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V相关慢性肝衰竭患者白介素-17及白介素-6检测分析*
2013-11-28周双男王立福杨慧银
周双男 张 宁 李 筠△ 王立福 杨慧银
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移植内科 (北京,100039) 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
HBV-CLF是指在CHB或乙型肝炎肝硬化基础上发生肝细胞大块或亚大块坏死,常合并有多重并发症,往往病情危重,预后凶险[1]。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原发性损伤,包括免疫病理反应和HBV本身的作用,而HBV本身对于肝细胞并没有严重的损伤作用;二是继发性损伤,即细胞因子等炎症介质对肝脏的致伤效应。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叠加,则导致大量肝细胞坏死和肝功能衰竭,对于慢性HBV感染诱发的肝功能衰竭,继发性损伤所起的作用可能更大[2]。因此,本研究对在HBVCLF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IL-17及IL-6进行检测分析,探讨其表达及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2009年5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HBV-CLF患者共34例 (HBV-CLF组),其中男26例,女8例,年龄 (43.06±11.44)岁;同时选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6例 (CHB组)作为对照,其中男21例,女5例,年龄 (36.76±12.03)岁。诊断分别符合2006年《肝衰竭诊疗指南》[1]及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3]。HBV-CLF组患者随访其24周预后情况。
1.2 方法 所有病例于入院后采集空腹静脉血标本,经高速离心后取上清液于-60℃超低温冰箱内保存待检。细胞因子IL-17及IL-6检测采用流式液相多重蛋白定量技术 (BD CBA技术),试剂盒购于美国BD公司,按说明书进行操作,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不同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间IL-17及IL-6水平比较 经比较,HBV-CLF组患者IL-17及IL-6水平明显高于CH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IL-17、IL-6水平比较 ()
表1 两组患者IL-17、IL-6水平比较 ()
2.2 HBV-CLF患者不同预后组间IL-17及IL-6水平比较 随访HBV-CLF组患者24周预后情况,其中死亡12例,存活22例。经组间比较,死亡组患者IL-17水平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间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HBV-CLF患者不同预后组间IL-17、IL-6水平比较()
表2 HBV-CLF患者不同预后组间IL-17、IL-6水平比较()
3 讨论
HBV-CLF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其中有许多细胞因子参与,这些细胞因子产生或其受体表达异常,无论是亢进还是缺乏,都会导致病理性改变,因此探讨疾病过程中这些细胞因子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辅助T淋巴细胞 (Th)在机体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辅助作用,根据其分泌的细胞因子谱Th细胞可以分为Th1和Th2两个主要亚型。Th1分泌 IL-2、TNF-α、IFN-γ等细胞因子,介导细胞免疫;Th2细胞主要分泌IL-4、IL-6、IL-10等细胞因子,介导体液免疫。IL-6是细胞因子的核心组成成员,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合成。肝病患者存在内毒素血症激发了单核细胞产生大量IL-6,从而导致肝细胞在感染的基础上发生大量坏死,导致重型肝炎的发生[4]。此外,一类在分化、生物学作用等方面都不同于Th1和Th2的Th细胞于近年来被发现,它以分泌IL-17为主要特征,被命名为Th17。IL-17能够调控粒细胞的生成,阻断细胞外病原体的入侵,同时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关系密切。IL-17在局部组织炎症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诱导细胞释放前炎症因子及动员中性粒细胞的细胞因子而发挥作用。IL-17还能刺激细胞因子IL-6、TNF-α、IL-1β的表达,因此IL-17在HBV感染过程中能够促进肝脏炎症反应。其导致的过强免疫进程可能导致肝功能衰竭[5,6]。本研究结果显示:HBV-CLF患者IL-17和IL-6水平明显高于CHB患者,可推断IL-17及IL-6在肝衰竭发病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与目前的相关研究结论相符合[7~10]。
通过HBV-CLF患者不同预后组间比较,死亡组患者初始IL-17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提示IL-17水平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对判断患者病情有所帮助;而初始IL-6水平两组间未见明显差异,说明IL-6水平作为判断预后指标尚不合适。但如果能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并加入动态观察相关指标可能会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综上所述,HBV-CLF患者存在免疫紊乱,其发病过程中有包括IL-17和IL-6在内的多种细胞因子参与。IL-17和IL-6水平能够反映肝脏炎症程度,可能共同参与肝衰竭的发病,其中IL-17水平与患者预后有一定相关性,对预测患者预后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1]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肝衰竭诊疗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9):643-646.
[2]郭晓东,熊璐,李小溪,等.干扰素γ和白介素10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的变化 [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9):1697-1699.
[3]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1):56-62.
[4]翁秀妹,陈刚,马小红,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7、IL-6水平研究[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0,24(1):42-44.
[5]SA SM,VALDEZ PA,WU J,et al.The effects of IL-20 subfamily cytokines on reconstituted human epidermis suggest potential roles in cutaneous innate defense and pathogenic adaptive immunity in psoriasis[J].J Immunol,2007,178(4):2229-2240.
[6]宋春辉,杨斌,陈黎明,等.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过程中血清白细胞介素17及白细胞介素22变化的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0,19(11):1047-1049.
[7]李晨,王慧芬,万谟彬.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体内细胞因子表达及动态变化的研究[J].传染病信息,2011,24(3):151-155.
[8]甄沛林,邓洪.血清中IL-6和IL-10变化与慢性乙肝急性发作导致肝衰竭的关系 [J].热带医学杂志,2010,10(7):842-844.
[9]徐燕,杜文军,秦来英,等.白细胞介素17在乙肝肝纤维化中的表达及意义 [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9,25(2):133-135.
[10]陈川英,程全红,涂相林,等.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细胞因子水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9,12(4):279-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