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发展思路*
2013-11-22原帼力
原帼力,王 霞
(新疆财经大学 国际经贸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830012)
新疆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中间,规划管理面积480平方公里。主体区域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工业基础雄厚,是全疆最适合构建向西出口加工产业集群的区域。随着国家向西开放战略的深化,和东部援疆工作的深入开展以及新疆两个“特殊经济开发区”的设立,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不断增大的竞争压力。
一、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出口加工产业的优势
(一)向西出口的区位优势和市场潜力优势
随着现代科技、交通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元化交通方式使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区位优势逐渐从理论变为现实,中亚区域经济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乌鲁木齐位于中国西北部,地处中亚中心位置,是连接中国东部与中亚、西亚、南亚,以及欧洲的交通枢纽,也是连接北起俄罗斯南至印度洋的纵向战略枢纽。随着航空运输成本下降,长途快速铁路的发展,陆路交易成本降低,使得该区域能够充分发挥“东联西出”和“北上南下”战略枢纽的作用,构建新的经济增长极成为可能。
乌鲁木齐作为全疆中心城市具有很强的经济要素集聚功能、牢固的产业基础和临近国外市场的优势区位条件。随着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和沿线区域合作不断扩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具备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发展外向型产业的优越市场基础和巨大市场潜力。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在首府城市向西延伸的核心区域,与机场、火车站及市中心都仅有数公里之遥,疆内主要几条高速公路及国道在区内交汇穿越,成为东联西出的黄金通道,交通资源丰富便捷。
(二)外向型农业快速发展,农产品加工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的乌昌地区已初步建成棉花、优质小麦、加工番茄、酿酒葡萄等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以优质棉花生产和加工为主的白色产业,以番茄、红花、辣椒、枸杞等加工为主的红色产业,以葡萄、胡萝卜等优质瓜果蔬菜加工为主的酿酒、饮料产业,以优质粮油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产业,以核桃、杏子、葡萄等为原料的干果产业等优质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农产品加工能力显著提升,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外向型农产品和食品出口加工龙头企业的数量和规模有所扩大。园区内知名龙头企业与农产品资源充分结合,已经形成了全疆最大的食品饮料产业集群。
(三)产业基础雄厚
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聚集了钢铁生产、石油及石油物资集散、铁路客货运、大型仓储、水泥生产、物流配送等一批对新疆经济举足轻重的大中型企业。截至2010年,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537.5亿元,年均增长60.4%;工业增加值148亿元,年均增长60.7%。开发区在不到乌鲁木齐市2‰的土地上,创造了9.4%的地区生产总值、12.4%的工业增加值、10.3%的财政收入和16.5%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形成了机械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型建材、化工塑料、食品饮料、家具制造、现代物流8大产业,初步建成国内大型风电装备制造基地、新疆最大的食品饮料加工制造基地和机械设备制造基地。
(四)企业竞争力较强
开发区内注册企业三千六百余家,其中重点企业588家,包括12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家外资企业、13家区外及本地上市公司和15家“世界500强”、24家“中国500强”投资项目。有全国领先的风电装备制造企业金风科技有限公司和新疆最大的钢铁企业——宝钢集团新疆八一钢铁有限公司,另有三一重工、中国重汽、陕汽、新研股份、海螺型材、红云红河、中粮可乐、康师傅等众多国内外著名品牌企业。
二、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产业发展的劣势
(一)开发区工业外向型指数低
由于新疆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产业配套能力较弱、科技创新不足,经济结构中外向型产业所占比重较小。2010年全国生产总值对外贸依存度为59.2%,东部地区平均水平为80%,而新疆仅为36.7%。作为新疆外向型经济核心区的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外贸依存度高于新疆平均水平,也只有47%。园区内外向型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产品附加值低,进出口贸易额小,园区的外向型职能未能发挥作用。
表1 新疆工业园区的外向型指数比较
(二)外向型产业集聚程度较低,产业链短,产业关联度不高
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初期,优惠的土地和税收政策是“产业集聚”的直接原因。这种集聚方式导致开发区现有产业集群不具备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和相互渗透性,没有有效的上下游产业链,因而无法产生企业聚集带来的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园区也就难以形成持续发展的动力[1]。开发区从事加工贸易企业数量极少且呈逐年减少趋势,主要依靠美克、中粮屯河、天业、中基等少数大型企业支撑局面,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
(三)人力资源结构性短缺严重
外向型产业和加工贸易主要面对国外市场,需要熟练的工人来保证加工产品的质量,但疆内大量的工人知识水平较低、流动性强,熟练技术工人的供给缺口非常大。符合开发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比较紧缺,创新型、领军型、复合型人才尤为不足。此外,人才创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新疆整体的社会稳定性较差、用人机制不健全,高素质劳动力与人才具有较高的不稳定性,普遍存在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的问题。
(四)融资渠道单一,资本实力较弱
乌鲁木齐国有银行具有垄断地位,地方性商业银行发展严重滞后。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一些股份制银行,仅有几家地方性商业银行能为本地提供少量的信贷服务,融资渠道单一,融资信用担保困难。此外,新疆上市公司数量少,大多数企业难以通过股权融资上市发行获得生产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新疆的民营资本非常有限,在本地企业发生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找不到相应的资金来源以解决其生产正常运转所需的基本资金要求。
(五)科技创新能力较低
入驻园区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项目科技含量不高,辐射效应小。目前中亚各国技术水平和我国国内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企业对技术创新重视不够,科技投入不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科技含量和装备现代化程度不高,难以应对欧美国家企业的竞争。同时,大多数中小企业品牌意识不强,存在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竞争力偏低、产品单一等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开发区对自身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支持力度有待提高,技术原创性较差,科技孵化能力有待提高。
三、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大环境为开发区外向型产业发展带来机遇
中央明确了新疆的战略定位,为新疆科学规划了未来发展的蓝图,确立了面向中亚的扩大对外开放战略,形成西部陆上开放和东部沿海开放并进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十二五”时期中央将举全力支持新疆发展,开展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为开发区外向型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在内地19个省市区援疆工作和中央政策的激励引导下,东中部地区产业、资金、技术、人才西移步伐将明显加快。
“十二五”期间,新疆提出要在天山北坡经济带打造以乌鲁木齐核心经济圈为关键的五大经济圈。随着乌昌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和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为开发区把握先机、加快发展外向型产业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乌鲁木齐开发区和头屯河区经过多年建设发展,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基础和实力。2010年,两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9.5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1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8.6亿元,占全市比重分别达到17.5%、22.8%、14.5%。“区政合一”后,不仅能够发挥国家级开发区体制机制和行政区服务管理优势,在全区范围实现政策普惠和功能提升,而且更有利于优化外向型产业的功能布局,推进工业园区转型升级①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五”规划,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提供。。
此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乌鲁木齐市将钢铁、风电、现代物流等列为重点扶持产业,出台了许多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外向型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吻合的优惠政策和规定,将会给开发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二)面临承接国际产业和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
当前我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中亚地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积极的向西开放优惠政策,将使新疆对外资保持较强的吸引力,有利于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引进国际资本,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发展外向型出口加工产业。从国内来看,东部地区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步伐逐步加快,迫切需要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传统产业的外迁,新疆已经具备了吸引内地资本、技术和人才流入的比较优势。
(三)周边市场的规模及需求潜力巨大,是开发区外向型产业发展的市场机遇
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外向型产业的主要目标市场和潜力市场,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塔、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俄罗斯、蒙古、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以及阿塞拜疆和伊朗等12个国家,它涵盖了中亚五国、上海合作组织以及亚行的中亚区域经济合作计划所有成员国和观察员国,市场开发潜力巨大。2009年,包括新疆在内的13个国家和地区的面积为3 045.81万平方公里,占世界总面积的20.37%;171 094.32万人,占世界人口总量的25.64%;GDP总量32 775.59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5.7%;贸易总额为10 739.99亿美元,占世界贸易额的7.74%。
四、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优惠政策削弱
近年来,国家不断调整边贸进口税收政策,逐步减少边贸享受进口税收优惠政策商品品种,使得边贸进口乏力。同时,国家制订的进口贴息政策将边贸方式进口排除在外,挫伤了边贸企业积极性。边境地区无法采取鼓励政策来承接内地产业的转移和国外产品的深加工,制约了贸易的发展。此外,国家现行的出口政策与中亚国家市场现实需求差距较大。出口退税的取消和出口关税的加征政策,以及配额管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疆开拓中亚市场力度。而且,近年来国家对开发区的各种优惠政策逐步实施普惠制,使得开发区的优惠政策优势逐步减少,国家突出产业政策、淡化区域政策将成为必然趋势,开发区原有的政策优势将逐渐消失。
(二)向西出口的不确定因素多,风险较大
由于中亚国家与中国在现行体制和机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相关制度的不健全、在贸易和投资方面存在的各种壁垒严重阻碍了双方经贸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各国法规的差异性、复杂的通关手续和高额关税、信息不对称、交易的高成本和低时效性等因素,大大降低了地区商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和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
(三)向西出口的商务成本不断提高
新疆和中亚国家地处亚洲腹地,远离出海口和东西两大市场,使商品运输成本远远高于沿海国家和地区。新疆自身地域广阔,疆内运输及出疆货物运输路线都很长,且基本依靠铁路。此外,由于气候以及农产品的集中生产等情况,疆内和出疆的货运本身还存在季节性分布不均衡。现有口岸过货能力、堆场能力不足,国家间轨距标准不统一以及车皮紧张是制约过货量增长和贸易发展的瓶颈。公路方面,尚未形成功能完善的出疆快速通道,运输能力有限。“以运定产”的格局制约了出口加工产业的发展。
另外,中亚各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同,税率也各不相同,而且中亚各国海关管理落后,海关、贸易和运输等部门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合作机制,缺乏符合国际标准的操作规程,由于繁杂的过境手续和低工作效率以及人为设障,难以实现快捷通关[2]。
当前国际局势多变,世界性的能源危机使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俄罗斯、中亚、非洲等石油资源市场展开了激烈的市场竞争,新疆从周边国家进口石油、矿产品等资源型产品的难度加大。
(四)疆内外各类园区竞争态势日益激烈,经济开发区的政策、体制及机制优势逐步弱化
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全疆最先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在全国55个国家级开发区中排名第32位①根据国家商务部发布的2009年国家级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指标,列入统计的55个国家级开发区中,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指数排名第32位,其中天津经济开发区排名第一,综合评分211分,乌鲁木齐经济开发区评分为16分。,与排名第一的天津经济开发区相比,综合实力的打分相差十几倍。在西部12个国家级开发区中排名第4位,落后于重庆、西安和成都开发区。
从疆内来看,乌昌地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②3个开发区,包括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区)和昌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足鼎立,喀什和霍尔果斯两个经济特区以及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虽然刚刚成立,但政策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政策、人才、理念、机制、项目等方面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
从开发区内部发展环境来看,区政合一后将面临一段适应期、磨合期、调整期,自身发展机制存在有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区域空间扩展快,但自然条件限制多、基础设施不完善也成为制约经济技术开发区外向型产业发展的障碍性因素。
五、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产业的发展思路
综合分析乌鲁木齐开发区加工贸易产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产业特征 、功能作用和发展基础 ,将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产业发展思路简单总结如下:
(一)优先建设一个基地。充分利用开发区的交通优势、区位优势和广阔的中亚、西亚乃至欧洲市场空间优势,依托乌鲁木齐出口加工区以及正在申报的乌鲁木齐综合保税区,积极吸引外省区资金、技术和人才,主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拓展向西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打造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先行先试示范区,着力构建辐射中亚乃至欧洲市场的西北最大的出口加工基地。
(二)形成“两个驱动”。在继续抓好优惠政策驱动的同时,将科技和管理创新作为转变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产业发展的两个关键驱动力,以打造新疆最大向西出口加工基地为目标,以构建面向中亚的品牌战略为导向,大力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积极打造“官产学研”良性互动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开发区外向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品牌效应[3]。
(三)实现“三资并重”,即开发区外向型产业要实现外资、国资、民营资本的同步发展。
开发区今后要在继续扩大引进外资规模的同时,更多地吸引东部地区大企业的内资。发达省区的企业拥有雄厚的实力和投资热情,正成为各地争相引进的招商对象和战略合作伙伴。开发区要贯彻“新疆以外都是外”的发展思路,紧紧依托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依靠外资、国资和民营资本三股力量共同拉动经济发展。通过“三资并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降低经济风险。
(四)搭建四个外向型产业发展平台,即加工贸易和保税物流发展平台——乌鲁木齐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国际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亚欧国际物资(商品)交易中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平台——国家级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开发区企业“走出去”平台——哈萨克斯坦境外工业园区。
(五)重点发展五大出口加工产业。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拉开产业发展的框架,科学合理地布局项目,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有利于要素聚集、功能延伸的产业布局。重点发展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对区域经济具有带动作用的加工贸易型企业。按照“竞争力强、成长性好、关联度高”的原则引进和培育加工贸易产业,大力发展五大出口加工产业,即以风电设备、重卡汽车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以特色农牧产品深加工为主导的出口加工业,以钢铝构、化工建材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以运输、仓储、包装、配送为一体化的现代物流产业,以电子信息、多民族语言软件开发为重点的服务贸易产业[4]。
六、结 语
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新疆向西开放大通道和桥头堡的作用及乌昌地区的区位优势、依托国家级开发区的体制机制优势和产业优势及首府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和物流优势,紧紧抓住当前“外资西进、内资西移”的大好机遇,面向中亚、西亚、南亚、东欧及俄罗斯等市场,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把开发区建成具有新疆特色和独特吸引力的以向西出口加工业为主要成长动力的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力争用10~15年时间把开发区打造成“中国21世纪向西开放、面向中亚的新经济平台”,这既是开发区构建竞争新优势的现实选择,也是开发区今后长期的发展方向。
[1]吴利学,魏后凯,刘长会.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特征[J].经济研究参考,2009,(15):2-10.
[2]凯军,李纪珍,吴贵生.我国产业集群“外向型”技术学习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7,(7):128-135.
[3]崔炳强.新疆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及对策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8,(23):301-302.
[4]任华.乌鲁木齐出口加工区竞争力提升思考[J].国际贸易问题,2008.(7):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