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就业指导对我国的启示

2013-11-26李莉石宏伟黄雪莲

学理论·中 2013年10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启示

李莉 石宏伟 黄雪莲

摘 要:介绍了就业指导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分析了较为主流的三个就业指导发展理论,结果表明职业发展理论是较为成熟的就业指导理论。结合美国、德国、日本三个国家的就业指导理论模式分析了国外就业指导中的可借鉴之处,并通过对比分析提出了我国就业指导存在的若干问题。总结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就业指导模式对我国的启示,提出良性的就业指导需要政府和高校共同重视,并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充分协调各个就业指导部门之间的合作分工,才能使我国的就业指导工作顺利开展。

关键词:就业指导;理论模式;启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310-02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政府、高校、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话题。大学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中较高层次的一类,其就业过程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最初始、最重要的一环。国外发达国家较早就认识到了就业指导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因此,面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是大学的一项重要职能。然而,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因此借鉴国外就业指导的成功经验,吸取其精华,摒弃其糟粕,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对我国是大有裨益的。

一、国外就业指导发展形势

就业指导学是一门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它融合了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学科形成自己的理论,最早起源于美国,帕森斯(Parsons)提出了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1]。就业指导的出现和发展要归功于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开始逐渐形成众多的就业指导理论派别,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个人取向论、社会取向论和综合取向论。个人取向论。重在从个人角度来探讨职业行为,重视个人的需求、能力、人格等内在因素对职业的选择与发展的重要作用。个人取向论又分为三个模式:以强调个人与职业相匹配的特殊论,以强调个人内在动机的动力论,以发展的观点来研究个体职业行为的发展论。社会取向论。重点研究个人职业选择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强调个人所处的家庭状态与社会环境因素等外在因素在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中的作用。比如社会学理论、经济学理论。综合取向论。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能单方面的决定职业的选择和发展,职业的选择和发展既受个人因素的影响,又受个人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个人的职业行为。

以上理论中,职业选择发展理论被广泛重视,它是一种纵向就业指导理论,重在对个人的职业倾向和职业选择过程本身进行研究。发展论认为人的职业意识并非面临就业时才有,而是与生俱来的,只是随着年龄、资历和教育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职业倾向形成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与自身成熟有关,也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体现。这一理论的提出打破了人们把职业选择看作是个人生活特定出现的单一事件的观点,明确提出了人的职业选择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2]。因此,通过日常有意识的教育引导,能够将职业选择发展理论与大学生就业指导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就业理念。

二、国外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指导源于西方,因此相关研究更加细致、系统化。针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践也更加规范。接下来以美国、德国、日本三国为主要研究分析其就业指导体系。

(一)美国

以高校为主导的成熟就业指导体系。第一,各个高校开设“就业行动中心”和“安置办公室”等各种各样的机构,规模宏大,有直属的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管理。下设各个岗位,各个岗位都有明确的岗位职责。第二,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与其学校的发展声誉关系密切,因此,学校管理非常注重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配备了专门的就业指导队伍,其工作人员须具有心理学硕士学位,并经过专业培训,考试达标才能上岗。第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指导,职业选择指导课程等。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包括其学生的职业道德,成才及择业准则等方面进行教育。职业选择指导包含个人、专业、技能、职业特点、发展前景、收入环境等方面,这些课程针对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一一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就业力。第四,政府积极出台大学生就业政策。构建全国联网的就业指导服务一体化网络平台,中介机构在高校、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对大学生获取信息、双方交流提供了媒介,保障了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3]。

(二)德国

全员服务的就业指导体系。第一,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各高校纷纷成立了就业指导机构,该机构成功地变成了连接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纽带,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着相关的服务,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就业指导机构也引进了职业生涯辅导,同时也投入了大量的经费,以保障就业指导部门的有效运转。第二,在德国,对从事职业生涯指导人员的筛选工作更是严苛,不单是取得具有高校心理学教育学硕士学历,还要具备不同行业3~5年的从业经验,最后入选者还需要接受严格、规范的学习与培训才能登上岗位。第三,德国政府、企业及其他行业机构的参与,除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外,政府、企业及其他行业机构在德国就业指导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德国政府在各个地区都没有就业指导协调组,负责提供各种信息,介绍用人单位的情况需求,社会上的各种咨询机构为大学生提供有偿职业测评,帮助其找到适合的职业道路,形成正规的职业报告表,以供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决策选择。企业界也是常年为大学生提供实习与实践基地,选派有经验的专家进行培训指导,对表现优秀者作为企业员工聘用,真正地坐到选聘与指导相结合,扩大大学生就业。

(三)日本

全民参与就业指导体系。日本的就业指导体系受到了日本政府、高校、企业及社会大众的全员重视。第一,文部科学省即教育部门颁布了相关职责。首先,在日本的高等教育局内设学生科,负责管理毕业生就业问题,负责规划学生的奖助学金问题。其次,开展辅导、保障等相关的援助工作和资讯工作。第二,厚生劳动省即人力资源厅,是日本政府办事机构,负责详细的职业介绍,通过就业服务及整理研究调整劳动供需。大学生可以选择用人单位的信息进行测试,参加面试讲话或模拟面试。第三,日本的就职部。在日本,学校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是选择高校的重要依据。高校也特别关注,日本的高校均设有就职部,对学生进行就业职业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我,帮助其设计合理的职业规划,提供各种职位的讲究,例如教师资格、会计师等,根据学生个人情况推荐用人单位,建立了和谐的网络中心。第四,高校开展针对性强的就业指导讲话,内容各异,形式多样,包括专家就业讲话,女大学生就业讲座、留学讲座、职业资格讲座及各种产业讲座等。第五,改革后的日本高校就业指导。首先,由文部科学省为主力,在全国性的就业指导协会和其他机构共同交流探讨就业指导制度运行措施的改进,形成文件制度,并督促执行。其次,厚生劳动省完善在各大城市设立的服务中心,无偿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同时提供更加可信真实的资讯与指导。最后,建立高校就业联盟,加强交流,共同探讨应对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优秀的人才,提升就业指导的工作效果[4]。

三、我国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对就业指导的重视不够,学校教育与就业定向脱节

学校认为就业指导工作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找工作,只重视就业问题,忽视对学生的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一味地追求就业率。实际上忽视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同时在就业指导上学校教育与生产实践、劳动就业相脱离的现象仍然存在。只管学生培养,不管市场需求,只管分配,不管学生去向的学校还很普遍。许多高校成立了就业指导,就业咨询、就业介绍等机构,但缺乏系统的、一体化的就业知识教育和正确的指导工作。

(二)对就业指导的认识不够,认为就业指导是毕业前的指导

目前,许多人在就业指导工作的时间上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就业指导只应在学生毕业前进行。其实,这不仅是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而且本身对开展这项工作的目的、宗旨都没有弄清楚。事实上,随着毕业生就业难度不断加大,学校在学生毕业前才开始进行就业指导已显得“为时晚矣”。

(三)缺乏专职指导人员和系统的就业指导课程

大多数学生对就业指导缺乏正确的认识,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并在学生处和人事部门。它们在为毕业生获得社会就业需求信息,沟通学校与人才市场联系方面起了一定作用,但在机构设置、专职人员配备、各种心理测量及信息反馈的手段方面还欠缺,因此就业指导工作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缺乏专职的就业指导人员。因此在授课上也比较机械,形式上缺乏多样性和趣味性,任课老师的配备上缺乏专业性,课程的设置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四)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不通畅

每个学校基本上都成立了学生就业部门,但积极主动与社会上用人单位、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联系,及时进行信息交流,科学合理地分析、预测社会人才需求趋势仍不到位。

(五)就业指导拘泥于形式,起不到真正作用

大学生劳动就业机制逐年转变,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都要经过毕业季的“双选会”。这样会使一些学校产生错误的观念:大学毕业生择业是全社会的大事,是大学毕业生分内的事,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与否与学校关系不大。所以在开展日常就业指导工作时,许多学校仅仅是做了表面文章,并没有深入工作。

四、借鉴国外就业指导经验共性对我国的启示

(一)政府做好宏观调控,地方政府要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与配套服务建立有效地监督机制

为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我国各级政府颁布了许多政策,但是如何将已经颁布的政策落实到位,普遍是高校和大学毕业生最为关注的问题。光是强调这些措施的可操作性不行,还要经得起毕业生就业过程的检验;这些措施要有可持续性,要有大的普及面,要对目前教育形势下的大学毕业生具有吸引力。

(二)高校应把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应有的高度

把它作为学校一项长期重要的工作来抓,其他部门也应明确职责,协助和配合就业指导办开展工作。同时。还要对广大教职工进行教育,帮助他们提高对就业指导工作的认识,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全校营造出人人关心和参与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良好氛围,把这项工作推向深入。

(三)加强各校就业指导部门间的横向沟通,构建全程一体化就业指导体系

众所周知,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很多,有外部的、内部的;有用人单位方面的,也有学生自身的;有素质方面的原因,也有观念、认识上的问题。上述多方面的问题都等到学生毕业前才想起来去解决是不可能的。有些问题需要在平时,或者是学生在几年的学习期间逐渐提高认识,并加以解决。因此,学校应该在大一新生入学时,就要把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上日程,把它纳入学校几年的教学计划之中,是学生能提前全面系统地对各个行业有较全面的了解。同时,强化就业指导部门与院系、高校、政府部门的联系,避免各自闭门造车,脱离实际,阻碍就业指导的发展。

(四)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建设专业化、系统化指导队伍[5]

政府要从教育经费中划拨或从社会保障中提取专项费用,用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就业咨询、培训服务,用于硬件设施建设,且形成鼓励投入和重点建设的机制。及时对就业政策加以调整,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为毕业生创造公平、合理、鼓励竞争的就业环境。为了高校就业工作的发展,更好地为高校的就业工作以及实现高等教育长远办学目标提供有力保障,改变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的经验指导、粗放指导的现状,要加强对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管理和培训,使其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测量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还必须对不同学科行业、领域有较多的了解。努力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交际能力,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使高校就业工作再上一个台阶;促进就业指导向科学化、专业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更好地开展我国的就业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John M.Brewer. History of vocational guidance, origin sand early development[M]. New York, London: Harper and Brothers Publishers, 1942: 57-61.

[2]胡宇长.中美部分著名大学的就业指导及比较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5.

[3]姚俗群等. 美国劳动市场[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4]娜琳. 日本高校就业指导给我国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3):18-21.

[5]金晓明. 西方国家职业指导理论发展趋向及启示[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2):230-231.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启示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优化策略探析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困境及全程化指导路径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高职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发展创新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与优化分析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如何给高职学生上好就业指导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