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酱料食材的酸、辣、鲜
2013-11-27广西吕斌/文
广 西 吕 斌/文
广西各地菜色自成门派,无论色香味都有所差别,而决定一道菜品除了食材,所用酱料也可能是灵魂。有时候,有的地方流行某种酱料,所烹菜肴皆以此味为基础。而各地制作的酱料,也会因各地的土特产、气候、饮食习惯而有不同,其中蕴含大学问。
A酸 酸糟、山黄皮、水果酸皆开胃
在广西许多地方,都有嗜酸习惯,而各地酸品各有特色。有的是用糯米腌制,有的用水果,有的则直接用醋制成,虽都是酸味却风味各异。
在南宁吴圩一带的农家不但制作酸糟,也喜用酸糟来炒菜或用作蘸料。酸糟的做法很简单,只要从之前的酸糟中取出一小碗作为酸种,加到冷米饭中,一起放入瓦瓮当中“养”几天就能“成熟”。笔者吃过吴圩当地农户用酸糟炒的青菜,酸酸的很开胃。当地人还用酸糟来做蘸料,水煮芋头、萝卜等,蘸一蘸酸糟来吃风味极佳。
其实在广西,少数民族的侗族也有吃酸习俗,故有“侗不离酸”之说。侗家人大多住在山区,其中不少属于高寒山区。山高日照短,多种植糯米。糯米饭粘性大,不易消化,于是侗家人常以酸菜佐餐促消化。侗家人几乎户户都有好几坛酸,均是用糯米制好酸糟,再将各种菜放入其中腌制。
用米经过发酵制成的酸糟,有一股独特的米香,有点像酒的味道。有些人对此很喜欢,但有的人却不能接受。而由水果直接制成的酸酱,清香扑鼻又是另一番风味。
南宁市的黄先生到龙州县出差,当地的山黄皮酱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南宁人素爱吃黄皮酱,但是口味偏甜。龙州的山黄皮保持了黄皮的原汁原味,将整个山黄皮腌制成调味品,用来烹饪时能将黄皮果特有的清香带入菜中,清爽开胃。
B辣 辣椒骨、辣椒酱、豆酱辣到爽
广西大部分地区偏嗜辣,但即便是辣味也各有风味。河池地区的辣酱辣味清淡,突出香味。在河池宜州县,过去家里老人自制豆酱,不论是用来捞粉面、做蘸料或是炒菜,都风味极佳。
现在的豆酱已经成为宜州特产,但是工厂制作的总不如自家做的好吃。不过因制作工艺太过繁琐,越来越少人在家自制。先要泡发黄豆,再用高压锅分几次煮熟。用手轻压成泥之后,放在簸箕上晾晒。当水分沥干后则把面粉拌入黄豆当中,平摊在竹筛上,盖上厚布放进不透风的房间发酵。等到黄豆都起了霉斑,再放到太阳底下晒。
晒好的豆子与打碎的辣椒一起搅拌均匀,放入盐、姜、蒜米、米酒等一起腌制。存放一定时间之后,打开豆酱的盛器,一股浓浓的酒香味扑鼻而来,辣椒的味道已被淹没其中。不过入口后,辣味不减,伴随豆瓣的浓香,用来佐餐十分开胃。
广西桂林一带苗族人的传统风味酱辣椒骨,与之相比又是另一番风味。笔者曾有机会吃过一次德峨辣椒骨,至今念念不忘。辣椒骨虽然作为酱料,内容却很丰富。除了辣椒、生姜、花生,还有猪、牛的骨头捣碎一起拌入其中。
这种辣椒酱辣味浓郁,加上骨头锤成小块之后,拌入其中舂成胶状,因此酱料会变得比较浓稠。
C鲜 沙蟹酱、虾酱、沙虫酱鲜劲足
与山区喜用的“重口味”酱料有所不同,沿海一带的人家所做酱料则突出鲜味。以海鲜为原材料制成的酱料,爱吃的人视其为世上最“鲜”之物,不爱吃的人,则将其评定为世上最“臭”之食,一点都不愿沾染,甚至避之不及。
比如合浦有名的沙蟹酱,赖女士作为当地人觉得那是一道美味。用这沙蟹酱烹饪出来的菜肴,那叫一个鲜。即便用来拌饭,也能吃下一大碗。只可惜,做沙蟹酱的工艺也在日渐失传,新一代年轻人已经甚少会制作这道酱料了。
赖女士说,小时候她曾见过家里人做沙蟹酱:需要等天黑之后,在沙滩上打手电筒来捕捉小小的沙蟹。把沙蟹带回家清洗干净之后捣碎,加入适量食盐、生姜和黄酒,用石磨磨成细细的泥状。再密封入瓷瓶之中,可以随时食用,或者赠送亲友。
除了沙蟹酱,还有虾酱、沙虫酱等各种海产品制成的酱料。当地人炒青菜、煲汤、蒸肉的时候都会加入调味,普通一道菜立即鲜味十足。不过,吃不惯的人会觉得这些海鲜酱腥味重,吃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