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工作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创新与实践

2013-11-21丁建惠

剧影月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小剧场宜兴文化馆

■丁建惠

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演化形成的一种现象,其本质和定义不可一概而论,狭义地说,文化是包括语言艺术等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那么作为一种产品,它需要生产,更重要的是要使大众接受和消费。但目前,在我们的文化服务工作中,体现出大众接受的被动性和消费的不完全性,表明了我们的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不够强,不够高,这就需要我们带动文化馆、站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能。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注重改善和保障民生。”近年来,宜兴市文化主管部门充分发挥职能职责,按照中央精神和宜兴市委的要求,在一系列的实践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激励和引导我们的公共文化受众共同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的生产和创造中,更好地实现以人为本,形成政府主导、全民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这一思路使我们改变了原来文化由政府供给、输送的单一模式和方式,也激发了文化馆、站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生产供给潜能和创新活力。

“幸福宜兴 文化民生”的生动实践

宜兴人杰地灵,历史悠久,自然禀赋独特,是太湖西岸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陶文化、梁祝文化、茶文化享誉国内外,有着书画之乡,教授之乡之美誉。宜兴作为一个县级市,人口密集,地域宽广,下辖的十八乡镇、街道,所谓十八般武艺,各具特色和魅力,这些美誉和积淀为我们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在此之上,多个具有宜兴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动相继开展,其中“荆溪之夏”广场文艺是极具代表性的品牌活动之一,由全市十八个乡镇各自组织一台综合性的文艺演出,自编自演自看。每年一届的“荆溪之夏”广场文艺已走过十三年的历程,曾被评为江苏省五星工程服务奖。虽然“荆溪之夏”丰富了部分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了一定的消费欲望,但是活动的影响范围却不广,无法实现全民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更与政府主导的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文化发展思路相去甚远。2011年,市文化主管部门努力发挥引导和激励作用,鼓励公共文化受众共同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的生产和创造中来,为形成全民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尤其是文化馆、站作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机构,紧跟新的要求和思路,在连续十一届“荆溪之夏”广场文艺演出的传统品牌基础上,创新突破,推陈出新,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幸福宜兴、文化民生”文化区域互动,由此,文化惠民的新引擎全面发动。

“幸福宜兴文化民生”文化区域互动紧紧围绕我市建设全国科学发展示范城市的总目标,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效整合利用文化区域资源,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形成了新的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在活动形式上建立了文化区域互动的组织机制,指导、协调辅导各镇、街道创排一台具有地方特色、艺术水准较高的综合文艺节目,参与全市联动;通过各镇横向交流、互动,突破平台载体、资金投入、艺术水准等瓶颈的限制,丰富基层文化资源,促进学习、交流和融合,实现全市群文活动水平的新提升。

较之“荆溪之夏”,区域互动首先是个系统工程,贯穿全年。文化主管部门整体规划,周密部署,分阶段计划实施推进,环环紧扣;其次,区域互动的组织保障十分突出。市文广新局全力保障灯光音响服务和舞台搭建,把握好节目质量、场地的甄选及观众组织;更关键的是,区域互动在形式表现上有着明显的优势特色,一改往常自编自演的单调模式,由每个镇组织一台专场分别走进三个不同的乡镇,而一个乡镇同样接进三个不同乡镇的演出,实现了一镇多接和一镇多送,使不同镇域间的文化资源充分共享、交流与融合。

区域互动的整体实施中,文化馆、站功不可没,作用凸显。市文化馆作为全市群文工作的龙头,充分发挥引领和指导作用,上传下达,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创新做法,指派业务人员对十八个乡镇蹲点跟进,想形式,出主意,辅导把关;文化站作为最基层的文化组织,在我们的新思路新想法中,是最重要的执行主体,只有依靠文化站的职能发挥,才能切实让群众参与到文化生产的环节中来。在每一次的互动中,文化站围绕演出目标任务,广泛发动群众,挖掘地方团队和文艺骨干专长来设计创排,让文化产品的生产、创造渗透到群众的生活中。

文化本身具有演化性和可塑性的特点,通过区域互动三年的交流与刺激,使得各乡镇文化碰撞激荡,并逐渐产生新的好想法,涌现优秀的文化人才,基层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良性互动的新阶段。比如:偏僻乡镇西渚文化活动资源相对缺乏,没有队伍,没有作品,面对活动总是捉襟见肘,被动地靠“借”和“送”;新建镇勉强应对,但效果总是不如人意。三年区域互动,犹如春风吹生绿叶,启发了这些乡镇改变固有文化观念并产生新的发展思路,开阔了眼界,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好。而杨巷镇,虽然第一年的演出质量较差,但第二年抓住资源,发展人才战略,结合区域互动举办武术特色培训,实现新提升,第三年已成为全市区域互动的亮点专场,真正体现了由好再到精良的品牌理念。同时,区域互动的平台上涌现了许多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百姓的优秀佳作,而传统作品《男欢女嬉》、《浪浪来》、《盾牌舞》、《隔湖渔歌》等也借此平台传承创新,让更多的百姓观看和欣赏。文化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素质和生活方式,区域互动带给各地的群众新的期待和精神消费,逐渐减少了对一些生活旧俗的依赖,每到一地,老百姓如过节一般,欢天喜地地聚集在演出地等候节目的开始,许多观众表示:区域互动办得好,我们喜欢。可见区域互动真正地给群众带来一种接地气的优秀文化,默默地满足着群众们对文化的需求。

数据显示:文化区域互动历时三年,演出覆盖全市217个行政村,参与的演员达到3万多人次,受众人数接近50万,参与的文艺团队有200多支。这些数据不仅展示了区域互动积累的成果,也见证了文化工作者、组织者的付出与创造,我作为一个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在工作方式由“送”文化向“种”文化再到“产”文化这一创造性的变化过程中,也感受到逐渐增重的价值感与使命感,以这样的活动形式,将创造文化的理念与意识,播洒到群众中去,使得文化长盛不衰,永葆青春与活力,这才是公共文化服务与工作的意义所在。

文化馆“小剧场”亮点基地打造

早在晋朝,宜兴“除三害”的周处曾著《风土记》,其中记载了宜兴的风土人情与民间习俗,当然也包含了当时的人民对文化自发的创造与消费。时隔千年,人物不再,书籍流失,但宜兴这一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人们对于文化的渴求是不变的,文化的传承性,又使得人们享受文化的方式与书中的模样依然神似。就好像北京天桥剧场的大鼓,苏州小巷茶馆的评弹,文化总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形态,有条不紊的前行着。

在文化前行的过程中,硬件设施是基本保障。“小剧场”位于已建成国家一级馆的宜兴文化馆内,文化馆所在地原是亦园,西面临氿,南靠体育公园,与悲鸿馆、美术馆同处一园,文化氛围浓厚,是周边群众活动及培训的文化园地。在文化馆附近一带自发进行文化活动的群众们一度“居无定所”,没有一个固定的活动场所,其活动形式,通常以中老年人戏曲票友、民间团队自唱自演为主,对活动场地的需求,越发急切。针对这一现象,自今年春节以来,文化馆创新公共文化服务阵地项目,积极打造“小剧场“戏剧活动基地”,正式实施免费开放。由此,剧社,民间团队,戏曲票友社等社会团队,纷纷进驻小剧场,小剧场才真正发挥其作用,成为新的亮点。

小剧场均在每天下午一点准时开放,由民间团队、剧社等提前预约报名,工作人员按报名顺序排列演出计划表,并每周进行公示,演出内容包含有地方特色的锡剧、沪剧、京剧、黄梅戏等多种戏曲剧种,演出内容丰富,人气高涨,同时在团体与群众充分感受文化生活的同时,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也按时对小剧场进行维护、清扫,并对音响设施等,提供有力保障。文化艺术作为共通的语言,引起在场演出者和观众双重的共鸣,演出者既是演员,又当观众,观众既来欣赏,偶尔也能上台过把戏瘾,带动了更多的群众参与演出和现场的服务中。小剧场,大舞台,办出的不仅是戏曲文化,更创造了群众新的生活交流方式。

苏州的茶馆之所以为“苏州茶馆”,是因为它贴合了百姓的需求与地方剧种特色而产生,文化馆“小剧场”之所以火爆,也正因为这是一个小剧场,它不一定需要现代化外形与奢华的装潢,它是契合文化馆为提高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而来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自然离不开场馆规划与建设,但是小剧场这一类的文化生活阵地也同样被迫切需求,所谓的“草根”文化与地方戏曲,也需要“草根”的场地。之所以说“草根”,是因为这些文化足够贴近生活实际,少有距离感,因此,使得小剧场的开放并没有成为一张徒有其表的空壳,而是真正实现了顺其自然地迎合群众的需求,再加以引导、帮助,激励和发掘更多的力量来自发地产出文化,共同享受与消费文化的新理念。因此,“小剧场”这一举措带给我们的启示无疑是最具现实意义的,小剧场原本就存在,但直到最近才被发掘出来,而真正刺激小剧场被挖掘的是群众的需求。那么,文化馆、站也只有充分深入地了解群众的需求,带出或建成更多的“小剧场”,才能促进改变政府提供文化产品与公众需求不匹配,缓解服务方式单一和群众被动接受的尴尬局面,使得转变文化服务理念及方式方法得到进一步改观和提升。

在新一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无论是文化区域互动,还是文化馆“小剧场”的打造,都是无比珍贵的经验与探索。区域互动代表着全市宏观的文化流淌与交融,而“小剧场”基地更是应群众的需求、地方的特色而诞生,从微观上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引起共鸣。宜兴正在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在创建过程中,新的理念已然贯穿全局,或许,这样一种理念即是如火如荼的文化建设中的点睛之笔。当前,我们的文化建设出现的问题,如文化发展存在区域的不均等性,在互动式的活动中,能够从作品、资源、设施方面降低不均等带来的不公平与单调性;又如,文化设施缺乏便利性,场馆场所与群众产生距离感的问题,“小剧场”的出现正缓解了这一矛盾。这两项活动仅仅是创建示范区中的一环,但活动紧扣地方形势与特色,发挥新理念的能动性,提供指导,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创了新的局面。在今后的继续建设、发展过程中,以新的理念为宗旨,新的活动为平台,紧跟形势,抓住地方特色亮点,见招拆招,对症下药,并保持不断地创新与反思,与时俱进,才能使得历史古城宜兴焕发新的光彩。

猜你喜欢

小剧场宜兴文化馆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章堰文化馆
宜兴釉陶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大爱有光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小剧场
小剧场
小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