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三甲医院医护人员慢性疲劳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2013-11-20高允锁王小丹李广阅
高允锁,王小丹,李 巧,郭 敏,李广阅
1)海南省人民医院医学统计室 海口 570311 2)海南医学院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海口 571101 3)海南医学院预防医学系 海口 571101
慢性疲劳是人体亚健康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容易引起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造成人们生活质量下降,严重时威胁人们的身心健康[1]。现代社会更为激烈的竞争、更为巨大的压力、更为快捷的节奏、更为紧张的人际关系使得有慢性疲劳的人越来越多。2003年和2006年美国两项研究[2-3]显示,在美国有14%的成年男性和20%的妇女出现慢性疲劳症状。人群长期处于慢性疲劳状态下可使CFS的发病率迅速上升,成为“过劳死”的预备军[4-5]。了解人群慢性疲劳的状况和影响因素对于防治CFS至关重要。医护人员为慢性疲劳的高危人群[6]。作者对海南省医护人员最近6个月的慢性疲劳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揭示慢性疲劳的分布特征和规律,探讨慢性疲劳产生的原因,为早期诊断慢性疲劳和寻找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于2013年1月17日从海南省6家三甲医院中随机抽取3家,抽中海南省人民医院(省医)、海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附医)和农垦医院(垦医),再将每个医院分为内、外、妇、儿4层,每层按大约20%的比例进行抽取,共抽取1 200个医护人员为调查对象。
1.2调查内容及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于2013年2月开始进行为期3个月的调查。
1.2.1 慢性疲劳调查 应用疲劳量表14(Fatigue Scale-14,FS-14)对调查对象最近6个月的疲劳状况进行调查。FS-14由14个条目组成,条目第1~8反映躯体疲劳,条目第9~14反映脑力疲劳。以每个条目原始分×100/14计算总平均得分,总平均得分≥60分为有慢性疲劳,<60分为无慢性疲劳。
1.2.2 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应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对调查对象进行调查。SCL-90共有9个维度90个项目。9个维度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每个项目分5个等级按1~5分计分。总分及各因子得分越高,表示心理症状越严重。以SCL-90总分/90得总均分。总均分≤2为无心理疾病倾向,>2为有心理疾病倾向。
1.3质量控制于2013年1月18日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统一指导语,通过预调查掌握调查方法,严格控制偏倚,保证调查表填写的完整性。在各科室护士长的协调下,采取一对一的调查方式,对收集到的资料当场进行完整性检查。有效问卷:存在5个或5个以上项目的缺漏,并且掩饰因子分占总掩饰因子分<5%的问卷判定为有效问卷。
1.4统计学处理采用EpiData 3.1进行资料双份录入,采用SPSS 19.0进行资料分析。不同特征医护人员的FS-14得分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对FS-14得分与SCL-90得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采用混合线性模型分析慢性疲劳的影响因素,混合线性模型分析在UN协方差结构下,采用SPSS中的MIXED MODELS过程,计算方法用最大似然法,用Ⅲ型离均差平方和对模型进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人口学特征共发放1 200份问卷,回收1 102份,回收率91.83%,其中有效问卷1 042份,有效应答率为94.56%。在1 042名调查对象中,男355人,女687人,男女比例为0.521;医生512人,护士530人;内科454人,外科476人,妇科45人,儿科67人;年龄17~61(30.4±7.4)岁。
2.2慢性疲劳状况及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慢性疲劳总平均得分为(7.43±3.04)分, 躯体疲劳得分(4.79±2.31)分,脑力疲劳得分(2.63±1.40)分,慢性疲劳发生率为38.77%(404/1 042)。SCL-90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有心理疾病倾向者123人,无919人。不同特征医护人员慢性疲劳状况的比较见表1。
表1 不同特征医护人员慢性疲劳状况的比较
2.3慢性疲劳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分析以FS-14各成分得分与SCL-90各因子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SCL-90各因子分与躯体疲劳、脑力疲劳、疲劳总平均得分均有正相关关系,即心理健康水平越低,疲劳越严重。
2.4慢性疲劳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在单因素分析及专业基础上,以疲劳总平均得分Y为应变量,以SCL-90的9个因子得分、医院[X1:省医=1,其他=0;X2:附医=1,其他=0)、工作(医生=0,护士=1)、性别(男=0,女=1)为自变量,进行混合线性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恐怖、偏执、精神病性、X1进入混合线性模型,见表3。
表2 FS-14各成分与SCL-90各因子分的相关系数 r
P均<0.001。
表3 医护人员慢性疲劳影响因素的混合线性模型分析
3 讨论
医护人员是CFS的高危人群,尤其是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职业医闹的出现及负面媒体报道的影响使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更大,他们的健康更应该得到足够重视。作者对1 042名海南省三甲医院医护人员的慢性疲劳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疲劳总平均得分为(7.43±3.04)分,与作者在2007年研究结果(7.90±2.8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25,P<0.001),即疲劳症状有所下降,这与客观上各三甲医院陆续修建新住院大楼,工作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相符合,也与医院通过大量引进人才,工作负荷有所缓解息息相关。但随着新农合的普及和医疗费用报销的便捷性改变,加之人口的老龄化,患者数量急速增加,医护人员仍疲惫不堪,医护人员的疲劳问题并没有得到本质的解决。该调查发现有38.77%的医护人员处于慢性疲劳状态,远远高于英国近期公布的大约20%的男性和25%的妇女持续感到疲劳。此次调查的医护人员平均每周工作时间达55.74 h,大大超过国家规定的40 h。以上数据也足以说明医护人员是CFS的高危人群。
该调查发现,垦医的医护人员疲劳总平均得分最高,说明该院的医护人员疲劳状况最严重。该院医护人员收入稍低,医护人员的辛苦工作得不到满意的回报,易影响工作积极性,产生心理疲劳。该院的工作安排也欠合理,该院每周值夜班两次以上的人数占75.31%,而省医为60.14%、附医为68.83%。值夜班的次数增多将导致医护人员昼夜颠倒,生物钟紊乱,更易产生疲劳。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SCL-90各因子分与躯体疲劳、脑力疲劳、疲劳总平均得分均有正相关关系,即心理健康水平越低,疲劳越严重。医护人员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该调查表明有11.80%(123/1 042)的医护人员存在心理问题。医护人员的工作性质决定其情绪不能大起大落,长期的负面情绪得不到及时的宣泄,再加上网络的过度使用减少了同事间的直接交往和倾诉,自然而然会引起各种心理问题,而且形成恶性循环,如疲劳程度越重,躯体化及抑郁症状越明显[7]。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慢性疲劳的影响因素有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躯体化和强迫症状的医护人员会有不同程度的头痛、肌肉痛、疲乏无力、头晕、心悸、消化系统不适,甚至会出现晕厥或意识丧失等症状[8-9]。医护人员产生心理疾病的原因除了专业的特殊性外,可能还与以下几点有关。一是救死扶伤的理想与现实相抵触问题、大处方问题、社会环境急功近利问题等,让医护人员的心理自相矛盾,而矛盾心理像一把埋在体内的锐器,时时刺激神经与心理;二是按部就班的工作,不停的医疗考核,老病号越来越多,成就感越来越低;三是社会的高要求和误解、高付出低回报,再加上患者家属的暴力行为、医疗事故的惩罚制度,让医护人员无所适从,自我否定。以上种种让医护人员产生苦闷的情感与心境,生活兴趣和工作激情慢慢减退,疲劳、厌倦随之产生,而慢性疲劳严重者,甚至产生恐怖心理,有的医生甚至害怕患者或手术,出现精神疾病,甚至有自杀倾向。
总之,医护人员要注意自身保健,关注慢性疲劳及其产生的心理因素,培养心理的抗压性及加强体育锻炼。医院要扩大人文管理,建立医护人员心理宣泄的平台,及时进行心理辅导。
[1]邓树嵩,郭蕊,梁建成,等.脑力劳动人群慢性疲劳者躯体症状、自我满意度和睡眠质量特征[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1):4417
[2]AggarwalVR,McBeth J,Zakrzewska JM,et al.The epidemiology of chronic syndromes that are frequently unexplained:do they have common associated factors?[J].Int J Epidemiol,2006,35(2):468
[3]Prins JB,van der Meer JW,Bleijenberg G.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J].Lancet,2006,367(9507):346
[4]Guise J,Mcittie C,Mcinlay A. A discourse analytic study of ME/CFS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sufferers' experiences of interactions with doctors[J].J Health Psychology,2010,15 (3):426
[5]Van Hoof E.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in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survey of patient perspectives[J].Qual Prim Care,2009,17(4):263
[6]毛富强,赵朋,李洁,等.医护人员慢性疲劳综合征心理社会危险因素对照研究[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4):355
[7]曾昭祥,刘琳,李志成.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疲劳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3A):397
[8]姚玉芳,胡波.躯体化障碍的临床特征、治疗及临床转归的研究[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1,38(1):10
[9]张振贤,沈剑箫,张烨,等.不同预后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精神情志因素差别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2,28(12):2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