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英语专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融合观

2013-11-29高璐夷储常胜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3年11期
关键词:师范通识英语专业

高璐夷,储常胜

(淮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师范英语专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融合观

高璐夷,储常胜

(淮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明确了我国培养高素质教师的标准。未来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优秀的教学能力,还需掌握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这些都要求在英语专业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英语基础与英语教学能力的提升,同时要强化通识知识的获取。

专业教育; 通识教育; 融合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我国的教育理念和模式经历巨大改变。改革初期,我国高等教育多为精英教育,教育理念也以专业教育为主。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高等教育培养有了更加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开始走向科学化、法制化的发展道路。1995年颁布的《教育法》和1998第一部高教法规《高等教育法》保证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方向,高等教育模式最终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2011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出台标志着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教育理念的改变必然带来培养方式的变换,英语师范生的培养必须改革旧观念、旧模式,体现“以人为本”的新思路,在培养方式上实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贯通,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专业性的要求。

一 新时期的师范英语专业教育观

进入新世纪,我国教育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我国中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指导性和纲领性文件《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01)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03)提出英语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方向。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进行“创造性思维”、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英语师范生传统培养方式已不能适应新课标要求,培养方式必须与时俱进。英语师范生的培养既要注重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还必须注重学科教学知识(PCK) CShulman,1987)和能力(邹为诚,2009)。除此以外,英语专业师范生还应具有隐性知识,跨学科知识,多元文化知识等多重知识。

西方对于教师应该具有的知识的研究经历了五大阶段,从早期的传统“学科知识”,“二元知识”,PCK,到近年来提出的建构中的PCKg,以及最近的多元整合,教师教学理念和方法经历重大变革。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舒尔曼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权威代表,他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

对教师知识的认知决定了英语专业师范生的培养方式与重点。国内学者也注意到教师教学理念的诸多转向,他们大多认同教师应主要具备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从中西学者对教学的探讨看来,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英语基础知识,英语教学知识与教学理论与知识的结合。近年,学者们也愈加认识到通识知识对英语教师教学知识的重要性。通识知识是广博的概念,既包含人文又涵盖自然科学等多门学科,但对英语师范专业学生来说,他们获取的通识知识主要表现在一般文化知识(General Culture Knowledge),指除学科知识之外的普通文化知识,如历史、文学、地理知识等,是教师人文素养的体现。丰富的通识知识体现教师的个人魅力,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这几种知识结构不是彼此孤立、相互矛盾的关系,他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许多学科和领域互为补充,相互影响,如图示:

图1

从我国目前师范专业的建设来看,大多师范院校重视本体性以及条件性知识,但在实践性以及通识知识领域覆盖不足。在新时期多元文化的大环境中,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引下,在英语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应将通识知识放在更重要的地位上。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概念类似中国先秦时代的六艺思想,在西方可追溯到古希腊的博雅教育。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帕卡德(A.S.parkard)教授首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欧美许多专家学者提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具有跨学科知识,并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学生。现代开设通识教育的代表国家就是美国。自90年代后期,中国教育界也逐步认识到通识教育对高等教育的重要作用。通识教育是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方式。在中国,通识教育包括博雅教育,素质教育,爱国主义,人才教育,以及传统文化教育。中国通识教育既有中国特色,又面向世界。2001年 通过的《文化多样性宣言》(UNESCO)正式宣告了文化多元并存的格局已基本形成。这就要求新时代的大学生能够在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中认同本民族文化,清醒地认识和理解西方文化价值体系。所以,英语教学内容选择要体现出承认多样性、差异性的多元文化教育观。作为一种文化存在,英语教学理应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不断更新,所以英语教学目标不能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上,更要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养。英语是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工具,英语师范生的培养也要充分考虑这一要素,在课程设置中体现跨文化、跨学科。

二 “师范性”理性回归

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优秀的教师,而教师素质的提升依赖知识的增长。在教师的 “专业知识群”中,PCK起到统领作用。80年代中期舒尔曼提出了的PCK 包括“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 PCK横跨知识、态度与技能三方面,是“融学科知识、运用能力、教学能力为一体的能力”(吴一安,2005)。在英语师范生的培养方案中,必须着重体现其“师范性”。但是,对师范性的理解有时会走入误区。对此,我们需要厘清几个概念。

1.强调“师范特色”不等于“教学中心主义”。

过度强调“师范教育”是教育视野上的功利主义,是对国家发展规划中“高素质”教师的误读。英语师范生的培养方式应在“量化”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更多体现“兼容性”与“开放性”。在开设学校公选课中,“抓大放小”,把握宏观方向,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教师主体性,争取实现师范教育中“教师,文本,师范生”一体的视域融合。在考核方式上,更加灵活机动,鼓励创造性思维,寻求最具实践性的考核方式,探索最优学习效果。

2.多元视域下的通识教育不是偏科教育,更不仅是“文科教育”或是“人文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是有意或无意地将通识教育等同于人文教育,通识课程往往就是几门选修课程,如中外文学鉴赏、历史文艺、音乐美术等。通识教育实指“全人教育”,孤立开设课程其实是对通识理念的误读,通识课程应该体现出连贯的课程体系,真正起到辅助专业教育,实现培养具有道德情操、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的目的。

3.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不是矛盾对立体。

专业教育具有专业性、职业性、整体性的特点,而通识教育具有非专业性、非职业性、非功利性的特点,两者不能对立起来。两者之间当然存在重心,大学教育的重心在专业,其课程体系都是围绕这一目标而设置的,但通识课程也并非孤立无依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提高教育质量即全面提高教师素养,而教师素养的提升不仅表现在学科教学能力的增强,同时也体现在教师“通识”知识的提升。

三 实现师范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有机融合

通识教育理念的基础是“人”,它也是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专业教育的出发点在于知识、学科。我国的大学教育从理念上就缺乏通识教育产生的基础,因此需要转变观念,实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合理对接。我国现有的专业教育往往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在意识深处还没有将学生看作教育的主体,学生被动学习,所以应该转变教育模式。近年来,我国大学的课程改革方向也受到西方,主要是美国教育模式的影响,逐步减少专业课程的设置,加大选修课程和通识课程,但课程设置较为孤立,缺乏整体观与大局观。

1.英语师范专业课程设置。

目前,我国英语师范课程体系主要由国家课程,学校课程和学院课程共同构成。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见下表:

表1 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课程设置

从英语师范专业的课程安排来看,通识课程所占仅为4.8%,在课程安排上是远远不足的,而且科目安排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和统一性,科目间缺乏纵向与横向之间的联系。但上表所列出的通识课程是狭义上的通识教育,广义的通识概念往往覆盖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的许多科目。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不是割裂与分离的,专业教育必修与选修的诸多课程同样也隶属通识教育的范畴,如在师范专业高年级阶段开设的所有英美文学类课程,《美英国家概况》,《美英报刊文章选读》等。总体看来,英语师范专业课程设置注重专业,通识课程安排也多为人文学科领域和英语相关专业,设置往往将中西文化分离开来,不能较好地适应新时期英语教育的多元文化观。笔者以为,在本专业通识课程的设置上,应该强化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观念,并与西方文化与哲学比较研究,帮助英语专业师范生从文化的根源了解中西的差异,促进文化融合。通识课程应从宏观视野指导专业教育的学习,专业教育是提升教学基本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工具,但其也只是教育过程中的侧面,其追求个体能力和职业发展的诉求也正是通识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2.两者融合后的培养目标。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强调,今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其中重点之一就是加强教师养成教育,培养未来教师和教育家,确保课程改革各项政策目标落实到位。《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也明确了教师的入职标准,确立了“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三大原则。这些都要求师范生的培养方式也应随之调整,英语师范生要成为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只有师范生自己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才能在日后的教育中实现“学生主体”模式。强化专业是教学中心,重视通识也是为了服务于专业要求,培养适应新世纪人才发展要求的优秀教师。

(1)培养通才,力争实现“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育模式,促进师范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开阔他们的思维空间。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共融共生,虽有矛盾性的一面,更多的却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通识教育的目的是扩大学生知识面,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合二为一,实现文理渗透。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通识教育摒除了专业教育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的缺陷,从大局着眼,弘扬人文主义与科学精神。

(2)重视英语专业师范生实践能力、反思意识的培养。在对英语专业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实践能力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师范生的实践机会与时间严重不足。实践是教学的前提,教学反思则是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胡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借助逻辑推理的技能和仔细推敲的判断以及支持反思的态度进行的批判性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推动了教师知识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英语专业师范生教育科研意识与道德素质的培养。教师的生命力来自教育科研。“终身学习”即要求教师钻研业务,勤于科研。现代教师必须具备教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科研是教师提高业务素养的要素,德育教育则贯穿教师教育的始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坚持德育为先,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 结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教师的培养模式也由以往的注重“数量”而转向注重“质量”。 21世纪的教育是育人的教育,受教育者若要不断发展个人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就要兼顾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结合。只有教育者真正做到合二为一,才能最优地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和我国特色的优秀英语教师。

[1]Shulman,L.S.Those Who Understand: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 [J]. 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6,15(2).1-12.

[2]Shulman,L.S..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1987,57(1).1-22.

[3]胡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9卷)[M].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

[4]吴一安.中国高校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5]邹为诚.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外语教师的职前教育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1),2009.

ClassNo.:H319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OntheIntegrationofGeneralEducationandMajorEducationforEnglishTeachingMajor

Gao Luyi,Chu Changsheng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Anhui 235000,China)

“Outline of China’s National Plan for Medium and Long-Term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2010-2020)” in 2010 pointed out the educational objective that our country is to achieve in ten years. To further the spirit, another two documents-“The Education Ministry’s View on further the reform of Teachers’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The criteria for Teachers’ Education Curriculum” clarify the nation’s criteria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fied teachers. All these point to the fact that in the cultivation of English Teaching Major students, the acquisi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is of the same importance as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teaching abilities.

major education;gener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高璐夷,硕士,讲师,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

储常胜,硕士,讲师,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淮北师大校项目“批评性语篇分析在英语报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672-6758(2013)11-0076-3

H319

A

猜你喜欢

师范通识英语专业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