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与依达拉奉配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32例
2013-11-21陕西省榆林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榆林719000王玉梅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榆林719000) 王玉梅
急性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有较高的病死率、致残率及复发率。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发病年龄也趋向年轻化[1]。丁苯酞是一种新型抗脑缺血药物,可通过解除微血管痉挛,抑制血小板聚集,保护线粒体等多种机制而起到抗脑缺血作用[2,3];依达拉奉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消除自由基和保护血管内皮,从而保护神经细胞。两药配伍应用在改善微循环的基础上,对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起到了显著作用,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我院神经内科于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诊治发病<48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5例,全部符合1994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治标准,并经影像学头颅(CT或MRI)证实,排除脑出血及合并严重并发症。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43~78岁,平均60.5岁,并发高血压病16例,糖尿病5例,脑动脉硬化症3例,高脂血症4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4例;梗死部位:基底节区梗死22例,脑叶梗死5例,脑干梗死3例,小脑半球梗死2例。对照组:33例(男22例,女11例),年龄43~80岁,平均61.5岁,并发高血压病15例,糖尿病6例,脑动脉硬化症4例,高脂血症5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3例;梗死部位:基底节区梗死21例,脑叶梗死6例,脑干梗死2例,小脑半球梗死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并发症及梗死部位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口服拜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钙片,并发高血压病患者给口服降压药,并给复方丹参注射液30ml加生理盐水250ml静滴,1次/d,连用15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丁苯酞软胶囊0.2g,3次/d;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加生理盐水100ml静滴,2次/d,连用15d。
3 疗效判断 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和生活能力状态表进行疗效评定。
4 统计学处理 本组对临床疗效的判定采用卡方(χ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P<0.01为有极显著性差异。
结 果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附表。治疗组显效率为84.37%,病死率为0,而对照组显效率为57.57%,病死率为9%,治疗组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附表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 两组头颅CT复查结果比较 治疗1周后复查头颅CT,治疗组发生出血性梗死3例,占9.37%;而对照组发生出血性梗死6例,占18.75%。两组比较,治疗组出血性梗死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 不良反应 治疗组出现皮疹2例,轻微恶心2例,AST轻度升高1例,治疗结束后自行消失。其余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各项实验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讨 论
急性脑血管闭塞后,梗死中心的神经细胞迅速死亡,梗死组织周边功能已受损但尚存在活的脑组织,即缺血半暗带。病变中心部位已经是不可逆损害,但周围的缺血半暗带脑组织的损害是可逆的,所以抢救缺血半暗带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关键。
急性脑血管闭塞发生后,半暗带区域发生不同程度的缺血级联反应,所以及时恢复血流和改善组织代谢可以抢救梗死周围仅有的功能改变的半暗带组织,避免坏死形成。随着侧枝循环的建立,血管部分再通,所以再灌注损伤不可避免,而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主要是自由基的过度形成及“瀑布式”自由连锁反应,神经细胞内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细胞毒性作用,其中自由基损伤是引起水肿形成和神经细胞凋亡的主要原因。自由基可导致脂质,蛋白质和核酸过氧化,从而导致细胞膜损伤;其次在缺血缺氧的状态下,线粒体中氧化磷酸化受阻以及从其它环节所产生的大量活性氧自由基等,造成线粒体功能衰竭及相关因素和相关基因的改变;同时核因子-kB(NF-kB)被持续性激活,致炎细胞因子产生,增加ROS的毒性和兴奋性,促进缺血神经元变性死亡。形态学研究表明:缺血半暗带神经元死亡以凋亡为主,随着缺血时间延长,神经胶质细胞也会死亡,半暗带逐渐发展为梗死区。所以急性脑梗死后,抢救缺血半暗带是治疗脑梗死的关键,所以及时有效、安全地清除自由基,保护线粒体是保护神经元及非神经细胞的关键。
丁苯酞通过保护线粒体功能[4]而提高脑血管内皮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水平,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谷氨酸释放,降低细胞内钙和花生四烯酸浓度,抑制自由基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从而改善脑缺血的能量代谢,减轻神经功能损伤的程度,对缺血性卒中有较佳的治疗作用[5]。
动物试验表明:脑缺血再灌注后给予自由基清除剂,可明显减轻水肿和缩小脑梗死体积。依达拉奉是一种小分子的自由基清除剂,及抗氧化剂,可清除体内的活性氧分子及脑内具有细胞毒性的羟自由基[6],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脑水肿,防止氧化性对细胞损害,减少缺血半暗带的面积,抑制神经元死亡,阻止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发挥有益的抗缺血发作,另外作为一种水溶性分子,血脑屏障穿透率为60%。而且依达拉奉、丁苯酞不影响血液凝固,纤维蛋白的溶解,血小板聚集,不会增加出血性危险。故丁苯酞与依达拉奉配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收效良好[7]。
[1]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381-383.
[2]冯亦璞,胡 盾,张丽英.丁苯酞对小鼠脑缺血的保护作用[J].药学学报,1995,30(10):741-744.
[3]崔丽英,刘秀玲,朱以诚,等.正丁基苯酞治疗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和安慰剂对照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5,38(2):251-254.
[4]黄如训,李常新,陈立云,等.丁苯酞对实验性动脉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的治疗作用[J].中国新药杂志,2005,14(8):985-988.
[5]杨 政,吴玉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分型脑保护药依达拉奉[J].中国新药杂志,2002,11(12):911-913.
[6]刘秀坤,董 志.治疗急性脑梗死药依达拉奉应用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 [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5,32(5):314-315.
[7]Tabrizchi R.Mitsubishi-Jokyo[J].Carropin Inresting Drugs,2000,1(3):347-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