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特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46例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分析
2013-11-17楚清锋
楚清锋
地特胰岛素是一种具有可溶性的胰岛素类似物,作用速度快,效果明显,在体内存留时间长。瑞格列奈是一种促胰岛素分泌的调节剂,其作用速度快、血药浓度高、作用时间短[1]。单用某种药物均可引起较严重的低血糖,本院研究表明,地特胰岛素与瑞格列奈两种药物联合对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91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A组45例,男29例,女16例;年龄61~83岁,平均(69.3±4.1)岁;病程1.5~7.0年,平均(3.4±1.3)年;合并足部气性坏疽患者12例,视力下降9例,肾功能衰竭8例。B组46例,男29例,女17例;年龄61~83岁,平均(69.4±4.1)岁;病程1.5~7.0年,平均(3.5±1.3)年;合并足部气性坏疽患者13例,视力下降10例,肾功能衰竭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常规抗凝、降脂、低蛋白饮食治疗的基础上,每2~3天测1次血糖谱(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睡前及凌晨3时的血糖)。A组每天早晚2次皮下注射中性低精蛋白锌胰岛素50 U,餐前服用瑞格列奈,每天3次,每次2 mg。B组每晚皮下注射地特胰岛素0.15 U/kg,餐前服用瑞格列奈,每天3次/d,2 mg/次,疗程为12周。
1.3 疗效标准 显效:血糖明显下降,在正常范围内,即空腹血糖<7.8 mmol/L或餐后2 h血糖<11.1 mmol/L,并且临床及其他并发症有一定的改善;有效: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有所下降,但没降到正常范围内,临床症状及其并发症有一定的改善;无效:血糖、临床症状及并发症无明显改变或未改善[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对比 B组总有效率为93.48%明显高于A组(7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对比 例(%)
2.2 不良反应情况 A组出现低血糖2例,头晕、头痛1例,发生率为6.67%(3/45);B组出现低血糖1例,呕吐1例,发生率为4.35%(2/46),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等作用下,2型糖尿病患者机体经长期病理发展破坏正常的血液结构,减弱胰岛素效力和启动体内反馈系统,使患者机体长期处于一种相对缺乏状态,其基础治疗以饮食干预和运动疗法为主,但药物治疗和血糖控制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地特胰岛属胰岛素类似物,它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新型长效药物,它不仅能起到控制血糖的作用,而且克服了以往使用的胰岛素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和耐受性方面的缺陷。经皮下注射进入外周血循环后,98%能与白蛋白可逆性结合,通过缓慢且稳定的被吸收,有效地控制了血糖的波动,体现出了地特胰岛素的长效、安全的特性。其作用方式与其他普通的胰岛素类似物不同,不仅仅靠沉淀吸收,还通过与蛋白可逆性的结合来延长作用时间,可通过较少剂量的使用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瑞格列奈是一种短效促胰岛素分泌的调节剂,可以诱导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水平快速的降低。瑞格列奈依赖于胰岛中有功能的β细胞,通过与不同受体的结合来关闭B细胞膜中ATP一依赖性钾通道,使β细胞去极化,打开钙通道使钙流入增加。此过程诱导β细胞中胰岛素的分泌。瑞格列奈在胃肠道易被上皮细胞快速吸收,使血药浓度迅速升高,作用速度快,之后血药浓度在4~6 h后快速下降,在体内存留时间短,不会使机体产生耐药性。本研究显示B组总有效率为93.48%明显高于A组(7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35%与A组(6.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地特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能够有效控制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持久有效,安全可靠,在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改善预后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继续探讨和推广使用。
[1] 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第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28.
[2]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Summary of revisions for the 2007 clinical practice recommendations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J].Diabetes Care,2007,30(S1):S3-40.
[3] 赵丹,修锐,邵建芳.地特胰岛素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药师,2009,12(12):1728-1730.
[4]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83.