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
2013-11-21田霜红
■田霜红
如何加强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
■田霜红
随着苏南城乡被国务院确立为“现代化建设示范区”,长三角各地又酝酿着向新型城镇化、现代化的转型升级。就扬中而言,打造“生态之城”将成为未来几年的奋斗目标。面对这新的历史进程,我们的文化建设该如何举措,才能发挥自身的引领化育作用呢?笔者结合扬中市本地实际,着眼于从下列几个方面入手,作简单论述。
一.宣教生态文化,为城镇守住生存发展的根基。
十八大报告号召珍爱自然,倡导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整个报告中提及“环境”、“生态”字眼的地方多达45处,由此可见,中国环境生态问题是多么的严重和紧迫。扬中现代化的目标是“生态之城”,这就将“生态”摆在了最核心的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倡导生态文化实乃当务之急。
生态文化是一个新的文化现象,它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同时,这也是人的价值观念根本的转变,这种转变使人们从“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
就当前社会的整体状况来看,一方面,“人类中心主义”仍是主流,人们争夺财富、互相攀比,浪费无度,攫取自然资源供自己享乐,不惜毁灭生物圈家园的疯狂之中;另一方面,面对日益增多的环境问题,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无辜。在三十万扬中人当中,有二十九万九千九百人都不会认为自己对环境污染作出了“贡献”,所有的污染都是那百十家有排污嫌疑的企业老板干的。而事实是怎样的呢?举两个例子:第一、农民为追求大棚效益最大化,狂施激素农药。一场大雨,有毒有害物质统统冲进沟渠河塘,并循环进入更大范围的水系统。第二、市民们从不分拣垃圾,可回收的、不可回收的,可降解的、不可降解的,统统装进塑料袋一扔了之,垃圾填埋场的臭秽让周围农民叫苦不迭。同样一场大雨,有毒有害物质也冲进水系统,加入到大循环之中。人人为害,人人互害而不自觉,才是这个社会最大的环境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任务之重,情势之迫,我们的文化建设者们都敏锐地察觉到了吗?从中国农耕文明天人合一的智慧中汲取营养,从西方、日本成功的环保做派中吸收精华,从身边卓有成效的环保例证中摘取成果,运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向百姓传播宣化。批判腐糜奢侈的价值取向,倡导健康高雅的生活情趣,培养悲天悯人的仁爱情怀,弘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之道,把生态文明的基因植入百姓的血脉,把生态文化的内核嵌入人们的脑海。从现在做起,或许还来得及。
自然生态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立足之基,是一切经济文化成果的最终附丽。城镇化也好,现代化也好,生态文化建设不好,一切都是空中楼阁,虚幻飘渺。扬中是个百年水乡,连萤火虫竟然都灭绝了,这些繁星般栖居于大地的精灵,为什么销声匿迹?没有质疑,没有追问,没有研究,这样的文化氛围难道还不可怕吗?我们的生态文化还不该成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吗?
二.推广国际经验,为城镇规避“错建滥建”的风险。
全球信息化时代,世界俨然是一个村落,国与国如邻里相望。打开互联网,欧美日澳极其优美的城镇风光扑面而来,如人间仙境,如世外桃源,冲击着我们的视觉、更撼动了我们的灵魂。
是什么样的文化,什么样的制度,什么样的方法,造就了如此美妙的人居乐园?我们,从事文化建设的同志,有必要、有理由向全社会推广介绍他们的先进经验。落后不要紧,学习很重要;只有临渊羡鱼,才会退而结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会让我们看得更高更远。先进国家对城镇的经营都是“百年之计”,有的恨不得“千年之计”。而我们许多地方的发展,奉行的都是“尝试错误”原则,拍脑袋建设,若发展不顺利,就会中止之前的方式,因而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和破坏。发达国家的小城镇建设都已逾百年历史,其中积淀的经验,足以供我们借鉴参考,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少吃苦头,少交学费。
在国务院发改委颁布的《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中,就明确要求苏南地区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扬中的首席规划师、上海同济大学夏南凯教授也建议扬中的城市建设要向日本、台湾、新加坡学习。借鉴国际经验已成为高层共识,我们理应积极响应,通过媒体、网络、展览、印册、广告、讲座、论坛向人们传递先进小城镇的各种信息,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设计能力、规划能力、统筹能力,反思差距所在,谋求改革进步。一个自信的文化,必定是胸怀宽广、博采众长的文化。积极引进推广国际先进文化,犹如在我们古老的文化河床中注入了新鲜水源,只会激增我们汹涌澎湃的力量。
三.珍存历史文化,为城镇留下独特的徽记。
历史文化是一个城镇有别于其他城镇的家族徽章。没有厚重历史和绚丽文化的城市,会让人感到苍白和浅薄。当下的城镇化进程,拆旧建新俨然是一种常态。扬中建置也有百年,但于今看来,似乎就仅有目前这二、三十年的历史,所有的街道、乡镇几乎都被翻建了一遍,人们的生活质量是大幅度提高了,但竹篱茅舍、青砖小瓦却消失不见了,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风貌,而欧洲、日本等国家至今仍保留着草葺顶的房屋,古朴温厚,相当精美。
现如今,宅前屋后古老的竹园差不多砍伐殆尽,与之同风共雨相伴相生的大树也几近灭迹;皂荚,炮果、桑椹、金钩子树,这些都是三十年前少年们的爱物;捡皂角,打炮果,满嘴乌紫的桑椹汁,经霜尤甜的金钩子等昔日的生活情趣,倾注了人们多少的回味与欢乐,而今只能残留在记忆里了。回不去的故乡,这就是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吗?
显而易见,我们在历史文化传承方面存有一定的误区,往往只关注民间文艺、技艺类的东西,以及具有一定年限的建筑文化等,而对于具有地域特色的植物文化尚未引起高度重视。在笔者看来,植物文化事实上是一个地区最具风情的历史。如牡丹之于洛阳,园林之于苏州,樱花之于日本,郁金香之于荷兰、波尔多葡萄之于法国等。扬中对岸是圌山丘陵地带,有趣的植物种类曾经相当丰富,有青檀、桔梗、虎杖、海金沙、算盘子、龙胆等等。檀树长什么样,现在大家都说不清楚了。“侃侃伐檀”遂成绝响。而桔梗、龙胆们不但是名药材,还是奇美的花卉,只是日趋少见。挖掘机天天愚公移山,开山挖泥,多少好物朝不保夕!
笔者曾在一处工地看到一株木香,已被砍到根部,数其年轮,竟逾一个甲子。且不说她的经济价值,单说她的基因价值,虽然外地花卉市场木香云集,但都是瓣散味淡的品种;扬中的木香,花似秀珍牡丹,圆润饱满,其味雅而正,百闻不厌,堪称绝品。再说她的文化价值,若有幸生于同文同种的东瀛日本,春三四月,盛开之时,千枝缕垂,万花珠缀,拂拂香韵,不知会引来多少游人士女,欣之赏之,俳赋记之。可惜我们没有德富芦花,缺少被“美的教科书”化育的国民,只能任其湮灭。
存恤所剩不多的历史遗珍,走访,调查,记录,呼吁人们抢救,保护,繁育,为我们的城镇标记上属于自己的独特徽印,是文化建设的应尽之责。
四.保护农村文化,为城镇留住幸福家园。
城镇不但从所依托的农村汲取生存营养,还从中吸收着丰富的精神养料,城镇的根,深植在乡下。精美的稻米、甘美的瓜果、鲜美的鱼虾是为农村文化,清明游春、端午治粽、中秋祭月、元宵张灯是为农村文化,波光潋滟的池塘、铺天盖地的菜花、一碧万顷的麦田、美轮美奂的民居是为农村文化,农村文化涵盖着人们从事生产生活所积累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对新型城镇来说,一部分市民由农民转化而来,他们天然保持着对农村的眷恋和怀想;一部分市民为了休闲娱乐享受大自然的需要,和农村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保护农村,保护农村文化,也就留住了城镇市民的幸福家园。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指出: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70%的城市化率是个顶峰,城市化率达到70%,农村的附加值就不一样了,城市人会特别向往农村。现在,中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0%,保护农村势在必行。扬中农民以前买户口进城,现在有的又想法子往老家回迁;村民们对村庄整体拆迁,农田大片征用,都心怀莫大的恐慌。回归田园、守望家园已成为富裕的扬中人共同的梦。汪永晨在《随笔》中的一篇文章中这样说道:“小富即安,不过时,不是小家子气,它产生了昨天的苏州园林,它让苏州园林留在今天。为了能留给后代,还需要我们不但赞美它,欣赏它,还要和现在的发展观唱唱反调。为了中国还有的老园子,请和我们同行。”
守住生态、守住田园,守住历史,借鉴世界优秀文化之精华,去打造我们的新型城镇,我们的现代化也许才能安全化、人性化、特色化,扬中才能真正彰显水韵特色,成为名符其实的生态之城。我们的文化建设应以此为附丽,才能去打造创意产业、旅游产业、休闲娱乐等产业,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