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卫校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与策略分析
2013-11-27李锋
李 锋
(酒泉卫生学校,甘肃 酒泉 735000)
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领导者,担负着全面教育、管理、指导学生的职责,在学生德育、班级建设、学习管理、养成教育、生活指导、指令落实、沟通协商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班主任工作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评价存在标准不一的问题,有些学校甚至将班主任工作考核直接与学生量化考核结果挂钩,抹杀了班级差异性和学生、班主任的个体差异性,严重挫伤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也束缚了班主任工作的创造性。因此,构建中职卫校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1 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的制约因素
班主任工作的对象是个性千差万别的学生,不能拿“一把尺子”进行衡量。同时,班主任作为现实中的个体,因受教育背景、成长经历、认知水平、兴趣爱好、教育理念、能力方法等各方面因素制约,本身存在多样性和差异性,因此,构建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合理。
1.1 班主任个体差异性的客观存在
中职卫校从事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大致有两种教育背景:一种是有师范教育背景的非医学类教师,另一种是无师范教育背景的医学类教师。前者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基础,能从实践中总结、把握学生存在的行为、心理、品质特征,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施教;后者缺乏相关教育理论知识,在班级管理中常凭借个人经验或社会共识来要求学生,缺少必要的理论支持,两者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1.2 班级差异性的客观存在
班级间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如中职卫校中有男生的班级与无男生的班级在管理难度上就存在极大的差异性,而即使同样是女生班,在管理上也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决定了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制定和实施无差别的班主任考核评价体系,势必会影响到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
1.3 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客观存在
学生因年龄、受教育程度、自我管理能力、性别、城乡背景、学习态度、是否为单亲家庭等方面的不同存在差异性,而由这些差异性形成的一个班级入校时的初始状态就构成了“班级基因”[1],它会对班级管理难度和管理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学生个体差异性越大,班级不利因素越多,管理难度就会越大,班主任的付出也会越多。因此,在考核评价班主任的工作时,应更加充分地考虑班级之间客观存在的种种差异,多角度正确衡量和评价班主任的努力与付出,重视各种差异对班主任工作产生的影响,创建更加客观、公平、人性化的考核评价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2 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2.1 差异性原则
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构建要尊重班主任、学生个体差异性和班级差异性,按照学生年级、专业、性别等因素进行分类,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和体系,充分调动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
2.2 粗放性原则
班主任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宜“粗”不宜“细”,具体条目不宜过细、过于繁琐,可从班主任“德、勤、绩、能”几方面入手,缩小学生量化考核结果在班主任工作考核中所占的比例,应用粗放式评价体系。
2.3 实效性原则
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价体系要重实效,要从学生的品德形成、行为养成、学习成效、个性发展以及班级建设等方面进行评估,采用总量分析和过程监控相结合的办法,减少事务性、个别性考核内容,使班主任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注重学生的长远利益,而不是眼前得失。
2.4 公平性原则
班主任考核评价体系要做到公平、公正、合理。适当对存在较大管理难度的班级进行区别对待,这符合客观实际,不能搞“一刀切”和平均主义。没有科学的考核内容和条目,看似公平、公开的考核,实质上已经偏离其客观公正性,必然得出非公正性的考核结果,从而挫伤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2.5 综合性原则
从考核客体和考核主体上讲,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应当具有综合性和发散性,既不集中于某个方面,也不局限于少数主体参与,通过分散式条目设置和主体多样性评价体系,力求使考核的公正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3 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的策略研究
班主任工作考核要与学生量化考核相关联,但不能完全依赖后者,应当自成体系。根据考核评价体系的繁简程度,可以用坐标方式来实现考核客体与主体的综合分散性的统一[2],具体见图1。考核客体主要由班主任师德师风、履行职责、教育能力和班级成绩4个一级条目组成。考核主体由班主任本人、学生、家长、任课教师、学生科科长、主管校长组成。
图1 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坐标
3.1 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的要素
3.1.1 考核评价主体 主体的选择关系到考核评价的效果,因而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价应由与班主任工作相关的部门组成,主要分为:(1)主体性评价主体,包括班主任、班级学生。(2)主体外延性评价主体,包括家长、相关任课教师和团队领导(见图2)。
图2 班主任工作考核主体结构
3.1.2 考核评价客体 要实现对班主任工作全面、科学、准确、公正的评价,就必须采用发散式的考核内容,既体现班主任工作的客观绩效,又体现其主观能动性;既反映班级建设和学生成长的成果,又体现班主任自身的品质与能力。因此,可以从“德、勤、绩、能”几方面着手,以师德师风、履行职责、工作能力和班级成绩4个要素加以体现(见表1)。
表1 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价客体内容
3.2 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的内容
明确考核主体与客体后,就要制定相应的考核内容与条目。从时间上讲,一般以学期为单位;从类别上讲,要按照班级年级、学生性别、专业等标准进行分类考核,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反映班级差异性;从内容上讲,考核内容宜“宽”不宜“细”,充分尊重班主任工作。具体考核内容设置[3]见表2。
表2 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价内容
3.3 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的意义
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能调动班主任工作积极性,客观、全面、准确地反映班主任工作绩效,能为班主任评优、晋级、奖励、津贴发放等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减少人为误差,有利于消除因班级差异给班主任工作考核造成的困扰,实现班主任工作考核的公平、公正、合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尊重劳动,尊重创造,促进工作的积极作用。
总之,作为中职卫校,我们在注重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同时,一定要避免将班主任工作与学生表现直接挂钩,以宽泛、全面、合理的标准对班主任创造性劳动进行有效评价,从而更好地发挥班主任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其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促进学校工作不断发展。
[1]李成林.如何对班主任实行“差异化”考核[J].职业,2007(17):20.
[2]沈文英.360度评估法在高职校班主任绩效考核中的运用[J].中国西部科技,2008,7(32):75.
[3]巩航军,周静.班主任工作的考核评价[J].交通职业教育,2003(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