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锡剧《丹青缘》音乐创作思考
2013-11-21陆青云
■陆青云
小锡剧《丹青缘》音乐创作思考
■陆青云
锡剧是江苏的一大戏曲剧种,深得苏南人民的喜爱,在太湖流域地区,处处受到欢迎。剧团创作排演小锡剧《丹青缘》,让我进行音乐设计,本人在剧团工作十几年,对锡剧音乐十分喜爱,可让我担负这么“重大”的任务还是第一遭,凭着年轻人的一股闯劲,凭着我对戏曲事业的热情,我欣然揽下了这项工作,并通过实践收到了较高的评价,但真正的收获是我在创作过程中所受到的启发。
一.熟悉剧本,确立基调
戏曲音乐的创作是一个二度创作过程,因此,首先创作者要熟读剧本,了解剧本所要提示的思想内涵,寻找它的主题和主题思想,在导演的整体构思下,用音乐这个手段,对剧本所要反映的内容进行点缀,渲染,烘托。小锡剧《丹青缘》是一个清装戏,它主要讲的是艺术界、学术界有这么一些不良风气,以貌取人,以名取人,剧本是有这么一句台词:“只要是名人作的画,画得再不好也是好的;要是无名之辈作的画,画得再好也是不好的。”我们当今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造假学历,买卖文凭,剽窃论文,说到底就是为了一个名。就我们宜兴而言,紫砂是宜兴品牌中的品牌,那些制壶艺人做一把茶壶幸苦费也就几百元钱一把,而一旦成为“枪手”,就是帮名人做壶,最后盖上某某名人的印章,这壶即刻就成了几万元。《丹青缘》一剧是对现实的不正之风的嘲讽,是对名利场中众生的鞭鞑。我对《丹青缘》音乐的主基调要求是美,该剧事件所在地在扬州,地方美、景色美、人也美、音乐也要美,但美中要简练有张力,犹如美的意念在潜行,这是它的内涵所在。
二.锡剧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锡剧音乐的发展离不开传承,而传承也离不开发展,传承就必须有新的创新和突破,发展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保留其特色与精华。我在《丹青缘》音乐的创作上采用了继承与开放的结合,在不损伤锡剧音乐特色和观众审美观念的基础上,将锡剧音乐溶入现代元素,由于剧本所赋予的情节需要,我在传统乐队伴奏方式上进行了一些的创新,加入管弦乐队伴奏,同时,对戏曲音乐特色乐器,打击乐的运用予以保留,在戏曲片断中加入合唱,伴奏等手法,从而使剧中的人物表现力、气势渲染得到加强。
理清传统的脉络是继承的基础,也是发扬传统的前提,面对文化裂变的时代,锡剧音乐必须寻求发展,而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的创新,事实上,锡剧音乐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得到众多锡剧爱好者的喜爱,具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力,也是在不断推陈出新的基础上的结果。
三.人物音乐的设置
1.锡剧《丹青缘》中的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他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雍正年间举人,乾隆年间进士,当过十二年七品县令,在其任上重视农桑,体察民情,他开仓放粮救万民于饥饿中,其诗、书、画、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他一生坎坷,力倡文事,发现人才,留下了许多佳话。世称“扬州八怪”,“难得糊涂”是他的名言。《丹青缘》正是围绕着书画而展开的一段传奇。
那一天,郑板桥为寻访冒他名作画者而来,不料作假画之人竟是一位柔弱的女子,只因家道贫困,父染重病,为救父命无奈之下冒郑板桥之名作画卖银,郑板桥擒得作假之人,问得作假之因,怜悯之心顿生,非但没有治罪与她,而是伯乐识马,爱才惜才,最后收作假画之女为徒。
郑板桥是剧中中心人物,是个智者、仁者,我在他的音乐创作上特别是唱腔设计上,以浑厚、淳朴的中低音为主,而在激奋时的唱腔又不失高亢透亮,在得知民间的痛楚时又是委婉而深情,在与村姑交淡作画之时又是风趣诙谐,我意在用这些音乐的特征彰显郑板桥这个人物的特性。
2.村姑玉莲的音乐设计
玉莲是一个灵秀的乡村姑娘,从小习画,父亲的严教,使她的画功精湛,作的画真可以假乱真。家虽贫困,但少女的纯洁活泼是遮不住的。在给予她的音乐创作和唱腔设计上,我运用了明亮轻快的锡剧传统曲调“南方调”和“玲玲调”,在“诉苦”一段中的大陆散板为她此时此景的情感宣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丹青缘》中有个小人物乡绅,无名无姓也无唱,为了提示他这个人物,我给了他一句唱,哼着小调上场,虽然只有一句,但鲜明的人物性格很自然地就显现出来了,真所谓叫“画龙点睛”。
锡剧音乐的创新是一项复杂而具挑战性的任务,如果说,创作思维的创新是这项系统工程中的“软件系统”的话,那么创作技巧的创新就是这项系统中的“硬件系统”。换而言之,思维创新是无形的,而技巧创新则是有形的。在《丹青缘》音乐的创作中,我用扬州小调“拔根芦柴花”的音乐旋律作为另一条音乐辅线,更特显了该剧的地域特点,旋律动感、欢乐。无论哪一种地方戏曲音乐,都是通过不断吸取其它剧种的精华而成长壮大的,这次《丹青缘》音乐创作是我锡剧音乐创作的起步,万里征程,始于脚下,锡剧音乐的发扬光大,需要我们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