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来人口社会融合中文化与制度的影响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2013-11-22李梅香王永乐

关键词:本地人外来人口公共服务

李梅香,王永乐

(1.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经管分院,浙江 绍兴312000;2.绍兴文理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联合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于2012年9月发布的首部《社会管理蓝皮书》指出,“外来人口流入易与融入难并存”是社会管理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由于流出地与流入地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上的差异,特别是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仍然无法保障在劳有所得、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等方面拥有和流入地居民的平等权利,无法真正融入当地。流动人口融入城镇最根本的是消除“融入难”的障碍。中国正在经历历史上和平时期最大规模的人口转移。大规模的外来人口能否最终融入城市生活,成为推进城市化进程乃至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问题。

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来看,浙江省常住人口为5 442.69万人,与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里增加了765.71万人,增长了16.37%,年平均增长率为1.53%。2010年与2000年相比,10年之间全省户籍人口仅增加246.7万人,只有省外流入人口的20.9%。省外人口的快速流入,已成为新世纪以来全省常住人口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

由此可见,随着外来人口增多,外来人口与当地社会的融合这个任务非常严峻;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也已成为社会学、人口学、管理学与政治学众多学科的关注热点。其中,外来人口经济方面的适应一般被认为是基础,更普遍的观点认为文化对社会融合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学者们研究社会融合的阻碍,得出结论有功能性阻碍和制度性阻碍。在这种背景下,本研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设计了社会融合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分别在浙江省的三个城市收集了1 000份调查问卷,通过数据分析来考察社会融合中文化以及制度的影响作用。

一、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社会融合理论起源于西方,其中,影响最大且一直广泛流传的两种理论是同化论(assimilation)和多元论(pluralism or multiculturalism)。同化论是最早的社会学研究范式,20世纪20年代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派罗伯特·帕克(R·E·Park)正式提出,他认为外来的移民要学习、适应并最终接受流入地的生活方式、人情世故、制度惯例、价值观等等,最后完全放弃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由此可见,同化论强调“先破后立”,即强调外来移民首先要抛弃自己原有的传统和习惯,然后完全接纳流入地的文化。但是同化论强调一方对自己文化的“完全抛弃”和对对方文化的“完全接纳”,受到了很多批评,于是“多元论”应运而生。多元论承认差别,不主张牺牲任何一方的文化传统,强调不同个体的平等地位,强调各方主体的平等互动,容许具有不同的个人特征、行为特征、心理特征。总之,多元论强调各方主体的平等参与权,强调双向的互动。

由此可见,无论是“同化论”还是“多元论”,都强调了社会融合的文化方面。鉴于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1:文化因素是影响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的重要因素之一。

朱力(2002)在《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中认为各个维度对应的社会融合程度是不同的,首先是经济上的融合。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被认为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心理/文化层面的适应是依次递进的。张文宏与雷开春(2008)与这种分层级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见,前人的研究大多赞同经济因素是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之一,鉴于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2:经济因素是影响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外,悦中山、李树茁和费尔德曼(2012)则是从文化、社会经济和心理三个维度来实证农民工社会融合的概念,该研究将心理因素和文化因素区别对待。可见,学者们对心理与文化因素的分合有着不同的处理。本文则认为文化因素可以从深层次影响人的心理,因此统一界定为文化层面。本文的实证研究虽沿用这三个层面的划分,但本文将社会层面替换为社会公共服务制度,即社会为外来人口提供公共服务,例如社会为外来人口提供的就业服务、户口服务、住房服务、社保服务等,均为客观方面的制度层面测量。只有外来人口无差别地享受了这些社会公共服务,才会促进社会融合(李梅香,2010)。因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3:社会公共服务制度是影响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外,本文将性别、学历这些个体特征作为控制变量来对待,提出研究假设4:性别和学历等个体特征对社会融合存在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自变量有3个,经济因素、社会公共服务制度因素与文化因素;控制变量有2个,性别与学历;因变量为社会融合。

二、调查概况

本研究于2012年7-8月间分别在杭州、金华、丽水三个城市做了实地调研。共发放问卷1 035份,共回收问卷1 015份,问卷的回收率为98%,有效问卷为1 000份,有效率为98.5%。问卷设计思路如表1(下页)所示。

由表1可知,本次调查主要考虑了经济层面、社会公共服务制度层面、文化层面、融合的外在表现四个方面。其中,从经济层面可分为家庭收入、经济负担;从公共服务制度层面可分为户口服务、住房服务、就业服务;从文化层面可分为生活方式、成为本地人的标志以及本地人对外来人口的态度;社会融合状况表现为外来人口对融合的自我认同感。大部分的问卷选择都设置成“五点李克特量表”形式,以方便统计。

表1 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的主要因素

(一)量表设计

如表2所示,每个变量分别设置了若干问题。

表2 本文的量表设计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浙江省内的外来人口中,男性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相对较大,占总人数的60%。这说明男性的流动性倾向更大,女性则更喜欢留在本地而不是流动到外省。这也符合社会现实,男性承担着家庭的大部分经济责任,他们更易受到经济发达地区高工资的诱惑。大多数外来人口的学历集中在初中水平。

被调查者的月收入最集中的是在1 000元~2 000元,其次是2 000元~3 000元段;各收入段的占比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28.8%、25.7%、18%、15.6%和11.9%。在收支平衡调查中,约有20%的外来人口表示每月收入严重不够用,具体见图1所示。随着我国《劳动法》的贯彻实施,各地纷纷提高劳动力的最低工资标准,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也有所上升;另外,工业省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在劳动力结构性失衡的情况下,各地纷纷出台政策吸引外来劳动力。因此,外来人口的经济收入方面,维持基本生活是没有问题的。

图1 外来人口收支平衡图

浙江省的大部分外来人口的工作单位都是民营企业性质的,或者是个体户;而能够在国有企业或者事业单位工作的人相对来说还是很少的,具体见图2所示。调查结果显示,55%外来人口都不是很清楚自由落户的情况,具体比例见图3所示。外来人口的住房绝大多数是自己租房,而由政府提供住房的外来人口比例仅为17.3%,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他们生活中的一个大问题。虽然浙江省很多地方都有人才公寓①人才公寓是政府为解决高素质外来人口的住房问题而提供的一种解决方案,由政府统一建房,再廉价租给外来人口。但是外来人口入住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限制,如学历要求、工作单位稳定要求等。,但是这一部分的比例还是不够大。由政府解决的部分与单位提供的部分两者合计的比例为41.4%。

图2 外来人口工作单位的类型分布

图3 外来人口自由落户的难易程度

那么,在外来人口心目中,怎样才能算得上是本地人呢?33%的外来人口认为,成为本地人的最重要的标志是自己的子女能在本地城市学习、就业,其他标志及比例如图4所示。这些都说明,在外来人口心目中与当地人相处的风土人情、当地的文化风俗,以及自己子女问题才是他们最为看重的问题,同时这也是影响社会融合最主要的因素,只有加强这几方面的工作才能使社会更加和谐。

图4 外来人口心目中成为本地人的标志

图5 外来人口认同自己属于本地人的程度

测量外来人口在多大程度上认同自己已经属于当地人时,45%的都说不清楚,不知道自己应该算老家的人还是当地人,具体如图5所示。这说明他们对于成为当地人是没有概念的,也许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三、实证分析

(一)探索性因子分析

在对以上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之前,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以确定从理论角度分析的自变量以及测量项目在统计上是否可以认定为3个不同的因子。

本研究采用SPSS软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将X11、X12、X21、X22、X31、X32的数据分别导入软件,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标准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以确认6个观测项目可以提取的公因子数目。分析结果显示:样本充分性检验和样本分布检验发现 KMO 测试值为0.621(大于0.5),巴特利特(Batlett)球形检验卡方值是94.484,显著性概率为0.00(小于0.05),表明适合做因子分析;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标准,显示可以提取3个公因子,特征值分别是1.300、1.133、1.035,累计方差解释率为67.808%。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社会融合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Extraction Method: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Rotation Method:Varimax with Kaiser Normalization.a Rotation converged in 5iterations.

(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

以社会融合的程度为因变量,以经济、公共服务、文化因素为自变量,以性别和学历为控制变量,运用EVIEWS6.0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其回归方程如下:

其中,XL表示“学历”,δ表示随机变量,由于“性别”因素的p值等于0.6772,超过了0.05,可以认为,“性别”这个个体特征因素对社会融合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在回归方程中并没有报告它的系数。因此,研究假设4只是部分得到了验证。这说明,性别因素对社会融合的程度并没有显著影响,而学历因素却对社会融合有着显著的影响。

该回归方程的判定系数,即R2=0.6754,F=16.1754,DW=2.0267。可以认为,该方程的模拟效果较好,R2不等于1,说明,还有某些因素没有被考虑进来。DW值在2附近,说明回归模型不存在自相关问题。另外,“学历”因素的p值为0.0000,经济因素的p值为0.0311,社会公共服务制度因素的p值为0.0000,文化因素的p值为0.0000,由此可见,这些变量对社会融合的影响都是显著的。因此,研究假设1、2、3均得到了验证。

从系数的正负情况来说,各变量的系数都为正,说明它们对社会融合都有着正的影响。从系数的大小方面来看,“学历”因素的回归系数较大,且为正值。这说明,学历越高,越能促进社会融合的实现。这也比较符合现实,学历越高的外来人口,对当地文化的理解能力就越强,同时,人际交往圈较文化程度低的人更广泛,与人沟通的技能及能力方面也更强,因此也就更能促进社会融合。

虽然经济因素对社会融合的影响是显著的,但其回归系数并不是很大,这也很符合现实。目前,由于国家对《劳动法》的贯彻实施,外来人口在异地的劳动收入能够维持他们的生活,温饱问题都已经解决。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以及激励理论中的双因素理论,要更好地激励他们或者满足他们更高层次的需求,收入方面的刺激效果就不那么明显了。

社会公共服务制度因素的回归系数为0.1205,在几个系数中是较大值,说明该因素对社会融合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以后,外来人口就开始考虑能否在本地置业,户口能不能迁入本地,这关系到后代的教育及其他社会福利问题。只有社会能够公平地为外来人口提供公共服务,他们才能无差别地融入当地社会。

文化因素的回归系数值在这些系数中是最大的,说明文化因素对社会融合的影响较其他因素都要大。方言能不能听懂,能不能用本地语言与本地人交流,关系到外来人口对这个地区的整体感觉,听懂且会说本地方言的外来人口会倾向于认为自己就是这个圈子的人,否则总有被排斥的感觉。感受到的本地人对外来人口的态度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人们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是感情交流,如果感觉到对方对自己的敌意和排斥,则他们就会避开,很自然就会形成外来人口与本地人两个完全不同的人际交往圈。

四、结论与建议

外来人口与当地社会的融合问题非常严峻。本研究分别对杭州、丽水、金华等地发放了1 000多份问卷,问卷的回收率以及有效率都超过了98%。浙江省的外来人口以男性为主,并且学历都集中在初中阶段;外来人口的经济状况方面,月收入在2 000元左右,收支平衡状况良好,只有少部分人感觉严重收不抵支;在外来人口的就业、住房、户口方面,大部分外来人口的工作单位性质都是私营企业,并且需要自己解决住房问题,但他们对当前的住宿条件还是相对满意的。大部分外来人口都不清楚落户方面的信息;大部分的外来人口对当地方言还是能听懂的,认为本地人能够接纳外地人,歧视和不太友好的情况较少,他们大多认为自己的孩子能在当地上学和就业是最重要的,而对自己是否已经属于当地人并没有清楚的认识。

对调查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社会融合的影响因子可以分为3个。以经济、公共服务制度、文化为自变量,以外来人口自我认同为本地人的感觉为因变量,模拟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显示:公共服务制度因素的回归系数在几个系数中是较大值,说明该因素对社会融合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以后,外来人口就开始考虑能否在本地置业,户口能不能迁入本地,这关系到后代的教育及其他社会福利问题,社会和政府应该为外来人口提供无差别的公共服务,从制度上为外来人口提供融合的条件。文化因素的回归系数在这些系数中是最大的,说明文化因素对社会融合的影响较其他因素都要大。由此可见,外来人口社会融合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文化与公共服务制度。

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通过公共宣传使外来人口与本地人的文化相互融合。外来人口在文化方面的适应是一种隐性表现,主要通过人的心理和思想观念起作用。调查显示,虽然大部分本地人都能接受外来人口,但是也有部分外来人口感觉到来自本地人明显的歧视;大部分外地人都不觉得自己已经成为本地人的一分子了。这说明,本地人没有认识到他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外来人口的贡献;外来人口也没有意识到既然到这里来生活和工作,就应该有主人翁意识。因此,政府应该多做一些公益性的宣传,以“城市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口号为起点,强调家园建设靠大家齐心协力,宣传人人平等的思想,无论出身、背景,都应该共享社会,共享发展成果。消除本地人的特权和优越感,提供本地人和外来人口一起参与的机会,使人人都能得到尊重。思想观念是最深层次的社会融合障碍,只有根除了它才能真正实现融合。然而,思想观念又是长期形成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只有配合宣传教育,配合共同参与活动,才能在参与互动中改变彼此的思想观念,才能真正接纳彼此。

(二)从制度层面创造外来人口子女受教育条件。调查显示,外来人口心目中成为本地人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其子女在本地上学和就业。可见,浙江省外来人口最关注这个问题。政府应加强教学建设,合理分配教学资源,使外来人口的子女能就近接受好的教育,而不是上“民工学校”或者“贫民窟学校”。在教育的收费问题方面,应一视同仁,逐步取消各种附加费用,公办学校与私立学校都应接纳外来人口的子女就读。另外,鼓励社会公益力量积极发挥作用,鼓励爱心人士和企业与经济困难家庭的子女结成帮扶对子,并组织志愿者为外来人口子女开展学业辅导、心理咨询、交友联谊等志愿服务,扩大他们的交际圈,同时消除他们的心理戒备。

(三)逐步淡化户口背后的附加利益,改革社会公共服务制度。社会是否制定一个公平的公共服务制度,能否为外来人口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也显著影响社会融合。户籍制度改革也是“老生常谈”,谈了很多年改革的步伐却依然停滞不前。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并不是真正的户籍制度,其主要作用已经不是人口登记管理,而是将一部分人屏蔽在一系列利益①这一系列利益包括就业、就医、住房、上学、退休、各种补贴等各个方面,而且从一个人出生开始,其户口性质就已经决定了这些利益关系。之外,因此又被称为“屏蔽制度”;而且这种屏蔽功能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强化和放大,致使如今的户籍制度已经成为福利与利益的标志,严重阻碍了人口的自由流动,阻碍了城市化进程,因此急需改革。从总体上来说,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是:消除由于户口不同而导致的公民权利不同,保障公民的迁移自由,还原户口的基本功能,即证明公民身份、提供人口资料和方便社会治安。但户籍制度改革涉及面太广,且牵涉到公民的切身利益,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过程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旦外来人口能与本地人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则这种结构化的制度必将直接影响社会融合的主观方面,有利于社会融合的推进。

[1]贺瑞,李妍蕊.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J].中国外资,2011,(11):174.

[2]陆淑珍,魏万青.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的结构方程模型——基于珠三角地区的调查[J].人口与经济,2011,(5):17-23.

[3]孟颖颖.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障碍构成原因探析——基于社会排斥理论的视阈[J].西北人口,2011,(3):11-22.

[4]杨菊华.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J].人口研究,2009,(1):17-29.

[5]张文宏,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8,(5):117-141.

[6]任远,乔楠.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过程、测量及影响因素[J].人口研究,2010,(3):11-20.

猜你喜欢

本地人外来人口公共服务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外来人口政策迭代研究
本地人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本地人
本地人,外地人
不同流动类型外来人口的知觉压力现状
皱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