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办学情况调查与思考

2013-12-03李金荣庄维平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一村教学点村官

李金荣,庄维平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2004年2月,教育部决定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以下简称“一村一”),探索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将高等教育资源送到乡村的人才培养模式。该项目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中央电大”)依托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组织实施,旨在为农村第一线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使其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带头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带头人,推动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1]。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山东电大”)作为山东省“一村一”培训计划的承办单位,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一村一”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山东省“一村一”办学概况

山东电大作为首批24所参加中央电大“一村一”试点项目的省级电大之一,自2004年秋季开始招生,截止2012年秋季,全省已设立教学点93个,开设专业16个,累计招生30241人,毕业生13306人,现有在籍生15108人。

(一)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一村一”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

山东电大成立了以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一村一”领导小组,加强了对“一村一”的组织领导。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先后制定下发了《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关于“一村一”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山东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教学工作规范》等文件,对教学过程的管理、指导与监控打下了基础。学校共投入396万元实施改善县级电大的办学条件。从2010年开始,陆续在山东电大在线平台建立了“一村一”16个专业、100多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包,保证了“一村一”学员网上学习的需要。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培养、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学校对全省2000多人次“一村一”教学、教学管理、教务管理、网络技术人员采取集中培训和分片包市的方式进行了大规模培训。总结推广了济阳电大“四导两案”教学模式,即“导课程体系、导学习资源、导重点难点、导教学方法,教师的教案就是学生的学习方案”,适应农村成人学习者需求,得到了学员的充分肯定。积极培植兖州、邹平、微山、济阳等一大批在招生、教学、教务管理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典型。特别是济阳电大“大学生村官与村官大学生新农村建设携手共进行动”,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全国多家媒体给予报道,许多省市县电大纷纷来学习考察。2011年,山东电大向中央电大申报的课题《在农村远程教育中大学生村官作用的研究——山东聘用大学生村官辅导“一村一”学员学习机制探究》,被中央电大列为重点课题,并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组织的第五届优秀科研成果评选中获得二等奖。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将远程教育理论与“一村一”试点实际相联系,将大学生村官引入到试点工作中来,为教学点提供了师资,促进了二者的共同提高。

(二)建立教学服务支持体系,搭建电大与政府间交流平台,提升了电大社会影响力

一是坚持把学校办到农民家门口。部分教学点在乡、镇、社区设立了“一村一”学习点。章丘、莒南、济阳电大建立教学管理服务队伍,定期送教下乡,解答学员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二是注重实用技术乡土化。部分教学点把制定课程计划和当地产业发展实际相结合,增加了适合当地需要的自选课程和实用技术。如管理类《创业设计》、种植类《仙人掌的栽培与加工》等,使学员学了就能用。邹平电大为了大力发展当地的冬暖式大棚和笨猪养殖技术,增加了一定数量的专业课程,同时聘请农业、科技等部门的专家讲座。三是注重课堂教学基地化。济阳电大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载体,建成济阳徒河黑猪养殖基地、崔寨镇前街社区、仁风镇富硒西瓜、垛石镇樱桃西红柿生产基地、曲堤镇黄瓜批发市场、新市镇奶牛养殖基地等6个“村官”大学生教学实践基地和大学生“村官”创业培训基地。同时,设立大学生“村官”和“村官大学生”携手共进创业基金,鼓励他们联合创业或单独领办农业致富项目,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切实做到学以致用。目前,已有3名大学生村官和80余名“村官大学生”领办、联办致富项目72个,为1800余户农民群众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

通过加大教学服务支持体系的建设,“一村一”项目在电大和地方政府间搭建了一个平台,促进了电大与当地政府和领导间的沟通与交流,也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提升了电大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地位,有部分电大甚至一举扭转了不利的发展局面,巩固了电大的系统建设。

(三)“一村一”试点已经成为部分市县党委、政府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助推器,提升了基层干部执政能力,推动了农村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

各市、县电大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不断加强“一村一”工作的力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菏泽市委组织部、菏泽市电大2010年2月联合下发了《关于认真组织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计划”的通知》,力争用3至5年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一村一”计划,学员学费市财政承担500元,县乡财政承担1000元,有力地促进了试点工作。兖州电大作为首批试点单位,政府出资200多万元用于试点项目,成立了以兖州市委副书记任组长,市政府、组织部领导为副组长,教育、计划、科技、人事、农业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措施强而有力;项目的实施采取“三三制”,即实行“政府补贴1/3,学院减免1/3,学员个人负担1/3”的办法解决学费。济阳、博兴、微山等地县委或县委组织部专门下文推进“一村一”工作,要求各镇(街道)每个村(居)至少有一名“两委”成员及后备干部参加学习,鼓励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和农村致富能手参加学习。章丘市委组织部把“一村一”和农村党员“双提双带”培养工程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电大远程教育与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强势联合”的思路,首批102名学生全部免费学习,以后每两年招收100名,学习的专项资金来自于市管党费。

“一村一”为农村基层组织培养了大批有学历、有知识的基层干部和科技人才,提高了农村干部管理村务的能力,在解决农村土地流转、环境保护、法律纠纷等矛盾方面,政策水平和执政能力提高了,许多人也成为村里的科技致富带头人,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实施还助推了农村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在科技致富能手和村干部学员的带动下,更多的农民开始拿起书本,走进学校,农村开始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氛围。

(四)“一村一”促进了教育公平,为农民搭建成功平台,树立起人才品牌

“一村一”为留守家园的农民及教育不利人群提供了上大学学习的机会,其有针对性的专业和课程设置,给学员提供了谋生的技能和成长的台阶,改变了许多学员的人生,促进了教育公平。兖州电大首批园林花卉专业毕业生张月胜,建起了桑蚕养殖基地,年收入超过6万。学员马笋笋06年9月毕业后就来到当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工作,不到两个月时间,她就实现了从普通员工到中层管理的锐变。乡镇企业管理专业的黄珂、陈勇艰苦创业成了当地知名的企业家。在章丘市近几年各部门招考公务员中,章丘电大毕业生被录用了19人。这些优秀的毕业生被称为“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信得过”的人才,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电大毕业生已成为当地的人才“品牌”。《中国教育报》、《农民日报》、《大众日报》、《山东新闻联播》、《中国电大报》先后报道了我省电大开展“一村一”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二、山东“一村一”办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不同地区对“一村一”办学的重视程度差距较大,办学规模和水平发展不均衡

从试点开展情况来看,当地政府支持力度大的教学点,工作都很突出,如兖州电大、章丘电大、济阳电大、邹平电大、博兴电大等。但是,因缺乏宣传和对推进“一村一”项目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全省尚有49个开放教育教学点没有开设“一村一”专业,已经开设“一村一”专业的教学点中,17个连续多年没有招生,有当地政府政策资金扶持的教学点仅占全省“一村一”教学点的1/5左右。在得不到政策资金扶持的情况下,“一村一”因学费低、办学经济效益差而未被县级电大予以重视,影响了这些地方“一村一”的健康发展。

同时,与浙江、湖北、江西、内蒙等兄弟省电大相比,我省“一村一”办学的扶持政策还仅限于各市县(区)的地方党委政府,缺少省级党委政府和财政的支持。此外,校企联合助推“一村一”发展、农村科技与致富带头人的订单式培养、为特色农业量身打造的培养计划、具有本土化致富项目设计与农村管理等,也因政策、理念和资金的缺乏而有待开拓。

(二)学员在专业及教学点分布上不平衡

“一村一”各专业招生分布呈现出较大的不均衡性,2007秋(新系统)以来各专业招生比例如下图所示。管理类专业占了86%,生源绝大多数是现职乡村干部或后备干部。这种学生构成既是政策推动的直接结果,也符合现阶段农村实际情况。但着眼于今后的发展趋势,种植类、养殖类专业应该会有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而在近五年的招生中,烟草、园艺、茶叶、林业等专业人数却极少;有部分教学点累计招生不足30人。这些不平衡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试点的健康发展,给教学过程的落实、质量的提升带来一定的难度,也增加了不必要的办学成本。

(三)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规范的落实有待进一步加强

由于“一村一”涉及的专业多,农民学员文化基础较差,工学矛盾特别突出,自学能力相对偏弱,在符合农村实际的教学模式探索、专职教师的配备、教学资源的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以及对“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等相关网络资源的利用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和丰富完善。

三、对山东“一村一”办学的思考

(一)争取政府支持,整合办学资源

按照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提出的“合理建设、相互配合、资源共享、农民受惠”的原则,山东电大作为“一村一”项目实施单位可以借鉴浙江、江西、湖北、内蒙等兄弟省份的办学经验,主动与省委、省政府办公厅,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农业厅、林业厅、科技厅、省农科院、扶贫办等部门沟通,争取重视和支持,最大程度解决全省招生政策、经费保障和市县政府配套措施等问题,为“一村一”发展创造顺畅的社会环境。

(二)按需设置专业,灵活配置课程

根据社会形态发展变化,瞄准地方需求,在地方发展大格局中植入电大的服务,结合当地产业结构、农村工作重点和社会发展,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调整办学思路,保持课程配置与教学内容的先进性、适用性和有效性。比如:省内横向可与日照联合推进茶叶种植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临沂、潍坊联合推进烟草种植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沿海地区联合推进海洋渔业及养殖专业人才的培养;地区内也可联合推进农林牧渔特色生态及惠农专业的人才培养;纵向可与林业厅、畜牧管理局等联合推进林业技术、畜牧兽医专业的人才培养等。

(三)广泛引进人才,挖掘师资潜能

打破电大原有师资框架,面向全省电大系统、各高校特别是涉农类高校、涉农各机关部门及农业科研机构、农业推广机构、大型涉农企业招聘兼职专业人才,广泛使用、借鉴符合“一村一”教学需要的各类成熟科研成果和教学资源,协同制作具有我省特色、方便学生学习掌握和推广的自建教学资源,实现“一村一”师资和教学资源的开放性配置,保证教学过程落实,真正让农民学有所需、学有所成、学以致用。

“一村一”是电大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四个面向”(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企业、面向边远 地区)办学方向,主动服务新农村建设、为“三农”服务的重要“抓手”;是探索并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进一步增强远程教育开放性、适应性、多样性的教改“特区”;是着眼于今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升系统办学综合实力,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是电大尤其是基层电大在教育体制改革进程中争取更多支持,在为“三农”服务的同时扩大自身发展空间、挖掘新的生源潜力、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效益的重要“契机”[2]。充分认识“一村一”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进一步推进山东省“一村一”办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1]吴启迪:在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83/200402/2283.html.

[2]严冰.关于继续推进“一村一”试点工作的几个问题[DB/OL].http://www.crtvu.edu.cn/ddsx/file.php?id=3703.

猜你喜欢

一村教学点村官
唱村官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一村一品”助农增收
规范农村教学点办园行为的实践与探索
“95后”女村官的乡村振兴梦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让优秀“村官”有奔头
耶鲁高材生的“村官”之路
一村三英烈
虚惊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