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职业能力的高职数学课程开发原则和策略
2013-11-22陈杏莉
陈杏莉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苏州215104)
职业能力作为劳动力参与社会活动所需要的一种重要能力,主要指人们从事一定工作具备的广泛能力。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职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以培养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课程建设受到极大重视,高职数学课程作为很多专业课程的基础,在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职业态度,创新开拓的职业技能(包含拓展算术能力、空间判断能力、形态知觉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数学课程改革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和学者的关注。
一 职业能力的含义
职业能力是指职业角色从事一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它由知识、理解力和技能诸要素构成,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综合地发挥作用。把它解释为: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并把职业能力分成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一般职业能力可以理解为基础性能力,比如语言交流、数学等基础知识运用、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等能力方面;专业能力可以认为是从事某职业岗位的专业能力要求;职业综合能力的核心是关键能力,包括跨职业的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结合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学生职业发展的要求及进一步提升需要,以学生为主体,站在学生角度,将高职生的职业能力内涵定义为基于学生职业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能力,主要包括职业认知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变革能力。
(一)职业认知能力
职业认知能力是指正确认识所学专业的职业取向和发展方向,掌握与之适应的主要职业技术和知识技能,并进行一定的职业规划。职业认知能力是职业能力的基础,简单的说就是知道学习这个专业今后可能从事什么类型工作,应该学习掌握哪些东西。
(二)主动学习能力
主动学习能力是指根据职业的认知情况,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认知和实践的能力,是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主动学习与被动“压迫式”学习不同,它来自于主体自发性需求,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
(三)团队合作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是指妥善处理个人力量和团队集体力量的关系,融入集体,互相帮助,齐心协力创造团队最佳业绩,个人潜力在团队力量壮大时得到体现。团队合作能力也是现代企业考察员工职业素养的重要指标。
(四)创新变革能力
创新变革能力是指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习实践领域中根据事物的某些特征变革事物原有模式,使其具有新的价值和发展方向的能力。创新变革能力是原有知识技能的迁移和延伸,是职业能力的较高层次。
二 高职数学课程教学在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数学课程教学在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所起的作用就是:能够运用数学思维方式方法解决将来职业发展需要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问题。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的信息化与全球化时代,学习数学严谨思维态度、科学实践方法、创新实践能力是学生适应未来职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数学课程教学在培养人方面有三个特征值得注意,这三个特征正是职业能力内涵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应用性特征
马克思指出“一种科学只有成功的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数学课程是一门工具性课程,是高职很多专业课程的先行课程,科技进步使得数学应用越来越深入和广泛,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已经成为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
(二)科学而理性思维特征
数学课程是一门从自然走向理性的课程,自然界真正的规律可以通过数学来表达,数学课程教学教会人们利用定量化的思想分析问题,这必然要求理性的思维,科学而理性的思维贯穿理论联系实践活动的始终。
(三)创新性特征
利用数学课程学习的知识和方法,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进行创新性拓展。比如将数理统计的方法应用于经济学实证研究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和在企业工作实践中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和改造活动。
三 面向职业能力的高职数学课程开发原则
基于高职数学课程自身特点和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要高度重视高职数学课程改革,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拓展教学空间。以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为目标,从学生角度出发,坚持以下原则加强高职数学课程的开发。
(一)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原则
对于一个新事物的认识过程是有规律的,首先人们想知道这是什么?然后是有什么用?最后是如何使用?第一个问题是弄清楚它的定义,第二个问题是弄明白它的属性,第三个问题就是找到利用它的办法。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能够结合认识规律与正确逻辑关系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主体,由浅入深、潜移默化。其次,数学课程自身科学而理性的特征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中融入反映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让学会使用论点与强有力的论据发现事物间的联系,培养数学的思维能力。
(二)课程内容的专业性原则
高职数学课程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把数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去,不同专业有不同专业要求,所以在课程内容的编排时要把握不同专业背景和职业需求。密切结合专业要求,与相关专业的市场接轨,更新市场迫切需要的新知识,渗透专业素养的培养,创设工作情境下的实际问题,开拓学生创新思维。
(三)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原则
高职数学课程在教学方法环节要保证多元化原则。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注重发挥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采用案例教学法,注重在现实中营造解决问题的情境;采用现代数学软件多媒体教学方法融入教学,注重教会学生现代计算技术和应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让数学实验不再成为独立的课程而应该渗透高职数学教学的过程。
(四)评价方式的实践性原则
数学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相应的,高职数学课程的评价方式也要突出具有实践性。改革原有的考评模式,重视实践考评,从考察数学理论知识转变为考察数学的实际应用能力,多项考察方式综合运用,科学评价学生的数学能力。
(五)能力培养的发展性原则
数学课程设置要注重能力培养的发展性原则,因为不可能教会学生将来用到的一切知识和技能,应该要教会学生科学的方法,迁移知识的能力,积极进取主动学习的能力,利用多种学习辅助平台自学成才的能力。所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 面向职业能力的高职数学课程开发策略
高职数学课程开发要定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注重育人与育才的双重目标,为专业服务、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就目前教学情况而言,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施行改进创新。
(一)把握专业特点,构建服务未来职业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1 模块化课程体系分析
目前比较统一的做法是分模块的课程设置体系,邹成主张将课程分成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和提高模块,基础模块包括一元函数微积分和一些数学软件应用;专业模块分专业展开,面向不同专业开展;提高模块包括一些定理和深入的知识[1]。李坤琼以电子专业为例,主张教学内容分成预备知识模块、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和选修模块。预备知识模块复习高中学习的函数知识;基础模块包括一元微积分知识,面向全体学生,必修课性质;专业模块针对不同专业开展,选修课性质;选学模块教授离散数学和数学建模知识[2]。模块化课程体系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遵从循序渐进原则,也部分体现了与专业结合,为专业发展服务的思想,然而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还存在“距离”,尽管专业模块中分专业讲授“不同”的数学知识,这些数学知识如何能与专业核心课程结合,体现专业的要求,更好的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服务是需要进一步考虑的。
2 项目化课程体系分析
目前专业课程普遍推行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课程体系越来越受到部分公共课程学科式课程体系的制约,这种不一致性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实行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程协同制定课程体系是解决的方法。曹勃认为数学能力的培养要有“职业土壤”,要以项目作为数学知识呈现的平台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平台[3]。所以可以构想从专业课程知识点分析开始,找出这些知识点与数学知识的融合点,以案例呈现、以解决问题为主线构建数学课程的知识体系。比如以经济管理专业部分内容为例,按照真实工作任务设计案例(项目),根据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打“*”为研究性学习案例。
图1 经济管理类项目化数学课程体系(一元微积分部分)
(二)创设实际问题应用性情境,选择需要的教学内容
项目化教学注重知识的融合,注重整体性思想,可以看出这与模块化教学按内容深浅将知识割裂开来分层次教学是有较大区别的。比如在模块化教学中,数学建模可能作为一门选修课程独立教学,而项目化教学在具体问题解决中有关键的步骤就是建立数学模型和编写算法,再通过上机操作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数学建模的教学潜移默化在一个个具体的案例中。另外,项目化教学注重知识的实践运用和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应用性情境,所以按专业知识构建真实的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重新组织教学,以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选择“需要”的教学内容。各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要求是不同的,那么基于真实工作的案例也是有区别的。比如同样是微分方程的教学,经济管理类专业可以将Malthus的生物定律与人口方程,种群的增长与调节的Logistic方程,物种间竞争的Lotka-Volterra方程,Domar经济增长模型等等作为教学案例和研究性学习案例,工科类专业可以将单摆运动规律、核放射性核废料处理、开普勒第一定律、悬链线-输电线路的设计、塔科马大桥的坍塌、RLC电路系统、万有引力定律等作为教学问题供学生学习。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包括对案例进行分析、知识的学习(专业知识、数学支持知识)、建立数学模型、模型分析、模型解答、数学实验(上机操作)、解决实际问题。这个过程有两个重要目标。第一,弄清楚专业知识与数学知识的联系,在表述上要力求准确。第二,是数学建模方法,体现了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是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过程。基于以上两个目标,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要求学生根据所给案例或者研究性学习材料主动积极的投入学习;数学建模的方法本身就具有创新的性质,不同的人建立的模型很可能不同,就可以比较哪一个模型更加科学合理。从这一过程的磨练,学生可以体会学习的乐趣,从而会更加积极的投入学习。课堂教学的模式不要拘泥于老师讲解,应该可以多样化。在案例教学的基础上,研究性学习、启发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自学等都是可行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创新学习的能力。
(四)重视过程性评价,建立科学灵活的评价方法
传统数学课程教学评价手段比较单一,包括平时作业、课堂学习能力和期末考评成绩,主要还是作业加试卷,过程性评价的优势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实际上过程性评价可以着重在两个方面体现,一是基础知识,包括平时作业,可以布置一些题量少且能反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题目,计算类题目可以要求学生上机操作以提高数学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二是应用型题目,包括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除了课堂讲解的应用性案例,每隔两周老师可以布置一个研究性问题,学生可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通过对比,学生讲解,比较各组模型的合理性和可行度,学生从中吸收他人的优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打分,作为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部分。终结性评价是最终采用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可以参加笔试,也可以完成一个应用性案例的数学建模和完整求解。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长处选择更擅长的事情去做,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1]邹成.对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9):124-125.
[2]李坤琼.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初探[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3):123-125.
[3]曹勃.高职数学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S2):10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