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区汉语文教师应扮演的角色
2013-11-28普罗
普罗
【摘 要】语文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因此,学生只学习教材的知识是不够的,作为汉语文教师,还必须做好广泛进行汉语对话,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工作。发展课外阅读,开括阅读视野,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整天围着课本转,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环境,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走向课外学习。
【关键词】语文教材 少数民族
在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文是学生的第二语言,尤其在西藏农村,大多数孩子是在上了小学后才接融汉语文的,因此,汉语文的提高,直接影响其他学科的提高与进步。而对于汉语文教师来说如何打好学生的汉语文基础,是一项较复杂且困难的工作。另外,汉语本身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汉语文教学的一大特点学科的综合性与人文性,综合性要求汉语文教师自身知识面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才能在讲台上游刃有余、充分发挥;而人文性更是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它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更注重学生的接受能力。因此,在农牧区,针对农牧民学生,汉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广泛的知识面,还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应当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灵活变通教材,例举农牧区常见的事物讲解课文内容,甚至要有身体语言活跃课堂,把讲台当做戏台,演好自己的角色,提高戏台的质量。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 汉语文教师是一个演员兼翻译
在内地,汉语文授课中,不存在语言障碍,而在西藏农牧区,大量的书面语和生词是学生从未接融过的。他们对这些词的理解是非常困难的。有些字、词他们能认得,也能写出来。却不知道它的表义与引申义。这就需要汉语文教师对他们详细地解释。而在讲解这些词语时,汉语文教师就应像个演员,要用生动的、学生熟悉的事物做例举。同时,要附加许多动作,用身体语言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力。当然,如果有双语条件的教师,最好应用双语教学。因此,从这个方面来说,在西藏农牧区,汉语文教师就是一个演员、一个翻译。
二 汉语文教师是学生交流的对象
第一,培养阅读兴趣,给学生充分的阅读自由。由于个体差异,个人爱好不相同,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健康的阅读爱好,并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
第二,在课外,鼓励学生用汉语文进行对话,教师自己首先要充当学生汉语交流的对象。
三 汉语文教师是学生的“楷模”
汉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其人文精神的渗透,人文精神的传输重要熏陶、感染而非强行说教,汉语文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培养自身的人文精神,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也才能成为学生的“楷模”。首先,情感丰富而真诚。可以说,语言教学是情感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感动学生,首先要感动自己,这是教师与作者之间情感交流。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就是学生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把这种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其次,教师的语言应该有感染力,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口语语言、肢体语言)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才能培养出“发现美的眼睛”。再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最后,汉语文教师要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染美、创造美。
四 汉语文教师是一名创造者
所谓“创造者”,是指在创新教育上,教师首先应该更新自己的观念,打破传统教育中大教师处于学生之上,教师就是真理的想法与做法。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创新,不断培养学生的怀疑、批判精神。要超越自我,敢于让学生向自己挑战。因此,教师就应该为学生带好头,做好示范,要多为学生营造创新的意境—热爱学生、解放学生。同时,在教学中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的想法。出题时多出主观性题,评价时少些标准答案,尊重个体差异,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就会得到体现,学生才敢想、敢做、敢创新。
总之,随着汉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不论是农牧区还是城市里,也不论汉语文教师份演什么角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汉语文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对话能力、创新能力)才是我们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