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道教茶文化资源及其产业化开发

2013-11-18李文杰

关键词:名茶名山玉山

李文杰

(浙江农林大学 茶文化学院,浙江 临安 311300)

中国茶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茶道,中国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教文化。浙江省是道教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省份,在中国道教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浙江素称“丝茶之府”,茶文化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其历史可追溯到杭州跨湖桥遗址出土的8 000年前的古老茶籽。道教名山与茶文化都是浙江道教茶文化的重要内容,它们作为一种文化还是一种资本,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是浙江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条件,是弘扬浙江文化的重要内容。浙江道教茶文化作为一种资源进行研究非常必要。

一、道教茶文化资源

道教是古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体系中以道为其核心观念,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应天道的一个流派。①刘增惠:《道家文化面面观》,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1 页。它包括先秦老庄学派、汉代黄老之学、魏晋玄学以及道教。道士葛洪在《抱朴子·内篇·登渉》②冯国超:《抱朴子内篇》,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1 页。中说:山无大小,皆有神灵。山大则神大,山小即神小也。在那些高山峻岭之中,都有“正神”或者“地仙”的活动,在名山大川中修道可以得到神灵的佑护和仙人的指点。高耸入云的山峰,与天庭只有咫尺之差,这是天地交汇之处,有神仙真人出没,成仙机遇大大增加。于是许多宫观被修在山巅。道教称仙人、真人所居住的名山为洞天福地,道教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浙江道教茶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拥有众多的道教名山,而且也拥有丰富的茶文化资源。

1.丰富的道教名山资源。浙江拥有丰富的道教名山资源,洞天福地即是道家名山中的精品。唐代司马承祯《洞天福地·天地宫府图》③李申:《道教洞天福地》,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第49-54 页。所载的“十大洞天”中,浙江有三处,均在台州地区。“三十六小洞天”中,浙江有九处,占全国小洞天的四分之一。七十二福地中,浙江有十六处,占全国福地的近四分之一。浙江省道教洞天福地分布密度之高在全国首屈一指,具体见表1。

表1 浙江省道教洞天福地分布

2.底蕴深厚的茶文化资源。浙江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茶文化非常发达的地区。浙江有史料可考的茶叶生产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在唐代,浙江茶叶的生产已经相当发达,据唐朝陆羽《茶经·八之出》①(唐)陆羽等著,宋一明译注:《茶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66-77 页。所载,浙江已有10 州55 县产茶,基本形成了浙江现有的主要产茶区。浙江几乎全省产茶,名茶众多。另据《浙江茶叶志》②浙江省茶叶志编纂委员会:《浙江省茶叶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96-798 页。记载,浙江自汉代至清朝2 000 多年间,名茶数以百计。汉至唐有天台大茗、余姚瀑布仙茗等4 品;唐至五代有湖州顾渚紫笋、明月峡茶、婺州举岩等10 品;宋代有宝云茶、香林茶、白云茶等40 品;元代有金字茶、龙井茶等7 品;明代有象山朱溪茶、珠山茶、雁山茶等21 品;清代有九曲红梅、东白山茶、余杭伏虎岩茶等38 品。浙江历史上不仅名茶众多,而且茶树栽培和加工技术更趋成熟,尤其是明清时期炒青制茶工艺的普及,带来了饮茶方式的重大变革。浙江名茶新品不断涌现,其中以西湖龙井最为引人注目,西湖龙井被称为中国十大名茶之首,并有中国绿茶皇后之美誉。此外,浙江茶文化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径山茶宴”走出国门,传播到日本,诞生了日本茶道。浙江悠久的茶业发展史,不仅彰显了浙江茶业发展的辉煌,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浙江茶文化的产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折射出丰厚的传统文化韵致。

绿茶是中国最重要的茶叶种类,浙江是中国最大的绿茶产地,也是传统的绿茶之都,现在杭州正在打造中国茶都。浙江优良茶树品种繁多,历史上传下来的品种主要有鸠坑种、龙井种、黄叶早、乌牛早、清明早等60 余个,现在大量发展无性系茶树良种,如迎霜、龙井43、翠降、龙并长叶、乌牛早(嘉茗一号)、安吉白茶(白茶一号)、浙农113、浙农117、银猴、平阳特早茶等,成为目前浙江栽种的主要品种。浙江名优绿茶品种丰富,如西湖龙井、大佛龙井、开化龙顶、安吉白茶、武阳春雨、松阳银猴、余杭径山茶、金奖惠明、宁海望海茶和诸暨绿剑茶等。茶文化不仅是浙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又得到了迅猛发展。各种形式的茶文化交流活动在浙江各地蓬勃发展,茶文化节和国际茶会不断举办,城市茶艺活动迅猛涌现,已形成了一种新兴产业。茶已经是与浙江各族人民息息相关的生活消费品,以茶会友,以茶休闲,以茶保健,以茶修身,已逐渐成为浙江民众崇尚之风。

二、道教名山与茶山融为一体

浙江道教茶文化资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名山与茶山的一体化。这些道教名山,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是著名茶叶产地。浙江几乎全省都是茶区,众多的道教名山就在这些茶区之中,其中不乏名茶产地。

1.洞天福地与茶山合二为一。浙江道教洞天福地神奇之处在于,洞天福地本身就是茶山,洞天福地与茶实现了一体化。道教与茶结缘,栽茶品茶为生活之乐趣,提倡以茶待客,以茶作祈祷、祭献、斋戒、“驱鬼捉妖”的供品。历代真仙高道不仅以茶养生、乐生,而且他们还将其居住之地打造成为养生之仙境乐园。浙江道教名山主要集中在洞天福地,洞天福地更是道教名山中的精品,研究道教名山实际上就是研究道教洞天福地。在这些名山之中,道教文化绵延千余年至今香火仍然兴盛,它们还是各种历史名茶的产地。宁波余姚四明山茶文化历史悠久。四明山麓的大岚山镇盛产四明龙尖茶,四明山的仰天湖是宁波特种名茶印雪白茶的生产基地,四明山区的道士山是历史名茶瀑布仙茗的产地。金华山代表性名茶是“婺州举岩”,历史上有“香浮碧乳”“婺州碧乳”之称,享誉千年,五代时期毛文锡所著的《茶谱》①(五代)毛文锡:《茶谱》,见叶羽编著《茶书集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 页。中记载:“婺州有举岩茶,其片甚细,所出虽少,味极甘芳,煎如碧乳。”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其列为最佳名茶之一。该茶闻名于宋,兴盛于明,并被列为贡品至清道光年间共280 多年。天台山盛产天台山云雾茶,又名华顶云雾茶,历史上为浙江四大名茶之一,素有“佛天雨露,帝苑仙奖”的美誉,被视为绿茶中的珍品。尤其重要的是,天台山云雾茶已经具有了“江南茶祖、韩日茶源”这一崇高历史地位;仙都山特产名茶仙都笋峰、仙都曲毫等品类。会稽山的特产有名茶日铸茶,又名“日注茶”“日铸雪芽”;括苍山产仙居碧绿,又称仙居碧青,是著名的有机茶。杭州余杭天目山有历史名茶天目青顶、传统名茶天目龙井、天目银针等。沃洲山、天姥山、司马悔山周围以及所在的新昌盛产浙江省十大名茶之一的大佛龙井等。此外,浙江其他的一些道教洞天福地,虽然目前已经不是主要产茶的茶园了,但是其周围以及所在的县城、乡镇甚至村落都有茶叶的种植、加工,浙江所有的洞天福地均身处茶区。

2.别有洞天的玉山。玉山是唐代司马承祯记载之外的道教名山,其道教文化与茶文化内涵都非常丰富,可以称之为别有洞天。玉山的出名源自玉山古茶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 800年前的晋代,是国家第六批国保单位,也是中国道教文化与茶融合的典型。“磐安玉山古茶场的文化背景,主要建立在道教文化基础之上”。②王旭烽:《玉山古茶场》,浙江摄影出版社2008年版,第30 页。玉山古茶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晋道士许逊。许逊是道教净明派教祖,道教四大天师之一。许逊在浙江磐安玉山传授茶叶精制之法,用茶叶治病救人,后被尊为“真君大帝”,世代祀之。玉山所在的磐安山峦叠嶂,有称谓的大小山峰5 200 多座,有“万山之国”之誉和“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说法,历代都是避乱的世外桃源,也是名人高士隐居之地,道教脱俗超尘的人文气质与磐安幽深僻静的山水的完美结合。

玉山表现了道教文化对儒家和佛家的兼收并蓄的这一历史过程,中国这三大主流文化之间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在许多方面相通的。历史上的道教是在对儒家和佛教的攻击和吸收中形成的。在宋元时期,道教打着“红花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的口号,形成了一个三教合一的全真道。“全真道由金初道士王喆所创。创教时,即以读《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相号召,并组织了五个以‘三教’二字冠首的教会以吸收道徒,一开始就表现出‘三教合一’特色。”③卿希泰:《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90-191 页。与玉山紧邻的一个小山村榉溪,是婺州孔氏南宗所在,已有800 多年历史,是孔子后裔在南方最大的聚居地之一。玉山人民与孔氏后裔长期的经济生活来往,互通婚姻,实现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磐安在历史上佛教也相当兴盛。“南北朝时已盛行。据旧志谱牒记载,唐朝时境内名寺古庵已相继创建,至宋,各乡皆有寺院,僧尼众多。清宣统三年,安文曾重镌‘弥勒尊经’印行,古版和史纸藏于新屋(今东溪村)。1943年曾成立磐安县佛教协会……建国前县境内主要寺院有60 余处。”①磐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磐安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25 页。玉山古茶场是道教文化与茶融合的经典之作。在唐代,玉山是贡茶婺州东白产区之一;在宋代也是贡茶基地之一,政府设巡检司管理玉山的茶叶。北宋开宝七年(974),“东阳县设瑞山(今安文)玉山巡检司,各有巡检一员,兵额九十八”。②磐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磐安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 页。元明清时期,玉山古茶场虽然曾经几度兴衰,政府仍然继续设立巡检司管理茶叶生产与交易活动。玉山人民把茶文化作为一种民俗世代相传,目前各种茶文化风俗依然兴旺,如祭茶神、迎花灯、会场戏、迎大旗等。可以说,玉山古茶场是以道教为主,兼收儒家、佛家文化共同孕育的中国茶文化的典范。

三、生态与养生

生态文化是文化在特定环境下的一种延伸和创新,它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的人文道德观念,人们在了解自然、崇尚自然、保护自然、享受自然的同时也是在养生。生态与养生在浙江道教名山与名茶之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态文化与养生文化是浙江道教名山与名茶共同的文化内涵。

1.生态文化。生态文化的核心是和谐理念。生态文化的和谐理念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睦相处、和谐发展。这种和谐理念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道家学说中就已经有了它的发展痕迹,道家学说崇尚自然、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③李湘雅:《道德经解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4 页。庄子在《庄子·齐物论》中也说:“天地与我并在,万物与我为一。”④庄子:《庄子》,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2 页。道家“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思想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理念,其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美的美学理念成为茶道的灵魂之一。正如明人文震亨《长物志·茶品》所载:“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⑤(明)文震亨:《长物志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482 页。

生态文化与茶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蕴涵生态文化的茶文化是一种高品位、高层次的休闲文化。生态文化在物质消费上倡导简朴生活和适度消费。简朴的生活是人类新的消费文化观。简朴生活是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中心的适度消费生活。茶文化主张“清”、“廉”、“俭”,简朴生活作则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其不仅符合自然的本性,符合生态保护要求,同时也符合人自身的的需要,更是茶文化所主张的精神内涵,它有助于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因此它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生活方式。浙江生态文化的突出表现是山水资源异常丰富,不仅有“七分山一分水两分田”之说,还有“诗画江南,山水浙江”的说法。好山有好水,好水滋润着好茶,浙江拥有大量的生态茶园,茶叶本身就是生态产品。浙江绿茶具有双重生态内涵。其一,绿茶本身相对于其它茶叶基本类别而言,它是没有经过发酵的颜色为绿色之茶叶;其二,生态茶就是要实现茶叶生产的生态化,其具体表现如有机茶、富锌富硒茶、精品茶等。生态茶区与传统茶区相比较,前者有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上,以茶树为主体的多物种多层次结构的生态系统,能较好利用直射光、反射光、漫射光和透射光,提高系统内的光利用率,改善茶区小气候,使茶区能维持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上,促进了茶林生长,提高单位面积产出量和茶叶品质;社会效益上,生态茶区产出大量优质茶叶及其它绿色农林产品,可满足出口和人们所需的高质量、高产量的产品,也为茶文化旅游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和更为丰富的内容。

2.养生文化。浙江的道士常以茶养生。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羽化升仙,极力寻找增强人的抵抗力、长生不死的途径,这就形成了独特的养生术。道教养生术认为修行需要先定心气,心气定则神凝。“修道者,先守静以制动,复存神以安心,互相为用,则藏府气血之循环,可以缓和而得养,免至急促失调浮躁不宁之弊,自可长生。”⑥陈耀庭:《道家养生术》,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0 页。道教认为能守一者谓之真人,“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①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57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397 页。道教养生术需要入静,排遣各种尘世俗虑,饮茶有助于调气息,和阴阳,体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使奉道者进入清虚之境而得到心灵的净化,神清气爽,从而激发修道的毅力与悟性,开发人体的潜能。

浙江道教对养生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汉代会稽上虞人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②周文王、魏伯阳、张伯端原著,苏华仁等编著:《〈周易参同契〉与道家养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1 页。,该书有“万古丹经王”之美誉,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炼丹术文献。唐代高道叶法善就是浙江道士以茶养生的代表。叶法善享年104 岁,在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50年间,深受皇帝尊宠,唐玄宗亲自作《叶尊师碑铭并序》③李丹、王陈亮:《唐叶法善家族三碑考 叶有道碑·叶慧明碑·叶尊师碑》,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版,第34-36 页。亲自悼念他。叶法善寿命如此之长,这与他以茶养生有关。叶法善爱茶、种茶、制茶。叶法善在浙江松阳卯山修炼,利用卯山优质水土种茶,制成形似竹叶,色泽绿润的茶叶取名“仙茶”,因品质上佳,为唐高宗珍爱,列为贡茶。在宋代,尤其南宋时期,浙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中国茶文化的中心,各地名茶众多,杭州西湖周围茶馆林立,以茶养生的文化丰富多彩。

四、道教茶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

浙江道教茶文化资源需要大力开发。文化资源的开发就是把原先处于孤立、零散、无序状态的资源用统一主题、统一管理、统一秩序联结起来,改变过去相对封闭、各自为战的状态,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的有机整体。文化产业是我国乃至世界正大力发展的朝阳产业,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的战略条件。浙江道教茶文化资源作为一种资源,还是一种资本,是浙江茶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特色亮点。浙江道教茶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尤其道教名山与名茶的开发,可以优先发展茶文化旅游产业和道教茶艺表演业,他们的特点是投资少、见效快、门槛相对较低。

1.茶文化旅游产业。浙江道教名山有着得天独厚的茶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浙江道教名山中有许多景点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积淀深厚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浙江是中国的休闲之都,高品质的生活是浙江人孜孜不倦的追求。生活节奏的加快,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去道教名山周末旅游度假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可以尽情享受城市之外的无限风光,那里山清水秀,景色迷人,泡上一杯好茶,可以使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

浙江道教名山与茶文化资源开发,直接也是有效之路是大力发展茶旅游产业。茶文化旅游通过一条旅游线路把茶旅游景点景观、茶品购物、茶食餐饮、茶会娱乐等项串联起来,形成以文化旅游为核心的茶旅游消费,既丰富了旅游内容,又能刺激茶叶消费,还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道教名山茶文化旅游,其实就是以茶为主线,将道教名山所在地的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产业充分调动和发展起来。茶旅游项目的开发,可根据产茶地区自身的自然、人文条件,选择组合合适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在做好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根据游客需求和偏好,不断调整组合出令旅游者满意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可以直接以某些名人、名山文化资源为项目单个开发,也可以将多种文化资源综合开发,还可以开发集采茶、制茶、品茶、购茶和观茶艺、学茶艺、看表演等于一体的生态休闲游、风情体验游。浙江的道教名山和茶区大部分在偏远的乡镇、山区,那里自然环境优美,周围居民经济生活相对于落后,旅游产业是发展当地乡镇经济的强大拉动力。随着旅游者旅游经验的日渐丰富,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对社会文化生活的进一步追求,一个新型的文化旅游者群体正在形成,传统的大众观光型旅游产品己不能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旅游需要。旅游者对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文化品位的重视和追求,使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和开发前景。道教洞天福地对茶文化旅游来说,是一块金子招牌,可以大大地增加当地景区的文化含量和附加值。

2.茶艺表演业。道教茶艺来源于道教人士的日常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道教茶艺包含人、茶、水、器、境、艺六大元素。人是万物之灵,人的美是自然美的最高形态。道教茶艺选择茶艺师要讲究人的风度之美。男性茶艺师的相貌、气质以清逸脱俗、潇洒超脱之为佳。女性气质以天生柔美、细腻、文雅为好,可以暗示道教女仙女娲、九天玄女一样的威严、高贵而神秘。道教茶艺表演者服饰应该追求飘逸洒脱,那么宽衣大袖与休闲服饰造型结合起来,颜色可以采用魏晋玄学所崇尚之白色,既可以显示道教身份,又不失时尚。浙江省道教茶艺自然选择当地绿茶为好,与当地道教名山相呼应,也可以配以枸杞、菊花等原料泡制养生茶。好水才能泡出好茶,道教对水之评价极高,可以采用浙江本地山泉水或者纯净水。茶具很能展示茶礼内涵,道教茶具之中比较典型的茶具是青花盖碗。“境”作为美学范畴,更是茶礼展示所不可或缺的内容。道教对饮茶环境的审美追求是很高的,茶艺表演可以选择户外,在山上露天表演,表现道教崇尚自然的思想,也符合古代茶人追求的林泉逸趣环境。在茶艺表演过程中可以采用道教音乐来营造意境,如“太极韵”“长生酒”“霓裳羽衣”“祈太平”“仙家乐”和“太平颂”等,还可以采用原创道教音乐;茶艺的艺之美,主要包括茶艺内涵之美、茶艺表演之美等,内涵之美,主要是其体现的道教文化内涵之美,道教尊道贵德、重人贵生、天人合一等,它们是道教茶艺的灵魂。表演之美,是综合性的各种表演元素之美,包括前文茶礼其它元素均已介绍服装、神韵、道具等,还包括茶礼的组合之美、动作之美以及舞台效果之美。道教的文化内涵是道教茶艺之根基,而茶艺六要素的整合是关键,人、茶、水、器、境、艺六美荟萃,相得益彰,才能使道教茶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猜你喜欢

名茶名山玉山
闫梦萦
附式石盆景欣赏
悬崖式盆景欣赏(一)
视野中的名山
趣味谜语·每行打一中医用语
永顺園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
永顺园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
永顺园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
邮票上的世界名山
《补玉山居》:破解时代的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