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脾化湿祛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残留黄疸的临床研究*

2013-11-28齐艳艳张盛杰陈建杰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3年5期
关键词:黄疸肝炎胆红素

齐艳艳 张盛杰 陈建杰

上海市浦东新区传染病医院肝科二病区 (上海,201299)

病毒性肝炎所致的残留黄疸[1],临床习称小黄疸,医学上称为“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其特点是肝炎患者恢复阶段或病情平稳期出现持久不退的轻度胆红素升高现象,一般在17.1~34.2μmol/L,极少数超过85.5μmol/L,通常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2];患者一般情况良好,自觉症状可有乏力,肝区不适或隐痛、食欲减退、腹胀、失眠等。长期胆红素的升高可加重肝脏的负担、损伤肝脏功能、加快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发展进程,同时对人体的各器官系统造成一定损害、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成为临床治疗难题之一。为此,笔者运用自拟健脾化湿祛瘀汤剂联合胆维他治疗31例慢性乙型肝炎残留黄疸患者,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0月至2013年1月在本院门诊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残留黄疸患者63例,诊断均符合2005年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3]并伴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4],6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其中男23例,女8例;平均年龄 (44.68±10.27)岁,最大63岁,最小20岁;平均病程 (12.04±6.85)年,最长30年,最短4年;平均TBil水平 (35.66±7.85)μmol/L。对照组32例,其中男26例,女6例;平均年龄(47.00±8.03)岁、最大63岁,最小33岁;平均病程 (11.68±6.92)年,最长30年,最短3年;平均TBil水平 (32.44±9.04)μmol/L。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参照文献[3,4]。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口服胆维他片,1粒/次、3次/d;治疗组患者在口服胆维他的基础上,加服健脾化湿祛瘀的中药汤剂 (党参、炙黄芪、白术、茵陈、丹参、葛根各12g,金钱草15g,生大黄、红花各6g,桃仁9g)等组成。浓煎,由浦东养和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统一加工置备),100ml/次,2次/d。均治疗6个月,随访3个月。

1.4 观察项目 治疗前、治疗期间每2个月及随访3个月各检查一次肝功能并填写症候积分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 TBil、DBil、ALT、AST、GGT、ALP等及临床症候 (尿目黄染、乏力、胁痛等)积分的变化情况。

1.5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2002年版的“中药新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及《中医内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制定。以TBil<21μmol/L为正常标准:显效:TBil恢复正常,症状积分减少70%以上,且稳定3个月以上。有效:TBil及临床症状积分均减少30%,且稳定3个月以上。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1.6 统计学方法 各次就诊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Excel和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同组治疗前后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两组治疗前后的变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时肝功能变化情况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时临床症候积分情况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时症状积分比较 ()

表2 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时症状积分比较 ()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时总有效率比较 (n,%)

2.4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1例患者因服用中药后胃部不适感较严重而自行停药终止观察,对照组有2例患者因经济及服药不便而终止观察。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残留黄疸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肝细胞功能紊乱,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运输和排泄障碍;或肝炎后肝细胞微粒体内的滑面内质网中的尿嘧啶核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降低,致使非结合胆红素转化为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下降,同时随着慢性肝炎病情发展,肝内小胆管、毛细胆管因为炎症而发生结构改变,造成胆汁排泄不畅,胆汁在肝内郁积[6],高胆红素血症持续不退,一方面加重肝脏的负担、损伤肝脏功能、加快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对人体的各器官系统也造成一定损害、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成为临床治疗难题之一。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于“黄疸”范畴。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见解,如《金匮要略·黄疸病》指出: “黄疸所得,从湿得之。”《医学心语·伤寒兼证》曰:“气血不行则发黄”,“阳黄之症,湿从热化,淤热在里,胆热溢泄所致。”现代中医医家通过临床实践,对本病也有专门精辟的论述。关幼波认为黄疸主因湿热蕴于血分,病在百脉,所谓“淤热发黄”、“淤血发黄”,说明血分受病,主张“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治以凉血活血或温通血脉之法。汪承柏分析此病与肝脏病理之间的关系,提出血瘀血热是本病基本的病因病机,此即所谓“瘀热在里,身必发黄”[7]。

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认识到本病是以正虚湿邪留恋不退为主要矛盾,再加肝炎急性期过用清利药物,攻伐太过,损伤正气,正虚邪恋导致残留黄疸难以消退,临床上既有气血瘀阻等邪实的表现,又有脾失运化等正虚的征象,治疗当攻补兼施。

现代药理研究,茵陈[8]、金钱草、大黄等具有保肝利胆作用;丹参[9]、桃仁、红花、赤芍、葛根等具有改善血液循环、抗氧化、抗自由基、抗肝纤维化作用;黄芪、党参、白术等健脾药物能提高免疫功能,诱发内源性干扰素,还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增强吞噬作用,发挥机体防御能力,通过调节蛋白质和能量代谢,增强机体代谢功能,对改善肝细胞功能起到一定作用。

本研究结果提示,健脾化湿祛瘀法联合胆维他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所致的残留黄疸具有积极的疗效,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4-329.

[2]BOGMOLOV BP.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diseases associated with jaundice [J].Khirurgiia(Mosk),2005,(9):5-7.

[3]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指南[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5,23(6):881-891.

[4]黄泳齐主编.肝病与全身性疾病[M].北京: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274.

[5]郑筱萸主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43-151.

[6]焦克德,吴惠娟.生脉注射液治疗肝炎后残留黄疸10例 [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3):91.

[7]卢卫强.慢性肝炎残余黄疸的辨治思路 [J].中医药信息,2006,23(4):48-49.

[8]魏建华,刘学敏.茵陈的现代药理研究 [J].基础医学论坛,2009,13(8):743-744.

[9]李菁.丹参素对实验性肝细胞损伤的防护作用 [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6,6(3):30.

猜你喜欢

黄疸肝炎胆红素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世界肝炎日》
鲁晓岚:黄疸
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值与血清总胆红素值的对比
总胆红素偏高,需警惕肝脏疾病
怎样看待升高的胆红素
向你普及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
世界肝炎日
世界肝炎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