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螨过敏变应性鼻炎100例改良皮下免疫与常规免疫治疗对比观察
2013-11-21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耳鼻喉科天津300450
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耳鼻喉科(天津300450) 鲁 杰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一种常见的鼻腔黏膜变应性疾病[1]。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远离触变应原、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三种[2]。其中只有特异性免疫治疗(Specific immunotherapy,SIT)是惟一一种根治性的治疗方法[3]。皮下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是SIT常用方法之一,其治疗流程主要分为剂量累加阶段与剂量维持阶段,常规治疗约需要3年时间[4]。由于治疗时间长,且患者需要在剂量累加阶段不断来医院就诊,导致许多患者不能坚持或者在治疗期间因其他疾病而中断了SIT治疗[5]。因此,有必要对SCIT进行改良,使之能够缩短剂量累加阶段的时间,从而更早进入剂量维持阶段,以减少患者就诊的次数,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本研究通过比较改良SCIT与常规SCIT治疗AR的疗效与安全性,探讨改良SCIT用于AR治疗的可能性。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对屋尘螨过敏的AR患者100例,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2009年《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6]。其中男47例,女53例,年龄19~53岁,平均34.25±10.28岁。患者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均大于屋尘螨(),血清屋尘螨特异性IgE高于0.7 KU/L。随机分为改良组与常规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屋尘螨特异性IgE等指标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免疫治疗 SIT治疗使用屋尘螨变应原疫苗(ALK公司)。改良组在剂量累加阶段,就诊1次/周,注射2~3针/次,30min/针,每针剂量从10SQ-U起逐渐增加,6周后达到100000SQ-U的维持剂量。常规组在剂量累加阶段,就诊1次/周,注射1针/次,每针剂量从10SQ-U起逐渐增加,14周后达到100000SQU的维持剂量。在维持剂量阶段保持剂量在100000 SQ-U不变,两组均缓慢延长间隔时间,最后保持在6周注射1次。
3 疗效评估 选择治疗前、治疗后6周、14周和52周为观察时间点,检测屋尘螨特异性IgE以及特异性IgG4。并对两组患者的鼻部症状评分和药物评分进行评估。
3.1 鼻部症状总分为15分,按鼻涕、喷嚏、鼻塞、鼻痒、眼痒每个症状的严重程度得0~3分(无症状:0分;轻微症状:1分;中等症状:2分;严重症状:3分)。
3.2 根据患者治疗AR的药物进行药物评分:①抗组胺药:每片1分;吸人性糖皮质激素:每喷1分;吸入性β2受体激动剂:每喷1分;鼻用糖皮质激素:每喷0.75分;鼻用抗组胺药:每喷0.25分。
4 安全性评估 患者在注射后需留观0.5h以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由于改良组与常规组仅在剂量累加阶段存在区别,所以本研究只针对此阶段患者的全身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全身不良反应包括喷嚏、流涕、鼻痒、血压下降、休克等全身性症状。
5 统计学处理 本组对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χ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P<0.01为有极显著性差异。
结 果
1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6、14、52周鼻部症状评分 见表1。治疗前两组患者鼻部症状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874,P=0.687)。治疗6周时改良组症状评分显著下降,且显著低于同期常规组(t=6.524,P=0.000),随后改良组症状评分下降速度减缓,而常规组症状评分下降速度改变不明显(见图1)。治疗后14周时改良组症状评分仍低于常规组(t=5.057,P=0.000),但52周时两组症状评分无显著性差异(t=1.253,P=0.28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6、14、52周鼻部症状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6、14、52周鼻部症状评分比较(±s,分)
治疗后组 别 治疗前6周 14周 52周改良组 10.51±1.89 6.27±l.55 4.31±1.41 3.65±1.08常规组 10.50±1.85 8.74±1.45 6.31±1.42 4.11±1.32 t值P值0.874 0.687 6.524 0.000 5.057 0.000 1.253 0.285
图1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6、14、52周鼻部症状评分比较
2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6、14、52周药物评分比较 见表2。治疗前两组患者药物评分无显著性差异(t=0.474,P=0.832)。治疗6周时改良组药物评分显著下降,且显著低于常规组(t=5.883,P=0.000),随后改良组药物评分下降速度减缓,而常规组药物评分则在14周与52周时出现明显下降(见图2)。14周时改良组症状评分仍低于常规组(t=4.920,P=0.000),但52周时两组药物评分无显著性差异(t=0.583,P=0.074)。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6、14、52周药物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6、14、52周药物评分比较(±s,分)
治疗后组 别 治疗前6周 14周 52周改良组 0.83±0.21 0.54±0.15 0.43±0.13 0.35±0.10常规组 0.82±0.20 0.76±0.17 0.58±0.12 0.34±0.10 t值P值0.474 0.832 5.883 0.000 4.920 0.000 0.583 0.074
3 两组患者血清学变化 见表3及图3。两组患者屋尘螨sIgE水平在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变化范围均为13~15KU/L,而屋尘螨IgG4在治疗前后却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屋尘螨IgG4无显著性差异(t=0.456,P=0.649);治疗6周时改良组屋尘螨IgG4已明显升高,显著高于同期常规组症状评分(t=73.195,P=0.000),随后改良组屋尘螨IgG4上升程度不明显,而常规组屋尘螨IgG4则在14周时显著上升,此时常规组屋尘螨IgG4已经与改良组近似(t=3.144,P=0.202),52周时两组屋尘螨IgG4均继续上升,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t=1.857,P=0.536)。
4 两组全身不良反应 改良组中6例患者在剂量累加阶段全身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而常规组中7例患者出现全身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0%,两组无显著性差异(χ2=0.082,P=0.774)。且出现的不良反应均经药物治疗后缓解。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6、14、52周屋尘螨IgG4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6、14、52周屋尘螨IgG4比较(±s)
治疗后组 别 治疗前6周 14周 52周改良组 758±2697158±859 7521±1012 8682±1120常规组 743±274852±301 6932±935 8415±1085 t值P值0.456 0.649 73.195 0.000 3.144 0.202 1.857 0.536
图3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6、14、52周屋尘螨IgG4比较
讨 论
尘螨是一种常见的变应原,尘螨SIT治疗对屋尘螨过敏变应性鼻炎患者而言是惟一一种根治性治疗方法[7,8]。然而频繁的就诊次数以及过于冗长的治疗时间往往导致患者因为各种因素无法完成尘螨SIT治疗的整个疗程,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9,10]。所以如何缩短SIT的时间,使之能快速进入剂量维持阶段是提高患者对治疗依从性的关键。
本研究在剂量累加阶段通过每次就诊注射2~3针的方法使患者在6周后就能达到100000SQ-U的维持剂量,与常规方法相比显著缩短了患者的就诊次数和治疗时间。本研究资料显示:改良组于治疗6周时症状评分显著下降,显著低于同期常规组症状评分,且52周时两组症状评分无显著性差异。提示改良的SCIT治疗方法能够更迅速地改善患者的鼻部症状,且长期疗效与常规手段无异。体现改良SCIT治疗的优越性。
除了症状缓解程度能够提现SIT治疗疗效外,治疗药物的使用剂量减少也能够反应治疗的疗效情况[11,12]。本研究改良组于治疗6周时药物评分显著下降,且显著低于同期常规组药物评分,而常规组药物评分则在14周与52周时才出现明显下降,两组在52周时两组症状评分无显著性差异。说明改良的SCIT治疗方法能够迅速减少患者用药剂量,患者症状在短期内就能够得到控制,且长期疗效与常规手段近似。
尘螨SIT治疗的目的是提高患者对尘螨的免疫耐受能力,血清中的IgG4是衡量SIT治疗是否有效的免疫学标志之一[13~15]。本研究改良组治疗6周时屋尘螨IgG4明显升高,显著高于同期常规组症状评分,而常规组屋尘螨IgG4则在14周时出现显著上升,52周时两组屋尘螨IgG4无显著性差异。说明改良的尘螨SIT治疗能够帮助患者更早地产生免疫耐受能力,且长期的疗效与常规SIT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
SIT的治疗安全与疗效一样重要。本研究改良组在剂量累加阶段的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常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0%,两组无显著性差异。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Amin等[16]研究结果(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率:5%~7%)近似。说明改良的SCIT治疗不会引起患者全身不良反应率的增加。
总之,改良的SCIT治疗作为一种快速剂量递增的治疗手段,能够迅速地改善患者的鼻部症状、减少患者用药剂量、帮助患者更早地产生免疫耐受能力,同时并未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与常规方法相比能够显著减少患者的就诊频率以及治疗时间,值得进一步研究。
[1]王成硕,张 罗,韩德民,等.标准化尘螨变应原疫苗治疗变应性鼻炎1年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7,14(1):3-6.
[2]王红玉,林小平,郝创利,等.标准化屋尘螨疫苗免疫治疗对变应性支气管哮喘的疗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29(10):679-687.
[3]陈建军,项济生,孔维佳,等.阿罗格脱敏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安全性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6,20(5):208-209.
[4]张 罗,王成硕,王向东,等.变应性鼻炎集群免疫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临床分析[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8,43(3):187-191.
[5]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鼻科组、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44(12):977-978.
[6]Alves B,Jacobson M.Allergen injection immunotherapy for seasonal allergic rhinitis[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7,136(3):511-514.
[7]Weller K,Soost S,Worm M,et al.Atopic dermatitis and allergic rhinitis-do co-effects in therapy exist[J].J Dtsch Dermatol Ges,2012,10(4):221-239.
[8]Turner PJ,Kemp AS.J Paediatr Child Health,2012,48(4):302-310.
[9]江 玲,南 萍,马凤萍.变应原皮试致超敏反应4例报告[J].陕西医学杂志,2007,36(9):1270-1271.
[10]Calderón MA,Simons FE,Malling HJ,et al.Sublingual allergen immunotherapy:mode of ac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safety profile[J].Allergy,2012,67(3):302-311.
[11]Scheinmann P,Pham Thi N,Karila C,et al.Allergic march in children,from rhinitis to asthma:management,indication of immunotherapy[J].Arch Pediatr,2012,19(3):330-334.
[12]Mims JW.Allergic rhinitis[J].Facial Plast Surg Clin North Am,2012,20(1):11-20.
[13]牛永亮,麻保玉,王良录,等.哮喘108例过敏原检测及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0,39(1):45-46.
[14]Wise SK,Schlosser RJ.Subcutaneous and sublingual immunotherapy for allergic rhinitis:what is the evidence[J].Am J Rhinol Allergy,2012,26(1):18-22.
[15]李素景,高卓平,段学军.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加微波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18例[J].陕西医学杂志,2002,31(5):461-462.
[16]Amin HS,Liss GM,Bemstein DI.Evaluation of nearfatal reactions to allergen immunotherapy injections[J].,2006,117(1):169-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