓励学生在练中学,在学中练。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高职高专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才能在工作中将英语作为一种职业技能得以施展。传统的应试英语教育重语法轻听说,而高职高专学生的语法基础普遍薄弱。因此如果继续坚持语法教学为主,势必会打击大学英语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教学模式,寻求符合职业院校的以应用为主的英语教学模式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另外,针对高职院校的职业性这一本质属性,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课堂采用“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approach),模拟实际工作情景比如商务谈判,旅游接待等实际情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是实现职业针对性这一目标的最佳课堂途径。鉴于很多高职高专院校没有资金支持建设大学英语实践教学体系即提供实训基地或实习基地,这一课堂情景模拟方式将会是最佳的折中选择。任务型教学法是20实际80年代以来英语教育的最新成果,它充分强调语言的工具性这一特征即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的学习要以完成交际任务为目标。丰玉芳(2004)设计了如下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课堂导入环节——任务参与环节——学习新知识环节——巩固新知识环节——操练运用环节。笔者认为这一教学模式适合高职高专大学英语课堂,迎合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值得借鉴。此外,在高职高专院校中,最后的“操练运用环节”最为重要。教师不仅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内操练还可以延伸到课外。
3.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建议
高职高专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也不应该偏离职业技能为中心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高职高专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应当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有所不同。高职高专英语课程应当把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相结合,同时对英语技能的要求要视专业性质不同而定。
一般情况下,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英语学习者一般有两年的英语学习时间。笔者认为,在第一学年应当设置基础英语课程,夯实学生的英语底子,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译各项基本技能。基础英语教授中教师应该牢记职业倾向性这一教育目标,注意以下两点:一,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即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结合时代发展特征革新教学内容。二,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师教学材料的选择范围要广以便提升学生的综合英语知识面。
在第二学年则组织学生进入专业英语的学习,即学习跟自己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专业英语结合了学生的专业,符合实用为主的教育思想,势必会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的专业英语,教师应当提出不同的英语技能要求。例如,对于机械英语的学生来讲,他们将来对英语的使用往往限于阅读英文说明书或者使用手册等,因此机械英语的授课就应当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而对于旅游英语和国贸英语来讲,学生将来的工作岗位对其英语的听说能力会有更高的要求,那么这类专业英语的教学就应当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为主。
[1]董东谋.高职英语语法教学的必要性及教学策略分析.教学研究[J].2011(7).
[2]丰玉芳,唐晓岩.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外语与外语教学[J].2004(4).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王俊生.动机视角下公选课教学与管理问题探析.扬州大学学报[J].2011(6).
[5]文秋芳.大学英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课程论视角.外语教学与研究[J].2012,44(2).
[6]赵赴越,王静毅.高职高专公共外语分级别,分语种教学模式研究[R].青岛市课题,2009.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