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药物研究*

2013-11-30刘金民

中国中医急症 2013年12期
关键词:主方补益葛根

王 烁 刘金民

(1.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北京 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 100078)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BIV)是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该病虽然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但有明确的脑血管病因,与广义的中医学“眩晕”有所区别,是单独的疾病。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特点给广大患者带来了极大痛苦,已成为临床干预的重要课题。大量临床报道证实了中医治疗VBIV对缓解眩晕症状及改善伴发症状有良好疗效,但尚缺乏统一标准及规范化的研究。本研究依据循证医学原理,对近16年以中药汤剂治疗VBIV的现代文献进行研究,总结VBIV常见治疗药物,以期为VBIV的中医治疗提供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电子检索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年限均为1994年1月至2010年12月。取其中可获得全文者进行统计分析。总结VBIV的治疗方剂及药物频次。

1.2 检索策略 以主题=“椎基底动脉”OR “椎-基底动脉”OR“后循环”AND“眩晕”进行初次检索,以主题=“中医”OR“中药”OR“中西医”OR“中医药”进行二次检索。将入选的文献下载,无全文者不计入统计。

1.3 文献选择标准 以“中药汤剂”对VBIV(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进行治疗的文献。如有两种及以上不同治疗方法(如针刺+中药汤剂)者,只要含有汤剂便计入统计。

1.4 文献筛除标准 一次筛除:综述、颈性(型)眩晕及颈椎病相关文献、专家经验、动物实验、个案报道、病例分析。内容上经确认属于一稿多投的文献,取时间在前的1篇;经确认明显属于抄袭的文献,予以筛除。二次筛除:治疗方法中不包含汤剂的文献。即单纯以口服中成药、中药注射剂、中药喷雾剂、离子导入、针刺、灸法、砭石及其他外治法治疗VBIV(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文献,予以筛除。

1.5 研究方法 对入选文献中的主方和加减用药分别建立数据库,进行频次和频率统计。按功用分类药物(以第 6 版《中药学》[1]分类方法为基准),探讨现代医家防治VBIV的用药规律,为建立中医药学防治VBIV的诊疗方案进行指导。同时选取高频药物建立高频药物子库,尝试从中提取治疗VBIV的有效处方。主方药物统计:对无加减变化的方剂,全方录入;对含有药物加减的方剂,只统计其主方部分的用药。含用药加减的药物统计:对无加减变化的方剂,全方录入;对含有药物加减的方剂,其加减部分出现一次计一次,多次出现重复计算。高频药物选取标准:以累积频率超过50%的药物组成高频药物子库,不同药物按频次高低依次排序,药物出现频次相同的全部收入。

1.6 数据管理 用Excel 2007对所有数据进行录入、统计和分析。

2 结 果

本次现代文献研究共得符合要求的文献291篇。

2.1 主方药物统计 经统计学处理,符合条件的文献291篇中,收集中药主方213首,药味182味,药物总频次3411味次。分析用药频次和频率分布情况如表1~表3。

按药物类别统计。补益药包括当归、黄芪、白术、甘草;活血化瘀药包括川芎、丹参、红花;平肝息风药为天麻;解表药为葛根;止咳化痰平喘药为半夏;利水渗湿药为茯苓;清热药为赤芍。近16年治疗VBIV中药汤剂中,主方所用药物总频次为3411味次,其中补益药为第1位,提示补益虚损是当代医家防治VBIV的主导思想。补益药中补气药居第1位,补血药第2位,二者与补阴药合计为补益药总味次的93.25%,提示在使用补益法治疗VBIV时,当代医家以益气养血和滋阴生津为主。活血祛瘀药居于非补益各类药物之首位,其次为平肝息风药。结果显示现代中医认为气、血、阴不足,瘀血阻络和肝风内动是VBIV的基本病机,并由此着手进行治疗。止咳化痰平喘药位居第5,主要为化痰药(半夏),表明当代医家重视从痰论治VBIV。利水渗湿药和清热药分列第6~7位,可以认为益气养血、滋阴息风、化瘀祛痰是现代医家治疗VBIV的主导思想。

只统计主方的情况下,所有高频药物总频次为1720味次,占全部药物总频次的50.43%。按统计学析方原则,若将高频药物中累积频率超过50%的药物味次累积相加,则其频次达985味次,占高频药物总频次的57.27%,为高频药物中的主要用药,合为一剂,则其方药组成为川芎、天麻、葛根、当归、黄芪、白术。此方功能祛风化痰、清热活血、益气养血,紧扣VBIV气血阴亏虚为本,痰浊瘀血为标的病机。

表1 VBIV主方药物分析

表2 VBIV主方补益药物构成

表3 VBIV主方高频药物统计

表3 VBIV总体高频药物统计

2.2 含加减的药物统计 经统计学处理,入选文献中,含加减的处方162首,药味243味,药物总频次4917味次。分析用药频次和频率分布情况如表4~表6。

表4 VBIV总体药物分析

表5 VBIV总体补益药物构成

按药物类别统计如下。补益药包括当归、黄芪、白术、党参、甘草。活血化瘀药包括川芎、丹参、红花、桃仁。平肝息风药包括天麻、钩藤。解表药为葛根。止咳化痰平喘药为半夏。利水渗湿药包括茯苓、泽泻。清热药为赤芍。理气药为陈皮。此种统计方法与主方药物统计相比,高频药物变化不大,但种类都有所增加。前6位依然是补益药、活血化瘀药、平肝息风药、解表药、止咳化痰平喘药、利水渗湿药。此6种药物累积频率84.79%。补益药中,依然以补气药最多见,其次为补血药和补阴药,此3种药物累积频率达到补益药总体的91.36%,补阳药的种类较多,而各种类频次均偏少,可见其在VBIV中的应用尚未形成一定的规律。

高频药物方面,所有高频药物总频次为2473味次,占全部药物总频次的50.29%。,将高频药物中累积频率超过50%的药物味次累积相加,共1340味次,占高频药物总频次的54.19%,将这些主要用药组合的方药组成为川芎、半夏、天麻、葛根、当归、黄芪、白术。与主方主要高频用药组成的方剂相比,增加了化痰药半夏。结合证候调查可以看出,VBIV虽以虚为本,但挟痰者多,故较多医家在加减用药时添加半夏以燥湿化痰。

3 讨 论

本次文献调查了近16年治疗VBIV的汤剂中使用的药物。结果可见,现代医家治疗VBIV的主要药物为川芎、天麻、葛根、当归、黄芪、白术。半夏是最常添加的药物。从整体上看,高频药物的主要用药组成的方剂可以分解为两部分,一组为川芎、半夏、天麻、葛根的组合,祛风化痰、清热平肝、行气活血,其主要功效在祛邪;另一部分则以黄芪、白术、当归为主益气养血,主要功效在于扶正补虚。笔者及认为由高频药物所组成的上述药物组方,或可作为临床论治VBIV的基本方。将该方分解可发现,此方大体由两剂经方加减而成,即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和四物汤(川芎、当归)再加葛根、黄芪而成。半夏白术天麻汤是治风化痰的代表方剂,专治风痰上扰证。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息风,而止头眩,两者合用,为治风痰眩晕头痛之最著名配伍。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云“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即是此意。白术健脾祛湿,能治生痰之源,也是治疗眩晕的要药,仲景治疗痰饮眩晕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即是白术。上药相合,既可平肝息风化痰,又可健脾除湿和中。四物汤出自唐·蔺道人之《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为补血和血之良剂,本方只取当归、川芎。当归“补五脏”,“治头疾,和血补血”,《药鉴》中对其作用有“大益于血家,诸血证皆用之……与白术、白芍同用,则能滋阴补肾;与川芎同用,则能上行头角,治血虚头风;入于白芍,则生肝血以养心血”的描述。川芎为血中气药,拥有活血祛风止痛功效。《日华子本草》云其“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补五劳,调众脉”。《本草从新》曰其“乃血中之气药,升清阳而开诸郁,润肝燥而补肝虚,搜风散瘀,止痛调经,治风湿在头,风木为病”。《本草汇言》:“散寒湿,去风气,明目疾,解头风,除胁痛”。两药相合,血虚者可收补血之功,血滞者可奏行血之效。黄芪功专补气升阳固表,《神农本草经》曰“主大风巅疾,补虚”。《日华子本草》谓其可“治头风”。《本草纲目》谓其可“治风虚眩晕”。《医学衷中参西录》谓“主大风者,以其与发表药同用,能祛外风;与养阴清热药同用,更能熄内风也”。与上方中之当归相伍而有《内外伤辨惑论》之当归补血汤之意,可补气生血,治血虚清窍失养所造成的眩晕。葛根为疏散风热药,甘、辛、凉。归脾、胃经,其性清扬升散,具有发汗解表,解肌退热之功,自古以来就是治疗眩晕的常见药物,尤其在唐宋时期多用。唐《备急千金要方》天雄散“治头目眩晕屋转旋倒方”中即有葛根。全部高频药物相伍,可收益气养血、定风化痰、活血祛瘀之功效,可谓多方兼顾、标本同治,正合现代医家治疗VBIV之主旨。若临床予以合理的辨证加减、调整用量,应可获取较好的疗效。

虽然近现代VBIV研究中未强调外风病邪致病的病机,仅计算主方的药物统计中,解表药却在中居第4位甚至高于化痰药。其原因或许是因为VBIV最常见症状之一是颈项强硬。而治疗颈项强硬最常用的药物是葛根,葛根的使用频次为160味次,占整个解表药味次1/2以上,葛根为疏散风热药,甘、辛、凉。归脾、胃经,其性清扬升散,具有发汗解表,解肌退热之功,尤其长于缓解外邪郁阻、经气不利,筋脉失养导致的项背强痛,又有止呕作用,如《神农本草经》云葛根“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唐《备急千金要方》天雄散“治头目眩晕屋转旋倒方”中即有葛根。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葛根有扩血管作用,可以降低血压。这可能都是医家选择葛根的原因。葛根对此病有效,及其他解表药的大量应用,或许都提示外感因素在VBIV发病中有一定的影响,但未引起现代医家的广泛注意。

[1]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主方补益葛根
部分补益类中药多糖成分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药食两用话葛根
陕北秧歌闹起来
颈椎病良方葛根汤
药中补益绵黄芪(下)
药中补益绵黄芪(上)
麻黄汤证与伤寒的对比研究
Self-Consistent Sources Extensions of Modified Differential-Difference KP Equation∗
通治方、专方及主方内涵探析
葛根煨制前后的止泻作用及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