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实证研究

2013-11-21杨丽华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3年11期
关键词:合理性外贸排序

杨丽华

(宁波大学商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一、引 言

很多理论分别从静态或动态角度对外贸商品结构进行了解释,例如:从比较优势角度解释的古典贸易理论;从产品异质性、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角度进行综合考虑的新贸易理论;从产业国际竞争力角度解释的波特理论等。但是这些理论没有考虑到各部门之间的关联,多是从单一孤立的角度来解释的,可以看出,现有理论对外贸结构的解释尚有需要改进之处。

本文尝试从产业关联的视角来解释外贸结构,进而提出何种外贸结构对经济增长的益处最大,希望能够对贸易理论的发展进行有益尝试。目前,从总量上看,我国已是贸易大国,但从国际分工中看还远不是贸易强国,仍处于低端位置。因此,积极改变我国外贸结构,使之处于合理状态,才能促进我国外贸结构升级和跨越式发展。本文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在资本、技术积累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助力正在进行中的经济转型发展。

对于外贸商品结构,传统贸易理论、技术差距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幼稚工业保护理论等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其中,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主要观点为进口国进口的产品应当是生产成本绝对低于本国的产品,而出口国出口的产品是比别国生产成本绝对低的商品,这样才能获得更大利益促进国际分工[1]。大卫·李嘉图(David Richardo)的主要观点为一国虽然无法生产出成本绝对低的产品,但能生产的商品成本相对低也可同他国进行贸易,且同样促进国家贸易使双方获得利润__[2]。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提出了产品周期论,主要观点是新产品、成熟产品和标准化生产产品为产品变动周期的三个阶段[3]。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认为产品的差异性促成了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且当今国家的相似性造成了国际市场竞争从完全竞争转变为不完全竞争,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不再是要素禀赋差异而是规模经济[4]。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从产业竞争力的角度提出,比较优势并不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其只是充分条件,因为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促进企业人为进行战略选择来配置稀缺资源创造出比较优势,进而提高企业、产业的竞争优势创造国家竞争优势[5]。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认为保护关税政策可以提高本国幼稚产业的竞争优势,因为实行保护关税政策后,虽然短期内会造成本国消费者承担较高价格,但幼稚产业得到一段时间的充分发展后,其产品的成本和价格会大幅降低,进而有可能会低于进口价格获得国际竞争力[6]。

同时,国内外学者在实证方面也开展了大量研究。Dowling和Ray(2000)以孟加拉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1990-2000年的进出口商品构成及贸易发展情况分析得出孟加拉国的出口增长率高于南亚区域合作组织(SAAC)和世界平均水平,但同时也得出孟加拉国长期贸易逆差使其处于外贸失衡状态[7]。Panayiotis等(2010)实证分析了希腊1996-2006年的出口情况,得出在此期间希腊的出口结构特别是贸易区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出口商品中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量有所增长,但从比重上看仍然以中低技术产品为主,且品种和质量也有所下降[8]。徐光耀(2007)测算了中国的进口贸易结构与其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进口贸易结构不同,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会不同,其中国内短缺原材料、能源和先进技术与关键设备进口的扩大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9]。李兵(2008)对我国进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测算了1980-2005年中国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的数据,结果表明初级产品进口对我国经济增长有抑制作用,工业制成品进口则有长期稳定的促进作用[10]。

基于对以上国内外文献的回顾和梳理,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在贸易结构方面的研究大致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在有关贸易结构的现状、特点及决定因素以及经济增长与贸易的关系等方面目前研究较为详细,特别是在贸易结构的形成原理方面的研究较为清晰。但现有研究缺乏对贸易商品结构是否合理进行评价和结合国情合理化调整其贸易结构方面的研究。而国内学者在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中国目前的贸易结构现状和外贸商品结构的动态优化等方面的研究较为集中,但对如何立足我国现实,合理化调整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充分发挥现有优势促进贸易结构的高级化方面的研究并不充分。另外,已经有不少学者通过利用数量分析上比较科学的投入产出表来研究我国外贸结构,但大部分学者都只集中在某一区域的研究,而且,我国整体区域的外贸商品结构研究还不充分,特别是缺乏动态研究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合理性,因此,很有必要从投入产出角度对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深入研究。

二、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的界定及评价方法

(一)如何界定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

对外贸易是拉动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纵观各国经济发展史,不难发现产业结构和外贸商品结构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必传导至外贸商品结构,而同时,外贸商品结构的调整也会倒逼产业结构,并如此循环往复,合力作用于国民经济。但也要看到,产业结构调整是根本,外贸商品结构调整是表现,国民经济的发展有赖于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产业结构和外贸商品结构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持续稳定的外贸商品结构合理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据此可知,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会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想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产业结构进行推动。因此,衡量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应以是否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为根本标准。

通过上述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外贸商品结构符合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实际,就能够保持国民经济发展的稳定和可持续,就说明该国或地区的外贸商品结构是合理的。其中,出口商品结构扮演经济拉动角色,而进口商品结构扮演经济推动角色。如工业制成品的大量出口,能在极大程度上促进相关联产业的发展,形成较强拉动力,或精加工产品获得高附加值,并促进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发展,明显贡献于国民经济;而大量进口国内紧缺的基础原材料,有助于国内资源型企业突破发展的资源“瓶颈”,与此同时,国内企业亦可通过中间品与资本品的引进获取相关技术,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显著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质与量,那么我们认为该进口商品结构是合理的。因此,进出口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程度会对经济增长发挥较大影响,进口商品中应更多地包含瓶颈产业商品,而出口商品中应更多包含支柱产业商品,如此的结构才会形成一种同方向的拉力和推力,也更能促进经济增长,进而其产业结构才能合理。相反则会放缓或阻碍经济增长,其产业结构也就会变得不合理。

(二)评价方法的选择

只有综合使用定性和定量分析,平衡考虑各因素与结果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最大程度上对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进行描述,而这就需要恰当、合适也更为贴近现实的评估方法。当前经济学界用以评价商品结构合理性的方法较多,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应着相应的评价标准,其中使用比较广泛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单一指标评价法、综合指标评价法和投入产出法等几种。在这几种评价方法中,投入产出法是由瓦西里·里昂惕夫(Wassily W.Leontief)创立的,该方法可以针对不同产业部门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和地位进行准确评价,该方法可以建立一个与经济部门完全一致的进出口分类以及经济规模。因此,利用投入产出法可以建立一个投入产出模型,该模型可以给出符合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需要的外贸商品结构。

在所建立的投入产出模型中,利用不同指标值来表示不同产业部门作用的重要性,首先将模型中的不同产业部门指标值进行由大到小的排序;之后根据指标值的大小来对不同产品的占有比进行计算和排序;最后对两种不同排序进行比较。如果排序结果是一致的,则认为目前的外贸产品结构是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反之如果两种排序结果不一致性较大的话,就认为目前的外贸产品结构是不合理的,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根据这样的趋势判断原则,可以建立一个反应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的指标,在指标建立后,通过不同年份该指标的合理程度来判断,外贸商品结构的发展是在持续改善还是在持续恶化,外贸商品结构变化趋势会被发现。本文通过详细分析外贸商品结构的合理性,构造了一个调整外贸商品结构必要性的指标,并根据该指标对外贸商品结构进行改善性调整,最终实现对外贸易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评价指标的构建

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是本研究所构建的投入产出模型中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是评价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的常用方法,在模型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两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目前,国内外经济学界普遍认同影响力系数,但是对感应度系数的应用还存在一些争议,争议的核心在于:将里昂惕夫矩阵中元素直接横向相加是否合理。逆矩阵中元素是通过直接消耗系数计算出来的,但由于各个元素的分母或基数是不一样的,这就使横向相加极度缺乏合理性及严谨性,造成利用该方法所得出感应度系数可靠性较低。如果引入分配系数矩阵D和完全供给系数矩阵,就可以改变感应系数不可靠的缺陷。完全供给系数矩阵保证了里昂惕夫矩阵中元素直接横向相加的合理性,但是,此时的横向相加元素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拉动力,而成为了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因此,将感应度系数重新定义为推动力系数,本文正是基于推动力系数来对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进行的研究。具体公式如下:

从式(1)、式(2)和式(3)可以看出,首先假定不同产业部门所占的权重是相等的,之后对分母进行算术平均,但是,这种计算方法并未考虑产业规模大小对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的影响,因此该方法所反映的客观事实存在一定的缺陷。实际上,不同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深受其产业规模大小的影响,且上述做法所运用的算数平均法不能较好地刻画分母的经济内涵,从而致使整个算式缺乏清晰的经济含义。但采用加权平均法,则可以兼顾到产业规模大小和计算公式的清晰经济含义。除此之外,不同产业部门的产出值并不能从根本上反应创造财富的多少,而产业部门的增加值反映了该部门的财富创造能力,因此利用不同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增加值中的比重作为权数会使模型具有更高的准确性。经过改进以后的影响力系数和推动力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如式(4)、式(5)所示,改进后的影响力系数分母的含义为:在产业结构不变的前提条件下,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品值所对应的国民经济总值增加额。经过改进后的推动力系数分母所表达的经济含义主要是指:在产业结构不变的前提条件下,每单位产品产出所需要的经济完全供给额。由此,可以推知,经过重构以后的影响力系数和推动力系数共同作用,建立起了不同产业部门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通过比重均分计算后则建立了不同部门间的平均拉动额或供给额的联系。两种方法相比而言,新构建的系数其经济含义更为清晰,也更能刻画经济现象。

对不同产业部门,两个系数的计算结果能够很好地反映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依据来划定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和弱势产业。经过产业结构调整以后,通过提高支柱产业的结构占有比例,改善弱势产业的结构情况,能够推进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推动产业升级。为此还需要构建一个不同产业平衡发展的外贸商品结构,但在现实经济中,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和部门地位之间却不存在平衡、一致的对应关系。如果简单地比较不同产业部门所占的比例结构的话,根据不同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推动力系数与其进出口商品的比重进行排序,并不能准确地给出外贸商品结构的合理性,更不可能得出未来的发展趋势。如若两者的排序趋同态势越发明显,也就代表出口商品结构的合理度指数也越发居于较高的位置,进而说明出口商品结构也越发的合理。合理度指数如果逐年增大,则说明出口商品结构趋于优化,反之,则趋于不合理。

而在现实经济中,由于系数与比重的排序不一致现象的存在,这就要求通过适度的调整,实现两者的一致关系,同时,为了确定出口部门和进口部门的优先级,不妨建立起系数与进出口比重的连结关系,进而创建一种全新的评价指标,将之分别定名为出口和进口的调整指数,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EXj表示j部门的出口额;IMi表示i部门的进口额。其中,出口调整指数就是影响力系数与出口比重的差值,用δ表示,当该指数较大时,应采取适当的优化措施提升部门商品出口的比重,以有效降低出口调整指数。影响力系数大于、等于或小于1,在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部门中,可以通过对各部门出口调整指数的分别计算,进而由大到小对各指数排序,最终可以得到各部门调整商品出口比重的优先级。同理,亦可采用此方法得到各部门调整商品进口比重的优先级。

调整后的评价指标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优势:一方面,该评价指标在综合考虑了其它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吸收其合理成分借鉴其经验;另一方面,该指标还有其独特优势,不但综合考虑国际市场需求结构,顺应国际商品贸易结构向高端化发展的趋势,而且通过扩大产业规模和提高产品质量等方法来有效提升商品附加值,促使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最大限度获取贸易利益。

三、中国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的实证分析

自1987年开始,国务院决定每5年进行一次全国投入产出调查和编表工作,标志着我国投入产出表编写制度的形成。短期来看,投入产出次数稳定性较强,导致外贸商品结构的变化很难被觉察。基于上述考虑,为了更好地反映出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的变化趋势,在数据的选取过程中,以1997、2002、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的相关数据为依托,动态地分析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的变动情况。

(一)出口商品结构合理性分析

通过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合理性的分析,得出出口商品结构对国民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影响,进而确定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根据前文构建的指标体系,通过计算各部门的影响力指数来确定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如表1所示,我们把影响力指数大于1的20个部门确定为支柱产业。

表1显示,在近10年间,影响力系数高于1的部门排序并没有大变化,这说明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也需注意,还有少数产业影响力排序发生了较大变化,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由1997年的第31位提升到2007年的第17位,10年间排序提升了14位;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亦由1997年的第26位提升到2007年的第15位,10年间排序提升了11位;但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影响力系数下降严重,由1997年的第2位下降到2007年的第18位,10年间排序下降了16位。由此我们得出结论,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影响力系数的提升,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是有推动作用的。此外,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产业链正在缩短,影响力严重下降,这种发展趋势会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利用合理度指数计算公式以及不同产业影响力系数的计算结果,能够推算出不同出口商品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合理比例,这个计算结果可以很好地反映出1997-2007年10年之间外贸商品结构的发展趋势。经过计算,1997、2002、2007这3年的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指数分别为1.144、1.207、1.205,由此可见,这10年间我国外贸商品结构正在趋于合理;与此同时,1997、2002、2007这3年的出口商品结构合理性指数随之稍有下降,但下降幅度很小,基本持平,说明1997-2007年这10年间前5年是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合理性显著改善的5年,后5年基本不变。但其合理性指数在近5年间有所下滑,应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其继续恶化。

表1 1997、2002、2007年影响力系数排序

从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的计算结果可知,如果想要对外贸商品结构进行持续性改善,需要让不同产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与其在外贸总额中所占比重相匹配,即根据影响力系数大小的不同,来确定其在外贸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根据调整指数的计算结果来确定不同产业部门是否应该得到优先发展,表2中计算出了2007年前10个应该优先发展的产业。

由表2所示,优先扩大出口的部门排序与其影响力系数排序并不完全一致,该结果的出现主要归因于各部门出口比重的不同。例如,有些部门的影响力系数虽然相对较低,但其出口调整指数区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其出口比重相对较小,如金属冶炼及压制工业,其影响力系数相对较小,排序为第9位,但其调整指数却相对较大,排到第8。此外建筑业也存在类似情况,对于该类部门有必要采取措施促使其出口比重扩大。而有些部门虽然影响力系数相对较高,但其出口调整指数相对较低,如化学工业,影响力系数相对较高,排名第6位,调整指数却相对较低,排名为第9,这些部门不能列入优先扩大出口的产业行列;与之相反,有些产业如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几个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很大,但是所占比例却不是很高,应该优先发展这些产业的出口贸易。

表2 2007年出口调整指数排序(前十位)

(二)进口商品结构合理性分析

如表3所示,通过对1997、2002、2007这三年中不同产业部门推动力系数的排序,能够找出我国国民经济的瓶颈产业。

表3的结果显示,资源能源类以及原料生产等共18个部门的推动力系数大于1,这些产业部门的商品均为国民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原料,而知识密集型产业部门的推动力系数均没有大于1的,同时服务业的整体推动力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由此看来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需要努力提高高级生产要素的投入。在所考察的所有产业中,推动力系数排序能够大于影响力系数的部门还没有达到一半。表3中前7位都是推动力系数能够大于影响力系数,并且排位变化较小的产业部门,说明了这些部门均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其他产业的排位变化却很大,例如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推动力系数由1997年的第24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8位,10年间排序上升了16位;房地产业的推动力系数亦由1997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9位,10年间排序上升了25位;相比之下,部分产业的排序急剧下降,如金融业、废品废料业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

表3 1997、2002、2007年推动力系数排序

计算显示,我国进口商品结构合理度指数分别为1.239(1997年)、1.284(2002年)、与1.263(2007年),合理度指数在前5年得到了提高,在后5年有所下降,说明在1997-2002这5年间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合理性得到了提高,也说明进口商品结构也得到了改善;而2002-2007这5年间,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合理性出现了小幅下滑,进口商品结构合理性在恶化。因此,需要合理调整我国进口商品结构,找出需要优先扩大进口的产业部门,以推动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并向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转变。通过计算2007年的进口调整系数并排序,确定了应优先增加进口比例的部门中的前10个部门,如表4所示。

表4显示,与出口调整系数相比,2007年我国进口调整指数排序情况与推动力系数的排序情况较为协调,特别是排名前六位的部门排序一致,化学工业、房地产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排序发生了较小的变化,其中化学工业变化明显,2007年其进口调整系数排在第9位,而同年其推动力系数则排在第7位。这些部门进口比例相对偏低是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主因,并导致进口商品合理度自2002年开始有所下滑。因此,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优先扩大这些部门的进口。需要注意的是,房地产业没有进口,谈不上增加进口的问题;而我国是原煤生产大国,煤炭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进口的扩大应慎之又慎,不能盲目。

表4 2007年进口调整指数排序(前10位)

四、结论、建议与展望

(一)结 论

基于1997、2002、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的相关数据,采用本文构建的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这10年之间进口商品结构的合理性,并根据分析结果找出这10年间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得出以下结论:我国的支柱产业在这10年里比较稳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变化较小。特别是支柱产业中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资本、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和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等能耗少的产业的地位不断提升,同时建筑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高能耗产业地位趋于下降,这表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已向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方向发展。此外,数据也说明,外贸商品结构是一个动态过程,合理与不合理是交替出现的,如本文中涉及的支柱产业的出口比例提高后在一定程度上使进口商品结构得到了改善,但由于后期其出口比例没能进一步优化,而造成未能改善出口商品结构的合理性,使其反而略呈恶化状态。

另外,本文也对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评述,具体而言这一时期我国瓶颈产业的发展变动还是比较大的,传统的瓶颈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它们对于国民经济的推动力正在不断增强,这说明了我国中间产业正在不断发展,同时也证明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但是由于这些年虽然产业结构调整的地位提升了,但各产业出口比例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调整,导致我国进口商品结构也呈现出了先扬后抑的发展趋势。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在1997到2007这10年之间,外贸商品结构的合理性均呈现出先扬后抑的态势,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有效调整不同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加快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建 议

为改变近年来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尽合理的局面,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增长,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应重点提升重要部门进出口商品的比重,在不减少次要部门进出口商品绝对额的前提下,适度缩减其所占比例。因此,应制定推动、扶持和引导重要部门发展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如产业、贸易、科技政策等。具体措施如下:

1.落实科技兴贸战略,提升外贸商品质量。科技兴贸战略是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对传统产业实现改造,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发展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具体而言,可以采取如下几方面措施:首先,加强创新型科技园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坚定不移地走符合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在重大、关键节点技术领域通过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社会各方的产学研合作,推动产业技术的重大突破及生产效率的提高,实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产品技术水平的显著提升;其次,建立健全我国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机制,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同时还须通过相关手段,突破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引进方面的限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成果,切实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出口产业的辐射和渗透;再次,最大限度保障产业对于资本、人才、技术等核心技术的获取能力,为企业用创新实现大跨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此外,还需促进完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构建企业信贷、担保等出口相关需求的链条式、全面化政策支持体系,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2.紧抓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兴主导产业。目前的国际分工原则给了我国一定的发展优势,但我国出口贸易中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扩大很容易进入“贫困化增长”的桎梏,需要采取适当的进口替代发展战略。表4中所列出的国民经济的十大支柱产业对整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拉动极为明显,扩大其出口比重长期利好于国民经济增长,为了将该类产业打造成我国出口贸易的主导力量,国家要在政策扶持方面做出积极探索,适度放宽限制,加大政策扶持,注重稳步提升在技术、资本及人才等核心要素领域的投入。此外,我国还应加快战略主导型产业的确立,以优先发展战略性主导产业来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3.增强企业大型化、规模化力度,支持产业集聚发展。目前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集中在能源、金融等少数自然垄断行业,而其他行业未能进入名单,这主要是由于该类产业的企业数量多,分散化经营,难以达成规模优势,也进而导致国际竞争力缺乏。为了实现企业规模化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应通过积极推动企业兼并与重组提升企业规模,达到大型企业集团规模,但在建设过程中,应杜绝盲目上马项目,防止重复建设。此外,还应注意到浙江产业集聚模式发展所具有的重大借鉴意义,通过发挥政府部门职能作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并凭借众多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细化分工,较大程度上释放生产效率,获取较为显著的外部经济效益。与此同时,政府提高重要产业部门的准入门槛,适当控制行业内企业数量,有效规避行业内恶性竞争,具体可通过严格的准入审批实现。同时,大型企业集团的形成,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促进品牌建设,进而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4.整合外贸资源,完善进出口贸易促进体系,推动外贸商品结构调整。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建成了全面服务出口型企业的外贸促进体系。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政策体系构建优于服务体系建设,其中,政策体系以鼓励性为主,而服务体系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今后,外贸促进体系应以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两条腿走路,在梳理、整合扶持政策的同时,更应着手建立进出口公共服务体系,健全进出口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发展外向型生产性服务业,加大金融财税方面的政策倾斜,扶持重点产业的进出口贸易。

(三)展 望

未来,关于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的研究有可能呈现以下几方面新特点、新趋势:

就理论层面而言,国内外学者将会综合考虑和研究外贸商品结构合理性的评价方法及指标,评价方法和指标的分化会导致不同的视角,但无论视角怎样,外贸商品结构的合理性均会和经济增长及本国产业结构相结合;以动态的视角来分析进出口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以期更为科学准确地刻画外贸商品结构的合理性;国内外学者还会系统地分析外贸商品结构与一国产业结构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符合一国国情的外贸商品结构调整的方法。

就实证层面而言,首先,针对上述理论层面的创新,会诞生大量研究文献,诸如商品结构合理性的评价方法及指标的具体化,针对特定国家的研究及动态化的分析等;其次,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外贸商品结构调整的互动研究也会慢慢兴起,而且考量周期也会适度拓展,以期对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变化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再次,深入到我国产业结构与外贸商品结构相互作用的机理,在路径分析的基础上,优化我国的外贸政策体系。

[1] 亚当·斯密.国富论[M].郭大力,王亚南,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7.

[2] 大卫·李嘉图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周洁,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35.

[3] 彭磊.贸易结构优化三阶段论及我国所处阶段的实证检验[J].国际经贸探索,2004(1):4-9.

[4] KRUGMAN PAUL R.Increasing Returns,Monoposistic Competition,and International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79(9):469-479.

[5]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78.

[6]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陈万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19.

[7] MALCOLM DOWLING,DAVID RAY.The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Asia:Historical Trends and Future Prospects[J].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00,11(3):301-318.

[8] PANAYIOTIS P ATHANASOGLOU,CONSTANTINA BACKINEZOS,EVAGELIA A GEORGIOU.Export Performance,Competitiveness and Commodity Composition[J].Bank of Greece Working Paper,2010(5):3-48.

[9] 徐光耀.我国进口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2):3-7.

[10] 李兵.进口贸易结构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8(6):27-38.

猜你喜欢

合理性外贸排序
排序不等式
2021年上半年我国机电外贸运行情况
恐怖排序
两栖“大拿”跑外贸
70年外贸大事记
节日排序
新形势下新闻采访行为的合理性探讨
域外证据领事认证的合理性质疑
关于如何加强建筑设计的合理性问题探讨
数字看重庆2015年前2月外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